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水平

磷水平

磷水平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0378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国医药导报、中国土壤与肥料、土壤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第15次学术研讨会、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2007年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广西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分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等;磷水平的相关文献由38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春花、刘晓静、张锐等。

磷水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0378 占比:99.90%

总计:90471篇

磷水平—发文趋势图

磷水平

-研究学者

  • 刘春花
  • 刘晓静
  • 张锐
  • 覃潇敏
  • 谢富
  • 郝鲜俊
  • 齐敏兴
  • 丁立云
  • 伊藤浩孝
  • 何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楠海; 孙卓; 杨利民
    • 摘要: 明确不同磷水平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桔梗质量与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法,设计P_(0)(20 mg/kg)、P_(1)(50 mg/kg)、P_(2)(80 mg/kg)、P_(3)(140 mg/kg)共4个磷水平,同一磷水平分别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象牙白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eburnea,DE)和不接种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桔梗的生物量、桔梗抗逆性指标、桔梗皂苷含量等指标。在80 mg/kg水平时,丛枝菌根真菌FM、RI及DE对桔梗的侵染率最高,分别为57.7%、38.3%、41.7%;3种AMF对桔梗产量及皂苷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与未接种对照相比,桔梗根鲜重分别增加114%、62%、90%(P<0.05),桔梗皂苷D 含量分别提高20%、18%、16%;3种AMF可显著提高桔梗SOD、POD等保护酶活性,降低脯氨酸、丙二醛含量,提升了植物抗逆性。在80 mg/kg磷水平,接种丛枝菌根真菌FM、RI及DE的效果最佳,且接种FM的桔梗在产量和质量方面优于RI和DE。
    • 刘春花; 谢富; 张锐
    • 摘要: 以“新萃丰”核桃种质的实生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直播建园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水平下核桃实生幼苗体内养分含量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幼苗根茎叶中营养元素钙、铜、钾、镁和磷元素含量与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氮、钾、硼、铁、锰、钼、硫和锌元素含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从总体趋势来看磷酸一铵施用量为30 g/株处理时最适宜核桃幼苗养分含量的积累;在微碱性黄壤条件下,磷酸一铵施用量在30 g/株处理下能够满足核桃幼苗的各营养元素间的平衡,过高或过低均会打破核桃幼苗养分平衡及对磷元素的吸收。探索不同供磷水平对核桃砧木苗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可为核桃幼苗合理磷素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 逄娜; 程松; 李兴吉; 侯建勋; 梁尧; 张水梅; 任军; 刘剑钊; 梁运江; 蔡红光
    • 摘要: 【目的】探究长期秸秆全量深翻还田后玉米磷素累积特征及产量变化,以期为确定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磷肥适宜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17—2019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朝阳坡镇进行,双因素设计,主因素为磷肥水平,P;O;用量分别为0 kg/hm^(2)(P0)、45 kg/hm^(2)(P45)、90 kg/hm^(2)(P90)、135 kg/hm^(2)(P135)和180 kg/hm^(2)(P180),副因素为玉米品种,分别为富民985 (Fumin 985)和翔玉211 (Xiangyu 211)。测定开花期及成熟期各部位磷素吸收量、产量及其构成。【结果】地点、年份和磷处理3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P90处理的产量、收获穗数和百粒重均最高,较P0处理分别增加了14.4%、6.15%和5.78%(P<0.05)。与P0处理相比,2017—2019年两地的花前磷累积比例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以P90处理的增幅最大,其中朝阳坡2018和2019年P90处理的花前磷累积比例较P0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4.5%和15.5%(P<0.05)。玉米的磷吸收量特别是秸秆中的磷累积量较为稳定,受施磷水平的影响较小,但籽粒的磷累积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与P0处理相比,2017年公主岭P90和P135两处理籽粒磷素吸收量增幅显著,分别为22.3%和14.6%(P<0.05);2017—2019年朝阳坡P90处理的籽粒磷素吸收量显著提高,增幅为7.03%~12.5%(P<0.05)。当施磷水平为90 kg/hm^(2)时,磷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达到较高水平。通过一元二次方程将3年两点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公主岭和朝阳坡最高产量分别为12161和12435kg/hm^(2),对应的最佳经济施磷量分别为77.2和71.9 kg/hm^(2);两地拟合后的最佳经济施磷量为74.6 kg/hm^(2)。【结论】当施磷水平小于90 kg/hm^(2)时,增施磷肥对提高花前的磷累积比例、籽粒磷素吸收量、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有积极作用。在多年秸秆全量深翻还田背景下,玉米施磷(P;O;)量在71.9~77.2 kg/hm^(2),可达到12 t/hm^(2)的产量水平。
    • 骆妍妃; 覃潇敏; 农玉琴; 陆金梅; 覃宏宇; 阳景阳; 李金婷; 韦锦坚
    • 摘要: 通过2年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含量及作物磷吸收的差异,明确土壤无机磷组分、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验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以及3个P2O5施用水平(0、50、100 mg/kg,分别记作P0、P50、P100),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2018年和2019年在P0、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籽粒产量,并显著提高玉米和大豆植株的磷素吸收量。与常规施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少50%(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吸收量与籽粒产量。3个磷水平下,间作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而降低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以及Fe-P、Al-P、Ca-P、O-P的含量;同时适当增施磷肥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总无机磷及各无机磷组分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间作促进土壤中Fe-P、Al-P、Ca-P和O-P的活化(尤其是Fe-P),是低磷胁迫下间作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磷吸收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玉米–大豆间作具有节约磷肥、维持作物产量及根际土壤有效磷与作物磷吸收的潜力。
    • 姜悦; 张紫涵; 贾彦哲; 高丹美; 吴凤芝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施磷水平对分蘖洋葱伴生番茄的幼苗生长及根系菌根侵染的作用,明确适宜磷肥施用量进而最大程度发挥植物种间正相互作用,有利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产力。【方法】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和分蘖洋葱(Allium cepa L.var.aggregatum G.Don)为试验材料,通过番茄单作(T)和分蘖洋葱伴生番茄(TO)盆栽试验,研究其在0 mg·kg^(−1)磷肥(P0)、250 mg·kg^(−1)磷肥(P250)、500 mg·kg^(−1)磷肥(P500)、1000 mg·kg^(−1)磷肥(P1000)施磷水平下,番茄植株生物量大小、番茄根系菌根侵染率、番茄植株养分浓度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与P0相比,P250、P500、P1000施磷水平下,单作番茄全株干重分别增加了43.18%、47.73%和47.02%,伴生番茄全株干重分别增加了45.93%、50.36%和40.89%,且各施磷水平下,伴生番茄全株干重与单作番茄相比分别增长了8.8%(P0)、13.6%(P250)、15.2%(P500)及5.6%(P1000)。同时,施磷水平为P250、P500、P1000时,番茄植株生物量、植株养分浓度、植株养分吸收量、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施磷水平P0,且番茄植株生物量与植株氮磷钾养分和土壤有效磷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另外,施磷水平为P500时,番茄根系菌根侵染率和植株生物量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施磷水平。【结论】磷营养在番茄和分蘖洋葱种间正相互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施磷水平为P500时,能最大程度发挥番茄和分蘖洋葱间的正相互作用,增加番茄根系菌根侵染率,协助番茄根系从土壤中获取养分,进而促进番茄的生长。
    • 任跃昌; 邓夕民; 陈正平; 单忠芳; 刘亚萍; 马璐璐; 张鹏飞; 万波扬; 杨维仁
    •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磷源和水平及添加植酸酶对69~78周龄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骨代谢的影响,为高峰后蛋鸡饲粮选择合适磷源及磷添加水平提供理论依据。选取69周龄海兰褐蛋鸡2 475只,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5只鸡。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不额外添加任何磷源),试验组分别以磷酸氢钙(DCP)[非植酸磷(NPP)添加水平分别为0.10%、0.15%、0.20%、0.25%和0.30%]和磷酸一二钙(MDCP)(NPP添加水平分别为0.07%、0.11%、0.15%、0.18%和0.22%)作为外源磷源,饲粮中均添加1 470 FTU/kg的植酸酶。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8周。结果表明:1)不同磷源和水平对69~78周龄蛋鸡的平均产蛋率、平均蛋重、料蛋比和破畸蛋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以MDCP作为磷源能够显著提高平均日采食量(P 0.05)。3)对照组蛋鸡血清甲状旁腺素(PTH)、护骨素(OPG)、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含量以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活性均处于最高,且与对照组相比,0.15%、0.25%和0.30%NPP添加水平的DCP组血清PTH含量显著降低(P 0.05)。综上所述,在添加1 470 FTU/kg植酸酶的条件下,降低饲粮NPP水平不会对69~78周龄蛋鸡的产蛋率和料蛋比造成负面影响,但以MDCP作为磷源可提高蛋黄颜色等级;综合考虑生产性能、无机磷用量以及骨代谢健康等指标,高峰后蛋鸡饲粮建议以MDCP作为磷源,且适宜的NPP添加水平为0.11%(饲粮NPP水平为0.23%)。
    • 农玉琴; 陆金梅; 骆妍妃; 覃宏宇; 陈远权; 韦锦坚; 韦持章; 覃潇敏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以及磷吸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在P50和P100水平下,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籽粒产量70.82%、52.67%和22.46%、16.62%。2个磷水平下,玉米-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磷吸收优势,磷吸收土地当量比(LERP)为1.32~1.56,且LERp不受磷水平调控。与常规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在磷肥减施1/2(P50)的条件下,并未降低玉米和大豆的磷素吸收量。间作改变了玉米和大豆根系有机酸分泌的种类,显著提高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并且在P50水平下间作处理有机酸的分泌速率最大。因此,间作诱导根系有机酸分泌增加是驱动不同磷水平下玉米和大豆磷高效吸收的重要机制之一,玉米-大豆间作具有减施磷肥并维持作物产量和磷吸收的潜力。
    • 邵畅畅; 韦小丽; 周紫晶; 刘盈盈
    • 摘要: 以1年生棕榈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0、0.5、1.0、1.5mmol·L-14个供磷水平,采用沙培试验,处理150 d后测定棕榈苗木生长指标、根系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供磷水平为1 mmol·L-1时,苗高增量、比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均达到最大值,且随着供磷水平的继续增加上述指标开始降低;棕榈根系的总根长、总表面积、根尖数量、组织密度均在1 mmol·L-1时达到最大,当磷浓度为1.5 mmol·L-1时,棕榈根系生长受阻;根毛是棕榈响应磷缺乏最敏感的指标,缺磷处理(0 mmol·L-1)下,棕榈幼苗根毛数量、总长度均达到最大值.低磷水平下,棕榈通过改变根毛的吸收面积来增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综上所述,磷浓度高于或低于1 mmol·L-1,都不利于棕榈幼苗的生长,最适宜棕榈幼苗正常生长的磷肥需要量为1 mmol·L-1.
    • 徐一荻; 刘春花; 谢富; 王阳; 胡凯红; 张建良; 张锐
    • 摘要: 以"新萃丰"核桃幼苗为研究材料,比较其在不同磷梯度下对核桃幼苗的生物量、生理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对核桃幼苗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适宜的施磷量有利于核桃幼苗生长发育,其中在30 g/株磷浓度处理对核桃幼苗叶片生长发育最好,植株总生物量最大,低于或高于30 g/株磷浓度处理后植株地上部及地下部的生物量均减少.核桃幼苗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均在30 g/株磷处理达峰值,较CK高出70.89、40.95 mg/g.脯氨酸、丙二醛和根系活力均随供磷水平的上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CK达最大值.可见,土壤供磷水平在30 g/株能够满足核桃幼苗良好生长和生理生化反应,磷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核桃实生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 覃潇敏; 潘浩男;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在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大豆氮磷吸收、根瘤生长与固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水平(P50)和正常磷水平(P100)下,与单作大豆相比,大豆与玉米间作能显著增加根瘤数、根瘤重、根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以及固氮酶活性,并促进大豆的生长与氮磷吸收.2个磷水平下,间作大豆根瘤内的氮磷浓度、酸性磷酸酶以及植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单作大豆,并且间作P50处理根瘤内酶活性最高.此外,与正常磷水平(P100)下的单作相比,间作P50处理的大豆根瘤内磷素浓度并未受到抑制.说明在低磷条件下,大豆与玉米间作系统主要通过增强根瘤内酸性磷酸酶、植酸酶活性来提高了根瘤内的磷浓度,以维持根瘤固氮所需的较大磷素,进而促进大豆生长与氮素吸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