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孔隙

纳米孔隙

纳米孔隙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231053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地学前缘、高校地质学报、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等;纳米孔隙的相关文献由6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靖、卢双舫、李光武等。

纳米孔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1053 占比:99.94%

总计:231183篇

纳米孔隙—发文趋势图

纳米孔隙

-研究学者

  • 李靖
  • 卢双舫
  • 李光武
  • D·M·史密斯
  • T·J·莫林
  • T·拉莫斯
  • 吴克柳
  • 姚素平
  • 赵金洲
  • 任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纪国法; 丁江; 张琦; 王可可; 高仪君; 刘炜
    • 摘要: 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后,大量滑溜水被滞留在页岩基质纳米孔隙中,对压后产量的长期稳定性影响较大。以页岩基质的复杂纳米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和受限性为基础,考虑受限纳米孔隙空间内滑溜水流动的滑移效应和毛细管压力作用,建立了反映页岩纳米孔隙中的压裂液滤失速度分形计算新模型,新模型与经典滤失速度在机理方面存在一致性。分别讨论了滑移长度、压裂液黏度、基质纳米孔隙半径、毛细管压力等4个因素对滤失速度的影响:滑溜水滤失速度随滤失时间增加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纳米基质孔隙中压裂液滑移效应不容忽视,滑移长度越大,滤失速度越大;滑溜水压裂液黏度越大,流体流动阻力亦越大,滤失速度就越小;基质纳米孔隙半径越小,滤失速度越小,其降低幅度也越快;毛细管压力越大,滤失速度越大,其降低幅度也越慢。该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后返排与焖井制度及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 田伟兵; 吴克柳; 陈掌星; 雷征东; 高艳玲; 李靖
    • 摘要: 在考虑动态接触角效应、纳米限域效应、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纳米尺度孔隙中油-水渗吸方程,推导出固-油-水三相接触线摩擦系数与界面区流体黏度的关系式,结合毛细管束模型和对数正态分布理论,得到了致密岩心渗吸模型,并对影响渗吸动态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纳米孔隙渗吸过程中,动态接触角效应对渗吸的影响最为显著,纳米限域效应(多层黏附效应和滑脱效应)次之,惯性效应和入口端效应影响最小;渗吸初期,惯性力的作用减小,接触线摩擦力的作用增加,动态接触角从初始的平衡接触角逐渐增大至最大并基本保持稳定;渗吸后期,接触线摩擦力的作用减小,接触角则从最大动态接触角逐渐降低并趋于初始的平衡接触角;孔隙半径减小,渗吸初期动态接触角效应增强,渗吸中后期动态接触角效应减弱;油水界面张力增加,渗吸动力增大,动态接触角效应增强;界面张力对渗吸动态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致密储集层渗吸提高采收率,过低的界面张力并不能获得更好的渗吸效果,最佳的界面张力需通过优化获得。
    • 王文远; 谢章; 郝少倩; 吴锋民; 寇建龙
    • 摘要: 以石墨烯为基质构筑的纳米孔隙存在两种壁面结构,水滴浸润纳米孔隙在微流动方面至关重要.本文鉴于实验报道的石墨烯结构,构建了两种石墨烯纳米孔隙,利用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纳米水滴浸润两种纳米孔隙.发现两种不同排列石墨烯构筑相同尺度的纳米孔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浸润特点,一种是放置在纳米孔隙入口处的水滴会自发浸润孔隙,另一种是水滴完全不会浸润孔隙.通过分析两种纳米孔隙结构,总结出了产生上述现象主要归因于纳米孔隙内外表面的润湿性差异.建立了纳米孔隙内外表面完全一样的结构,构建了水滴浸润纳米孔隙的润湿性相图,给出了水滴浸润纳米孔隙的一般性规律.
    • 宋书伶; 杨二龙; 杨宸; 李宜霖; 谭畅
    • 摘要: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页岩油在页岩纳米有机质孔隙中的赋存特征。在OPLS全原子力场下模拟了353 K、30.7 MPa条件下正辛烷在石墨烯壁面的吸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孔隙尺寸、温度、压力、碳链长度、烷烃极性等5个影响因素对正辛烷在有机质壁面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在有机质孔隙壁面有4个吸附层,吸附层密度峰值逐渐降低,吸附层厚度为0.4~0.5 nm;沿z方向垂直扩散系数和平行扩散系数均逐渐增大并在孔隙中央处达到稳定,且平行扩散系数大于垂直扩散系数;压力对烷烃分子的吸附量几乎没有影响,孔隙尺寸越大,温度越高,碳链越短,分子极性越低的烷烃分子在纳米有机质孔隙中的吸附态体积分数越小。
    • 马海军; 李彬; 李恒; 黄忠
    • 摘要: 基于动态SCCO2萃取平台,模拟了SCCO2(温度55°C和压力12 MPa)与焦煤和瘦煤的动态相互作用.通过低温氮吸附技术分析了SCCO2作用前后煤纳米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了SCCO2对煤纳米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CCO2不会改变纳米孔隙形状,SCCO2作用后,焦煤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微孔含量显著升高,中孔孔隙度下降,平均孔径降低,瘦煤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分形分析表明SCCO2增强了焦煤纳米孔隙表面的非均质性,但瘦煤孔隙表面变得光滑;SCCO2的萃取效应和SCCO2吸附引发的溶胀效应的净作用是上述焦煤和瘦煤纳米孔隙差异变化的主因,对于焦煤,萃取作用强于溶胀作用,对纳米孔隙结构产生增孔效应,瘦煤则相反.
    • 蔡苏阳; 肖七林; 朱卫平; 朱汉卿; 陈吉; 陈奇; 蒋兴超
    • 摘要: 以川南长宁页岩气示范区A井页岩气优质产层龙一1小层与非优质产层龙一2小层及龙二段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储层矿物组成、纳米孔隙发育特征和赋存载体组合样式及其主控因素等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对比,进一步明确了两者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龙一1小层富含有机质、石英和黄铁矿,页岩孔径分布呈前峰型,纳米孔隙发育主要受TOC含量控制,有机孔是纳米孔隙主要类型,有机质颗粒充填于矿物粒间孔内,被石英和碳酸盐岩等脆性矿物包围,构成"纳米级气藏";2)龙一2小层和龙二段相对富含黏土矿物和碳酸盐岩,页岩孔径分布以后峰型为主,纳米孔隙发育主要受黏土矿物含量控制,黏土矿物粒间孔/层间孔是纳米孔隙主要类型,黏土矿物颗粒内部充填纳米孔隙不发育的方解石和白云石,对页岩气运移起到有效阻滞.因此,非优质产层龙一2小层和龙二段实际上是下伏优质产层龙一1小层的有效盖层.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选区需同时关注龙一1小层的储集能力和龙一2小层与龙二段等上覆地层的封闭能力.
    • 邹辰; 刘洪林; 梅珏; 李晓波
    • 摘要: 川南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实践证实,储层特征是制约深层地层非常规气实现有效开发的关键。为查明煤系储层孔隙结构和储层组合特征,以深层煤系地层为例,采用扫描电镜、液氮和二氧化碳吸附等技术手段对煤系地层煤岩、砂岩和页岩的孔隙形态、结构等进行研究,认为深层煤系地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有机质纳米孔、微裂缝等组成,有机质纳米孔为气泡固化形成;深层煤系地层砂岩、泥岩、煤层沉积旋回性受控于沉积环境,形成泥煤砂型等多种岩性组合体;深层砂煤组合储层发育多种孔隙类型,兼有可改造性和较好含气性,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研究结果为深层地层孔隙结构特征及组合型储层的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 翟媛媛; 曾庆栋; HELLMANN Roland; 刘善科; 刘建明; 南景博
    • 摘要: 钾长石在碱性流体蚀变过程中会形成层状铝硅酸盐等矿物,前人对其反应机制和反应产物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微观尺度尤其是纳米尺度的探讨.因此,作者对钾长石在极端碱性条件下(190°C,24h,初始pH =12.4)的蚀变机制及其蚀变产物层状硅酸盐托贝莫来石的显微结构开展了纳米尺度的研究.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等观测结果显示,钾长石在碱性条件下水热蚀变所得到的产物主要为托贝莫来石、水钙铝榴石和方解石.高分辨率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在钾长石与次生矿物相的界面形成了纳米级的多孔非晶质层,且在空间上表现出结构的不连续性.界面溶解-再沉淀(CIDR)机制很好地解释了钾长石与次生矿物相界面的空间不连续性和非晶质层的形成.对蚀变产物中纤维状的托贝莫来石晶体进行显微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托贝莫来石的孔隙直径为0~ 160nm,平均孔径约为40nm;其构成的纳米孔隙和通道有利于增加周围流体中离子和气体的溶解度,并可能会影响局部化学平衡.这为层状铝硅酸盐作为自然界以及工业吸附材料和催化剂的更广泛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