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

翼点入路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47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3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80060篇;相关期刊192种,包括局解手术学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全国神经外科高峰论坛暨广西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西南神经介入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贵州省神经外科年会等;翼点入路的相关文献由1440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贤立、丰育功、李俊等。

翼点入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3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80060 占比:99.74%

总计:180538篇

翼点入路—发文趋势图

翼点入路

-研究学者

  • 朱贤立
  • 丰育功
  • 李俊
  • 杜贻庆
  • 王中
  • 秦尚振
  • 莫万彬
  • 赵洪洋
  • 周国胜
  • 周文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海; 曾令勇; 徐剑峰; 刘阳; 江涌; 钟婷婷; 黎新慎; 张波
    • 摘要: 目的比较额外侧锁孔开颅与翼点开颅前交通动脉瘤(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AcoA)夹闭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并对比以上两种AcoA开颅夹闭术后的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方法按照标准纳入住院治疗的51例破裂AcoA(瘤体指向均为下或前下),随机分为经翼点入路组24例(A组)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组27例(B组),另有健康自愿者24例作对照组(C组)。3组分别于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定和血清S100B蛋白检测。结果A组和B组间入组后14 d及1、3、6个月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和B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个月时,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S100B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4个时间点S100B值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AcoA患者相比健康人,发病后存在明显的脑神经损伤和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脑神经损伤在发病后逐渐趋于正常水平,但认知功能障碍可持续存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相比经翼点入路夹闭AcoA,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恢复速度较快。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美观、便捷经济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夹闭AcoA具有一定优势。
    • 张宁
    • 摘要: 目的:对比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急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或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骨窗范围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相比,眶上外侧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急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术中切口小、骨窗范围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可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利文倩; 廖振南; 陆健; 丁帅; 陈剑锋; 肖泉
    • 摘要: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手术切除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20年5月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的27例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9例。27例眼球突出术后均明显改善。50.0%的病例视力术后改善。术后病理检查显示,WHO分级Ⅰ级脑膜瘤26例,Ⅱ级1例。术后出现视力损害1例、癫痫1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三叉神经感觉功能减退4例,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随访13~05个月,中位数46个月;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死亡;7例(25.93%)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蝶骨嵴扁平肥厚型脑膜瘤,经翼点入路可提供良好且容易进入眼眶和颅中窝的途径,并有助于肿瘤切除和视神经管及眶上裂减压,通过显微解剖和充分地切除增生骨质,可以实现肿瘤全切除。
    • 张永斌; 吴涛; 高强
    • 摘要: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以翼点入路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本-效果。方法:7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观察组接受翼点入路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两组均于术后持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1个月生活质量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B)水平、术后12个月神经功能、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总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翼点入路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能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对脑组织形成的继发性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在降低治疗成本的同时效果更佳。
    • 陆海; 李健; 袁璞; 朱一丹; 郑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分为眶上外侧入路组(即观察组)和经典翼点入路组(即对照组),比较两组开颅、关颅平均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开颅、关颅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可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
    • 李涛; 夏志强; 纪文军; 张伟
    • 摘要: 目的比较翼点与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榆林市第二医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术,A组采用常规经翼点入路,B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术中动脉瘤夹闭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分级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点和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相当,但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 王果; 王倩; 张月怡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手术对颅底脑膜瘤患者治疗的疗效差异,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性因素。方法将60例患者依照随机信封法分为眶上外侧入路组、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患者均依照分组采用不同方案治疗;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复发率;治疗前后采用NIHSS评分、GCS评分、NDS评分、KPS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中IGFPB-3、S100β蛋白水平。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全切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眶上外侧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最低,肿瘤全切率最高;治疗后三组患者NIHSS评分及NDS评分均明显降低,GCS评分、KPS评分明显升高,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眶上外侧入路组患者NIHSS评分及NDS评分最低,GCS评分、KPS评分最高;治疗后三组患者血中IGFPB-3、S100β水平存明显差异,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眶上外侧入路组患者血中IGFPB-3、S100β水平最低;手术方式、肿瘤切除程度、NIHSS评分改善程度、GCS评分增加程度、NDS评分改善程度、KPS评分改善程度、IGFPB-3减少程度及S100β减少程度是影响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可有效加速患者术后恢复,且手术方式、肿瘤切除程度、NIHSS评分、GCS评分、NDS评分、KPS评分、IGFPB-3及S100β水平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 邓心情; 冯桂栗; 毕中胜; 付正浩; 蔡俊斌; 卢建侃; 林德留; 顾有明; 李兴可; 郭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症状性Rathke's囊肿(RCC)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和手术治疗的47例症状性RCC患者进入研究,其中21例单纯鞍内型患者行右侧单鼻孔入路,19例鞍内-鞍上型患者行双侧鼻孔入路,3例鞍上型患者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4例单纯鞍上型患者采用开颅经翼点人路.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随访3~3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结果 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其中头痛缓解比例为27/31,视力下降改善比例为5/5,高泌乳素缓解比例为11/13,垂体功能改善比例为9/18;共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均表现为尿崩.随访期间4例患者出现复发. 结论 鞍内型及鞍内-鞍上型RCC经鼻蝶入路行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单纯鞍上型RCC应根据囊肿体积及生长方向选择手术方式.
    • 刘昊
    • 摘要: 目的:分析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运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信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接收的6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两组患者均行显微夹闭术,对照组经翼点入路,观察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预后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总用时短,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骨瓣大小均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颅内感染、头皮愈合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夹闭术和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而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 贾杉; 万晓强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和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复发的相关性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嗅沟脑膜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和对照组(翼点入路),以单因素分析2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出影响嗅沟脑膜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切除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术前两组患者GC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术后研究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与嗅沟脑膜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手术入路、肿瘤大小、手术切除标准、肿瘤周围血管神经包绕及肿瘤边界;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手术切除标准、肿瘤周围血管神经包绕及肿瘤边界是影响嗅沟脑膜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门诊随访2年,与嗅沟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手术切除标准及Ki-67表达情况.结论: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临床疗效显著优于翼点入路,同时明确了嗅沟脑膜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此有助于临床医生更为准确的治疗嗅沟脑膜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