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象征派

象征派

象征派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7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读书、俄罗斯文艺、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 象征派的相关文献由335位作者贡献,包括潘颂德、田源、顾蕴璞等。

象征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7 占比:95.07%

专利文献>

论文:18 占比:4.93%

总计:365篇

象征派—发文趋势图

象征派

-研究学者

  • 潘颂德
  • 田源
  • 顾蕴璞
  • 孙绍振
  • 陈丙莹
  • 刘扬烈
  • 姚万生
  • 孙玉石
  • 尹少荣
  • 崔文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邱瑜
    • 摘要: 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引起轰动的名作《牧神午后》(1876年),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意识的流动性,仿佛那痴心又慵懒的牧神在醉意惺忪地诉说着他的奇幻经历。在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他要表达的动人的情感,却很难明确地阐明每一句字词的意义,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大约正是象征派诗歌的妙处吧。
    • 秦鹏举
    • 摘要: 泰戈尔作为深刻影响中国的印度诗人和文学家,其与中国新月派、象征派和唯美派有着深刻关联。本文以典型个案为阐释中心,从影响关系与平行阐发的视角透视中国现代诗派对泰戈尔的接受或受其启悟,辨析其中影响的契合与深层的背离之道。由中国现代诗派发端,泰戈尔诗歌影响中国20世纪的文坛分不同历史阶段展开,并因时因文化而异。泰戈尔促进了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且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武晓霞; 周林林; 司丽杰
    • 摘要: 吉皮乌斯是俄国象征派老一代的代表人物,素有"爱情和死亡歌者"的雅号,死亡主题是其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她把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贯穿于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美学探索之中,通过对死亡的书写,叩问生命的意义,表达内心的各种感受.无论是直白的表述,还是隐晦的折射,死亡这一重要意象在吉皮乌斯的诗歌作品中屡屡可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精神上的追求,也呈现出诗人世界观的实质.
    • 田源
    • 摘要: 1920—1930年代象征派诗人诗歌蕴含感官式“颓废”趋向,它们几乎成为了现代读者的阐释焦点。通过对民国报刊史料的搜集整理,发现象征派诗人在读者批评文献中大多被描摹为浪人形象,飘荡无依的足迹,触发苍凉悲苦的人世感慨,形成压抑、彷徨、落魄的“颓废”感受,抚今追古让感伤心绪获得一丝慰藉,然而今非昔比的巨大落差强化了落寞的氛围。由此滋生的女性刺激,引发“颓废”的官能颤动,阴柔嬗变的女性气质与“颓废”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苦闷矛盾的刺激效应,加剧“颓废”的神经分裂,酒泪与死亡的深层“颓废”产物逐渐生成,诗人们借此获得暂时的麻痹与宁静。象征派诗人诗歌的“颓废”趋向,既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又受制于昏暗的国家现实,历史语境与人生经历契合,生成读者批评的“颓废”审美风格。
    • 田源
    • 摘要: 中国象征派诗歌在现代文学报刊里,具有女性化的"颓废"气质,与之关联的读者批评呈现出鲜明的女性色彩.作为流浪者的中国象征派诗人,疲惫倦怠的肉身亟待抚慰,散发着迷迭香味的女性激起诗人内心的阵阵涟漪,他们起初通常难以抵御异性的魅惑,甚至在诗作中流露"颓加荡"的感官狂欢.然而,兴奋的神经在短暂的刺激麻痹过后,逐渐摈除芬芳的吸引力,接踵而至的是毒药祸水般的女性拒斥,模糊的性别意识重新分化清晰.通过诗学文献的钩沉,从新诗传播接受的视角出发,厘清两种既截然对立又相互融合的性别关系,展开中国象征派诗歌的"颓废"图景,引领崭新的现代诗学风格.
    • 陈历明
    • 摘要: 新诗之不足,除语言过于松散,意象过于显豁外,另一主因就在于缺乏音乐性等艺术底蕴.新诗伊始,"诗体大解放"就决意疏离并摒弃传统,重拆解而轻建设,普遍疏于对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性的纵向继承,更对西方音乐诗学横向移植、译介与转化不力.尽管新月派和象征派诗人通过译介与创作的互动,在新诗的格律和音乐性方面取得不少实绩,但诗人和批评家普遍缺乏中国传统与现代西方音乐艺术的良好学养,这一点无论与中国古代诗人相比,还是与西方主流自由诗人的音乐化写作相较,都有明显的差距.载道文学观的强势,对诗歌本体的认知偏差,使得新诗过于强调其教化功能,忽略其美学价值.回顾与梳理新诗音乐性的历史,有助于诗界和评论界在古今、东西的坐标中去定位新诗,促进现代诗歌创作和研究的美学回归.
    • 田源
    • 摘要: 1920—1930年代象征派诗人诗歌蕴含感官式"颓废"趋向,它们几乎成为了现代读者的阐释焦点.通过对民国报刊史料的搜集整理,发现象征派诗人在读者批评文献中大多被描摹为浪人形象,飘荡无依的足迹,触发苍凉悲苦的人世感慨,形成压抑、彷徨、落魄的"颓废"感受,抚今追古让感伤心绪获得一丝慰藉,然而今非昔比的巨大落差强化了落寞的氛围.由此滋生的女性刺激,引发"颓废"的官能颤动,阴柔嬗变的女性气质与"颓废"的审美意识不谋而合.苦闷矛盾的刺激效应,加剧"颓废"的神经分裂,酒泪与死亡的深层"颓废"产物逐渐生成,诗人们借此获得暂时的麻痹与宁静.象征派诗人诗歌的"颓废"趋向,既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又受制于昏暗的国家现实,历史语境与人生经历契合,生成读者批评的"颓废"审美风格.
    • 彭熙
    • 摘要: 彼特莱尔一度被誉为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之奠基者和散文诗的鼻祖,创造了世界闻名的诗集《恶之花》。他的文学作品与创作理论于1919年传入中国,给当时处于五四时期革命中的知识青年带来了文学的一种全新表达手法、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自此出现了一大批追随者,他们受到波特莱尔文学创作和理论的影响,将其融入到中国新诗当中,创造出具有象征主义的诗歌,从而推动了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产生和发展。文章将从波特莱尔文学思想的传入与发展、波特莱尔文学思想对中国象征派文学的整体影响以及波特莱尔对中国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的具体诗作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波特莱尔对我国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影响。
    • 摘要: "通过爱、善、乐的德行,生命才欢乐而安逸。"这是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名言。梅特林克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写了《青鸟》《盲人》《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蒙娜·凡娜》等多部剧本。其早期作品充满悲观颓废的色彩,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后期作品研究人生和生命的奥秘,思索道德的价值,取得很大成功。莫里斯·梅特林克被誉为"比利时的莎士比亚"。梅特林克的剧本充满诗意,被称之为诗剧。1911年,由于他多方面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在戏剧方面的杰出贡献,梅特林克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 杨开显
    • 摘要: 1958年10月,瑞典文学院决定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在苏联遭到冷落的作家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帕斯捷尔纳克之所以获奖,是由于他在意大利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赞誉和受到苏联社会的强烈谴责。其实不尽然。帕斯捷尔纳克首先和主要的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现代主义的未来派代表诗人。早在《日瓦戈医生》使帕斯捷尔纳克扬名世界以前30多年,他就和象征派诗人勃洛克、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意象派诗人叶赛宁等被认为是当时最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了。他的诗艺在俄国和其后的苏联诗坛上独树一帜,并为国外同行所瞩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