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0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宗教、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3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6307篇;相关期刊510种,包括老年世界、今日民族、民俗研究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海洋文化经济论坛等;祭祀活动的相关文献由84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媛姣、宋朋涛、影子等。

祭祀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3 占比:1.70%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6307 占比:98.24%

总计:47135篇

祭祀活动—发文趋势图

祭祀活动

-研究学者

  • 吴媛姣
  • 宋朋涛
  • 影子
  • 旺楚格
  • 乌兰
  • 保宏彪
  • 刘绍敏
  • 卢鹏
  • 宋恩常
  • 张承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宇
    • 摘要: 苗族古歌产生的三要素是特定的语境、仪式和人。特定的语境是相应的民俗或祭祀活动;特定的仪式是神圣的秩序在场;而特定的人则是沟通着神与人世界的使者(发生的媒介)。三要素共同在场,塑造着苗族古歌的神圣性和庄严性。苗族古歌,是“指在苗族聚居地用苗语流传的关于开天辟地、万物起源、民族族源与迁徙等创世性题材的歌谣”。
    • 李腾
    • 摘要: 在古代中国岳镇海渎的祭祀体系中,四渎之一的济水一直都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济水和济渎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从“济水的历史地理学考察”“济渎祭祀研究”“济渎庙研究”“济渎相关藏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和“济水崇拜、济水文化和区域社会研究”等五个专题来看,近四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突出的。从整体来看,学术界对济水及济水文化关注不够,现有的研究在多个领域还缺乏高度和深度,有待感兴趣的学者继往开来。
    • 黄月新
    • 摘要: 自雕塑介入环境空间以来,雕塑艺术先辈便相当重视雕塑与公共空间方面的探索。远古时期的雕塑似乎以自然观照和模仿为主要呈现方式,自从人类开始形成祭祀活动到帝王宫廷陵墓兴建,雕塑与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密切的关系,上述活动和行为中已包含人们的精神性和环境空间要求,也与古代星相学、占卜学相关。人们一方面利用环境空间的营造与雕塑位置(方向)的摆放来获得好“气场”,另一方面希望通过雕塑在空间的存在和形象的塑造,映照出内心的渴求,由此形成雕塑的气质,故先人关于雕塑的探究一开始就包含精神性和环境因素。
    • 文雨;
    • 摘要: 古代过年并不总是在正月初一众所周知,中国的“年”起源于古代腊月的祭祀活动,一般发生在每年的“岁首”。而这个“岁首”的具体时间,在汉武帝之前是一直随着王朝更迭不断变化的。
    • 杨妹
    • 摘要: 磬曾被称作“石”或者“鸣球”,以石料或者玉制作而成。关于磬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史前。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半耕作半狩猎的社会生产模式使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氏族部落举行祭祀活动时使用的法器。先民们在生产生活、狩猎等活动中获取了充足的食物,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对天地和祖先的祭祀活动也日渐频繁。最早的磬是祭祀用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磬的用途也发生变化,逐渐变为象征权力的礼器。后来,磬成了一种打击乐器,它形如曲尺,悬于架上,以木槌击奏,多用于宫廷乐舞。
    • 丁涓涓
    • 摘要: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小说在书写英雄好汉的反抗与斗争时,还描写了战争环境下的祭祀活动。按照祭祀对象,祭祀活动可分为“祭祀神明”和“祭祀亡灵”两种类型,表现了与明清家庭小说“祭礼”不同的特点。祭祀活动在《水浒传》中起着连缀小说情节、反映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小说文化内涵等作用。
    • 王洪志; 王剑锋
    • 摘要: 红山文化晚期祭坛正处于红山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它的建设规模庞大,建筑特点明显,祭祀内涵丰富,其文明成就不可低估。文章着眼于红山文化晚期典型祭坛及其祭祀活动特征,发掘和阐释了其祭坛祭祀蕴含的科技文明与社会文明。
    • 魏泽华; 安丽娟; 张宾
    • 摘要: 封禅是古代帝王报功于天地、彰显正统的高等级祭祀活动,是统一中央集权王朝对古代各种山川的神圣祭祀和齐鲁地方祭祀传统进行整合而形成的祭祀活动。封禅的次数稀少,自秦始皇至宋真宗,共有六位帝王封禅,历次封禅大典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泰山作为唯一的封禅之地,拥有众多封禅遗迹,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名山的文化特质。
    • 杨成立; 杨成凯
    • 摘要: 羌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古史中有“禹生西羌”的传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羌族在夏朝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殷商甲骨文中,即有关于“羌”的大量记载。在漫长的历史中,古羌人创造了灿烂的羌文化,而《刷勒日》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刷勒日》于2015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国之瑰宝。一、《刷勒日》的基本情况《刷勒日》是古羌人留下的唯一一部绘画文献古籍,内容丰富,堪称羌人的百科全书。“刷”意为变化规律,“勒日”意为书籍,《刷勒日》即为预知天、地、人变化规律的书。传说《刷勒日》是天神“木比塔”安排经师阿爸木拉陪同天神三女儿木姐珠下嫁人间时带来的书,故称“天书”,因其为绘画文献,又称“无字天书”。“阿爸木拉”是人间第一位“阿爸许”,负责人与天、地、神之间的沟通,为羌族最早的祭司。“阿爸许”在一切祭祀活动中,必用《刷勒日》,故该书成为每一位“阿爸许”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在羌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 陈琦瑶
    • 摘要: 作者在"除夕"至"元宵"所经历的三场祭祀活动中,分别采撷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片段,呈现在读者面前,读来不仅能了解到原汁原味的"祭祀",更会被作者活泼生动的语言感染。结尾谈及祭祀与亲情,对前文"热闹"作一收束和承托,简洁有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