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覆盖次数

覆盖次数

覆盖次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473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国科技纵横、石油天然气学报、煤田地质与勘探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等;覆盖次数的相关文献由56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辉、张军华、步长城等。

覆盖次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4738 占比:99.31%

总计:24910篇

覆盖次数—发文趋势图

覆盖次数

-研究学者

  • 徐辉
  • 张军华
  • 步长城
  • 何光明
  • 单联瑜
  • 碗学俭
  • 罗岐峰
  • 黎书琴
  • 张坤
  • 陈志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玮; 王瑞贞; 陈曦; 郭雯; 黄淼; 程展展; 张学银
    • 摘要: 随着物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地质上对地震勘探资料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两宽一高”地震勘探技术的规模应用,大幅度提升了地震勘探资料的品质,但是受勘探投资的制约,采集参数的设计、资料品质与采集成本之间需要保持平衡。勘探新区和勘探程度较低的区域受老资料少、勘探认识程度低的制约,采集参数的确定通常需要通过试验线资料对比得出,在理论方法论证方面仍缺乏定量分析,同时单一的试验线分析难以全面掌控全区资料品质变化。由于覆盖次数是影响采集参数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获得高品质资料,往往新区勘探覆盖次数设计都会较保守地设计较高覆盖,但过高的覆盖次数会提高采集成本,同时大量的冗余数据也为资料处理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吸收衰减的覆盖次数设计方法,通过计算地震波的球面扩散、吸收衰减和反射能量,分析不同覆盖次数下信噪比的变化,为地震勘探采集设计覆盖次数优化论证提供参考。
    • 闫江平; 庞长庆; 高振宇
    • 摘要: 覆盖次数是三维观测系统的重要参数之一,正交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由纵向和横向2部分组成,其中纵向覆盖次数计算方法与二维相同,但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较为复杂。而非正交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计算方法目前阐述较少。本文以三维正交观测系统为例,系统阐述了4种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综合平面图法、公式法、坐标法、Z变换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然后根据坐标法和Z变换法的特点,研究了非正交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斜交观测系统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 闫江平; 庞长庆; 高振宇
    • 摘要: 覆盖次数是三维观测系统的重要参数之一,正交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由纵向和横向2部分组成,其中纵向覆盖次数计算方法与二维相同,但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较为复杂.而非正交观测系统的覆盖次数计算方法目前阐述较少.本文以三维正交观测系统为例,系统阐述了4种横向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综合平面图法、公式法、坐标法、Z变换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然后根据坐标法和Z变换法的特点,研究了非正交观测系统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斜交观测系统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
    • 殷厚成; 朱相羽; 倪良健
    • 摘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整地导出了面元大小和覆盖次数、炮点子域和排列片接收道数以及接收点子域和排列片总炮数等参数与三维炮道密度的基本关系,阐述了炮道密度的物理意义.讨论了一定条件下,随面元大小、炮点子域和接收点子域变化的三维观测方式及其属性的变化规律.基于YA三维和SHB三维实际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观测方式的地震成像效果,总结了影响地震剖面品质的关键观测系统参数.研究认为,以面元为单位面积的炮道密度等同于面元的有效覆盖次数.一定炮道密度条件下的三维观测方式是多变的,对三维观测系统参数的具体描述是炮道密度应用的基础,而覆盖次数和炮点密度是影响地震成像的两个重要参数,高覆盖有效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相同覆盖次数条件下,较高的炮点密度(DS/DR∝1)和均匀分布的炮检点,面元能获得更高的近中偏移距覆盖次数,方位角分布更均匀,利于缝洞储集单元及断层边界的准确成像.
    • 周天宁; 宋占武; 韩善锋; 李楠; 何媛媛
    • 摘要: 目前炮点设计采用室内设计,一些点位放样到实际位置不适合布设炮点,需要野外验证.由于野外验证过程无法系统地掌握炮检分布情况,经验证确定点位后需返回室内进行优化,复杂地区需经历反复验证和优化过程.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版现场炮点位置优化软件,野外验证中使用该软件即可直观显示炮点移动或删除后炮检分布情况,并实时计算面元覆盖次数及炮检距等指标,在验证中即可完成炮点优化情况分析.
    • 刘飞; 李兆; 陈兴炳; 何向东; 周博宇; 刘亚龙
    • 摘要: 目前的地震采集仪器(常用的428XL等仪器)已无法满足野外大道数采集接收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山地地区,接收道数过多容易造成仪器通讯、传输缓慢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施工效率低下。为了提高野外生产效率、减小劳动强度、节约生产成本,提出了一种428XL多仪器协同接收的特殊应用模式(正常采集模式和微地震采集模式),并在西南山地某项目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1)较之于传统的主从仪器联机模式,该特殊的428XL多仪器协同接收方式的生产日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2)该协同接收模式主要适用于当前热门的三维井地联采项目、三维地面地震和微地震压裂监测的联合采集项目,同时也可以在其他类似的复杂地区推广应用。最后提出建议:多仪器协同接收时,由于微地震采集模式需要连续工作,对排列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要求其相应的仪器所带道数不能太多、排列范围较小,以5000道之内为宜;同时微地震采集所用的采集设备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测试,采用工作性能最优异的设备为宜,以保证采集设备的连续工作。
    • 程建远; 王千遥; 朱书阶
    • 摘要: 随着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的不断推广,对其采集参数选择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线束方向、线距大小、最大炮检距以及覆盖次数与CDP面元等关键采集参数的选择.从理论计算到工程实践角度,对煤矿采区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参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道距、线距、炮点距、炮线距的大小与面元尺寸大小密切相关,能否实现无假频空间采样取决于面元大小,增大线距有利于提高性价比;以煤层构造勘探为目标的前提下,最大炮检距可以大于目的层埋深;在地震条件良好地区,高密度三维地震设计的覆盖次数不宜太高,以提高分辨率;高密度三维地震是面积采集、立体勘探,其线束方向设计不应受制于构造走向的约束.通过不同面元大小、不同覆盖次数以及大线距采集的典型工程实例,初步印证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 杨飞龙; 赵冲; 魏峥嵘; 孙辉; 李辉峰; 赵驰; 罗浩
    • 摘要: 基于波动方程的偏移成像技术受井间地震观测系统限制,导致成像剖面边缘的画弧严重,且有效成像范围较小;基于射线追踪的VSP-CDP叠加成像方法虽能够实现井间地震保幅成像,但是面对三维复杂岩性构造时难以准确成像。为此,基于高斯束射线追踪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斜井井间地震逆高斯束叠加成像方法。通过研究三维井间地震高斯束射线追踪理论,分析了地震波场与其有效射线的能量关系。然后在成像时将共炮点道集数据中的单道地震波场逆高斯束转换成共反射点道集的多个有效波场,以此加密反射点的覆盖次数。最后,根据反射点的分布特征选择合适的二维测线,沿该测线的水平及垂直两个方向选取合适的叠加面元,并将相同面元内的反射点波场信息投影到二维测线上并进行叠加成像。将该方法应用于X油田海上气云区内部构造识别,试算结果表明井间地震逆高斯束叠加成像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三维复杂岩性构造成像问题,为三维井间地震数据处理提供有力的成像工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