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绞窄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5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3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97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华腹部疾病杂志、国际外科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山东预防医学会第三届中毒与临床急病防治分会学术会议暨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急救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军胃肠外科学术会议暨2009普通外科热点论坛等;绞窄性肠梗阻的相关文献由916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广能、王军、吕云福等。

绞窄性肠梗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3 占比:46.48%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1.36%

专利文献>

论文:497 占比:52.15%

总计:953篇

绞窄性肠梗阻—发文趋势图

绞窄性肠梗阻

-研究学者

  • 彭广能
  • 王军
  • 吕云福
  • 宫晓光
  • 封海波
  • 李新秋
  • 杨毅军
  • 梁云鹏
  • 王保春
  • 王元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鹏举; 艾可为; 杨兴广; 李逸; 李正亮; 杨继武
    • 摘要: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检测联合腹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完成手术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NLR检测及腹部CTA检查,术中根据肠壁缺血情况分为单纯组(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组(绞窄性肠梗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NLR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最佳阈值,并以术中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前NLR检测联合CTA检查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效能。结果纳入的100例肠梗阻患者,经手术确诊为单纯肠梗阻62例(单纯组)、绞窄性肠梗阻38例(绞窄组);绞窄组患者入院时视觉模拟评分(VAS)、NLR值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图显示,NLR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1,有一定诊断价值;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NLR检测联合腹部CTA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使用术前NLR检测或腹部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检测和腹部CTA诊断均可鉴别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NLR检测联合腹部CTA可提高不同类型肠梗阻的鉴别效能,从而提高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准确性。
    • 刘江; 李彦卿
    • 摘要: 目的:分析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早期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诊断准确率,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整理早期诊断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最佳手术时间,分析治疗结果.结果:10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只有68例在术前就被确诊,还有22例合并肠坏死,确诊率为68%,其他患者均为剖腹探查或者嵌顿疝时确诊.经过手术治疗后,治愈95例,治愈率95%,死亡5例,其中3例因出现肠瘘并发症感染死亡,2例因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死亡率5%.13例患者存在肠套叠,45例患者出现肠粘连,17例患者伴有腹外疝气,16例患者伴有肠扭转,9例患者伴有腹内疝气.结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手术治疗后应加强术后感染预防护理,加强检测,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 冯伟; 王金虎; 赵旭峰; 李鑫; 崔华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小肠闭锁(CIA)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AIO)的诊疗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后早期出现AIO的CIA患儿1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情况及预后、随访情况.结果 术后禁食时间为4~8 d,出现肠梗阻时间为术后6~23 d,其中14 d以内发病9例.术后均有排气、排便,进食后患儿出现腹胀4例,呕吐3例,哭吵不安2例,排便、排气减少及精神、食欲差各1例.11例患儿行腹部立位X线片均提示肠梗阻;行腹部B超提示1例不符合肠梗阻表现,2例为血性腹水.11例患儿中,5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6例行手术治疗,4例恢复良好,1例因肠缺血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后死亡,1例因家庭因素自动出院.随访0.5~1年,1例索带粘连梗阻患儿在肠粘连松解术后4个月再次因索带粘连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其余未再次出现肠梗阻.结论 CIA术后2周内需警惕AIO的发生,术后早期AIO易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及肠缺血坏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 田晶; 康星; 周竹萍; 汪灏; 管文贤; 王军; 何健
    • 摘要: 目的:探讨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SBO)有预测价值的CT征象.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11年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急性小肠梗阻(SBO)资料,采集临床表现、15种CT平扫征象、手术及病理学资料.用多因素回归法比较绞窄性梗阻和单纯性梗阻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绞窄组259例,单纯组2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7个CT平扫征象与SSBO相关,分别是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增厚征、腹水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肠壁密度增高征及缆绳征、鸟嘴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有5个CT征象与SSBO密切相关,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肠系膜积液征(OR=15.165)、腹水(OR=6.359)、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OR=5.891)、肠壁密度增高征(OR=4.026)、肠壁增厚征(OR=2.026).结论: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肠系膜积液征、腹水、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CT征象对成人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李新源; 杜非; 高枫; 刘自强; 吕婕; 任丽芬
    • 摘要: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手术肠梗阻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于甘肃省陇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行手术治疗的4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术中是否有肠坏死情况分为两组:单纯性肠梗阻组18例,绞窄性肠梗阻组22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及术后3、7 d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IL-1β在入院时、术后3 d及术后7 d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肠梗阻组及绞窄性肠梗阻组的IL-1β在每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NF-α在入院时、术后3 d及术后7 d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肠梗阻组及绞窄性肠梗阻组的TNF-α在每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梗阻患者血清中的IL-1β、TNF-α随着疾病的转归而下降,动态监测术后的IL-1β、TNF-α有助于了解肠梗阻患者的转归,并提示可能是肠梗阻发生绞窄的早期炎症细胞因子.
    • 汪广兵; 赵腾府; 王耀光; 杨保锋
    • 摘要: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聚体(D-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小儿绞窄性肠梗阻早期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和安阳地区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且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肠梗阻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按照是否绞窄分为绞窄性肠梗阻组46例与非绞窄性肠梗阻组34例.此外,将绞窄性肠梗阻组患儿按照是否出现肠坏死分为坏死组19例和非坏死组2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患儿术前血清IFABP、D-D、PLR、PCT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单独或联合检测上述指标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效能.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组患儿术前血清IFABP、D-D、PLR、PCT水平明显高于非绞窄性肠梗阻组,且坏死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非坏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绞窄性肠梗阻患儿术前血清IFABP与D-D、PLR、PCT水平均呈正相关(r=0.523、0.567、0.610,P<0.05),D-D与PLR、PCT水平均呈正相关(r=0.562、0.510,P<0.05),PLR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589,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术前血清IFABP、D-D、PLR、PCT联合检测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上述指标单独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梗阻患儿术前血清IFABP、D-D、PLR、PCT表达水平异常升高提示可能发生绞窄性肠梗阻.
    • 赏春洪
    • 摘要: 目的:为探寻更为有效的绞窄性肠梗阻肠壁缺血坏死临床诊断措施,对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并将该诊断结果与手术切段病理结果和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价其诊断效果.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经多层螺旋C T诊断,检出单纯性肠梗阻患者52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28例,肠壁缺血坏死患者16例.且多层螺旋CT诊断呈现出患病肠壁CT值较无坏死肠壁CT值低,且CT增强也无持续强化.该诊断方式灵敏度为87.5%,阳性预测值为77.77%,阴性预测值为96.77%.结论:在绞窄性肠梗阻肠壁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表现出诸多突出优势,检查更为精准,值得广泛应用.
    • 张剑; 徐俊; 洪丽华; 张秋玲
    • 摘要: 目的 探究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二胺氧化酶在绞窄性肠梗阻大鼠体内与肠管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假手术组)、C组(单纯性肠梗阻组)、绞窄性肠梗阻组分为D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和E组(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运障碍组),每组32只.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手术造模.A组麻醉后取静脉血和小肠肠段,B~E组于造模术后4h取静脉血和小肠肠段.从大鼠静脉血中提取得到血清样本,肠段浸泡得到肠液样本.观察肠段并评估肠管损伤,检测血清和肠液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二胺氧化酶(DAO)活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于分析肠管损伤与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的相关性.结果 B~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A组,C~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B组,D、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C组,E组肠管损伤评分均高于D组(P<0.05).C~E组血清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A组和B组,D、E组血清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C组(P<0.05). C~E组肠液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A组和B组,D、E组肠液I-FABP水平和DAO活性均高于C组(P<0.05).肠管损伤评分与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均呈正相关(r=0.972,P<0.001;r=0.899,P<0.001;r=0.961,P<0.001;r=0.828,P<0.001).结论 绞窄性肠梗阻大鼠的肠管损伤与肠道缺血有关.绞窄性肠梗阻大鼠体内存在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升高,且血清和肠液I-FABP水平、DAO活性与肠管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 刘鑫
    • 摘要: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0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根据不同影像学扫描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5例进行腹部X线检查,观察组15例进行腹部CT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肠梗阻的诊断率、肠梗阻位置的确定率、扫描图像的清晰度评分和检查时患者的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梗阻检出率和梗阻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0.0%和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和46.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检查后的图像清晰度评分和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腹部CT扫描获得的图像清晰度高,可以让医生详细观察患者的病灶和周围情况,为医生下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有效提高肠梗阻的检出率,患者在检查时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