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椒籽油

花椒籽油

花椒籽油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1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85296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安徽农业科学、涂料工业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产品展示会、第八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蒙医药论坛等;花椒籽油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斌、马建中、马养民等。

花椒籽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5296 占比:99.95%

总计:185382篇

花椒籽油—发文趋势图

花椒籽油

-研究学者

  • 吕斌
  • 马建中
  • 马养民
  • 高党鸽
  • 王岳峰
  • 杨秀芳
  • 雒康
  • 张剑
  • 阚建全
  • 李秀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宇晴; 崔波; 王斌; 燕守鑫
    • 摘要: 该研究将鲜榨花椒籽油分别在4°C和20°C条件下采用不同抗氧化剂组合贮藏100 d。对花椒籽油在贮藏期间的过氧化值(POV)和酸值(AV)进行了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TBHQ+丁基羟基甲苯(TBHQ+BHT)和TBHQ+没食子酸丙酯(TBHQ+PG)的POV较低,其中TBHQ组合的POV最低;各处理下的AV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抗氧化剂添加对AV的影响较小。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花椒籽油贮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检测到19种风味物质,并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GC)分析了不同处理对花椒籽油贮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花椒籽油中检出23种脂肪酸,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该研究对花椒油的储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刘玉兰; 李锦; 王格平; 孙国昊
    • 摘要: 以新鲜花椒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和浸出法得花椒籽毛油,对毛油进行精炼得花椒籽精炼油,检测花椒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酸价、过氧化值、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及感官评价,并与8个市售花椒油的品质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新鲜花椒籽压榨和浸出毛油酸价(以KOH计)分别为5.94、7.37 mg/g,过氧化值分别为1.13、0.59 mmol/kg,明显优于贮存不当的花椒籽所制取的毛油,精炼花椒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达到GB/T22479-2008《花椒籽油》中一级油指标要求;花椒籽油中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为7.82~9.80mg/g,达到并明显优于DBS 51/008-2019《花椒油》中对应指标大于等于2.0 mg/g的要求,也在8个市售花椒油酰胺类化合物含量7.92~19.11 mg/g范围之内;花椒籽油和花椒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烯烃类化合物,其次为醇类;2种油脂的感官评价均呈现明显的麻味和辛辣味.新鲜压榨花椒籽油与作为风味油或调味油的商品花椒油相比,无论是在反映花椒油特征的酰胺类化合物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方面,还是感官评价方面均具有高度相似性和一致性.新鲜花椒籽压榨油香味浓郁、麻味强烈,可以作为优良的花椒籽风味油开发应用,这对实现花椒籽高值化加工利用有重要意义.
    • 徐汤灵; 林谋俊; 何勇; 顾忠强
    • 摘要: 目的 探索花椒籽油对大鼠烧伤模型创面愈合及血清炎症因子调节的作用.方法 用铜梳烧伤法构建大鼠烧伤模型.将烧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低、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将梳子在37°C温水中浸入3 min后进行烧伤处理,每组8只.低、高剂量实验组分别于烧伤处涂抹花椒籽油0.5和1.0 mL;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给予烧伤处涂抹0.9%NaCl 1.0 mL.4组大鼠每天给药1次,均连续干预21 d.用荧光分析法检测烧伤皮肤组织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 干预后21 d,假手术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的TBARS分别为(0.26±0.04),(1.69±0.21),(0.96±0.04)和(0.56±0.08)mmol·mL-1,GSH分别为(1.15±0.21),(0.28±0.06),(0.58±0.06)和(0.78±0.05)mmol·mL-1,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10.75±0.02),(1523.25±253.08),(698.25±12.36)和(452.16±36.28)ng·L-1,肿瘤坏死因子-α分别为(8.35±0.04),(1756.35±234.28),(762.68±34.69)和(523.16±34.05)ng·L-1.对照组的上述指标与假手术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花椒籽油可以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而促进大鼠烧伤创面的愈合.
    • 高珊
    • 摘要: 本试验以花椒籽为原料,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对花椒籽油进行提取,以粗油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料液比1:30,提取温度60°C,提取时间1.5 h是花椒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在这个条件下花椒籽中的油脂的提取率为37.8%.提取后通过尿素包合法对花椒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尿素与乙醇料液比为1:5,脂肪酸与提取剂体积比为1:5,包合时间为21 h,在该工艺条件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率为61.1%.
    • 段耀钢
    • 摘要: 花椒籽是花椒的主要副产物,具有种类多样的化学成分,具有良好开发前景.我国关于花椒籽油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能够提升花椒籽的综合开发能力和利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花椒籽油的开发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花椒籽油资源的研究利用提供参考.
    • 高珊
    • 摘要: 本试验以花椒籽为原料,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对花椒籽油进行提取,以粗油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料液比1∶30,提取温度60°C,提取时间1.5 h是花椒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在这个条件下花椒籽中的油脂的提取率为37.8%。提取后通过尿素包合法对花椒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提取,得到的提取工艺条件为:尿素与乙醇料液比为1∶5,脂肪酸与提取剂体积比为1∶5,包合时间为21 h,在该工艺条件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率为61.1%。
    • 雷瑞; 马养民; 杨秀芳
    • 摘要: 使用非食用花椒籽油(ZSO)、三羟甲基丙烷(TMP)、废弃PET瓶、邻苯二酸酐(PA)和水性单体2,2-二羟甲基丙酸(DMPA),通过醇解、酯化、中和三步反应制备了一种绿色环保型水性醇酸树脂.探讨了油度、醇超量、酸值和PET解聚物对漆膜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T-IR、TGA和粒径分析对水性醇酸树脂的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油度为50%、醇超量为11.5%、10%的DMPA为亲水单体合成的醇酸树脂,使用9.3%的PET解聚产物对其进行改性使其耐水性、热稳定性和硬度得到提高,产品稳定性良好.
    • ZHANG Jian; LI Shuyan; ZHANG Bo; TANG Yimei; HAN Lu; HE Maofang; HU Yaqi; WANG Xuanjun
    • 摘要: 以花椒籽油和乙醇为原料,采用酯交换法制备花椒籽油乙酯生物柴油.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和用量、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生物柴油转化率的影响.依据响应面法中的中心组合设计对酯交换反应制备花椒籽油乙酯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花椒籽油乙酯生物柴油制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以乙醇钠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1.7%,醇油摩尔比11.5∶1,反应时间120 min,反应温度73°C.在最优条件下,生物柴油转化率达到97.95%.
    • 张红波; 王燕红
    • 摘要: 建立了花椒籽油中没食子酸丙酯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样品经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浓缩后,用C18柱为分离柱分离,以0.5%甲酸水-甲醇为流动相(体积比为1:1),柱温35°C,紫外检测器在波长280 nm条件下检测.结果表明,没食子酸丙酯在0.02~0.40 m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6,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为2.09%(n=6),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55%.该方法简便,准确,有好的重复性,适合检测机构日常检测.
    • 杨秀芳; 唐敏敏; 刘杨杨; 马养民
    • 摘要: 目的利用常用复配剂对缓蚀剂进行复配,以获得更好的缓蚀效果。方法利用静态失重法测量缓蚀剂与KI、硫脲、花椒籽油、六次甲基四胺复配前后腐蚀速率的变化,通过电化学方法测量缓蚀剂复配前后交流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的变化,借助等温吸附模型对缓蚀剂机理进行探讨。结果缓蚀剂单独使用且质量浓度为50 mg/L时,腐蚀速率为6.94 g/(m^2?h),随着复配剂KI、硫脲、花椒籽油、六次甲基四胺浓度的升高,金属的腐蚀速率逐渐下降,在复配剂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腐蚀速率分别下降为4.22、3.69、5.97、3.28 g/(m^2?h)。极化曲线表明,缓蚀剂复配前后都为阴极抑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添加复配剂前后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模型均未发生变化,都为Langmuir等温吸附,分别添加复配剂KI、硫脲、花椒籽油、六次甲基四胺后,缓蚀剂在金属表面吸附的ΔG~θ分别为–26.1、–25.3、–26.8、–27.4 k J/mol,说明缓蚀剂在金属表面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同时存在。结论 KI、硫脲、六次甲基四胺与缓蚀剂的协同作用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