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2733篇;相关期刊318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第五届西部长城心脏病学会议、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学术大会等;血栓溶解疗法的相关文献由4871位作者贡献,包括楼敏、陈智才、吉训明等。

血栓溶解疗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20 占比:6.6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2733 占比:93.31%

总计:24363篇

血栓溶解疗法—发文趋势图

血栓溶解疗法

-研究学者

  • 楼敏
  • 陈智才
  • 吉训明
  • 张圣
  • 刘新峰
  • 胡大一
  • 周俊山
  • 王志敏
  • 严慎强
  • 李宝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伟; 李辉萍; 王振; 贺国华; 胡珏; 童洋萍; 李芳毅; 宋康平; 刘新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年龄≥80岁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IVT)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长沙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接受IVT治疗的老年ACI患者397例,分为≥80岁组92例和60~79岁组305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症状性出血转化(SHT)以及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与60~79岁组比较,≥80岁组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力衰竭、SHT、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比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明显升高,良好预后比例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基线NIHSS评分、SHT、心力衰竭以及SAP是老年ACI患者IVT治疗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80岁并不是SHT以及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耀辉; 吕喆; 张重阳; 梁振虎
    •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脑电信号特征,探讨样本熵算法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频谱和样本熵分析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前和溶栓治疗后24 h的EEG数据。分析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结果:溶栓治疗有效的患者,Delta与Alpha频段的能量在溶栓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溶栓前后,溶栓有效患者的Delta频段的样本熵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elta频段和Alpha频段的能量,以及样本熵可用于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监测评估。
    • 洪慧; 闫丹萍; 王钰炜; 张瑞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流程的优化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依据急诊相关处置流程,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流程,相关科室将优化卒中流程应用于临床工作。便利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试验组,2020年4月-9月急诊入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优化卒中流程,包括快速识别并高效预检分诊、专区专团队管理、物品环绕式“三定”管理、最高外勤等级和溶栓空间前移。收集并比较两组各救治环节耗时、静脉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3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试验组65例,对照组69例。试验组急诊入院到完成血标本送检耗时6.0(5.0,8.0)min,低于对照组6.0(5.5,10.5)min;试验组急诊室滞留时间8.0(6.0,9.0)min,低于对照组11.0(9.0,14.0)min;试验组入院至开始溶栓耗时41.0(29.5,50.0)min,低于对照组55.0(41.5,70.5)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化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流程,有助于缩短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的时间,以及急诊滞留时间。
    • 卢志杰; 尹泽钢; 谢馨; 黄涛; 范进; 王庆松
    •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程卒中模拟病(TM)评分和改良简化版急诊室类卒中筛查(sFABS)评分在急诊条件下用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类卒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卒中中心实施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患者94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AIS组83例和类卒中组1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类卒中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M评分、NIHSS评分>14分及面瘫比例明显低于AIS组,sFABS评分明显高于AIS组(P<0.01)。TM评分预测类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7(95%CI:0.933~1.000,P<0.01),sFABS评分的AUC为0.875(95%CI:0.773~0.977,P<0.01)。结论 2种评分对类卒中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可以为溶栓或介入治疗前识别类卒中患者提供参考。
    • 郭永华; 徐安璟; 蒋奇惠; 黄慧英; 胡佳; 钟琼; 张道宝
    • 摘要: 目的 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基层医院脑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点,为后疫情时代脑卒中绿色通道建设提供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12月(COVID-19疫情发生期间)该院收治的110例静脉溶栓患者(研究组)和2019年2-12月(COVID-19疫情发生前)该院收治的112例静脉溶栓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COVID-19疫情发生前后静脉溶栓患者到院至到达CT室时间、到达CT室至检查时间、CT检查至报告时间、神经内科医师接诊至签字时间、入院至实施静脉溶栓时间(DNT)等,比较2组患者发生死亡及并发症的比例。结果 研究组患者到院至到达CT室时间、CT检查至报告时间均较对照组延长,DNT≤60 min比例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VID-19疫情发生以来基层医院脑卒中静脉溶栓存在一定的延误;对新形势下脑卒中静脉溶栓质量控制研究势在必行。
    • 李峰鑫; 李婷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5月我科就诊的96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96例ACI溶栓治疗患者中就医延迟33例(34.38%),正常入院63例(65.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方式、居住地、心房颤动史、转运方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独居、居住地农村、无心房颤动史、非120急救转运、NIHSS评分≤4分是ACI溶栓治疗患者就医延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ACI溶栓治疗患者易出现就医延迟,与年龄、居住方式、居住地、心房颤动史、转运方式、NIHSS评分有关,针对上述各项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防护对策,有助于预防就医延迟发生。
    • 颜谈; 王幼萌; 许静; 陈巨罗; 汝宁
    • 摘要: 目的分享1例极少见的Wallenberg综合征的变异型(两侧面部及同侧下肢麻木)病人,为大家的医疗诊治给予一定的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1日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延髓背外侧梗死病人的病因、机制、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用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等,参阅各种Wallenberg综合征相关文献,详细分析了该类疾病的病因、少见症状、体征、解剖学特点及其机制。结果病人主诉声嘶、双下肢乏力3 h。入院诊断为延髓背外侧梗死、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2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丙型肝炎。予以静脉溶栓、抗栓、调脂固斑、保护脑组织、扩容、补液、改善微循环等处理。出院时病人病情明显改善。本病例除具有经典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表现外,还具有罕见的两侧面部及同侧下肢麻木,同侧面部周围性瘫痪,同侧舌下神经损伤等临床表现。结论Wallenberg综合征病人临床特点及其解剖结构极其复杂,且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 杜静; 张骏; 刘佳; 汪凯
    • 摘要: 目的探讨合并脑白质疏松(L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出血转化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合并LA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依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伴轻度LA患者50例(轻度LA组),脑梗死伴中重度LA患者52例(中重度LA组)。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不同时间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血转化及90 d预后情况。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中重度LA组吸烟、饮酒比例明显高于轻度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LA组90 d mRS评分明显高于轻度LA组[1.0(1.0,3.0)分vs 1.0(0.0,2.0)分,P<0.05]。中重度LA组溶栓后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轻度LA组(26.9%vs 10.0%,P<0.05)。溶栓后出血患者90 d mR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患者[(3.8±1.3)分vs(1.1±1.1)分,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LA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OR=3.316,95%CI:1.094~10.048,P=0.034)。结论急性脑梗死合并中重度LA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应注意防治出血转化。
    • 王楠斐; 胡圆; 陈飞军; 张小军; 贺建雄
    • 摘要: cqvip:患者女,35岁,因"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3天,加重伴右侧肢体乏力8h"入院;既往体健。查体:伸舌右偏,颈稍抵抗,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腱反射亢进,右侧Babinski征(+)。头部CT示右枕部条索状高密度影,CT值74HU,考虑血管影(图1A);CTA见矢状窦不显影,考虑静脉窦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明显升高(5.02m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2.5s,凝血酶时间75s。
    • 孙凤涛; 张厚宁; 禹璐; 盛佳曦; 傅昱
    • 摘要: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收集我院急诊收入神经内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8例,按照7 d内随访头颅CT结果分为出血组23例及未出血组35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治疗后90 d的神经功能。收集CTP相关参数: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达峰时间(rTTP)等。结果出血组NIHSS评分、90 d预后不良比例、rTTP缺损区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P<0.01),rCBF及rCBV明显低于未出血组(0.19±0.08 vs 0.26±0.09,P=0.009;0.53±0.17 vs 0.69±0.21,P=0.002)。rCBV预测HT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6(95%CI:0.620~0.872),临界值为62.5%,敏感性为0.739,特异性为0.714。rCBF预测HT风险的AUC为0.719(95%CI:0.580~0.858)。结论CTP可早期显示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状况,对预测HT发生风险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