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硅质岩

硅质岩

硅质岩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58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古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0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198909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沉积学报、岩石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硅质岩的相关文献由146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永章、杨志军、何俊国等。

硅质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0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98909 占比:99.71%

总计:199481篇

硅质岩—发文趋势图

硅质岩

-研究学者

  • 周永章
  • 杨志军
  • 何俊国
  • 付伟
  • 李红中
  • 伊海生
  • 胡瑞忠
  • 徐跃通
  • 李文
  • 杜远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飞; 严乐佳; 李堃; 黄圭成; 汤朝阳; 邱啸飞
    • 摘要: 右江盆地东缘南宁地区泥盆系发育大量碎屑岩至碳酸盐岩夹层状硅质岩、硅质团块和硅质结核的海相沉积。层状硅质岩最早出现于早泥盆世莫丁组(D_(1)m),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研究表明:莫丁组硅质岩具较高的SiO_(2)含量(91.86%-95.57%,均值为94.36%),较低的Al/(Al+Fe+Mn)值(0.05-0.30,均值为0.12),较高的Y/Ho值(24.20-48.79,均值为37.14)和U/Th值(0.90-11.84,均值为5.72),具明显的Ce负异常(δCe=0.32-0.83,均值为0.62)和Eu正异常(δEu=1.15-2.92,均值为1.76)。岩石地球化学综合判别表明,莫丁组硅质岩为热液成因。结合古生物、沉积特征及前人在邻区的研究成果,认为莫丁组硅质岩形成于开阔海盆的沉积环境。区域对比显示,右江盆地早泥盆世以来的海侵由南东向北西发展,海水自南东向北西逐渐变浅,至埃姆斯期晚期海侵范围持续扩大,盆地东缘已发展成为开阔海盆。莫丁组硅质岩的热液成因进一步证实了右江盆地基底在埃姆斯期晚期发生裂解,而热液活动自东向西,自边缘至内部逐渐减弱的规律表明盆地基底的裂解可能受控于盆地边界的深大断裂,在盆地边缘基底断裂围限的区域热液活动更强、裂解程度更高。
    • 王登; 周豹; 冷双梁; 温雅茹; 刘海; 张小波; 余江浩; 陈威
    • 摘要: 为了研究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对咸丰地区沙岭剖面硅质岩进行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主量和微量元素等分析测试,并与典型热液成因硅质岩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SiO_(2)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3.58%和76.47%),硅质矿物主要为玉髓,含少量微粒状石英和陆源碎屑石英,具有较高的Al/(Al+Fe+Mn)值、较低的MnO/TiO_(2)值和较高的La_(N)/Yb_(N)值。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w(La_(N))/w(Ce_(N))平均值分别为1.15和1.06,具有微弱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与热液成因硅质岩差异明显。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为正常海水沉积成因,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并伴有陆源输入,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半局限深水陆棚。生物硅含量和TOC含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放射虫体内大量发育的石英粒内孔和有机质孔可以显著提高硅质岩储集空间,进而改善硅质岩储存页岩气的能力。
    • 袁余洋; 蔡春芳; 刘永林; 罗伟; 唐晔
    • 摘要: 埃迪卡拉—寒武纪(Ediacaran-Cambrian,E-C)过渡时期在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层状黑色硅质岩,在浙西底本剖面称为皮园村组,大致对应于上扬子地区的留茶坡组或老堡组。该套硅质岩普遍具有高有机碳含量和强烈富集铀(U)、钒(V)、钼(Mo)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特征,与早寒武世沉积的黑色泥岩共称为黑色岩系,其成因存在争议。文章对浙西地区皮园村组硅质岩开展了系统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和成因。研究表明:(1)如此大范围的深水沉积的硅质岩仅靠热液提供硅质来源是很难形成的,海底热液对其影响很小;(2)埃迪卡拉纪末期生物降解产物对硅质岩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因为缺乏可靠的古生物证据,目前还不能判定构成硅质岩的物质是否主要来源于生物体,仅能推断生物活动对硅质岩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皮园村组硅质岩主要是化学沉积的产物,二氧化硅主要来源于大陆硅酸盐矿物的风化。
    • 杨贵园; 高军波; 杨瑞东; 刘志臣; 徐海
    • 摘要: 二叠纪是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并在我国华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组)地层中普遍沉积一套层状硅质岩,它们可能与中、晚二叠世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笔者等以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贵州纳雍营盘茅口组硅质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硅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发现,硅质岩Al/(A1+Fe+Mn)值以及多项成因判别图解等指示其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热水物质输入,具有热水成因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古地理特征,以及硅质岩Ce/Ce~*、(La/Ce)_(N)值等综合分析,认为硅质岩形成于黔中台沟内的深水环境。综合考虑区域范围内中二叠世硅质岩研究成果,并分析纳雍营盘硅质岩与峨眉山玄武岩空间关系及峨眉地幔柱活动历史,认为峨眉地幔柱早期海底火山活动可能对包括营盘在内的华南地区中二叠世晚期硅质岩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 李立基; 范建平; 任佳鑫
    • 摘要: 硅质岩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广泛发育,研究茅口组硅质岩对指导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研究现状,同时对硅质岩进行了产状分类,并且详细介绍了各类硅质岩的形成环境、硅质来源以及成因模式的地球化学判断依据。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探讨层状硅质岩与茅一段非常规油气储层的关系以及非层状硅质岩与茅二段、茅三段白云岩储层的关系。
    • 祝金峰; 刘世响
    • 摘要: 西准噶尔唐巴勒早古生代硅质岩一般呈厚层状覆盖在蛇绿岩之上,对唐巴勒蛇绿混杂岩剖面中的硅质岩进行了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硅质岩主要呈褐红色和灰绿色,由微晶自生石英和隐晶组成,可分为生物化学成因硅质岩和有火山灰物质加入的硅质岩两类,可能部分样品存在二者之间的过渡.前者以高Si,低Al、Fe、Ti、Ca等为特征,且稀土总量低,具Eu弱正异常,微量元素含量也很低,且Th元素富集;后者一般以高Si、Fe、Al、Ti等为特征,且Th元素亏损,具Eu弱负异常,具中酸性火山物质加入趋势.该区硅质岩产于边缘洋盆环境而非大洋环境,具有重要的构造环境指示意义.
    • 王兴志; 王雅萍; 裴森奇; 李博; 杨西燕; 文龙; 徐亮; 谢圣阳; 杜垚; 冯明友; 杨雪飞
    • 摘要: 基于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综合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利用宏观与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及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对四川盆地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二叠统茅口组沉积晚期,川北地区广元—旺苍一带存在一套富有机质的深水沉积,该套地层自北西向南东方向分布,厚10~30m,以硅质岩、硅质泥岩等为主夹重力流沉积.硅质岩、硅质泥岩单层厚度薄、层面平整,富含硅质放射虫、海绵骨针及体小壳薄的腕足类生物化石,具有典型的深水海槽相沉积特征.地球化学测试硅质岩类中的铜、钴、钼、镍等元素含量以及镍与钴含量的比值等指标均指示此套沉积属深水还原环境下的产物,其TOC值为3.21%~8.19%,平均值为5.53%,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海槽南侧为较高能的台地边缘相区,沉积的主要是厚层块状泥-亮晶生物(屑)灰岩,有利于储集层的形成.茅口组沉积晚期,扬子板块西北缘勉略洋壳向北俯冲与"广元—旺苍"海槽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条件.从该海槽的发育位置、沉积特征和形成动力来看,与前人提出的晚二叠世"开江—梁平"海槽相似,因此认为"开江—梁平"海槽在中二叠世晚期就已经具有雏形.
    • 屈红军; 李文厚; 姚天星; 武龙发; 王妍心; 胡佳森; 成倚山
    • 摘要: 华北板块南缘陕西洛南县北部中元古界蓟县系洛南群巡检司组顶部层控玉化硅质岩中,发育似层状硅质玉髓及透镜状燧石,这些燧石及硅质玉髓已经玉化,质细色艳,达到高品级石英岩质玉石级别,已申报为国家宝玉石矿种,并在宝玉石市场崭露头角,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作者以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为手段,研究该层控玉化硅质岩特征、成因及意义.研究表明:(1)层控玉化硅质岩赋存于中元古界蓟县系洛南群巡检司组顶部的紫红色、灰绿色薄层状砂泥质板岩层中,层厚一般0.5~4 m;似层状玉髓多呈紫红色、灰绿色、烟灰色和无色等,透镜状燧石多呈紫红色及灰绿色似玛瑙纹圈层状.(2)硅质玉髓主要成分为石英,隐晶、微晶结构,块状构造,质地细腻、坚硬,玻璃光泽,半透明—微透明;其Al/(Al+Fe+Mn)均值为0.62,Zr/Hf均值为34.83,Sr/Ba均值除1个异常点外为0.50,V/Ni均值为0.37,ΣREE均值为5.11,δCe均值为1.02,δEu均值为0.86,LaN/CeN均值为0.85,总体显示淡水沉积环境,硅质来源主要为陆源来源,也有后期热液作用来源的部分加入.(3)似层状硅质玉髓层是由于快速海退引起的淡水淋滤硅化作用形成的海底硬底构造或硅质壳;似玛瑙纹透镜状燧石及彩色似层状硅质玉髓层是由于沉积期及沉积期后成岩作用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及后期热液侵入烘烤引起的紫色与绿色致色矿物或致色元素转变形成;角砾状燧石是由于后期秦岭强烈构造作用,引起似层状硅质玉髓上下岩层因软硬差异而产生的变形破裂作用形成的构造角砾岩.
    • 钱一雄; 李曰俊; 储呈林; 杨鑫; 李王鹏; 陈跃; 马红强
    • 摘要: 新疆若羌县红柳沟Ⅰ号剖面出露厚约300 m的新元古界成冰系冰沟南组的细粒沉积物和碳酸盐岩等,并发现有沥青油气显示.通过厚160 m左右硅质岩剖面实测以及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研究表明:红柳沟Ⅰ号剖面中的硅质岩主要由石英、黏土构成,有微量的含铁、锰、磷的独立矿物;具有隐晶质、微晶石英和粗—巨晶石英"镶嵌结构"3种结构类型;硅质岩中SiO2、Fe2O3、Ba和 δEun值相对较高,Al2O3、MnO、MnO/TiO2、U/Th和Sr/Ba值较低,∑REE、Sr/Ba、MnO2/TiO2和 δCen值等呈现有规律的变化;δ30 Si值平均为-0.43‰(-0.8‰~0.3‰),δ18OSnow值平均为20.42‰(16.0‰~26.0‰),估算的平均温度为90°C(52~127°C),指示了硅质岩具有多个沉积旋回,在海水与热水参与的大陆边缘盆地中沉积,并经历了早成岩期、浅埋藏期以及与多期走滑断裂活动有关的热流体与大气淡水的叠加改造.
    • 王昱翔; 顾忆; 傅强; 王斌; 于晓东
    • 摘要: 为明确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其成因.在岩石学特征研究基础上,对不同产状硅质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合硅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开展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岩特征及成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硅质以灰黑色条带状、团块状和灰白色条带状分布于灰岩之间,与基质灰岩粒屑镶嵌发育.岩心断面局部可见贝壳类和介壳类生物碎屑.硅质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很低,平均仅0.3μg/g,整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两者分异明显且具有明显正Eu和正Ce异常,指示热液流体对硅质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且硅质岩颗粒Ni/Co值为6.53~55.45,平均值23.7,表明硅质岩主要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成岩环境中.不同产状硅质岩δ30 Si‰值分布范围0.6‰~2.74‰,平均1.74‰,指示交代成因为主.综合分析认为,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硅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富硅流体,流体在颗粒灰岩发育相带交代围岩形成硅质岩,但改造作用使原岩颗粒孔隙降低,整体表现为破坏性成岩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