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2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14367篇;相关期刊488种,包括法学、法律适用、证据科学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江苏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6年会暨“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论坛、“环境司法与环境正义”国际研讨会、2012年证据科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等;证据规则的相关文献由121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继敏、崔起凡、张建等。

证据规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2 占比:6.55%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39%

专利文献>

论文:14367 占比:93.06%

总计:15439篇

证据规则—发文趋势图

证据规则

-研究学者

  • 徐继敏
  • 崔起凡
  • 张建
  • 毕玉谦
  • 马贵翔
  • 于文广
  • 卜璐
  • 周阎小雪
  • 张云鹏
  • 张卫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家祥; 王静
    • 摘要: 鉴定意见的倾向性是基于对鉴定结果的负责而产生的表述方式,反映的是鉴定结果与客观真实之间的符合盖然率。作为更加合理的表述方式,倾向性鉴定意见在鉴定实务中有着较高的出现频次。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法官在对倾向性鉴定意见审查时却存在不同的误区。当前的审查误区存在明显的类型化特征,主要有直接采信或排除、证明责任分配不当、直接认定瑕疵证据三种类型。而加强可视化证明力判断,构建审查二分化体系以及清晰化适用相关证据规则是走出误区,改善倾向性鉴定意见审查现状,推进庭审实质化的有效路径。
    • 刘浩
    • 摘要: 监察机关对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进行一体化调查,集中体现了反腐法治化与高效化。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的证据规则重在强调对接刑事审判标准,这显然不利于对职务违法案件的责任追究。职务违法与职务犯罪存在本质区别,二者在证据收集程序上虽具有一致性,但应构建不同层级的取证规则,以确保取证手段适用得当。对职务违法者的处置结果通常是政务处分,不进入刑事审判程序的特征决定其应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为证明标准。
    • 姜薇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采购证据规则的相关规定,论述了串通投标这一情形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可行性及优势,以期为财政部门提供借鉴,更好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政府采购质疑和投诉办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但随着采购规模不断扩大,供应商投标、投诉手段不断丰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工作不断迎来新的挑战。
    • 徐瑞珂廷
    • 摘要: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中未将被告人品格证据列为证据的法定形式,但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适用品格证据案件数量增多、涉罪名多种、司法态度不一致以及执法司法尺度不统一等问题。为解决被告人品格证据“无名有实”尴尬处境,规范品格证据适用,本文通过对53份样本数据的分析,论证建立品格证据规则的现实必要性,防止其被滥用的风险,同时参考借鉴域外品格证据理论及经验,充分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品格证据规则,以期完善刑事诉讼制度,更好地促进程序正义,实现实体公正。
    • 周敏琦
    • 摘要: 当前监察案件录音录像制度实践存在“调取难”问题,其原因可以总结为法院裁量权规则设定和录音录像规则设定的不完整。监察案件录音录像制度的理论构建和法律实践对案件中证据合法性的确认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监察法》及相关规定在践行程序正义理念和落实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存在待完善之处,相关证据合法性的判断标准也需要更加具体化。
    • 夏立款
    • 摘要: 网络表情符号在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事实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不当使用表情符号衍生出众多法律问题,涉及刑事、合同、侵权及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表情符号承载的特定信息具有证明案件事实的功能。然而,表情符号尚未在法律中获得相应的证据资格,法律共同体未能充分意识到表情符号证据的价值。基于此,建构表情符号证据化的理论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赵敏
    • 摘要: 人脸识别证据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已实际应用,但规范缺失。基于人脸识别证据的形成机理及其科技性、盖然性、复验性和信息关联性特点,可在现阶段将人脸识别证据定位于鉴定意见类证据。但刑事诉讼中人脸识别证据与典型鉴定意见类证据在基本特点、形成机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有必要构建符合人脸识别证据特点的证据规则。我国应理性看待现行鉴定意见规范,适度参考域外规则的合理内核,从取证、举证与质证、认证三方面构建刑事诉讼中的人脸识别证据规则
    • 朱韵之
    • 摘要: 自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正式确定行政执法证据可以进入刑事司法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正式具有合法性。在安全生产这一特殊领域,刑事犯罪必然存在行政违法的前置条件,其行刑衔接就尤为重要。证据作为用以证明客观事实的依据,是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凭借。哪些行政执法证据可以进入刑事司法领域?应当适用哪些证据规则?笔者拟从证据切入,对安全生产领域的行刑衔接进行探讨。
    • 张芮萌; 李丰宇; 李泽锋
    • 摘要: 当前司法实践中,电子证据面临着来自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全生命周期管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运用规范分析法,在梳理电子证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电子证据规则》,用快播案作为实证,研究前端控制与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电子证据的适用性。研究发现,《电子证据规则》缺乏前端控制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电子证据属于电子文件范畴,电子证据可信管理应有全生命周期理念;应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取证、固证平台。认为通过对区块链平台以及接入区块链平台的在线取证系统的认证,与加快提升公检法机构电子证据管理能力等措施,可提升电子证据效力。
    • 吴雪冰
    • 摘要: 审判中心主义下,刑事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及证据的采纳应当归于庭审,对于司法鉴定意见也应当在法庭上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证,最后综合全案的证据予以认定。现有刑事司法鉴定证据规则是以职权主义为背景建立的,在审判中心主义改革中,暴露出司法鉴定证据规则与审判中心主义的不相适,存在证明规则、鉴定体系、证据质证等方面的缺失问题。为此,应当严格将侦查鉴定与作为定案证据鉴定予以区分,形成以审判为中心的侦鉴分离的诉讼证据规则;确立“实质证明标准”规则;完善鉴定意见质证规则及采纳方式;完善当事人对鉴定的自主选择权,有效地防止因司法鉴定导致的冤假错案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