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壤性水稻土

红壤性水稻土

红壤性水稻土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01595篇;相关期刊38种,包括土壤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12届ISSAS-IPI植物-土壤系统钾素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红壤性水稻土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柳开楼、王凯荣、谢小立等。

红壤性水稻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1595 占比:99.98%

总计:501703篇

红壤性水稻土—发文趋势图

红壤性水稻土

-研究学者

  • 柳开楼
  • 王凯荣
  • 谢小立
  • 黄庆海
  • 聂军
  • 袁颖红
  • 黄欠如
  • 廖育林
  • 张杨珠
  • 李大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多基; 姚冬辉; 范钊; 吴建富; 魏宗强
    • 摘要: 【目的】氮是限制土壤生产力的重要营养元素。研究长期施用绿肥和秸秆下,红壤性稻田土壤氮组分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的关系,深化理解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的理论。【方法】长期定位试验位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内,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潴育性水稻土。设置4个处理:无肥(CK);单施化肥(F);翻压紫云英作早稻基肥+追施化肥(MF);翻压紫云英和稻草还田作晚稻基肥+追施化肥(MSF)。2019年晚稻收获后,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组分、全氮、可矿化氮、微生物量氮含量,研究碱解氮释放特性及其与有机氮组分的关系。【结果】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各形态氮素的含量。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MF和MSF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全氮15.03%和24.35%、矿化氮35.73%和58.02%、微生物量氮21.73%和36.73%(P MF>F>CK;供应容量MSF和MF处理均显著高于F处理,增幅分别为19.01%和25.22%。MF和MSF处理土壤酸解总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CK和F处理;MSF处理的酸解氨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含量均显著高于F处理,增幅分别为36.02%、33.52%和26.58%,而土壤非酸解性氮含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酸解氨态氮是土壤矿化氮的主要来源,而土壤微生物量氮是碱解氮的主要直接贡献者。【结论】在等氮磷钾施肥量下,长期有机养分替代部分化肥有效提高了红壤性水稻土有机氮中微生物量氮和酸解氨态氮的含量,促进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提升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进而改善了稻田土壤的氮素供应容量和强度。绿肥和秸秆联合还田的效果优于绿肥单独还田。
    • 邹炎; 廖超林; 杨振宇; 程鹏; 尹力初
    • 摘要: 利用自1981年开始的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对耕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孔隙状况及团聚体进行分析,以探究不同地下水位(20、80 cm)和施肥(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管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并分析孔隙状况和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降低地下水位导致高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轻组有机碳(LF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显著降低,各处理的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则显著升高;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土壤LFOC、EOC和POC的含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施肥对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大于地下水位。红壤性水稻土粗大团聚体可促进毛管孔隙的形成,从而保护或稳定LFOC和POC;EOC受土壤孔隙状况及团聚体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南方稻田土壤有机碳管理及肥力调控需关注地下水位变化和合理施用有机肥。
    • 郭澎; 诸莉燕; 柳开楼; 付责; 张行健; 罗朝晖; 毕利东
    • 摘要: 【目的】探究红壤区不同母质发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为红壤区土壤资源的利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择红壤区6种不同母质发育耕作层和犁底层水稻土,选择无水酒精、0.1 mol/L NaOH溶液、0.002%Na_(2)CO_(3)溶液和0.1 mol/L NaCl溶液作为分散液,以超纯水为对照,采用湿筛法测定水稳性团聚体量。【结果】同一母质发育的水稻土,耕作层水稳性团聚体量均显著高于犁底层。水稻土耕作层和犁底层水稳性团聚体量与土壤有机质量极显著正相关。4种分散液浸润土壤后,水稳性团聚体量基本呈无水酒精(86.31%)>Na_(2)CO_(3)溶液(39.03%)>NaCl溶液(32.49%)>NaOH溶液(10.70%)。【结论】对于同一土层(耕作层)水稻土,不同母质类型土样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存在显著差异,呈石英岩类风化物>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湖积物>河积物>第四纪红黏土>泥质岩类风化物。对于同一母质发育的水稻土,耕作层团聚体水稳性均显著强于犁底层。强碱环境会显著降低水稻土水稳性团聚体量。
    • 胡祖武; 吴多基; 夏李佳; 姚冬辉; 魏宗强; 吴建富
    • 摘要: 【目的】农田土壤Cd污染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Cd污染修复技术备受关注。研究富硅生物炭对红壤性稻田土壤镉形态含量及水稻镉吸收、累积与转移的影响,旨在为富硅生物炭对镉污染农田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方镉污染的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以不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添加量(0.2%和0.4%)的低硅(BW3)和高硅(AH、AB)含量的3种不同类型生物炭对土壤镉形态含量及水稻产量、生物量和镉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添加富硅生物炭,土壤中可交换态和还原态镉占比均降低,而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镉占比均增加。水稻各部位镉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根、秸秆和籽粒。与CK相比,生物炭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水稻各部位镉含量,其中以添加0.4%高硅生物炭AB的处理降低效果最为明显,比CK降低了66.85%(P<0.05);秸秆镉的含量变化规律与籽粒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系镉的含量在两种施加量水平下,由大到小均表现为CK、BW3、AH和AB,且差异显著(P<0.05)。添加富硅生物炭提高了水稻产量、秸秆和根系生物量。在两种施加量水平下,籽粒产量、秸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均表现为低硅生物炭(BW3)和高硅生物炭(AH、AB)间差异显著(P<0.05)。相较于CK,添加富硅生物炭显著降低了水稻镉富集系数(BCF),降幅为14.52%~36.32%。转移系数TF1(根部到秸秆)和TF2(根部到籽粒)变化规律大致相似。无论是高量还是低量添加富硅生物炭,TF1和TF2均显著小于CK处理(P<0.05),降幅分别为50.64%~57.39%、48.87%~56.05%和31.39%~47.67%、29.06%~45.34%。【结论】添加富硅生物炭能改变镉污染农田土壤镉形态含量,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从而减少水稻对镉的吸收;同时,还能够提高水稻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综上所述,富硅生物炭可以作为镉污染农田修复的一种调理剂,尤其是以高硅生物炭效果最好。
    • 胡祖武; 吴多基; 吴建富; 魏宗强; 夏李佳
    • 摘要: 【目的】硅是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有益元素,研究富硅生物炭对红壤性稻田土壤中硅形态、水稻产量和硅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富硅生物炭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南方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稻盆栽试验,供试水稻品种为‘美香粘2号’。试验包括5个硅生物炭材料:1个低硅(BW3)、2个中硅(BH7、BB7)和2个富硅生物炭(AH、AB),每个生物炭材料添加量分别为盆栽土量的0.4%和0.8%,以不添加生物炭的处理为对照(CK)。水稻成熟期测产,并将水稻植株分为根、茎、叶样品,测定生物量及硅吸收量。同时,以连续化学浸提法测定土壤不同形态硅的含量。【结果】添加富硅生物炭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5个生物炭材料中,以添加AB生物炭的处理增加幅度最高,其土壤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较CK分别提高了184.23%、59.53%和117.54%。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的硅水平和添加量对水稻产量、秸秆生物量、根部生物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籽粒>根部。两种添加量下水稻总吸硅量高低均表现为:AB>AH>BB7>BH7>BW3。在高添加量时,生物炭AB处理的水稻总吸硅量最大,比CK增加了73.68%,其次是AH生物炭。【结论】添加富硅生物炭比普通生物炭可更有效地提高红壤性水稻土中有效硅、有机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进而显著增加水稻对硅的吸收,提高水稻籽粒产量和生物量。提高生物炭的添加量对土壤和水稻硅含量的提升效果更好。因此,富硅生物炭是水稻生产中的高效生物硅肥。
    • 蓝贤瑾; 吕真真; 刘秀梅; 侯红乾; 冀建华; 刘益仁
    • 摘要: 以江西红壤地区双季稻田肥料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3种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LM、MM、HM)对红壤性水稻土全土、颗粒有机质(POM)和矿物结合态有机质(MinOM)组分碳、氮含量及其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全土、POM和MinOM组分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与CK处理相比,施肥提高了POM组分质量分布,其中中、高量有机肥配施(MM、HM)分别显著提高POM组分质量分数15.7%和25.1%;施肥处理POM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率显著增加13.4%~42.6%;施肥处理未显著影响全土和MinOM组分碳氮比,但显著降低了POM组分碳氮比,降低量为16.8%~25.0%.与NPK处理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提高POM-C/MinOM-C值27.7%~70.2%,提高了土壤有机质活性.红外光谱分析显示,施肥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全土烷基碳和芳香碳相对含量5.4%~33.2%和0~12.2%;而施肥处理提高了POM烷基碳含量并降低了其芳香碳含量,但几乎不影响POM羧基碳含量,其中MM、HM处理POM烷基碳含量分别较CK处理显著提高12.4%和40.6%;除NPK处理降低了MinOM烷基碳含量外,施肥均提高了MinOM烷基碳和羧基碳含量并降低了其芳香碳含量,其中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MinOM羧基碳含量70.8%.研究结果说明施肥能提高供试土壤全土及各土壤组分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更有利于提高土壤POM数量及其结构活性,改善稻田土壤质量.
    • 范钊; 高绘文; 吴建富; 魏宗强; 颜晓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及物理、化学组分的影响,为改善土壤结构,维持土壤地力提供依据.[方法]以红黏土发育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秸秆、紫云英还田,分析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组分质量及含量分布变化.[结果]与单施化肥(F)相比,处理秸秆+化肥(SF)、紫云英+化肥(MF)和秸秆+紫云英+化肥(MSF)土壤有机碳增幅为28.79%~41.23%(P<0.05),且处理MSF显著高于处理SF和MF;大团聚体(Ma)质量占比提高16%~20%(P<0.05),有机碳含量增加60.32%~93.45%(P<0.05);微团聚体(Mi)质量占比减低6%~7%(P<0.05),而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变化;粘粉粒(s+c)质量占比下降10%~13%(P<0.05),而有机碳含量上升10.97%~25.38%(P<0.05).大团聚体中粗颗粒态有机质(M-cPOM)质量占比提高7.36%~8.83%(P<0.05),有机碳含量增加28.39%~48.18%(P<0.05);大团聚体中微团聚体(M-Mi)质量占比显著上升32.48%~43.97%(P<0.05),同时有机碳含量增加43.14%~74.06%(P<0.05);大团聚体中粘粉粒(M-s+c)质量占比无显著变化,有机碳含量提高22.10%~42.75%(P<0.05).重组粘粉粒(HL-s+c)质量占比降幅为5.31%~9.61%(P<0.05),有机碳含量增幅为16.43%~24.16%(P<0.05);重组沙粒(HL-sand)质量占比上升10.53%~20.13%(P<0.05),有机碳含量提高66.83%~105.74%(P<0.05).惰性碳库(RP-C)、活性碳库1(LP1-C)、活性碳库2(LP2-C)有机碳含量增幅分别为21.89%~33.42%(P<0.05)、44.12%~71.43%(P<0.05)、15.65%~21.77%(P<0.05).[结论]施加秸秆、紫云英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物理、化学组分质量与含量分布.
    • 夏文建; 李瑶; 杨成春; 彭春瑞; 陈金; 柳开楼; 张丽芳; 刘佳; 叶会财; 邓国强; 李大明; 李祖章; 王萍
    • 摘要: 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双季稻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s)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可为该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持续了37 a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化肥(NPK)、高倍化肥(HNPK)和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用微孔板荧光法测定了土壤胞外酶活性,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土壤胞外酶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与CK处理相比,NPKM处理土壤MBC和MBN分别提高了60.2%和60.4%,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提高12.7%、41.1%、36.2%和50.0%,酚氧化酶(POX)活性下降29.7%.红壤稻田土壤EEAs的变化主要由养分因子驱动,其中土壤全氮(TN)和MBC是关键的决定因子,分别解释了酶活性变异的34.3%和20.9%.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提高,是维持作物高产和提升土壤质量最优的施肥管理措施.
    • 吕真真; 吴向东; 刘益仁; 蓝贤瑾; 侯红乾; 冀建华; 刘秀梅
    • 摘要: 土壤有机氮的矿化是土壤氮素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作物产量至关重要的因素.以33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对红壤性双季稻田土壤氮累积、矿化动力学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选取其中5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施50%化肥+50%有机肥(50F+50M),施30%化肥+70%有机肥(30F+70M),施70%化肥+30%有机肥(70F+30M),于2017年早稻种植前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采用淹水密闭间歇淋洗法,对土壤氮矿化量和速率进行测定,并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土壤氮矿化势(N0)、矿化速率常数(k)等.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含量,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提升效果最为显著,且随有机肥投入量增加而递增,30F+70M处理较NPK处理显著提高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矿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47.0%、64.6%和49.7%.连续施肥33年后,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净矿化速率和土壤矿化氮释放量,排序为30F+70M>50F+50M>70F+30M>NPK>CK,配施有机肥较施化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矿化氮累积释放量和土壤氮素矿化率,分别是化肥处理的2.70和1.41倍.长期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素矿化势(N0),提高幅度为65.9%~196.0%,配施30%有机肥(70F+30M)较施化肥处理(NPK)可显著增加水稻土氮素矿化势,降低氮矿化速率常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铵态氮含量显著影响N0、N0/N、累积矿化量及矿化率,土壤氮矿化速率常数(k)与C/N呈现极显著负相关.长期化学氮肥与低比例有机肥配施,使水稻土供氮缓慢而持久,在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补充氮素.
    • 谢军; 梁丰; 姜冠杰; 张新平; 甘雅芬; 张嵚
    • 摘要: [目的]以江西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不同培肥模式下红壤性水稻土酸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深化对红壤性水稻土酸度变化特征的认知.[方法]选择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红花草(NPK+GM)、化肥+红花草+秸秆(NPK+GM+S)和化肥+红花草+猪粪(NPK+GM+M)5个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明确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酸度特征以及影响土壤酸度变化的因素.[结果]与CK相比,NPK、NPK+GM+S和NPK+GM+M等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pH均增加0.38个单位左右,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NPK、NPK+GM+S和NPK+GM+M 3个处理均显著降低了交换性酸含量,最大降幅达49.5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CEC%和TP分别能解释pH变化的5.6%和4.7%(P<0.05);BS%和CEC分别能解释交换性酸变化的99.1%和0.8%(P<0.05).[结论]合理施用化肥、化肥配施红花草和早稻秸秆、化肥配施红花草和猪粪等培肥模式均能显著提高土壤pH并降低交换性酸含量;CEC、BS%、TP和TN是红壤性水稻土酸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南方红壤区水稻生产实践中施用氮磷钾肥时,其中的磷肥尽量选择钙镁磷肥,且在施化肥的同时配施红花草和水稻秸秆(猪粪).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