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谈艺录》

《谈艺录》

《谈艺录》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44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专利文献6600篇;相关期刊278种,包括瞭望、船山学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谈艺录》的相关文献由374位作者贡献,包括伍立杨、张福勋、周振甫等。

《谈艺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 占比:6.30%

专利文献>

论文:6600 占比:93.70%

总计:7044篇

《谈艺录》—发文趋势图

《谈艺录》

-研究学者

  • 伍立杨
  • 张福勋
  • 周振甫
  • 张培锋
  • 王礼培
  • 胡河清
  • 陈书良
  • 孙宗文
  • 张文江
  • 张炼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小军; 刘茜
    • 摘要: 徐祯卿为"吴中四才子"之一,加入以李梦阳为首的复古派之后,诗歌取径由早年的六朝、中唐、晚唐"改趋汉魏、盛唐",但仍然表现出明显的"江左风流"特色,与李梦阳代表的北地雄健之风格格不入。钱谦益评此现象为"江左风流故自在"。诗歌取径对象、身份、地域以及倡和交游等均是徐祯卿诗歌"江左风流"形成与转变的重要因素。徐祯卿诗歌风貌的改变及其诗学探索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七子派复古诗坛吹进一阵清新之风,还在于开启了吴中诗风丕变的先机,其总结和反思诗学实践的《谈艺录》也是复古派诗学理论的重要成果。
    • 任竞泽
    • 摘要: 文体观念是钱钟书文学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其《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中都有集中体现。他往往在引述历代经典文体文献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独到的文体批评见解和论断。在其文体观念之中,“辨体”这一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核心范畴又是其用力所在,主要包括体制为先与亦遵格式、严分体制与得体失体、严于辨体与文体界限三个方面。通过对其著述中相关辨体文献的辑录整理和分类分析,系统地构建其辨体理论批评体系。
    • 孙南
    • 摘要: 作为一个主要基于地域因素而形成的文学群体,吴中文学有自己较为独特的风貌,这种风貌的形成基于吴中文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融洽关系,也基于吴中文人在人生态度、文学审美等方面的契合,这一文学群体的诗歌创作也都张扬着吴中文人特有的个性情怀。吴中文人特别强调作品应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吴中文人把抒写真情作为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在吴中文人群体里,徐祯卿是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吴中文学风貌的作家,其诗歌理论著作《谈艺录》中将情感作为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徐祯卿立足于情感的真实,强调诗歌的内容特质,能代表吴中文人诗歌观念的一个特色。
    • 黄永年
    • 摘要: 黄永年先生是我国古代史尤其是北朝隋唐史及唐代文学、古典诗词小说方面的著名学者,又在版本学、目录学、碑刻学、古籍整理等领域内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是古文献学学科的一代宗师。黄永年先生艺文兼备,他治学之余,游心艺事,长于书法,用笔虚灵婉转,温润柔和,多为诗词、题跋,假手转心,书卷气十足,自然生动照人。尤精篆刻,所制古雅精纯,渊源有自,以笔追刀,不事雕琢,展现出卓荦脱俗的艺术品格。黄永年先生有《谈艺录》及《印存》行世,对当代书学、印学发展贡献良多。本刊在黄永年先生哲嗣黄寿成教授支持下,特倩陕西师范大学刘星教授从中斡旋,辑此专题,光扬艺学,于斯可览,一并致谢!
    • 王其祎
    • 摘要: 岁月在冲刷着一切有形的痕迹,同时也在消融着自以为可以深藏心底的记忆。不知不觉而渐行渐远,也许可以永恒的只是一脉传承,或者一片希冀。“一年容易又秋风”,蓦然回首的时候,竟又是一望萧疏的天地。忽然想起允诺过的事情已经迁延良久,那就是要为已故恩师的著作出版写一点文字,于是,再捧鸿文而重温胜义。我的恩师,就是黄永年先生,而由先生的哲嗣寿成兄编辑的先生的书,就是《黄永年谈艺录》。
    • 张荣庆
    • 摘要: 我是写帖的。智商太低,无本事创新,乃极力入古。但总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跟先贤比差得太远。什么原因?找来找去,不外两点:一是功力不足;二是学养欠缺。这两点都必须深入进去。真正深入进去,是要吃大工夫的。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办法无他——戒除自满和浮躁,在"字内功"和"字外功"上老老实实补课为是。自东晋以降,以"二王"为代表的帖系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主脉。主脉,就是中国传统书法的正脉,或谓主流,也有朋友称之为正宗、正统、大统。
    • 马布衣; 郑辛遥(图)
    • 摘要: 有机会参与市文联主编的《海上谈艺录》丛书工作,读到法文翻译家郝运的传记书稿,眼光停留在书稿摘录的另一位翻译家韩沪麟,给予郝运、王振孙合译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集的高度赞美。不止赞美译笔精准漂亮,主要在一“合作译书并不罕见,但长期合作却不多,中途龃龉退出者有之,书译完彼此指责发牢骚者有之,各自认为稿酬分配不均者有之,甚至闹得不可开交,翻脸相向,对簿公堂恐怕也有。像他们过去已长期合作,现在又再次合作把20集莫氏作品译完者能有几人?这也可算是译坛的一段佳话了。”
    • 付金玉
    • 摘要: 依据教材的编排,八下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方法指导有两个重点:一是摘抄,二是做笔记。或许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编者又向师生们介绍了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钱锺书的《谈艺录》两部由笔记而成就的经典。做笔记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写所读之书的提要;二是记录自己的读书心得常见的提要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提纲式的列举,另一种是段落式的概述。
    • 张治
    • 摘要: 钱锺书的《谈艺录》一书,以往多被目为"诗话"类著作.然而深入理解其中的学术著述文体追求,并分析作者对自己著述宗旨的表述,《谈艺录》此书实际上侧重的是诗家专集之"补注"的特别工作.所补的内容,即历代权威注本未能深入探究解决究竟的诗学渊源问题.这同钱锺书所身处时代的世事忧患之怀抱与个人激愤之志愿也不无关系,而更重要的在于,正确认识和评判"补注"的学术价值,可能是进一步理解"钱学"要义的重要环节.
    • 刘成国
    • 摘要: 在宋代著名诗人当中,王安石喜欢"窜改"前人的诗句是"赫赫有名"的。钱锺书先生调侃他:"每遇他人佳句,必巧取豪夺,脱胎换骨,百计临摹,以为己有;或袭其句,或改其字,或反其意。集中作贼,唐宋大家无如公之明目张胆者。"(《谈艺录》)在这些窜改之作中,既多有后来居上、转出益精之作,也不乏弄巧成拙、画蛇添足之什,"本为偶得拈来之浑成,遂著斧凿拆补之痕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