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T小肠造影

CT小肠造影

CT小肠造影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087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放射学实践》第八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等;CT小肠造影的相关文献由256位作者贡献,包括缪飞、何伯圣、唐永华等。

CT小肠造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087 占比:99.66%

总计:22163篇

CT小肠造影—发文趋势图

CT小肠造影

-研究学者

  • 缪飞
  • 何伯圣
  • 唐永华
  • 李小龙
  • 杨红
  • 王健
  • 石伟湘
  • 龚沈初
  • 买买提明·马合木提
  • 刘岭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吴波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肠道准备方法对行CT小肠造影(CTenterography,CTE)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小肠病变患者122例临床资料,根据其肠道准备方法进行分组,观察不同肠道准备方法行CTE后的效果;A组43例扫描前16h进食半流质食物,给予番泻叶6g进行导泻,检测前12h禁食,检测前1h每隔15min口服甘露醇;B组40例与A组相同方法进行肠道准备,但将甘露醇更换为饮用水;C组39例检查前6h禁食,检查前1h每隔15min尽量口服饮用水。3组患者口服对比剂10min后进行CTE检查。结果:三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P0.05)。结论:分次口服甘露醇有助于CTE检查时小肠病变的显示与检出。
    • 刘宇; 周竹萍
    • 摘要: 目的:分析小肠罕见肿瘤的CT造影表现及其相关临床特征,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确诊的小肠罕见肿瘤的临床以及肠CT造影资料和特征。结果:恶性胃肠道神经外胚叶肿瘤CT造影表现为空肠管壁的不规则增厚,形成类似软组织肿块样的结构,生长方式凸向肠管腔外,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回肠弥漫性神经节细胞瘤病CT造影表现为整个回肠管壁连续弥漫性增厚,肠系膜黏膜下见弥漫性结节,管腔多发狭窄,黏膜层明显强化。侵袭性血管黏液瘤CT造影表现为回肠末端囊实性肿块,增强后囊性成分可见轻度强化,边缘强化为著,其内散在细条状强化。结论:小肠罕见肿瘤具有一定的小肠CT造影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 何江涛; 薛贞龙; 王苇; 赵义
    • 摘要: 目的探讨CT小肠造影(CTE)在鉴别克罗恩病(CD)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将其分为A组(CDAI评分≤220分,缓解期和轻度活动期,31例)和B组(CDAI评分≥221分,中、重度活动期,29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CD活动分期关联的参数指标。结果B组肠壁厚度、动脉期肠壁CT值、静脉期肠壁CT值大于A组,出现肠壁分层强化、梳齿征、系膜脂肪密度增加的比例较A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肠壁厚度[OR(95%CI):3.470(1.178~10.223)]、静脉期肠壁CT值[OR(95%CI):1.289(1.067~1.557)]和肠壁分层强化[OR(95%CI):6.784(1.027~44.759)]与CD活动分期具有显著关联性。结论CTE的肠壁厚度、肠壁分层强化、静脉期肠壁CT值指标有助于鉴别CD的活动分期。
    • 张为; 吴宗山; 丁晓春; 王俊林; 孙家龙; 朱海云; 任绪桥; 方志远
    • 摘要: 目的观察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能谱CT小肠造影(Energy Spectral CT Enterography,ECTE)表现,分析ECTE对IB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临床疑似IBD病例并顺利完成ECTE检查的105例患者,与最终临床诊断IBD相比,分析ECTE检查诊断IB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符合率,通过对IBD患者图像的能谱分析(最佳单能量图像、物质分离、能谱曲线)探讨ECTE对IBD的诊断价值,并对比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的碘基值、能谱曲线斜率及影像特征。结果105例疑似IBD患者中,ECTE诊断IBD 42例,最终临床诊断IBD 47例,ECTE诊断IBD诊断的敏感性89.4%、特异性100.0%、诊断符合率95.7%。IBD患者的能谱CT影像可见异常肠壁明显强化,部分肠壁呈分层样强化,偶可见管腔狭窄,肠系膜血管“梳齿征”改变。可降低keV调整到符合诊断需求的单能量图像,经对比分析最佳单能量值为(50.36±4.47)keV;IBD患者异常肠壁处的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与邻近正常肠壁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异常强化的肠壁与正常强化的肠壁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TE能清晰显示及分析IBD病灶,为IBD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方式,对IBD有较高诊断价值。
    • 张咏雪; 单华; 周金彬
    • 摘要: 探讨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肠造影(CTE)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研究纳入临床疑为IBD患者150例,最终确诊102例,分析CTE对IBD的临床诊断及疾病评估价值,并以结肠镜结果为参照,分析其对病变肠段定位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克罗恩病(CD)及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道狭窄、肠系膜血管增生等发生率较普通肠炎高(P<0.05),其中肠壁异常强化、肠壁增厚对IBD的诊断效能较高;CTE与肠镜检查相比,对CD、UC病变部位检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P<0.001);活动期患者CTE显示肠壁较厚、分层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较多见(P<0.05).因此,CTE对IBD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CD的活动性评价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金晓蕾; 孙静; 朱珍; 胡金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检查对克罗恩病(CD)患者病情活动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的36例CD患者病例资料,根据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将患者分为活动期组(CDAI≥150分,n=18)和缓解期组(CDAI<150分,n=18),将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n=20).检测并比较3组对象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红蛋白(HGB).1周后进行CT小肠成像检查,分析患者血液学指标和CT影像学特征与CDAI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ESR和CDAI大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组大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组高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组和缓解期组患者HGB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活动期组低于缓解期组(P<0.05);患者HGB与ESR、CRP及CDAI呈负相关(P<0.05);患者ESR与CRP及CDAI呈正相关(P<0.05);患者CRP与CDAI呈正相关(P<0.05);活动期组患者肠壁厚度、累及肠段数、病变肠壁动脉期相对强化值及病变肠壁门静脉期相对强化值大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组患者分层强化、肠腔狭窄或梗阻、齿梳征、蜂窝组织炎、肠系膜密度增高、腹腔淋巴结肿大比例大于缓解期组(P<0.05);患者肠壁厚度、累及肠段数、病变肠壁动脉期相对强化值、病变肠壁门静脉期相对强化值、肠壁强化方式、肠管形态、齿梳征、肠系膜血管增生、蜂窝组织炎、腹腔脓肿与CDAI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患者呈CRP、ESR水平上升,HGB水平降低状态,与其病情活动度明显相关;且活动期和缓解期CD患者具有不同的CT影像学特征,与血液学指标变化一致.CT影像学检查对鉴别患者病情活动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李二亮; 李小莉
    • 摘要: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各种中性造影剂的研究应用,CT小肠造影技术也变得更加成熟.因其无创、且对肠壁内、肠外病变的诊断有显著优势,可以有效弥补内镜检查的局限和不足,有助于合理、准确的评估病情、判断预后及术前手术指导,缺陷是电离辐射危害限制了使用人群、检查的次数和时间窗.因此,本文就CT小肠造影检查中的技术要素、临床应用以及如何降低辐射暴露方面做一综述,分析CT小肠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 张利萍
    • 摘要: 目的:分析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9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接受X射线小肠碘水造影检查和CT小肠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对克罗恩病的病变诊断情况以及诊断准确率。结果:CT小肠造影技术在腹腔囊肿、炎性包块及蜂窝织炎的诊断检出率上均高于X射线小肠碘水造影技术,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CT小肠造影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4.38%,远高于73.03%的X射线小肠碘水造影技术,数值差异同样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CT小肠造影技术能更好地确诊小肠克罗恩病的病变情况,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病情治疗及恢复工作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 缪佳蓉; 南琼; 文韵玲; 朱云珍; 姚家元; 缪应雷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肠镜及CT小肠造影(CTE)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经内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IB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68例,克罗恩病(CD)患者37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结肠镜及CTE表现.结果 105例患者均完成结肠镜检查,其中有28例UC患者进一步完成CTE检查,有30例CD患者进一步完成CTE检查.疾病活动性分级为轻度、中度、重度UC患者的改进的Baron分级标准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748,P0.05);疾病活动性分级为轻度、中度、重度CD患者的CTE下管壁总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E能客观评价肠道炎症垂直扩散程度及肠外表现,结肠镜结合CTE有助于IBD的诊断.
    • 王栋; 陈志萍; 史恒峰; 付冰杰; 储梦梅; 刘强光; 宋庆源; 唐慧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小肠造影(CTE)技术诊断和评估黑斑息肉综合征(PJS)的优化方案.方法 选取确诊为PJS的12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行双能量CTE检查,重建最佳对比度图像定义为A组;最佳单能谱70 keV图像为B组;等效常规增强图像为C组.将消化道分为9段,记录每组各段直径>5 mm息肉的数量,测息肉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测量动脉期及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中错构瘤息肉内平滑肌灶数量并与真实平扫对比.双盲法主观评分各组息肉内罪犯血管清晰度、对恶变病灶肠壁的分界能力;测量恶变病灶肠周和正常肠周碘浓度;计算常规组、双期双能量组和动脉期双能量组的有效剂量(ED).结果 B组动脉期对直径>5 mm息肉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且其罪犯血管清晰度评分及恶变病灶肠壁分界能力评分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A组动脉期息肉的SNR、CNR最大且与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虚拟平扫对错构瘤内平滑肌灶明显高于静脉期(P<0.05);恶变灶肠周碘浓度明显高于正常肠周(P<0.05);动脉期双能量组与常规组和双期双能量组比较辐射剂量均较小.结论 PJS的双能量CTE使用优化方案是:免去CT平扫,动脉期使用双能量模式扫描,静脉期普通模式扫描;后处理时重建动脉期虚拟平扫、单能谱70 keV图像、最佳对比度图像和碘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