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藏绵羊

藏绵羊

藏绵羊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分子生物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906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四川畜牧兽医、畜牧兽医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第十六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吴仲贤先生诞辰100周年大会、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等;藏绵羊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罗玉柱、刘秀、杨平贵等。

藏绵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 占比:2.5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4906 占比:97.30%

总计:5042篇

藏绵羊—发文趋势图

藏绵羊

-研究学者

  • 罗玉柱
  • 刘秀
  • 杨平贵
  • 胡江
  • 周明亮
  • 王继卿
  • 李少斌
  • 陈明华
  • 庞倩
  • 吴伟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壮; 肖敏; 鲁光英; 泽旺仁真; 赵晓东; 何明珠
    • 摘要: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展草原生态环境治理和草地资源合理开发等工作,实施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给探索四川省阿坝州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基本概况1.1畜牧业发展概况阿坝州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发展速度较快。畜牧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同时,培育出了以金川多肋牦牛、红原麦洼牦牛、藏绵羊等一系列可适应恶劣高原环境的地方优良品种。
    • 索南元旦
    • 摘要: 高海拔地区受自然环境限制,产业结构较为特殊,可适宜发展的畜禽很少。为了对高海拔地区藏绵羊的生长适应性和生产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具体生理指标分析,对草地性藏绵羊的生长情况进行了阐述,得出高海拔地区藏绵羊身体机理和繁殖特点,品种优质的适应性变化等。
    • 张雪萍; 石斌刚; 金夏阳; 王向彦; 兰丽娟; 时钰; 祁有鹏; 赵世杰; 李少斌; 胡江
    • 摘要: 【目的】分析藏绵羊Krüppel样因子7(Krüppel-like factor 7,KLF7)基因表达特征,研究过表达该基因对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分离前脂肪细胞进行培养及成脂诱导,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大脑、皮下脂肪、肾脏、背最长肌、瘤胃、睾丸和回肠)和前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第0、2、4和8天)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应用RT-PCR方法从藏绵羊脂肪组织中扩增KLF7基因CDS区序列,并将其连接到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获得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EdU和CCK-8方法分别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对EdU阳性细胞数和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过表达KLF7基因后脂肪细胞脂滴生成量。【结果】KLF7基因在藏绵羊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大脑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皮下脂肪和肾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诱导分化第2、4和8天脂肪细胞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分化前(P<0.05),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2 d后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增殖标志基因CDK4、CyclinB1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P<0.05;P<0.01),极显著降低细胞活力及EdU阳性细胞数量(P<0.01);pcDNA3.1-KLF7过表达质粒转染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8 d后,脂肪细胞分化标志基因PPARγ、Glut4和ELOVL6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下调(P<0.05;P<0.01),且脂质沉积极显著减少(P<0.01),表明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增殖及分化。【结论】KLF7基因在藏绵羊多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大脑、皮下脂肪、肾脏中表达量较高;诱导分化后脂肪细胞表达量显著高于分化前,且分化第2天表达量最高;过表达KLF7基因可抑制藏绵羊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及分化。试验结果为阐明藏绵羊脂肪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 杨雪丽; 程玉婷; 汤承; 岳华
    • 摘要: 为查明2021年四川省甘孜州某藏绵羊养殖场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病因,本研究采用PCR方法对送检的5份深部鼻腔棉拭子进行了“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牛冠状病毒、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绵羊肺炎支原体、丝状支原体簇成员”等常见呼吸道病原的检测。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为阳性,其他病原为阴性;通过细菌分离培养成功获得5株溶血性曼氏杆菌和5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型结果显示5株溶血性曼氏杆菌为A2型,5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为D型。结合临床症状,确诊该场藏绵羊的呼吸道疾病是由A2型溶血性曼氏杆菌和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所致。
    • 赵丽; 沈继源; 包高良; 石斌刚; 赵鹏飞; 李少斌; 刘秀; 罗玉柱
    • 摘要: 为了比较藏绵羊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差异,本研究选取繁育在青海省海晏县的3岁成年藏绵羊母羊,分析其臂三头肌、冈上肌、股四头肌、背最长肌、腰大肌、胸斜方肌和腓肠肌7个部位肉品质及脂肪酸组成。肉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宰后45 min藏绵羊冈上肌的红度值(a^(*), redness)最高,背最长肌的亮度值(L^(*), lightness)最接近中间值,胸斜方肌宰后45 min和24 h肌肉的亮度、红度和黄度值均显著低于其他部位肌肉(P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背最长肌和胸斜方肌SFA含量显著高于除腰大肌之外的其余各部位肌肉(P <0.05),胸斜方肌中的肉豆蔻酸(C14:0)含量最高;背最长肌中的棕榈酸(C16:0)含量高于臂三头肌和腓肠肌(P <0.05);腓肠肌中PUFA含量显著高于胸斜方肌和冈上肌(P <0.05);腓肠肌PUFA/SFA值显著高于冈上肌、背最长肌和胸斜方肌(P <0.05);背最长肌n-6/n-3 PUFA的比值更接近最佳比值(1.0或2.0)。综合分析,藏绵羊背最长肌的品质最优,其与腓肠肌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更符合人类健康膳食标准,而胸斜方肌中不利于人体健康的肉豆蔻酸含量最高。
    • 柳苗苗; 郭亚军; 付德海; 冉兴荣; 王欣荣
    • 摘要: 旨在研究牦牛和藏绵羊主要生殖器官的组织学特征。选择成年健康的雄性牦牛、藏绵羊为试验动物,运用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其睾丸、附睾和输精管的组织学构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牦牛、藏绵羊的睾丸被膜结构紧密,实质部分叶明显,血管丰富,间质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及网状纤维;其附睾管壁薄,附睾头和附睾体管腔内纤毛较长,附睾尾管腔内纤毛较短且丰富;二者的输精管管壁厚,黏膜层的纵行皱襞较多,肌层发达。结果说明,牦牛、藏绵羊的睾丸、附睾及输精管具有较强的收缩能力及运输精子的能力,该特征可能与其在高原环境下正常繁殖性能的维持有关。
    • 吕卫兵; 牛彬; 沙玉柱; 魏红; 史浩; 胡江; 王继卿; 李少斌; 罗玉柱; 刘秀
    • 摘要: 为探讨不同时期藏绵羊瘤胃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的表达特征及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在瘤胃免疫功能中的关系。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和16S rRNA测序对放牧藏绵羊不同时期(4月、6月、10月和12月)热休克蛋白70家族基因(HSPA1A和HSPA8)(n=12)的表达特征和瘤胃微生物菌群(n=24)进行分析,并采用Spearman对瘤胃微生物与基因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HSPA1A和HSPA8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HSPA1A和HSPA8表达量在4月和6月显著高于10月和12月;不同时期的瘤胃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Bacteroidete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在12月显著高于6月和10月;Firmicutes、Succiniclasticum和Butyrivibrio_2在6月显著高于4月和12月。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瘤胃微生物与基因表达存在一定相关性,即瘤胃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宿主的瘤胃免疫功能产生影响,这为藏绵羊瘤胃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的互作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 吴锦波; 马月辉; 何世明; 余忠华
    • 摘要: 川西北高原地区地处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藏绵羊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畜禽资源之一,也是打造草原现代畜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种质基础,对促进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川西北高原地区藏绵羊遗传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该遗传资源的现状和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机制及建议。
    • 史浩; 胡江; 沙玉柱; 魏红; 吕卫兵; 文禹梁; 刘秀; 罗玉柱; 王继卿; 李少斌
    • 摘要: 针对藏绵羊暖、冷季营养供给严重不均衡的生产实际,本试验旨在解析藏绵羊应对冷季营养严重匮乏的适应机制.试验选择1周岁(±1月龄)健康的放牧藏绵羊母羊12只,采用气相色谱仪和荧光定量PCR仪分别测定藏绵羊暖(7月)、冷(12月)季瘤胃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和微生物菌群密度,分析藏绵羊暖、冷季瘤胃SCFA浓度与微生物菌群密度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藏绵羊冷季瘤胃中乙酸与丙酸浓度及比值(A/P)显著高于暖季(P0.05);各种SCFA所占比例分析发现,乙酸比例在冷季显著高于暖季(P0.05).随着季节的变化,藏绵羊瘤胃微生物中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s)、溶纤维丁酸弧菌(Butyrivibrio fibrisolvens)、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与产甲烷菌(Methanogenic bacteria)的相对密度在暖季显著高于冷季(P0.05).由此可见,藏绵羊瘤胃微生物菌群密度与SCFA浓度间的互作存在明显差异,这种互作机制可能在藏绵羊应对暖、冷季的适应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藏绵羊产业发展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 吴锦波; 马月辉; 何世明; 余忠华
    • 摘要: 川西北高原地区地处于青藏高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藏绵羊作为该地区最重要的畜禽资源之一,也是打造草原现代畜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种质基础,对促进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川西北高原地区藏绵羊遗传资源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该遗传资源的现状和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利用机制及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