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丹托

丹托

丹托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艺术理论、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581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社会科学辑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等;丹托的相关文献由7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冰、周静、彭锋等。

丹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814 占比:99.80%

总计:35887篇

丹托—发文趋势图

丹托

-研究学者

  • 张冰
  • 周静
  • 彭锋
  • 沈丹
  • 秦明利
  • 罗俏鹃
  • 陆飞
  • 马赜博儿
  • F.R.安克斯密特
  • 从吴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浩
    • 摘要: 丹托所说的艺术终结其实源自现代艺术的审美自律要求,艺术的终结其实标志了现代审美自律的终结,也就是现代艺术叙事模式的终结。艺术终结不代表艺术的死亡,依丹托所说艺术在终结后进入后历史阶段,后历史阶段是艺术的“无味”重复,所有方向都是一样重要的方向。丹托指出了后历史阶段的无方向的状况,却没有认识到后历史阶段是艺术的另一解放阶段,艺术的终结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解放与转型,艺术终结的核心内涵是现代主义艺术体制的终结,是一整套创作、欣赏,包括艺术评论、艺术展览体制及核心原则的终结。
    • 王慧婷
    • 摘要: 《美的滥用》是丹托艺术哲学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与前两部相比,丹托的关注点从对艺术的哲学沉思重新回到了“艺术与美的关系”这一古老的话题上。本文将以《美的滥用》为切入点,探讨丹托对康德美学的回应,从中探寻丹托对“艺术与美的关系”的看法,并比较二人思想的差异与联系。一、概念与解释:艺术作品的内核丹托对康德美学的选择与评判基于其自身的美学诉求,正如他用“美的普遍性”与“理想美”来佐证自己的艺术定义一样。
    • 岳洋
    • 摘要: 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于1984年对艺术终结论的重提,意外地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与丹托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但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丹托阐发艺术终结论的独特视角。他一方面从分析美学中获得了重新界定艺术的建构性契机,丰富了艺术终结论的内涵;另一方面又沿袭了黑格尔艺术哲学的思考维度,在历史哲学的辩证视野中考察艺术终结的原因。不仅如此,他更以艺术终结论洞察了现代艺术发展的危机所在,使艺术终结论的高潮转向艺术终结之后——美学路径的探究之上,使以感性学为特征的美学回到了聚焦艺术自身的艺术哲学,由此在本体论上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也给予人性丰富化和自由化的契机。
    • 李星易
    • 摘要: 艺术作为与科学并行的又一大领域,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艺术内容、艺术形态不断出现,如何重新厘定艺术的标准、定义艺术成为当前艺术界热议的话题和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深入辨析对艺术的各类定义,辨析艺术的标准,从多个角度入手,对艺术的定义与标准进行定义和反思,对于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沈丹
    • 摘要: “艺术终结”一直是当代世界一个具有影响力且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篇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通过了解一些美学思想家、哲学家的相关论述,从艺术本质的方向简要分析艺术终结的话题,并且再用艺术本质的理念结合一些艺术作品进行举例说明,分析了“艺术终结”的话题,并且阐述了自身对艺术终结所产生的一些想法和思考。
    • 金永兵; 张清莹
    • 摘要: 丹托对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认为其是失效的理论。贡布里希并未对此作正面回应,但其对当代艺术的态度本身也构成了某种有趣的回答。二人艺术观念差异的焦点—也是丹托批判贡布里希的焦点—在于艺术有无本质的问题:丹托通过指认贡布里希为维特根斯坦主义者,将艺术的本质问题拉回到分析哲学内部并形成了本质主义与唯名论的争论。但是,作为"靶子"的贡布里希的学术思想与维特根斯坦主义在反本质主义方面的差异却因此被忽略。丹托由于忽略了这种差异,从而失去了切入和批判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一把关键钥匙,也因此混淆了贡布里希关于"艺术好坏"与"艺术技术高低"的关键区别。
    • 彭锋
    • 摘要: 艺术与美的纠葛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以达通为代表的艺术即美派与以丹托为代表的艺术非美派针锋相对,共同揭示了这场纠葛的复杂性.如果放弃美并不影响艺术话语的正常运行,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考虑避免使用美这个充满歧义的概念.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美学和当代艺术领域,美都没有占据中心位置.如果我们基于中国美学传统和当代艺术实践的现实,一种不以美为中心的艺术理论或许可以建立起来.
    • 马赜博儿
    • 摘要: 丹托曾六次在著作中引用禅宗史上著名的"见山三阶段"公案,前后时间跨度贯穿其艺术哲学研究的四十余年。丹托对该公案的阐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借公案论证理论对艺术品身份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第二阶段,用公案证明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是赋予寻常物以艺术身份。第三阶段,用公案阐明某物是否是艺术,应归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即看不见的"意义"。丹托体现在公案论证中的思想转向,与其整体艺术理论的变化发展相一致。丹托对"见山三阶段"公案的多次使用,让禅宗有效参与到当代哲学对话中,这不仅有益于丹托跳出西方思想传统看艺术,也助其于视域融合中实现极富个人特色的跨文化美学。
    • 马赜博儿
    • 摘要: 丹托曾六次在著作中引用禅宗史上著名的"见山三阶段"公案,前后时间跨度贯穿其艺术哲学研究的四十余年.丹托对该公案的阐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借公案论证理论对艺术品身份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第二阶段,用公案证明波普艺术的历史意义是赋予寻常物以艺术身份.第三阶段,用公案阐明某物是否是艺术,应归于其本身性质的不同,即看不见的"意义".丹托体现在公案论证中的思想转向,与其整体艺术理论的变化发展相一致.丹托对"见山三阶段"公案的多次使用,让禅宗有效参与到当代哲学对话中,这不仅有益于丹托跳出西方思想传统看艺术,也助其于视域融合中实现极富个人特色的跨文化美学.
    • 陆飞
    • 摘要: 科技进步、媒介发展影响着艺术实践。19世纪至今,从本雅明所言的古典艺术在电子媒介中的"机械复制",到丹托所阐释的"现成品"作为艺术品进入展场,以及当下交互、AR、VR等新艺术形态的出现,无疑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刷新着审美价值的定义。公众的艺术接受方式、效果也随之嬗变。但媒介的发展、视觉文化的繁荣,使得脱离实物的视觉虚拟建构成了一种常态,传统的认识论和反映论瓦解了,由此也导致公众对媒介、图像、信息呈现一种依赖的趋势。无疑,这里存在着审美"异化"和"虚幻化"的可能性。从艺术理论入手,辨析"机械复制""现成品""拟像"与当代艺术接受的关系,可以提示那些超越感官,在历史、社会的维度中进步,使社会走向持续和完整的艺术的重要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