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脊柱后凸

脊柱后凸

脊柱后凸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97293篇;相关期刊168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4中国骨科学学术交流大会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骨科专家委员组建会议、第二届宁波大学国际骨科三江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六届COA国际学术会议等;脊柱后凸的相关文献由1622位作者贡献,包括邱勇、朱泽章、王斌等。

脊柱后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1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7293 占比:99.45%

总计:97828篇

脊柱后凸—发文趋势图

脊柱后凸

-研究学者

  • 邱勇
  • 朱泽章
  • 王斌
  • 俞杨
  • 钱邦平
  • 孙旭
  • 朱锋
  • 张永刚
  • 陈仲强
  • 高吉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陆建强; 刘晶
    •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僵硬性脊柱后凸治疗中保留中柱的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2例老年僵硬性脊柱后凸患者,治疗方式均采用保留中柱的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矢冠状面矫正情况。结果22例患者手术顺利,患者手术时间为(244.23±61.90)min,术中出血量为(410.09±30.97)ml,术后引流量为(21.0±2.5)ml。术前与术后VAS评分、OD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保留中柱经椎弓根开合式截骨术治疗老年僵硬性脊柱后凸畸形能够有效矫正后凸畸形,维持患者脊柱-骨盆平衡状态,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 姜成浩; 石岩; 黄永灿; 于滨生
    • 摘要: 目的探讨3D打印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估置钉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4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因脊柱畸形接受3D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矫形术治疗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术前规划确定钉道和螺钉尺寸,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3D打印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术后复查CT平扫及三维重建,采用Mobbs-Raley分级对螺钉位置进行评估,并分析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18枚,其中34枚穿破椎弓根皮质,9枚穿破椎体外缘。0级螺钉75枚,1级螺钉24枚,2级螺钉19枚,置钉准确率为63.6%,置钉安全率为83.9%。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相关并发症,无患者行翻修手术。结论3D打印定位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
    • 王建喜; 臧法智; 胡博; 吴晓东; 袁文; 陈华江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对脊髓张力的影响。方法 对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后凸畸形患者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8例;年龄(54.7±19.1)(12~74)岁。其中退变性颈椎后凸36例,神经纤维瘤病颈椎后凸6例,青少年特发性颈椎后凸3例,颈椎结核颈椎后凸5例,创伤后颈椎后凸3例。根据颈椎后凸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A组32例,颈椎后凸Cobb角0.05),脊髓矢状径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大(均P0.05),脊髓矢状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B组术后C2-C7脊髓长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脊髓矢状径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脊髓长度变化值与颈椎Cobb角变化值具有显著相关性(r=0.753,P<0.01);脊髓长度显著减小(减少值≥5 mm)所对应的Cobb角变化的临界值为26.8°。结论 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使脊髓张力得到显著降低。
    • 张东骜; 赵新岗; 梁聪; 王寅千; 吴锟; 王聖茜; 张帆; 盖起飞; 范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椎板切除术与椎板复位术对颈椎髓内肿瘤患者术后颈椎畸形发生的影响。方法 对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柱脊髓中心诊治的颈脊髓髓内肿瘤患者7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将全部患者分为椎板切除组(37例)和椎板复位组(40例)。对两组患者病变所在节段分别行椎板切除术和椎板复位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肿瘤类型、受累椎体数量、术前神经功能评分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和颈椎畸形发生率进行比较。颈椎畸形定义为颈椎出现反曲或颈椎侧弯或后凸角度≥10°。结果 椎板切除组和椎板复位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2(IQR 24-50)个月和35(IQR 26-5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良McCormick评分(MMS)均为2(2-3)分。椎板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颈椎畸形14例(37.8%),包括颈椎侧弯3例(8.1%)、颈椎后凸10例(27.0%)和颈椎侧弯合并颈椎后凸1例(2.7%);椎板复位组患者发生颈椎畸形6例(15.0%),包括颈椎侧弯2例(5.0%)和颈椎后凸4例(10.0%);两组颈椎畸形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采用椎板复位术治疗颈椎髓内肿瘤患者,术后颈椎畸形发生率较椎板切除术下降。对存在脊柱畸形潜在风险的颈椎髓内肿瘤患者应优先考虑行椎板复位术治疗。
    • 王力航; 罗春山; 陆廷盛; 姚书眈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脊柱侧后凸截骨策略的量化标准。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20年5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采取牵引后手术治疗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19.8±5.0)(13~34)岁。主弯顶椎位于胸段43例,胸腰段9例,腰段11例;主弯冠状面Cobb角(117.4±17.2)°(91°~176°),矢状面Cobb角(92.5±11.6)°(62°~132°)。对全部病例行充分牵引后手术治疗,其中行Smith-Peterson截骨术(SPO)2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PSO)36例,全脊椎截骨术(VCR)7例。将全部患者依据牵引后冠状面和矢状面楔形变程度主弯凸侧与凹侧边椎体高度差(H_(1)-H_(2))与正常椎体高度(h)比值各分为H_(1)-H_(2)2.0 h组3组,按牵引后冠状面和矢状面主弯椎间盘总开角(牵引后主弯各椎间盘角度之和α_(1)-牵引前主弯各椎间盘角度之和α_(2))各分为α_(1)-α_(2)30°组3组。记录12组病例术前与术后主弯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并对3种术式进行比较。使用单因素ANOVA检验,组间使用事后检验多重比较。结果全部患者牵引时间为(31.13±9.26)(19~49)d。牵引过程中未见神经并发症以及钉道松动、感染和钉道皮肤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未出现神经损伤、大血管损伤、脑脊液漏、感染和病死病例。固定融合节段为(10.12±2.37)(8~14)个椎体。矫形术后主弯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矫正率分别为(58.54±8.87)%(31%~76%)和(52.55±12.69)%(38%~59%),手术时间(325.55±118.36)(250~480)min,术中出血量(954.76±443.55)(860~2400)ml。末次随访时主弯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57.66±5.12)%(31%~78%)和(51.65±6.43)%(38%~59%)。SPO在冠状面与矢状面H_(1)-H_(2)30°组的畸形矫正率均超过50%;PSO在冠状面与矢状面H_(1)-H_(2)30°组和α_(1)-α_(2)=20°~30°组的畸形矫正率均超过50%;VCR在冠状面与矢状面H_(1)-H_(2)=1.5 h~2.0 h组,H_(1)-H_(2)>2.0 h组,α_(1)-α_(2)=20°~30°组和α_(1)-α_(2)<20°组的畸形矫正率均超过50%。结论以主弯椎体楔形变程度及牵引后主弯椎间盘总开角为依据的截骨策略,对重度僵硬脊柱侧后凸的截骨方式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既可避免因截骨等级不足而影响矫形效果,又可避免患者承受截骨等级过高的风险。
    • 朱超; 蒋盛旦; 蒋雷生; 张玉发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其对后凸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00例OVCF患者及采用PKP治疗的90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36(24.0±6.8)个月随访。PVP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入椎管、神经损伤、骨水泥肺栓塞、骨折椎体再塌陷等并发症。结论PVP治疗伴后凸畸形的OVCF,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同时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临床效果与PKP相似,但手术时间明显短于PKP组。
    • 胡晓明; 于海洋; 郑国辉; 张伟; 张旭; 柴子豪; 管俞君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后发生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危险因素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后路截骨长节段融合固定矫形手术治疗且具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41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经MRI证实为陈旧性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7例,女3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62.2±9.5)岁。随访记录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融合节段、最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的位置,使用国际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交界角(proximal junctional angle,PJ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投射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局部后凸角(local kyphosis cobb angle,LKCA)、脊柱后凸柔韧性(spinal flexibility,SF)。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和非PJK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PJK组与非PJK组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资料,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JK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8.2±13.3)个月,其中9例(22.0%)发生PJK,5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PJK组术前PJA为(3.7±4.0)°,术后6个月为(12.3±5.9)°,末次随访时为(18.9±6.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随访时间、BMI、融合节段、UIV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JA、末次随访时TK及术前LK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KCA矫正过大(>35°)是PJK发生的危险因素。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SRS-22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为22.0%(9/41),局部后凸角矫正过大是发生PJK的危险因素。PJK患者在生活质量上与非PJK患者相比并无显著差异。
    • 赵剑佺; 姜横; 孟怡辰; 王策; 马君; 高瑞; 周许辉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度陈旧性胸椎结核后凸患者的影像学参数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筛选出与迟发性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56例重度陈旧性胸椎结核后凸畸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出现下肢神经功能症状分为症状组(41例)和无症状组(15例)。术前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椎后凸Cobb角,在术前胸椎MRI上测量顶椎区脊髓夹角(SA)、脊髓矢状径比(SDR)、脊髓横截面积比(SAR)。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像学参数是否为出现神经功能症状的主要相关因素。所有患者均在重力牵引后采用胸椎后凸截骨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结果症状组顶椎区脊髓SDR和顶椎区SA均低于无症状组(0.476±0.081 vs.0.772±0.097,78.0°±12.4°vs.97.3°±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顶椎区脊髓SDR≥0.476者术后Frankel分级改善情况优于顶椎区脊髓SDR<0.476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顶椎区脊髓SDR<0.476是出现神经功能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比值比=15.666,95%置信区间为7.426~33.048,P<0.05)。结论重度陈旧性胸椎结核后凸会出现迟发性神经损伤,顶椎区脊髓SDR与神经功能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当患者脊髓SDR<0.476时建议手术治疗。
    • 罗金金; 丁彩田
    •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余姚市中医医院接受PKP治疗的OVCF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节段、病程、骨密度T值、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椎体数等资料。提取患者手术前后的脊柱X线片,测量手术前后的伤椎椎体高度和Cobb角,计算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和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伤椎Cobb角的变化情况。观察年龄、病程、骨密度T值、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椎体数、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术前伤椎Cobb角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①一般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50例,男79例、女71例,年龄(71.51±5.65)岁,骨折节段为T_(9)55例、T_(10)42例、T_(11)53例,病程(9.90±4.72)d,骨密度T值-3.12±0.34,体质量指数(21.35±1.73)kg•m^(-2),骨水泥注入量(4.18±0.56)mL,骨水泥渗漏椎体数3个。患者术前、术后24 h、术后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伤椎Cobb角的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3±10.27)%,(75.85±12.11)%,(76.12±12.09)%,F=50.620,P=0.000;(66.15±11.34)%,(80.26±12.63)%,(81.33±12.17)%,F=74.045,P=0.000;18.01°±7.74°,12.52°±6.39°,12.01°±6.31°,F=24.802,P=0.000],术后24 h、术后6个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②影响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骨水泥渗漏椎体数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652,P=0.086;r=-0.162,P=0.073;r=0.057,P=0.528;r=-0.103,P=0.276),骨水泥注入量、术前伤椎Cobb角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211,P=0.024;r=0.625,P=0.000),骨密度T值、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21,P=0.000;r=-0.236,P=0.004;r=-0.342,P=0.000)。③影响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骨密度T值、术前伤椎Cobb角、术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伤椎椎体中间高度比、骨水泥注入量为自变量,以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术前伤椎Cobb角是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b=-1.339,P=0.000,OR=0.262;b=0.195,P=0.000,OR=1.215)。结论:术前伤椎Cobb角和骨密度是OVCF患者PKP术后脊柱后凸畸形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
    • 樊毅
    •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31例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未发生后凸畸形的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纳入未发生组。查阅患者基线资料并记录研究所需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找出可能导致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骨质疏松、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方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首次劳动时间与未发生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跨伤椎置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危险因素(OR>1,P<0.05);首次劳动时间晚是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后凸畸形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腰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后发生后凸畸形与骨质疏松、跨伤椎置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首次劳动时间早等因素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