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神经根

脊神经根

脊神经根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80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7331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解剖学杂志、实用疼痛学杂志、颈腰痛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文交流会、2011三亚高峰论坛暨第十届放射学术会议、第五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等;脊神经根的相关文献由1178位作者贡献,包括顾玉东、徐文东、陈亮等。

脊神经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331 占比:99.62%

总计:97704篇

脊神经根—发文趋势图

脊神经根

-研究学者

  • 顾玉东
  • 徐文东
  • 陈亮
  • 侯春林
  • 周跃
  • 张燕群
  • 徐建光
  • 李文军
  • 李晓娟
  • 林井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锦锦
    • 摘要: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指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导致脊神经根相应分布区出现感觉、反射和运动障碍,在各种颈椎病中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痛、手指麻木、颈椎活动受限等,压颈试验和上肢牵拉试验常为阳性[1]。虽然本病预后大多良好,但颈部症状及根性痛等典型突出,加之本病迁延难愈,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2]。现代医学常采用西乐葆等镇痛抗炎以及弥可保等营养神经药物,配合非手术疗法,如头颈牵引、颈围制动和纠正不良体位,短期往往具有较好的疗效,但病情容易反复,远期疗效不甚理想。祖国医学在治疗CSR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等优势[3-4]。笔者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采用自拟归芎活血行气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CSR气滞血瘀证患者72例,收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 徐纪伟; 孙丹华; 陈旭东
    • 摘要: 目的:观察移植脊神经前后根重建脊髓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学情况。方法:取4周龄SD大鼠,分为移植组、损伤组和假手术组。移植组损伤第10~12胸段脊髓,然后切取脊髓损伤区废用的脊神经前根和后根,并将前根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的皮质脊髓束位置,再将后根移植到薄束位置,脊髓与移植的神经根进行显微吻合,同时切取第12、13肋间神经连接损伤节段上下的脊神经,留置导管给予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轴突生长相关蛋白(GAP-43)、突触分化诱导基因产物1(SynDIG1)。损伤组仅损伤第10~12胸段脊髓。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和分离肌肉,不损伤脊髓。术后7、30、60、90 d,行斜板实验、BBB功能运动评分、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检测3组大鼠运动功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移植区脊髓组织吻合段神经组织结构变化及神经细胞的活性。结果:肉眼观察损伤组脊髓组织缺损、断端出现萎缩现象,移植组脊髓吻合段组织光滑圆润,没有明显萎缩现象,吻合段在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走行一致。移植组斜板实验、BBB功能运动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体感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潜峰时较损伤组明显缩短。结论:移植脊神经前后根重建脊髓白质纤维束,神经组织结构吻合修复良好,有利于神经信号传递,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 吴俊杰; 宋若先; 杨阳; 常正奇; 于秀淳
    • 摘要: 神经根袖囊肿是一种位于神经根的良性病理病变,其特点是神经根的内膜与束膜之间形成内含脑脊液的囊性结构,是含有脊神经根纤维的硬膜外脊膜囊肿(即Tarlov囊肿)中的特殊类型[1],最初是由Tarlov[2]在尸体解剖研究时首次发现了脊柱囊肿并进行了报道,后来有更多的学者发现并报道了不同类型的脊柱囊肿,后经Nabors等[3]的总结及完善,最终将脊柱囊肿分为三型,即:Ⅰ型(硬膜外脊膜囊肿,无脊神经根纤维);Ⅱ型(硬膜外脊膜囊肿伴脊神经根纤维);Ⅲ型(脊髓硬膜内脊膜囊肿)。
    • 纪甜; 陈思伶; 李娜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亦称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系破裂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核、纤维环及软骨)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年龄增长、劳损或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马尾等遭受化学刺激或物理性压迫,进而表现为腰骶部酸痛、下肢痛、麻木,甚至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神经症状。
    • 胡乐星; 蒋超; 康维; 沈印华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使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从纤维环的缺损处向外膨出,压迫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以腰痛及一系列神经根症状为特征的病症。本病与腰部急、慢性损伤,风寒湿邪外感等因素相关。中医认为其根本在于肝肾不足,筋骨不健,劳损扭挫,或感外邪,闭阻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属疑难病,其中有一部分难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比较重,腰椎椎管比较狭窄,临床症状比较严重,治疗时间比较漫长,在临床中比较难以处理。对于难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目前临床治疗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患者大部分愿意先选择非手术治疗,而且随着中医传统疗法的发展和丰富,其治疗效果显著,痛苦小,费用低,大部分容易接受,容易操作。笔者对近年来中医传统疗法治疗难治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综述。
    • 薛敏涛; 刘毅; 石长贵; 余将明; 叶晓健; 许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椎间盘切除术(PECD)治疗双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CD治疗双节段CSR患者38例。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颈椎功能;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55.0±12.4)个月。术后各随访时间点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水平位移和角位移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患者颈肩痛和上肢神经根性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89.5%(31/38)。结论PECD治疗双节段CS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中远期疗效可靠。
    • 张科; 吴卉乔; 徐辰; 孙柏峰; 卢世浩; 刘洋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术前颈椎矢状面参数对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接受ACDF治疗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171例单节段CSR患者资料。测量患者术前矢状面参数及责任节段椎间孔宽度,其中矢状面参数包括C_(2~7)Cobb角、C_(1~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_(2~7)SVA、T_(1)倾斜角(T_(1)S)。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NDI将其分为症状缓解组(NDI0.05);症状缓解不良组术前T_(1)S高于症状缓解组,椎间孔宽度低于症状缓解组,症状持续时间长于症状缓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_(1)S较高、椎间孔宽度过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是术后6个月神经症状缓解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单节段CSR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不良与术前T_(1)S较高、椎间孔宽度较小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 陆海君; 钱继红; 李碧玲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刺激脊神经根、硬膜囊内的马尾神经等重要结构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有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影响膀胱直肠功能,是导致腰腿疼痛的常见病之一。随着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久坐久站成为常态,腰椎间盘所受的压力倍增,负荷加大。随着时间的延长、长期劳损的叠加、肥胖人群增多等,使腰椎退变加速,终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1-3]。目前临床上对本症的治疗,多首选非手术治疗方案。西医主要采用神经营养药及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症治疗,但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应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不宜长期用药[4]。
    • 金辉; 李玉琼; 梁克山; 王永慧
    • 摘要: 目的:研究活性激痛点自发性电活动是否存在脊髓敏化并明确电位变化与脊髓前后根的联系。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约200~250g)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non-MTrP谷氨酸组(B组)、MTrP生理盐水组(E组)、MTrP谷氨酸组(F组);建立MTrP模型,利用肌电图寻找MTrP处的自发性活动,并记录分别剪断脊髓前后根中枢端及周围端后,自发性电活动的电位变化。结果:仅在活性激痛点处记录到规律的自发性电活动,剪断脊髓前后根的周围端,自发性电活动的频率及放电幅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剪断脊髓后根的中枢端,自发性电活动的放电频率及幅度显著变小;剪断脊髓前根的中枢端,自发性电活动的电位活动消失。结论:活性激痛点自发性电位存在脊髓敏化,自发性电位的变化与脊髓前后根均有关系,与脊髓前根的关系可能更加密切。
    • 范尚文; 丁海军; 江毅军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作为一类临床常见疾患,其发病主要由椎间盘遭受外力或发生退变引起髓核脱出所致,使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压迫,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等症状表现[1,2]。目前椎间盘退变逐渐呈现年轻化态势,及时诊断患者LDH病情并予以治疗极为重要。而目前LDH诊断多由患者症状表现、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相互补充确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