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纵隔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

纵隔淋巴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167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临床肺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4华东胸部肿瘤论坛暨第七届浙江省胸部肿瘤论坛、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第三届国际胸腔镜学术会暨中韩微创心脏外科论坛等;纵隔淋巴结的相关文献由86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一龙、王洲、丁嘉安等。

纵隔淋巴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6.2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167 占比:93.58%

总计:4453篇

纵隔淋巴结—发文趋势图

纵隔淋巴结

-研究学者

  • 吴一龙
  • 王洲
  • 丁嘉安
  • 刘凡英
  • 刘泗军
  • 刘相燕
  • 卢艳霞
  • 姜格宁
  • 徐文贵
  • 戴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卡丽; 杨琴; 何其舟
    • 摘要: 目的探讨Ⅲ期尘肺及尘肺合并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的CT特征,以提高对尘肺合并肺癌患者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40例Ⅲ期尘肺和13例Ⅱ~Ⅲ期尘肺合并肺癌的受累纵隔淋巴结在MSCT上的特点及解剖分布.结果40例Ⅲ期尘肺增大淋巴结176个,142个可见局部钙化,103个呈均匀强化,53个呈不均匀强化,20个呈环形强化;1、2L、9区未见分布,累及淋巴结2R区13个、3区16个、4R区13个、4L区8个、5区24个、6区8个、7区33个、8区7个、10R区31个以及10L区23个.13例尘肺合并肺癌的增大淋巴结67个,51个可见局部钙化,12个呈均匀强化,16个呈不均匀强化,39个呈环形强化;8、9区未见分布,累及淋巴结1区3个、2R区5个、2L区4个、3区5个、4R区6个、4L区9个、5区2个、6区3个、7区11个、10R区9个以及10L区10个.Ⅲ期尘肺纵隔增大的淋巴结常表现为均匀强化,而尘肺合并肺癌纵隔增大的淋巴结更多见于环形强化;Ⅲ期尘肺肿大淋巴结更多累及5、8区,尘肺合并肺癌更多地累及1、2L、4L区域.结论依据患者纵隔增大淋巴结的特点及解剖分布,MSCT增强扫描对尘肺合并肺癌的检出有诊断价值.
    • 史征; 刘继伟; 和燕斐; 冯晓刚; 杨瑞
    •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磁共振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技术(MRI-STIR)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MRI-STIR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I-STIR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 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共36例,占比为51.4%;MRI-STIR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4.4%(34/36),特异度为88.2%(30/34),准确度为91.4%(64/70);经Kappa检测,MRI-STIR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手术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02,P<0.001)。结论 MRI-STIR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较高,可为临床早期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提供客观评价依据。
    • 张建伟; 王洪伟; 许科; 张杰
    • 摘要: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PET/CT)对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9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18)^F-FDGPET/CT和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8)^F-FDGPET/CT和CT诊断原发性肺癌的符合率,并分析PET/CT诊断原发性肺癌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92例原发性肺癌中,经CT检出78例,诊断符合率为84.78%;经PET/CT检出87例,诊断符合率为94.57%。PET/CT诊断肺癌的符合率高于CT(P﹤0.05)。PET/CT对原发性肺癌N_(0)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6.97%,对N_(1)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0.00%,对N_(2)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2.86%,对N_(3)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对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93.48%。结论(18)^F-FDGPET/CT对原发性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术前纵隔淋巴结N分期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 贺银付; 高德培
    • 摘要: 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决定着非小细胞肺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无创性准确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在临床治疗上至关重要。近年来,CT、MRI、PET/CT、支气管内镜超声、影像组学等影像检查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评估都有了不同程度进展;本文对这些影像检查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以便临床更好地选择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手段及进一步改进这些评估手段。
    • 宋宁宁; 陈佳豪; 周鑫; 王雨荷; 田书畅; 方莹
    • 摘要: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方法使用U-Net网络训练模型,实现纵隔淋巴结自动分割。方法:收集医院呼吸内科提供的294例患者的369幅纵隔淋巴结超声弹性图像,将目标淋巴结图像从原始图像中分割后进行剪裁等预处理后,统一尺寸,输入卷积神经网络中的U-Net网络,使用U-Net网络训练的模型,对纵隔淋巴结进行自动分割。结果:U-Net网络训练模型的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纵隔淋巴结自动分割良好的效果,Dice系数可达到0.968 4,接近于1,纵隔淋巴结自动分割效果良好。结论:使用深度学习方法对纵隔淋巴结进行自动分割,可得到很好的分割效果,对于后续淋巴结的性质判定以及肺癌分期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 李志英; 田东波
    • 摘要: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我院经PET/CT检查,且有完整病理随访结果的NSCLC患者57例。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别比较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间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原发灶长径、原发灶SUV_(max)值、原发灶CT值、原发灶SUV_(max)/CT值、CEA和Ki-67。以及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短径、长径/短径、SUV_(max)、CT值、SUV_(max)/CT值、SUV_(ratio)参数指标。ROC曲线分析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判断原发灶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以及针对单个纵隔淋巴结判断转移的阈值。结果:患者原发灶间比较结果显示转移组的原发灶长径SUV_(max)、SUV_(max)/CT值、CEA和Ki-67均高于无转移组(P<0.05)。对纵隔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结果分析发现转移淋巴结的SUV_(max)、SUV_(max)/CT值、SU_(Vratio)均高于非转移纵隔淋巴结,长径/短径比值则低于非转移纵隔淋巴结(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相关参数对鉴别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意义,准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林娜; 徐卓东; 袁小记; 焦慧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纵隔淋巴结结核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纵隔淋巴结结核及2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MSCT影像资料,记录病变分布、大小、密度、融合、强化方式、邻近组织受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成人纵隔淋巴结结核比转移瘤更易累及4R、2R、7区淋巴结.前者病灶直径在1~4 cm之间、密度不均匀占比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强方式前者以环形、分隔样强化为主,后者以均匀强化、厚薄不一环形强化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纵隔淋巴结结核可致支气管淋巴结瘘形成,瘘口处病灶无强化,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可包绕邻近血管,邻近组织受累时见强化,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纵隔淋巴结结核与转移瘤有不同的优势解剖分布和影像学特征,MSCT平扫及动态增强有助于二者鉴别.
    • 赵方超; 李书军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能力.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8月唐山市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59例NSCLC患者病例为建模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权重,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收集2018年9月-2019年3月的84例NSCLC患者病例为验证组,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胸膜侵犯、脉管侵犯是影响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回归方程:P预测=-1.29+0.141X1+0.763X2+0.7442X3+0.1325X4,X1:肿瘤部位(1=中央型,2=周围型)、X2:分化程度(1=低分化,2=中分化,3=高分化)、X3:胸膜侵犯(1=有,0=无)、X4:脉管侵犯(1=有,0=无).ROC曲线的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523,截断值为0.678,敏感性为71.3%,特异性为29.1%,曲线下面积为0.80.将验证组患者各因素带入预测模型,检验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发现,ROC曲线下面积为0.8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2.45,P=0.96.模型拟合优度好,预测价值高.结论:影响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临床应进行及时有效评估.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评估效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谢军伟; 王京利; 韩云
    • 摘要: 目的:探讨术中使用Hem-o-lok血管夹对右侧肺癌患者术后引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同一术者行右侧肺癌手术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53例,根据术中是否应用Hem-o-lok血管夹夹闭纵隔淋巴管残端,将本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统计学检验方法评估两组患者留置引流管时间、平均引流量、术后24h引流量以及各个层级引流量.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应用Hem-o-lok血管夹夹闭纵隔淋巴管残端可以降低术后引流量≥300mL/d、≥400mL/d、≥500mL/d的发生概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24h引流量、平均引流量.结论:术中应用Hem-o-lok血管夹对术后患者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