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膝关节,人工

膝关节,人工

膝关节,人工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专利文献10986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河北中医、中国骨伤、医学临床研究等; 膝关节,人工的相关文献由52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岩、吕厚山、周勇刚等。

膝关节,人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09868 占比:99.87%

总计:110007篇

膝关节,人工—发文趋势图

膝关节,人工

-研究学者

  • 王岩
  • 吕厚山
  • 周勇刚
  • 董纪元
  • 关振鹏
  • 刘军
  • 周殿阁
  • 孙振辉
  • 徐卫东
  • 杨迪生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百健; 黄子达; 王度; 方心俞; 张超凡; 李文波; 张文明
    • 摘要: 目的 探讨活动型膝关节占位器治疗膝关节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间因膝关节慢性PJI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行二期翻修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30例;年龄37 ~ 84岁,平均66.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左侧19例,右侧19例.根据第一阶段清创手术使用活动型占位器不同分为3组:金属-聚乙烯组(10例),金属-骨水泥组(15例)和骨水泥组(13例).待感染控制后行第二阶段翻修手术时对取出的占位器进行超声裂解处理及微生物培养.术后定期随访感染控制、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协会(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8例患者术后获13 ~ 75个月(平均30.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第一阶段占位器植入手术,37例感染得到控制,感染控制率为97.4% (37/38).金属-聚乙烯组、金属-骨水泥组和骨水泥组第一阶段术后ROM分别为95.0°±11.3°、92.9°±8.3°、75.5°±11.9°,KSS临床评分分别为(79.4±6.1)、(77.3±4.0)、(73.0±7.2)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67.5±11.8)、(69.0±10.4)、(60.8±11.0)分.以上项目各组组内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属-聚乙烯组和金属-骨水泥组患者的ROM均显著优于骨水泥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32例患者完成第二阶段翻修手术,金属-聚乙烯组(7例)、金属-骨水泥组(12例)、骨水泥组(13例)第二阶段术后ROM分别为104.6°±9.8°、98.5°±8.7°、86.1°±8.9°,KSS临床评分分别为(85.3±4.6)、(82.7±4.3)、(78.0±4.8)分,KSS功能评分分别为(78.6±6.9)、(77.3±8.2)、(69.5±8.3)分,以上项目均较第一阶段术后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占位器的超声裂解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活动型占位器能够有效控制膝关节PJI,并改善翻修间隔期及翻修后的膝关节功能,同时"金属"型占位器较传统骨水泥占位器可使患者拥有更好的关节活动度.
    • 张成栋; 刘群; 江海滨; 李彦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10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隐神经阻滞组+全身麻醉)、B组(股神经阻滞组+全身麻醉)和C组(单纯全身麻醉组),每组40例.比较三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S躁动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术后恢复及镇痛情况.结果 A、B组术后6、12、24、48 h VAS静态评分和动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B组和C组[(74.8±8.1)°比(68.4±8.2)°和(63.2±7.0)°、(77.4±10.9)°比(73.0±10.0)°和(68.6±8.3)°、(82.6±10.4)°比(77.4±9.6).和(73.2±8.3).、(91.8±6.1).比(86.8±6.6)°和(82.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6、12、24、48 h RS躁动量表评分和Ramsay镇静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首次下床时间短于B组[(20.9±3.0)h比(27.4±3.5)h],行走距离长于B组[(7.1±1.6)m比(5.2±1.3)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隐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单侧TAK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促进定向力及膝关节活动恢复.
    • 马鹏涛; 毛玉陆; 赵广利; 李瑞博; 张燕; 孙秀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理念在老年患者首次单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12月在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首次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130例老年患者,纳入观察组,接受FTS理念的护理程序;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首次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98例老年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程序.比较2组手术患者术前宣教合格率、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对疼痛的满意度.对数据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宣教合格率分别为95.38%、8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73,P=0.019).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5例(3.85%)、12例(12.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2,P=0.01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3.38±10.46)、(249.90±9.90)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42,P=0.01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3.08±1.02)、(56.74±6.89)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94,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分别为(64352.24±1893.95)、(74010.95±2055.61)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6.323,P=0.029);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7.31±0.63)、(13.93±0.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816,P =0.04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7%(4/130)、14.28%(14/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44,P=0.034);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126例(96.92%),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9例(90.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5,P=0.029).结论 FTS理念下的手术护理干预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期恢复、提高患者对围手术期疼痛满意度、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 王一鸣; 张永进; 李朔; 徐一宏; 宋廷轩; 蔡伟创; 徐卫东
    • 摘要: 目的 探索后交叉韧带保留型(CR)膝关节置换(TKA)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手术技术并评估短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上海长海医院接受CR TKA的外翻膝患者,排除非同一主刀医生或有重要参数缺失的患者,最终纳入28例,均采用保留骨岛的手术技术.测量髋-膝-踝角(HKA)和股骨胫骨解剖轴夹角(AVA)等角度,对外翻膝分型,记录手术前后活动度、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功能评分以及术中后交叉韧带(PCL)保留情况,对CR TKA手术结果进行评估,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配对秩和检验.结果 平均随访(14±12)个月,无翻修病例.按Keblish分型,轻度外翻13例(46.4%),中度外翻15例(53.6%).术后HKA均在±3°以内,恢复中立位对线.术后WOMAC评分(45±12),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88,P<0.001);术后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133°(116°,140°),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83,P<0.001);在不同外翻程度、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假体等亚组中,术前术后差异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例,PCL松解2例,其术后功能评分及活动度均良好.结论 从短期结果来看,CR TKA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具有充分的可行性,可恢复中立位对线,能获得良好的术后活动度及功能评分.但重度外翻膝以及远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证实.术中对PCL的保留是关键,采用保留骨岛等方法可明显提高PCL保留率.
    • 彭礼禄; 班吉鹤; 刘云海; 李鹏鹏
    • 摘要: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手术,观察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137.26±30.85) mL,少于对照组的(300.31±58.40) mL(t=15.613,P<0.001);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4.20±1.37)d、(7.58±1.20)d,均短于对照组的(6.89±2.43)d、(10.50±3.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99、5.404,均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 (10/40)(x2=4.501,P<0.05);观察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为(106.71±15.38)°,大于对照组的(95.51±11.62)°(t=3.675,P<0.001);观察组术后VAS评分、HSS评分分别为(2.50±0.68)分、(89.27 ±5.65)分,均优于对照组的(4.53±0.71)分、(69.39 ±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059、16.073,均P<0.001).结论 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张来波; 孙水; 李伟; 王先泉
    • 摘要: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布鲁氏杆菌感染的情况比较少见,术后感染的诊断有时候比较困难,尤其是病原菌的培养阳性率低,可能对治疗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延误.我们将介绍1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宏基因组检测(mNGS)确定病原菌为布氏杆菌,后行假体取出旷置以及翻修手术.
    • 彭正午; 王波; 黄添隆; 毛新展; 李辉
    • 摘要: 目的 比较单半径(SR)和多半径(MR)后稳定型假体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荷兰医学文摘(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4个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使用单半径(SR)和多半径(MR)后稳定型假体作为初次膝关节置换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共667位患者、667例膝关节置换.结果 显示:SR与MR假体术后随访的膝关节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膝关节牛津评分、活动度、屈曲度、站立位最小屈曲度、并发症等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R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膝关节评分系统的膝关节评分和站立位最大屈曲度优于MR假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2=1%,Z=2.03,P<0.05).结论 SR和MR后稳定型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术后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但SR假体的术后膝关节评分系统的膝关节评分和站立位最大屈曲度要优于MR.
    • 孙长鲛; 许平平; 李慧敏; 杨凯; 蔡谞
    • 摘要: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比较罕见,但该并发症确是与全膝关节置换(TKA)相关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常常被医生忽视.内侧副韧带(MCL)的完整性对于正常的膝关节功能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维持外翻应力的稳定性和软组织平衡至关重要.如果术中没有发现MCL损伤或内侧副韧带受损未进行特殊处理可能会导致聚乙烯衬垫磨损加速和影响假体最终生存率.这表明术中及时识别和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TKA术中MCL损伤的特点,高危因素,损伤原因,鉴别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等.
    • 沈合毅; 李立志; 武壮壮; 吕智
    •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的效果、并发症及患者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47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21岁(7~70岁);骨肉瘤39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位于股骨远端者35例,胫骨近端者12例.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前均行2个疗程化疗,术后均行4~6个疗程化疗.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生存时间、假体生存时间和并发症、肢体功能、肿瘤复发、肺转移等.结果 患者中位随访25个月(5~102个月).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4%、71.29%、58.06%,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6.42%、55.49%、50.86%.10例(21.28%)患者术后3年内出现了肿瘤局部复发,其中8例为软组织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其余2例行截肢术;15例(31.91%)发生肺转移.假体5年总生存率为82.33%,其中股骨远端肿瘤患者的假体5年总生存率高于胫骨近端患者(86.96%比75.00%,P=0.338);3例(6.38%)出现假体感染,1例(2.13%)假体松动后翻修,1例(2.13%)假体断裂后翻修.患者末次随访时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中位数(P25,P75)为21分(15分,24分),优良率为61.70%(29/47).胫骨近端肿瘤患者伸膝延迟发生率高于股骨远端肿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3%(4/12)比2.86%(1/35),P=0.016].结论 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有效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可保持满意的肢体功能和生存率,但术后相关并发症可导致保肢失败,需通过规范的放化疗、广泛严格的肿瘤切除及适当的康复锻炼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杨傲; 孟晓伟; 李志强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短期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于赤峰宝山中医医院骨科接受腓骨近端截骨术(PFO)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的患者,符合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诊断且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排除膝关节内畸形及其他影响关节功能的疾病,排除严重内科疾病及外翻畸形,临床资料完整者.其中接受PFO共55例,纳入观察组,同期接受TKA的55例纳入对照组,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统计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膝关节炎评分(WOMAC评分)、生活质量问卷评分(SF-36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712、9.251、9.435、8.987、9.296,均为P0.05).结论 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均可获得较好的早期效果;前者手术简单、创伤小、费用低,临床中可以选择性使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