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贝母素乙

贝母素乙

贝母素乙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14951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中成药、中药药理与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专题分会场等;贝母素乙的相关文献由385位作者贡献,包括顾政一、欧妮、陈学松等。

贝母素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951 占比:99.92%

总计:115047篇

贝母素乙—发文趋势图

贝母素乙

-研究学者

  • 顾政一
  • 欧妮
  • 陈学松
  • 聂勇战
  • 张裴
  • 李仁乔
  • 王云飞
  • 赵晓峰
  • 郭海
  • 钟水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明星; 董文; 李冀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贝母素乙(PMI)对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PMI(0.025、0.050、0.100、0.200和0.400 mmol·L^(-1))分别处理A549细胞24、48和72 h,MTT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不同浓度PMI(0.050、0.100、0.200 mmol·L^(-1))或0.200 mmol·L^(-1) PMI联合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处理A549细胞48 h后,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0.050、0.100和0.200 mmol·L^(-1))PMI组和联合组(0.200 mmol·L^(-1) PMI+20μmol·L^(-1) SB203580)。AnnexinⅤ-FITC/PI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cleaved-caspase-3及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p38MAPK(p-p38MAPK)(Thr180/Thr182)、p-p53(ser15)、p53、PUMA和小鼠双微体2(MDM2)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中p53蛋白定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10和0.20 mmol·L^(-1) PMI组A549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细胞中Bax、cleaved-caspase-3、p-p38MAPK(Thr180/Thr182)、p-p53(ser15)、p53和PUMA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Bcl-2和MDM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与0.20 mmol·L^(-1) PMI组比较,联合组A549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细胞中Bax、cleaved-caspase-3p-p38MAPK(Thr180/Thr182)、p-p53(ser15)、p53和PUMA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Bcl-2和MDM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免疫荧光检测,p53蛋白存在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的现象,且p53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结论:PMI可诱导A549细胞凋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p38 MAPK/p53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有关。
    • 李小平; 陈渝珂; 朱明
    • 摘要: 本实验旨在采用HPLC-ELSD法测定9个不同产地贝母药材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及贝母素乙3种生物碱的含量;并以小鼠脾淋巴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评价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9个不同产地的5大类贝母中,达到定量限的供试品中,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分别在19.7~937.6、6.2~221.2、31.2~599.2μg/g。其中,贝母辛在川贝母中含量最高,贝母素甲在梭砂贝母含量最高,贝母素乙在湖北贝母中含量最高。贝母辛、贝母素甲、贝母素乙的半数致死量(CC50)分别为65.38、146.8、91.44μg/mL,其中,贝母辛的细胞毒性最大(CC50=65.38μg/mL)。以川贝母中贝母辛含量计算治疗指数(TI),结果为661~2203,其TI>10。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贝母辛、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3种生物碱含量在不同产地贝母中差异较大,该差异与药材品种及产地有相关性,可为不同产地贝母药材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在不考虑贝母辛潜在胚胎致畸作用的前提下,不同产地的5大类贝母的临床用药安全。
    • 袁杨秀; 钟英; 周云峰
    • 摘要: 目的:建立橘红颗粒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为定量指标成分,样品经0.1%氨水的80%甲醇溶液提取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检测条件:Waters ACQUITY UPLC ?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0.1%甲酸溶液-乙腈(90∶1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25 °C;质谱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贝母素甲检测离子对m/z 432.0→414.0;贝母素乙检测离子对m/z 430.2→412.3。结果: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分别在3.676 2~183.811 2 ng/mL、4.498 1~224.905 4 n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3 3)。样品均含有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2种成分,其他药味对测定无干扰。10批样品中贝母素甲的含量范围为1.507 8~11.345 3 μg/g,贝母素乙的含量范围为0.973 7~22.328 3 μg/g。结论:所建方法简便、快速、可靠,能准确测定橘红颗粒中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的含量,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 郭焕茹; 徐志浩; 邱宏良; 范雪莲
    • 摘要: 本试验采用3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浙贝母的植物学性状、产量及贝母花和鳞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对浙贝母的产量、植物学性状、贝母花及鳞茎中有效成分含量有直接影响。浙贝母种植后用稻草覆盖畦面的栽培方式,可以促进土壤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轻土壤板结,提高肥料利用率,且能有效提高浙贝母产量及有效成分贝母素含量,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 李宇; 刘翠君; 艾伦强; 方昕悦; 刘玉; 袁名远; 冉亚兰; 何美军
    • 摘要: 为了研究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抗菌活性和挥发性成分,以恩施产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为研究对象,运用滤纸片法测试对11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对供试菌的MIC值;运用GC-MS鉴定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外标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研究结果显示: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溶藻弧菌、鲍曼不动杆菌有中度敏感抑制活性,其MIC值分别为2.37、5.93、11.86 mg·mL-1;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抑菌活性与贝母素乙的抑菌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贝母素乙不是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主要发挥抑菌活性的成分;从乙酸乙酯组分中共鉴定出16个挥发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脂肪烃(4.55%)、脂肪酸(24.07%)、含氮生物碱(23.02%);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中贝母素乙的含量为(16.19±0.16)mg·g-1,加标回收率为96.58%,相对标准偏差为3.98%.湖北贝母乙酸乙酯组分的优良抑菌活性和抑菌广谱性,为开发优质植物来源的新型天然抗生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 饶军; 熊爱华; 张康梅; 何勤思; 郑智
    • 摘要: 目的 研究Peiminine调控COX-2/PGE2/EGFR信号通路促使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基于ELISA法、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法测定Peiminine处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后PGE2、COX-1、COX-2、ERK、P-ERK、P53、P-P53、P38和P-P38含量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Ctrl)相比,Peiminine处理后细胞内PGE2含量显著降低(P<0.01).同时利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Peiminine能够明显降低人结肠癌HCT-116细胞COX-2的含量,IL-6和NF-κB也显著下调而IL-10明显上调.后期的研究发现EGFR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ERK、P-ERK、P53、P-P53、P38和P-P38)的表达量经Peiminine处理后均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ei-minine可以抑制COX-2的表达和PGE2的生成,改善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EGFR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 袁名远; 李宇; 谭旭辉; 刘玉; 方昕悦; 冉亚兰; 何美军
    • 摘要: 为探究湖北贝母不同组织贝母素乙含量、内生菌组成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湖北贝母鳞茎、花、叶的贝母素乙含量,分别利用16S rDNA和ITS测序技术鉴定内生细菌和真菌,并通过琼脂扩散法、微量二倍稀释法研究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10株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湖北贝母叶中贝母素乙含量最高,达(3.99±0.10)mg/g,其含量是鳞茎的1.78倍、花的4.24倍;从湖北贝母中分离鉴定了4株内生菌,分别为Pseudomonas sp.BM-X-6、Arthrinium sp.BM-Z-5、Aspergillus sp.BM-Z-1、Aspergillus sp.BM-Z-3;3株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均优于细菌Pseudomonas sp.BM-X-6,其中Arthrinium sp.BM-Z-5的次级代谢产物抑菌谱最广,对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中度抑制活性。
    • 李荣荣; 赵迪; 李蒙蒙; 舒胜男; 王佩阳; 李焕茹; 冯素香
    • 摘要: 目的:采用UHPLC-QE台式四极杆-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浙贝母和陈皮中主要成分(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橙皮苷和川陈皮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贝母素甲组、贝母素乙组、橙皮苷组和川陈皮素组,连续给药5d,最后1次给药1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C18(2.1 mm× 100 mm,3μm)色谱柱进行梯度洗脱,柱温30°C,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流动相为乙腈(A)-10 mmol·L-1甲酸铵(B),橙皮苷和川陈皮素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流速0.3 mL· min-1.结果:推测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橙皮苷、川陈皮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分别为12、8、8、4个,其主要代谢途径分别为羟基化、还原反应、硫酸酯化及其复合反应;羟基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硫酸酯化及其复合反应;水解、去甲基、糖醛酸化及其复合反应;去甲基化反应、硫酸酯化、葡萄糖醛酸化及其复合反应.结论:贝母素甲、贝母素乙、橙皮苷和川陈皮素在大鼠体内主要代谢途径为Ⅰ相和Ⅱ相代谢.液质联用技术能较为全面地阐释浙贝母和陈皮中主要成分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为其进一步的药效学和毒理学再研究以及药物二次研发提供物质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