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疏水性

超疏水性

超疏水性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3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67834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功能材料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竹业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2011国际防腐蚀涂料技术发展论坛暨中涂协防腐涂料分会年会、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等;超疏水性的相关文献由1419位作者贡献,包括江雷、许珂敬、冯琳等。

超疏水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7834 占比:99.89%

总计:168011篇

超疏水性—发文趋势图

超疏水性

-研究学者

  • 江雷
  • 许珂敬
  • 冯琳
  • 金海云
  • 高乃奎
  • 周明
  • 孙庆文
  • 宋延林
  • 刘思思
  • 卢士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正; 牛静东; 何广泽; 张兰河; 张海丰
    • 摘要: 采用表面接枝技术制备了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膜污染前后的表面结构和组成,考察了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装置出水电导率和膜通量的变化,利用XDLVO理论分析了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的抗混合污染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H,1H,2H,2H-全氟辛基三氯硅烷(PFTS)和SiO_(2)共同作用下,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表面形成微纳米复合乳突结构,水接触角(WCA)由99°增至155°。与PVDF基膜相比,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对混合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抗污染性能;连续运行10h,膜通量和截留率分别保持在10.06kg/(m^(2)·h)和99.80%。XDLVO理论分析表明,PVDF-PFTS/SiO_(2)超疏水复合膜表面与污染物之间的作用力由引力转变为斥力是其抗混合污染性能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 王瑞洁; 焦小雨; 潘宇; 王训春; 杨洋; 成中军
    • 摘要: 采用提拉法在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分步涂覆了银纳米线及疏水纳米二氧化硅,分别构筑了导电网络及超疏水涂层,制备了超疏水抗静电透明薄膜.研究结果表明,超疏水抗静电透明薄膜保持了较高的透光性,其透光率高于90%.同时,银纳米线网络的构筑有效增加了超疏水抗静电透明薄膜的导电性,使其表面电阻介于10^(6)~10^(10)Ω之间,达到了抗静电要求.水滴在该薄膜表面静态接触角高达156.4°,滚动角小于1°,展现了优异的超疏水特性.通过导电网络及疏水涂层的构筑,实现了透明及抗静电超疏水多功能的统一.
    • 方楠; 王敏; 王晓静; 陕临喆
    • 摘要: 2021年9月,受美国海军研究署、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等机构资助,伊利诺伊大学研制出一种超薄自修复超疏水涂层,克服了传统超疏水材料耐久性差的问题。该涂层厚度不足10纳米,利用聚合物链的动态交换实现了室温自修复,具有耐久性和环保性,表面存在刮痕、切口和针孔等机械损伤时,仍能维持良好的超疏水性
    • 林美珍; 屈政; 胡尚咪; 热孜亚·苏芒; 杨广
    • 摘要: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网粒体具有超疏水性,杀虫剂喷雾触碰虫体后药滴动态是否受网粒体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在茶小绿叶蝉成虫抵御杀虫剂雾滴渗透的屏障作用。【方法】以罗丹明B(RhB)作为指示剂添加到测试的杀虫剂(联苯菊酯和茚虫威)中,利用可拍照显微镜观察记录联苯菊酯(1.25 mg/L和0.05 mg/L)和茚虫威(0.006 mg/L和0.0009 mg/L)喷雾处理后24 h,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药滴滚落、蒸发、被抖动扫除等行为动态,分析翅面药滴大小与蒸发后固化形态的关系;测定网粒体移除前后药滴与翅面的接触角,统计不同疏水性翅面上的网粒体分布密度;收集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蝉体表抖落的药滴及药剂颗粒是否含有网粒体,同时观察网粒体与翅面残留溶质接触的显微形态。【结果】药滴动态观察显示,圆球状药滴在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不会自行滚落,72.0%成虫静止等待翅面药滴蒸发,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或不规则药斑与药滴大小无关,而与虫体翅面的疏水类型有关,蒸发后24 h内翅面的药剂颗粒都被叶蝉抖动扫除;在叶蝉疏水性强翅面上,药滴的静态接触角为141.63±8.06°,药滴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网粒体分布密度为6.1±1.2粒/μm,而疏水性弱的翅面上药滴蒸发形成药斑,网粒体分布密度为2.2±0.9粒/μm;SEM图片显示被茶小绿叶蝉抖落的药滴和药剂颗粒表面均带有网粒体,药斑和药剂颗粒的显微结构显示网粒体出现聚集并与残留溶质相融合。【结论】超疏水性网粒体的均匀分布决定药滴触碰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后形成圆球状,网粒体的亲油性及团聚性促使药滴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网粒体的脱落性使药剂颗粒可被茶小绿叶蝉成虫抖动扫除。
    • 盛奥; 姜昊基; 赵亚欣; 魏忠; 李昊; 贾昊; 王贺云
    • 摘要: 本工作以五氟苯胺与咪唑-2-甲醛(ICA)为反应单体通过醛胺缩合反应制备了氟配体F-ICA,调节F-ICA与Zn^(2+)的物质的量比,通过水热合成反应成功制备了不同粒径的F-ZIF-90粒子,采用物理共混的方法制备F-ZIF-90/PDMS混合基质膜并研究其乙醇分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掺杂F-ZIF-90粒子增强了混合基质膜的疏水性,降低了乙醇的渗透能垒,强化了乙醇分子的溶解选择性和扩散选择性。当混合基质膜中粒径为300~500 nm的F-ZIF-90纳米粒子填充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时,混合基质膜可获得最佳分离性能(40°C,5%乙醇/水溶液),渗透通量为291 g/(m^(2)·h),分离因子为16.2。
    • 陈德馨; 何叶青; 王启伟; 李卫; 康志新
    • 摘要: 提出一种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可拉伸银基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该涂层具有优导的导电性和稳定性。首先采用双组分喷涂法在弹性基板热塑性聚氨酯(TPU)弹性体橡胶表面制备银涂层,通过一步电沉积铈化合物(CeM)和石墨烯纳米片(GNS)获得超疏水表面,即Ag/CeM/GNS复合涂层。经多次弯曲和拉伸,Ag/CeM/GNS复合镀层仍具有较高的电导率,且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自清洁和防污性能,耐腐蚀性较原Ag涂层显著提高。此外,Ag/CeM/GNS复合涂层在拉伸、弯曲和扭转等变形状态下仍正常导电,具有良好的力学稳定性和适用性。因此,所研制的Ag/CeM/GNS复合镀层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在苛刻条件下服役的柔性电子器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杨喜臻; 宋原吉; 于思荣; 王康; 王珺
    • 摘要: 随着人们对不锈钢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不锈钢基体上制备具有特殊润湿性的表面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相关理论,综述了近些年在不锈钢表面获得超疏水性能的多种方法,如电沉积法、化学沉积法、水热法、刻蚀法、溶胶-凝胶法、喷涂法等,对不同方法具有的优势及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不锈钢基超疏水表面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对其在多功能、高稳定性、更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希望为不锈钢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 孟可可; 张中一; 谭心
    • 摘要: 表面具有特殊润湿性特别是超疏水性的类金刚石薄膜,可满足在极端服役环境下(比如雨雪、潮湿环境中或者人体组织内)智能界面材料表面改性的需求。概述了类金刚石薄膜的生产工艺和性能优势及制备方法,介绍了具有特殊润湿性,特别是超疏水性的类金刚石薄膜的应用背景,同时提出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润湿调控在理论和技术上的限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本征润湿性及与微观结构(包括杂化状态和短程或中程有序相团簇结构)间的关系。同时,基于经典的Wenzel和Cassie润湿理论,从表面化学组成和粗糙结构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类金刚石薄膜表面润湿调控的方法及研究现状。通过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元素掺杂或者化学修饰改变DLC薄膜表面化学组成,实现DLC薄膜表面本征润湿改性。通过基体表面织构化或者薄膜表面形貌控制,构建DLC薄膜表面粗糙结构,控制界面润湿状态。二者共同作用可实现DLC薄膜表面润湿性在超亲水和超疏水之间变化。最后,总结并指出当前类金刚石薄膜表面润湿调控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同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 李强; 董婷; 张元明; 韩光亭
    • 摘要: 将洁净干燥的废弃聚酰胺6地毯(CPA6)浸于植酸(PhA)和硝酸银(AgNO3)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进行干燥,再与三甲基氯硅烷(Me3SiCl)和四氯化硅(SiCl4)反应,制得超疏水CPA6(SCPA6),研究了SCPA6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SCPA6的纤维表面粗糙,具有许多微米级和纳米级的颗粒;SCPA6与水的接触角为151.5°,具有超疏水性能;对于柴油、豆油、机油(0W-20)、机油(5W-40)、机油(20W-50),SCPA6的吸油倍率分别为3.72,5.58,4.64,5.17,6.13 kg/m2,24 h后的保油率分别为99.82%,96.61%,99.46%,99.55%,93.11%,油品的回收率分别为70.43%,69.03%,67.65%,64.98%,63.65%;经过50次解吸循环后,SCPA6仍然可以保持90%左右的吸油性能;SCPA6的油水分离通量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经过10次循环,其油水分离通量可达到5130 L/(m2·h),且SCPA6的油水分离效率保持在99%以上.
    • 吴春亚; 黄俊杰; 李曦光; 吴佳昊; 侯博; 陈明君
    • 摘要: 在简要介绍超疏水表面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着眼于金属基超疏水表面制备中关键技术的发展态势,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制备方法在制备工艺要点、微纳米拓扑结构设计与构建、低表面能材料修饰、表面性能提升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金属基超疏水表面在自清洁、金属防腐、水下减阻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影响其机械稳定性的关键要素,探讨了金属基超疏水表面制备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核心挑战和需注重解决的问题,希望为实现大面积金属基超疏水表面的工程化应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