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束缚水

束缚水

束缚水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93280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晋中学院学报、北方园艺、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川庆钻探公司首届青年科技论坛等;束缚水的相关文献由853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平、汪周华、刘煌等。

束缚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93280 占比:99.90%

总计:193469篇

束缚水—发文趋势图

束缚水

-研究学者

  • 郭平
  • 汪周华
  • 刘煌
  • 杜建芬
  • 胡义升
  • 王烁石
  • 康志勇
  • 李靖
  • 王猛
  • 万金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成; 王栋; 柳雪青; 李洋冰; 马立涛; 尹彦君; 白瑞婷; 张波; 胡维强; 陈建奇; 冯家智
    • 摘要: 针对老油田可动用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以大庆油田X6东区开发油层为研究对象,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水驱油实验相结合,开展剩余油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为大庆油田X6东区主力油层的剩余油挖潜和其余非主力油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是影响水、油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束缚水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61.3%~74.9%,T2谱图几乎呈单峰形态,油体主要分布于T2弛豫时间大于10 ms的大孔隙中,渗透率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为16.4%~29.9%,主要分布于大孔隙中,被驱替出的流体相的分布空间以大孔隙为主,较大的孔道为主要渗流通道,较小的孔道成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空间;当驱替倍数达到15 PV时,岩心中含油状态基本稳定,驱油效率为60.1%~73.2%,大孔隙对驱油效率以及采出程度的贡献要远大于小孔隙。比对X6东区开发现状,主力开发油层和非主力开发油层均具有较好的挖潜和开发潜力。
    • 梁卫; 闫正和; 杨勇; 黄余金; 熊琪; 董毅夫
    • 摘要: 针对南海东部西江油田低电阻率油层形成原因复杂,低阻油层难以识别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测录井、岩心、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岩石润湿性等矿场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西江油田的低阻油层评价和识别方法,修正了典型的阿尔奇公式,预测了潜在低阻油层储量,并进行了西江油田低阻油层主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江油田低阻油层识别的主控影响因素为水润湿指数、阳离子交换量和束缚水饱和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订的阿尔奇公式准确预测了南海东部西江油田储层的含油电阻率曲线下限从10Ω·m下降至2Ω·m,预计可增加可采储量为20×10^(4)t。该研究对南海东部同类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吴蒙; 秦勇; 申建; 宋党育; 王晓青; 张谷春; 李国璋; 朱士飞
    • 摘要: 为了有效指导储层描述、评价及产能预测,为致密砂岩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致密砂岩储层为例,利用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高压压汞、气水相渗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了致密砂岩中束缚水饱和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为34.77%~83.78%,平均值为63.86%,T_(2)谱截止值(T_(2cutoff))为3.86~65.60 ms,平均值为20.96 ms;致密砂岩束缚水饱和度受储层物性、润湿性、敏感性、黏土矿物类型、质量分数和粒径共同作用;致密砂岩粒径越细,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越高,岩石亲水性越强,岩石比表面积和水膜厚度越大,则毛细管束缚水和薄膜束缚水越高;水敏和盐敏是造成致密储层渗透率改变的主要因素;致密砂岩发育残余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充填于孔隙中黏土矿物的类型、形态存在差异,致使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微观非均质性强,束缚水饱和度变化大。
    • 陆云龙; 崔云江; 张建升; 齐奕
    • 摘要: 渤海新近系油田发育大量低阻油层,低阻成因复杂,为了解决传统电性饱和度模型计算精度较差的问题,开展了低阻油层成因机理分析及相适用的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孔隙结构中小孔隙导致的高束缚水饱和度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针对高束缚水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油层,通过核磁共振与常规测井建立的核磁–双孔隙介质高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适用于孔隙结构导致的高束缚水低阻油层饱和度评价。应用效果表明,核磁–双孔隙介质模型岩电参数拟合精度更高,计算的饱和度更为精确,为渤海新近系油田及类似油田低阻油层饱和度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 陈建勋
    • 摘要: 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孔隙结构复杂,产能差异大,气藏高效开发和长期稳产面临挑战,急需开展地层条件下衰竭开发规律的针对性研究。为此,采用二级CT扫描技术精细描述了气藏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通过岩心实验研究地层条件下孔隙结构和束缚水对衰竭开发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孔洞和裂缝的发育与分布不均是该类气藏非均质性强、产能差异大的主要原因;产气量主要受孔隙度的控制,阶段采出程度与渗透率接近对数关系;当井底压力为15 MPa时,孔隙型、孔洞型、裂缝-孔隙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平均阶段采出程度分别为47.43%、48.21%、59.90%、62.14%;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储量、产气量、阶段采出程度均相对较高;孔洞型储层的储量高、产气速度低,“高孔低产”特征明显;裂缝-孔隙型储层的储量低、产气速度快,稳产周期短;孔隙型储层的储量和产气速度均比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深层高压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朱伯淞; 吴井志; 陈健; 高南箫; 单广程; 冉千平; 洪锦祥; 乔敏
    • 摘要: 低阶煤制备水煤浆成浆性能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煤自身结构性质、自由水和电荷作用三者影响较大.分析了神木煤、哈密煤、榆林煤的微观结构,测试了分散剂β-萘磺酸盐甲醛缩聚物在3种煤上的吸附规律、分散剂不同掺量下煤中束缚水释放为自由水的量,研究了分散剂吸附量与束缚水释放量及水煤浆成浆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散剂在低阶煤上的吸附量与比表面积不呈正相关;随着分散剂吸附量提高,变质程度偏高的煤质中自由水释放量快速下降,孔隙结构较多的煤质中则可能抑制自由水释放;低浓度分散剂吸附时,由电荷斥力和释放自由水同时作用提高成浆性能,高浓度分散剂吸附时,主要依靠电荷斥力提高成浆性能,自由水起次要作用;低阶煤制备水煤浆在表观黏度为500 mPa·s~1000 mPa·s内均符合Bingham流体特征.
    • 贾然; 史晓波; 于文; 于佳
    • 摘要: 低渗透油藏开发逐渐成为当今研究重点,其特殊的渗流规律和油水流通特性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低渗透油藏储量高,其开采价值是真正影响油田采收率提高的关键.选取南堡凹陷东二段低渗透油藏天然岩心,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分析单相水驱、单相油驱及束缚水下的油相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结果,总结出一种以气体作为输出压力、通过精密气体泵准确计量输出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东二段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气体渗透率存在较好的乘幂负相关关系,通过实验数据线性回归方式求得的最小启动压力梯度符合生产动态;在气体渗透率相同时,单相水驱、单相油驱、束缚水下油相启动压力梯度三者存在明显增大趋势,对于油井开发产能预测及开发方案调整,束缚水下油相启动压力梯度的实验结果明显优于水、油单相驱启动压力梯度.由于此实验方法结果更贴近生产实际,可在其他研究区块参考应用.
    • 俞凌杰; 刘可禹; 范明; 刘友祥
    • 摘要: 以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重量法水蒸气吸附仪、重量法甲烷等温吸附仪以及页岩组成和孔隙结构等分析手段,开展束缚水、吸附气赋存定量研究,并探讨了微纳米孔隙中气—水赋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不同类型页岩束缚水赋存能力差异较明显,可以利用水蒸气吸附—脱附和GAB模型比较准确地定量描述束缚水特征.页岩最大单层水分子吸附量与黏土矿物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黏土矿物为水分子提供了主要的活性吸附位.页岩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要整体高于甲烷分子,而甲烷分子则主要以单层吸附形式在孔隙中赋存.不同页岩中束缚水、吸附气和游离气赋存的孔隙空间存在差异.2 nm以下孔隙均被吸附气和孔隙水所占据;有机碳(TOC)含量小于2.5%的页岩中游离气主体赋存空间约为5 nm以上孔隙,而TOC含量大于2.5%的页岩中游离气赋存空间主体约为3 nm以上孔隙;有机碳含量越高,游离气赋存的空间占比越高.
    • 邓东东; 王玉善; 高磊; 李国良; 房金伟; 张洁
    • 摘要: 苏里格气田预测气井产能的方法未考虑高含水饱和度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导致产能预测结果偏差大。以气井产能方程为基础,研究影响产能因素,综合分析各参数判断影响未压裂投产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地层系数,为减小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气饱和度对储层评价的影响,提出改进地层系数法预测产能。该方法选用pirson相对渗透率模型,利用实验数据确定模型经验参数,求取归一化相对渗透率,结合有效气层厚度,得到基于归一化相对渗透率的改进地层系数M,建立M预测产能模型。经苏X区块苏X-20-9X井及苏X-11-22X井进行验证,利用改进的地层系数法预测的无阻流量与试气无阻流量符合率在82%以上,符合气井的实际生产规律。该方法所需参数少且易获取,在苏X区块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 邵静; 梁英海; 张冰冰; 李粤渤; 王珊珊; 顾云娇; 冯闯; 包振龙; 赵晨辉; 李红莲; 宋宏伟
    • 摘要: 本试验以4份苹果资源为试材,测定不同时期一年生休眠枝糖和水含量,并对可溶性糖、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与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苹果资源抗寒性评价、栽培管理和安全越冬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1月下旬至5月上旬,枝条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同一资源枝条的总含水量基本恒定,束缚水含量及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自由水含量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可知,可溶性糖含量、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与外界温度呈负相关,与日温差呈正相关,因此休眠期苹果一年生枝条可溶性糖和水含量可反映枝条受到低温胁迫状态,相关数据可为科学评价苹果抗寒性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