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术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90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36837篇;相关期刊303种,包括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一届华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北京地区神经病学学术年会、2012年安徽省神经病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东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大会等;脑血管造影术的相关文献由278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峰、徐格林、朱武生等。

脑血管造影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81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6837 占比:99.35%

总计:137732篇

脑血管造影术—发文趋势图

脑血管造影术

-研究学者

  • 刘新峰
  • 徐格林
  • 朱武生
  • 孙军
  • 李慎茂
  • 杜大勇
  • 缪中荣
  • 凌锋
  • 许航
  • 陈淑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修琳; 栗江霞; 王建红
    • 摘要: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降低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病人心理状态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月—2021年5月收治的96例脑血管造影诊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焦虑、抑郁情绪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病人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后病人中,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病人满意度。
    • 余甲乐; 刘峰; 邢杰; 赵怡程; 隋想; 郁万江
    • 摘要: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4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50 ml;B组管电压10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C组管电压80 kV,测试和扫描对比剂用量与B组一致。测量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主动脉弓层面、右颈总动脉分叉层面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层面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3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3组左侧颈内动脉CT值分别为(363.7±50.6)Hu、(319.0±52.3)Hu和(381.8±58.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9,P300 Hu,可满足诊断要求。B、C组分别与A组比较,主动脉弓层面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9.79、7.66、8.32,P0.05)。3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32±0.07)m Sv、(1.63±0.14)m Sv、(0.88±0.06)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54.99,P<0.05)。B、C组总对比剂用量比A组少30 ml。结论 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使用80 kV管电压、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可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在临床检查中切实可行。
    • 马丽娜; 王东林
    • 摘要: 目的: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对侧支循环的评估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本院2018-06~2021-06收治的95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对比不同预后患者机械溶栓术前后各参数变化情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95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术发现,侧裂侧支血管丰富者16例,不丰富者79例;软脑膜侧支血管丰富者19例,不丰富者76例。随访3个月后的mRS评分发现预后良好者70例,不良者25例。预后良好组入院NIHSS评分、入院梗死体积、年龄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术后两组侧裂侧支循环、软脑膜侧支循环均较术前明显丰富,且预后良好组改善更显著(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侧裂侧支循环(不丰富)、软脑膜侧支循环(不丰富)、梗死体积(≥30 mL)为影响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侧支循环可用于评估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侧支循环是否丰富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 华建军; 应明亮; 杨文婷; 蒋烽烽; 鲁军
    • 摘要: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相关对比剂脑病(CIE)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脑血管病接受介入治疗后发生CIE患者,观察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7例介入治疗包括4例动脉瘤栓塞术、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介入取栓术、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取栓术联合球囊扩张成形术及1例颈内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12 h内6例新发偏瘫、1例偏瘫加重,出现癫痫及视力障碍(皮质盲)各4例,意识障碍3例,失语1例;影像学表现包括MRI显示术侧大脑皮层肿胀、脑组织呈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3例、两侧枕额叶DWI高信号1例,CT显示3例术侧脑沟高密度影。经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2~5天后新发症状消失,2~14天后体征好转或消失;6例治疗后9~48 h、1例治疗后5天复查显示上述异常征象减弱或消失,脑血管MR造影(MRA)颅内动脉均未见狭窄及闭塞。结论CIE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异性,及时确诊并给予相应治疗预后较好。
    • 冯芳; 刘倩; 梁莉洁; 赵雪红
    • 摘要: 总结1例全脑血管造影后对比剂脑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启动应急流程,进行症状监测及紧急处理,并落实患者安全性防护;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镇静镇痛管理,通过动态评估镇静程度,防止镇静过度及药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运用容量监测,确保个体化水化疗法的有效性,促进对比剂排泄。经上述护理,患者12 h后症状消失,恢复良好。
    • 崔永菁; 栗江霞; 李改梅
    • 摘要: 目的 探究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对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7例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实施FMEA前后分为两组,观察组(FMEA实施后)采用FMEA方法计算出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指数确定护理计划进行临床护理,对照组(FMEA实施前)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优先风险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各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指数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健康宣教、护理行为专业程度、护理要求满足程度、护理态度、护理技能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FMEA方法通过分析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使操作流程更规范与科学,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 王成名; 刘恒方; 张敏; 崔明; 田建荣; 张玉东; 王银萍; 张婕; 王欣格
    • 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型烟雾病(MMD)患者不同临床症状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MMD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头晕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组.根据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行Suzuki分期和侧支循环分类,把侧支循环分为硬脑膜血管吻合系统、软脑膜血管吻合系统、室管膜下血管吻合系统和丘脑、纹状体内血管吻合系统.根据患者MRI中缺血灶的部位分为皮质区、分水岭区、和深穿支区.对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侧支循环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收缩压水平高于头晕组(P0.05).结论 缺血型MMD患者不同临床症状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侧支循环与缺血型MMD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相关性.软脑膜血管吻合系统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硬脑膜血管吻合系统与头晕的发生有关;MMD患者脑缺血患者梗死部位多位于皮质区,TIA缺血灶多发生在分水岭区和深穿支动脉分布区;收缩压水平升高可能与脑梗死和TIA发生有关.
    • 丁双双; 周婷
    • 摘要: 目的:探讨CTA联合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均行CTA和灌注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双阳性组、单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3组近期及远期预后.结果:双阳性63例,占52.5%,双阳性组近期及远期预后明显较单阳性组和阴性组差(均P<0.05).结论:灌注成像和CTA可早期发现脑血管异常和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付永春; 江滨; 张磊; 周一楠; 陈红燕; 陈绪珠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层探测器能谱CT 60 keV单能图像在头颈部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48例患者,均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头颈部CTA检查.所有图像数据均通过ISP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头颈部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分别设置常规图像组及60 keV单能图像组.基于薄层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两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信噪比(CNR).并采用5分法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常规图像组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分别为(406±71)Hu、(470±82)Hu、(339±57)Hu;CNR值分别为24.3±9.7、47.6±30.3、39.4±19.9.60 keV单能图像组的主动脉弓、颈动脉分叉、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分别为(628±119)Hu、(608±105)Hu、(460±80)Hu;CNR值分别为51.8±19.9、83.1±48.8、72.5±39.4.60 keV单能图像组CT值及CNR值均明显高于常规图像组(P均<0.001).除颈动脉分叉处水平图像噪声及大脑中动脉(M1段)水平SNR外,60 keV单能图像组图像噪声明显低于常规图像组(P均<0.05),SNR明显高于常规图像组(P均<0.001).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60 keV单能图像组质量评分高于常规图像组(P<0.05).结论 与常规头颈部CTA图像相比,60 keV单能图像可有效提高图像质量,使碘对比剂的CT值明显升高,同时改善其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对比.
    • 王钰; 任思颖; 伍国锋
    • 摘要: 脑出血(ICH)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类型,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居所有卒中类型首位.早期血肿扩大与ICH患者的临床不良预后及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血肿扩大的影像学征象开展了诸多研究,本文对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判断早期血肿扩大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