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长沙
  • 出版时间: 2015-12-11

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花岗岩-绿岩地体由绿岩带(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和侵入其中的灰色片麻岩(TTG)-花岗岩岩体组成,通常经历绿片岩相的变质,也有少数经历高级变质——角闪岩相-麻粒岩相。这些高级变质的花岗岩-绿岩地体的成因对理解太古宙大陆动力学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和对比鞍山-清原和怀安-遵化两个高级变质花岗岩-绿岩地体的岩石学特征、成分组成特征和结构特征来探讨其成因和构造演化。依据最新的数值模拟和构造解析研究结果,穹窿构造很可能受控于垂向构造,而鞍山-清原和怀安-遵化的构造样式可能受控于水平构造过程。从时空分布特点的角度来看,华北东部克拉通上的花岗岩-绿岩地体主体上为~2520Ma前后形成,少数>2700Ma地体及岩石残片分布在三个带状区域。这一分布特征,以及~2480Ma高级变质花岗-绿岩地体(如鞍山-清原地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变质特征和构造样式都支持板片俯冲构造的存在,只是这一构造过程中,俯冲体系中水平运动和壳内垂向运动都很显著,并且对岩浆岩的形成有重要贡献。而~1950~1800Ma高级变质花岗岩-绿岩地体(如怀安-遵化地体西北部)可能记录了早元古代发生的,与现今俯冲机制类似的陆-陆拼贴过程。
  • 摘要:辽宁省鞍山-本溪(简称鞍本)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石资源基地,分布有众多大型、特大型BIFs型铁矿床(周世泰,1994;李厚民等,2010,2012;张连昌等,2012;Li et al.,2014).在鞍本地区存在有两条重要的铁矿带,即樱桃园铁矿带和弓长岭铁矿带(图1).一般认为樱桃园铁矿带属上鞍山群,而弓长岭铁矿带地层为中鞍山群,二者为上、下层位关系(周世泰,1994);但也有人提出,樱桃园铁矿带与弓长岭铁矿带可能是同时异地的沉积产物,二者为同层位关系,在印支-燕山运动中,被寒岭断裂大幅度错开,而形成现在的位置关系(张湖,1982)。鞍本地区樱桃园铁矿带与弓长岭铁矿带在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形成时代、地层及构造形变等方面均可类比,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倾向于认为二者原本应为同一铁矿带,现在的位置关系是由于后期构造错动位移所致。
  • 摘要:绿岩带是太古宙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中产出绿岩型金矿床、VMS型铜-锌矿床、BIF型铁矿床及铜镍硫化物矿床,故一直以来备受地质学者的关注。结合前人成果和本次对区内BIF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清原地区的成矿模式可能如下所述:晚期太古代海洋整体呈现富集Fe2+的还原状态,局部地区海洋中(如清原)可能有较低(不足以完全氧化海洋中的Fe2+)的氧含量,海水中的铁已经开始氧化沉淀,期间海底热液喷口的间歇性喷发形成了区内的VMS型Cu-Zn矿床。在距离热液喷口较近区域硫逸度较高,不利于铁的沉淀,因此在VMS矿床附近缺乏BIF,而远离VMS的地区仍有铁的沉淀(小莱河、下甸子)。然而,热液喷口的间歇性活动对远离喷口的铁质沉淀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即在小莱河、下甸子、马家店等矿区矿石中出现黄铁矿条带与磁铁矿条带互层现象。
  • 摘要:铁克里克构造带位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为前寒武纪基底出露区,是研究西昆仑与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地壳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地段。该带中段位处铁克里克铁、铜、金、银及多金属成矿带,目前已发现铁、铜、金等多金属矿床(点),均产出于前寒武纪埃连卡特群中(周小康等,2009).本次研究对布琼铁矿含矿地层开展1∶2000剖面实测。通过碎屑锆石LA-ICP-MS微区原位定年研究,获得布琼铁矿Ⅱ矿层顶底板埃连卡特岩群黑云母石英片岩(78°02′24.97″E,37°00′37.39″N)的碎屑锆石(n=117)以岩浆锆石为主。锆石Hf同位素(n=82)分析表明,全部碎屑锆石均具有比较低的176Lu/177Hf比值(0.000096~0.001745),显示这些锆石在形成以后具有极低的放射成因Hf积累。
  • 摘要:康滇地区为扬子地块西南缘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前人将该区的前震旦系基底划分为下部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和上部中元古代浅变质褶皱基底,前者以康定群(康定杂岩)和大红山群深变质岩系为代表,后者包括会理群、河口群、昆阳群等.本文通过对康滇地区元古宙各地层间的岩性对比和前人已发表元古代地层的年代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再认识,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康滇地区元古宙时期各群中的碎屑锆石或岩浆锆石继承核的U-Pb年龄有数据处于太古宙时期(>2.5Ga),物质来源研究显示来自扬子地块古老结晶基底,说明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康滇地区南段的大红山群、中段的河口群和东川群,均为古元古代末期—中元古代初期(1817~1500Ma)的火山—沉积地层,具有相近的沉积时限、统一的古元古代末期(1710~1659)双峰式基性岩浆侵入事件和酸性火山喷发事件,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三者为同时异相地层单元.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地层在1.1~0.7Ga经历了区域性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 摘要:新疆也列莫顿盆地是吐拉苏—也里莫顿火山岩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也列莫顿西部发育有成矿条件较好的构造是吐拉苏盆地,这两个盆地共同组成了吐拉苏—也里莫顿火山岩带,这条火山岩带在中国的矿产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加曼特金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属硫化物的石英脉型,常见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金矿发育水溶液包裹体,缺乏含CO2和含子晶包裹体,多数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60~260℃,盐度为0.2%~12.5wt%NaCleqv。小于赞金矿发育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自然金等。经过初步分析也列莫顿盆地中金矿的地质特征可知,加曼特金矿、铁列克特金矿、小于赞金矿等在盆地中呈线性出露,并且这三个金矿的宏观地质特征以及微观地质特征都有相似之处。
  • 摘要:石门金铜矿位于哈密市南西方向直距300km,位于塔里木-中朝板块、塔里木古陆、北山石炭-二叠纪陆内裂谷的西段.古生代以来北山裂谷经历了三次拉张-闭合过程(校培喜,2004),由此形成了复杂的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产物,对金、铜、镍、铁、锰等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石板山组和上石炭统胜利泉组。根据矿化特征,将石门金铜矿的成矿期划分为:火山沉积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三峰山矿区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为典型的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大洋盆地环境,属于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矿床。石门金铜矿与三峰山铜矿产于同一构造带,相距约9km,二者含矿地层、矿体特征以及矿石结构构造极为相似,应具有相同的矿床成因。矿床的以下特征:形成于北山裂谷拉张环境;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顺层产出,与含矿围岩片理产状一致;含矿围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同时对比三峰山铜矿,结合自身研究,认为石门金铜矿属于与海底喷流沉积有关的矿床,后期叠加了热液改造。
  • 摘要:普让地区位于羌塘盆地的南缘,与多不杂、波龙等含矿斑岩属于同一个地质构造单元。岩石类型主要为中酸性岩系列,但也有少量的中、基性岩系列,并伴有成矿作用。地层主要为三叠纪日干配错群,和少量的二叠纪曲地组与白垩纪阿布山组。普让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日干配错群的灰岩中,并与灰岩发生明显的接触交代作用。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影响,在岩体外接触带形成宽十余米的大理岩和矽卡岩型磁铁矿,在内接触带中也含有少量的大小不同的大理岩捕虏体。石英二长岩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16±2Ma,与该带上的多龙含矿斑岩成岩年龄基本一致。普让岩体不含白云母,且标准矿物中富含透辉石,具有较高的Al2O3,较低的TiO2,具有明显的岛弧型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准铝质Ⅰ型花岗岩。研究认为普让岩体可能是在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的背景下,下地壳重熔,且在上升的过程中经历了分离结晶和地壳混染作用下形成的。普让岩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均具有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分异明显,而重稀土元素分异并不明显的特征,表明其物质来源的下地壳富角闪石。与多不杂的含矿的斑岩特征对比,多不杂的岩浆源区明显有更多的幔源或洋壳物质的加入,且侵入的混杂岩包含有海山、洋岛、台地、蛇绿岩等构造碎块,对大型、超大型铜金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十分有利。而普让岩体侵位于碳酸盐岩中,利于矽卡岩型矿床形成。因此,在羌塘南缘地区也应该增加对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的关注。
  • 摘要:前人对湖南省茶陵锡田锡多金属矿田已深入开展过岩石学、成岩成矿年代、花岗岩与矿化关系、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矿模型等研究。作者认为在该区建立与以往不同的新找矿模型可能是争取找矿突破的有益之举,并尝试从研究区花岗岩地质特征(产状、岩石学、相)角度出发约束找矿模型,研究取得对该区找矿前景非常有利的新认识区。将燕山期找矿模型约束于北东向断裂体系中,以脉型矿化为主,并认为最有利的成矿样式是矿化石英脉与矽卡岩的叠加矿化,而深部燕山期岩体顶部存在面状云英岩矿化。基于花岗岩地质特征建立了燕山期与印支期叠加矿化的找矿模型,明确了新的找矿模型应是燕山期断裂+热液体系、或及其与印支期矽卡岩叠加体系模型。燕山期断裂构造叠加隐伏、半隐伏花岗岩体或与矽卡岩的叠加是有利的成矿样式。该模型将研究区的找矿空间由锡田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扩展到岩体内部,以及矿田深部,并认为基于矽卡岩型矿化规律的找矿部署可能是该区未能取得找矿突破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找矿模型在锡田矿田确定了垄上、合江口多金属矿深部、荷树下钨锡多金属矿100号勘探线西侧、湘东钨矿西侧的黄泥岭、茶陵铅锌矿深部等四个成矿靶区。
  • 摘要:河桥岩体地理上属于浙江省临安市境内,距临安约65km。河桥岩体主要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组成,在岩体内部及与周围地层中发育有大量的萤石矿床或矿化点。岩石锆石LA-ICP-MSU-Pb分析显示,河桥岩体成岩时代为149±6Ma,形成于晚侏罗世。岩体与围岩呈明显的侵入接触,侵入处岩体呈枝状插入围岩中,接触面倾角东缓西陡,东部倾角在20°~40°,西部在70°~80°。其矿物成分包括石英32%,钾长石41%,斜长石23%,少量黑云母,微量锆石、磷灰石。矿物粒度0.2~2mm,部分2~5mm。在河桥岩体内部及其与围岩马涧组砂岩的接触部位普遍见萤石矿化,萤石矿呈脉状、似脉状,少数呈透镜状、扁豆状、囊状。均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张性,张扭性断裂控制,个别受东西向次级断裂控制,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从矿体围岩来看,95%以上的萤石矿(床)点分布在砂岩中,而砂岩中主要成分为硅质,钙质含量极少。因此测区萤石矿物质来源可能为河桥岩体。
  • 摘要:金川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以小岩体大矿床(镍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而著名,金川矿床的研究进展一直备受关注。针对金川矿床“硫”的来源问题,最近在实施“金川铜镍硫化物矿集区大陆科学钻探项目”的岩芯中,发现矿体围岩中存在一套富磁铁矿和黄铁矿矿物的地层,通过对该套地层中的黄铁矿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和Re-Os同位素侧年,获得部分数据和新认识,谨此供研究者参考。金川含矿岩体侵位于古元古代龙首山群白家嘴子组地层中,金川含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830Ma。矿床学家提出了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熔离成矿的必要条件,即外界(或地壳中)硫的加入,岩浆在流动过程中不断与地壳中的“S”反应,造成岩浆中的硫化物饱和从而发生熔离作用。此次研究在科学钻探岩芯中采获11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样品,其δ34S分析结果分别为0.6、0.7、0.2、13.1、11.8、5.5、-0.4、-4.8、10、-0.7、7.2。如此分散的数据表明地壳中的硫同位素发生了分馏。并且测的黄铁矿的Re-Os模式年龄分别为1313~1759Ma。由此可见,金川矿床围岩中的黄铁矿形成于成矿之前,具有富“硫”地层特征。金川矿床围岩中的“硫”无疑参与了金川矿床的成矿过程。
  • 摘要:本文结合莫若古铜矿的地质特征,对莫若古铜矿床的控矿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矿体主要呈北东向,形态主要为层状、似层状,局部呈细脉状、透镜状,产于阿古鲁沟组第三岩段下石英岩带上、下接触部位中,其中下石英岩带上部与绢云母石英片岩接触带是寻找铜矿(化)体的有利部位。接触带中多为蚀变岩石,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等。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晶粒状结构,部分矿石呈交代假象结构,残余结构、包含结构。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构造为主,偶见团块状、网脉状构造。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铜矿、针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碳酸盐。另外控矿因素归结为七个方面:古构造控矿格局,时控与层控,岩控,低补偿与超补偿沉积,伸展构造,同生断裂构造,枢纽带线型控矿构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次研究初步认为,该矿床为层控矿床。
  • 摘要:本文选择卡而却卡矿床出露的晚二叠世辉长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辉长岩的全岩主量元素结果显示,样品具备贫硅、富铝、钙等特点。本次研究的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表现出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弧火山岩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岩石圈地幔来源的岩石特征基本相似,说明卡而却卡辉长岩的源区可能是岩石圈地幔。卡而却卡辉长岩的Sr和Pb含量较高,明显高于原始地幔的Sr(20.3×10-6)和Pb含量(0.185×10-6),说明岩浆源区可能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此外,样品具有较高的Ba/Th、U/Th、Sr/Th值和较低的Th/Ce值及Th、LREE含量,与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特征基本一致,亦说明岩浆源区的板片流体改造特征。
  • 摘要:为试图建立以岩浆-热力构造为基础的成矿构造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新方法,按深度划分了五类岩浆-热力构造成矿类型:地热异常型-热水喷流沉积型;热液型;中深成侵入岩型(斑岩-矽卡岩-热流变-穹窿型);壳幔混合型(地壳热异常柱-岩浆通道-小岩体矿床);地幔热柱型.借助矿田构造-岩相填图研究,厘定了该区岩浆-热力构造识别标志,填制了构造类型分布图,认为不同方向断裂控矿特征不同,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控矿显著,晚三叠世岩浆侵入、花岗斑岩等与碳酸盐岩接触交代、断裂破碎带热液交代等是其大规模成矿的主要内因。建立了印支期岩浆侵入成矿模式。以印支期侵入岩接触带、花岗斑岩、矽卡岩、大理岩、碳酸盐岩有利岩性-岩相层位、断裂破碎带叠加热液蚀变带等作为找矿标志,圈定其成矿富集中心。目前海拔高度以矽卡岩型和热液型为主,向深部仍会有斑岩型出现,中深部寻找斑岩型矿床应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故应根据矿田岩浆-热力构造类型特征和成矿过程研究推断及填图圈定找矿富集中心,进行深部找矿预测。
  • 摘要:宁镇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长江中下游铁、铜、铅锌、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地层发育较为齐全。震旦系-三叠系主要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上侏罗统为陆相火山岩;白垩系、第三系则以内陆盆地沉积为主,间夹有少量火山岩;第四系以冲积、坡积物为主。该区的成岩成矿作用具有爆发式和多期次的特点,以铜、铁、铅锌等有色金属为主。宁镇地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形成和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上应该是一个互相联系的过程,多金属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可能与110~100Ma左右的中酸性钙碱性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 摘要:中国的钨矿资源丰富,矿床集中出现在南方,主要是依靠露头观察直接发现的.本文提出"地物化三场异常耦合"的找矿预测基本思路,含钨的矿物主要是黑钨矿和白钨矿,是典型的重砂矿物。钨矿主要与硅化关系密切。因此提出主要的找矿标志:过铝质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外围多金属矿化异常分带;物性异常(高阻、重力高)。同时可采取找矿技术组合:从成矿系统的角度研究与花岗岩体相关的矿床分带性;遥感信息解译与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重、磁及电法相结合;钻探验证。
  • 摘要:黄山岭铅锌矿经历了30多年开采历史,是一座资源枯竭型矿山.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沿江拱断褶带的安庆凹断束。矿区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分布于矿区东部,为一套沿奥陶系顶部与志留系底部高家边组接触面发生的顺层断裂,呈现先压后张的特点,成为铅锌矿的主要控矿构造。矿区内岩浆岩以岩脉和隐伏岩基两种形式产出。其中岩脉为石英闪长玢岩,属燕山早期侵入体。隐伏岩基为花岗(斑)岩,属燕山晚期侵入体,侵位于黄山岭背斜南东翼,其顶部的侵入接触带控制钼矿床的形成。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揭露的地质特征总结出来构造和岩体的双重控矿因素。推断矿床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构造挤压阶段、构造拉张阶段、岩体侵入阶段、成矿阶段。
  • 摘要:大量的应用研究表明隐伏矿体、构造上方存在可识别的地气场,其成因与地球排气作用和地热增温有关.地气测量技术在勘探隐伏深部矿产和隐伏构造方面有明显优势.将其引入温泉勘探研究,可以克服河滩地貌等地表环境影响,在地表获取大量除常规物探数据以外的元素分布场信息,即地热形成的地气场,从而为温泉资源的勘查提供更多的帮助.
  • 摘要:本研究主要涉及Sr-Nd同位素二元体系分析,首先采用四酸密闭消解法溶解地质岩石样品,再用AG50W-X8阳离子交换树脂、Sr特效柱、Ln特效柱分别对样品中的Rb-Sr-REE、Sr和Nd进行连续分离富集和纯化。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分析表明USGS标样AGV-2(87Sr/86Sr:0.703909±11,143Nd/144Nd:0.512799±4)、BCR-2(87Sr/86Sr:0.705007±12,143Nd/144Nd:0.512597±6)、BHVO-2(87Sr/86Sr:0.703442±9,143Nd/144Nd:0.512970±4)Sr-Nd同位素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应用该方法成功对夏日哈木、红石岗北、白鑫滩、黄山南等地矿山基地岩石样品Sr-Nd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
  • 摘要:吉尔吉斯斯坦开采的矿产主要有金矿、有色金属和稀土矿,近几年已有长足的发展.按技术经济论证报告,库姆托尔露天矿的年生产能力为4.818百万吨,计划生产11.2年。为加工所采出的矿石计划建设金回收厂(金回收率为80.1%)。井工矿的年生产能力计划达到2.2百万吨,井工开采库姆托尔矿床总的生产年限为24年。2003—2004年,吉尔吉斯共和国库姆托尔,马克马尔、索尔托—沙雷、捷列克沙伊原生金矿共采金44575kg。其中库姆托尔露天矿的储量预计到2014年底采完。马克马尔矿床2004年产金950.4kg,计划今后在沃斯托奇夫拉格和吉奥里托区段进行生产。索尔托—沙雷矿床2004年产金218.7kg、捷列克沙伊矿床2004年产金279kg,到2010年计划提高到401kg。
  • 摘要:吉尔吉斯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在地壳发育的不同阶段,由于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矿产.吉尔吉斯的矿床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加里东、华力西和阿尔卑斯期四大旋回.
  • 摘要:从全球板构造上看,东南亚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3大板块的交汇地带,是全球构造最为活跃、复杂的地区之一。具有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双重成矿特征。东南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铁、铬、锰、锑、金、镍、铝土矿、钾盐、石膏、锡、钨、宝玉石等矿产资源.其中,铜、铬、镍、铝土矿、钾盐和锡为东南亚地区的优势矿产资源。
  • 摘要:山西灵丘梨园金矿床位于灵丘县下关乡梨园村,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钛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绢云母、石英,其次为绿泥石、方解石、白云母。爆破角砾岩是矿区主要的容矿岩石,呈灰色或浅肉红色,角砾状构造。角砾来自于围岩,成分较为复杂,经井下和采集的手标本观察以及显微镜下初步鉴定,主要包括片麻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花岗岩,多为次棱角状和浑圆状。梨园金矿爆破角砾岩型矿体与支家地银矿矿体有着十分相似的成矿特征,其成矿可能与矿区东南部的火山活动有关.
  • 摘要:目前在坑道内开展"矿下找矿"是重要的找矿方向之一.地气测量技术是一种寻找隐伏矿和隐伏构造的新技术,坑道地气测量研究区选取黄沙坪铅锌矿56m、-96m和-136m中段某矿脉对应的地段,采用剖面方式进行测量。剖面点距采用10m,每条剖面测量长度约200m。试验采用积累式地气采样方法,即通过在坑道地表布置地气捕集器,使其在一段时间内吸附流经它的地气物质,达到积累采样的目的。地气样品采集后,采用特定电子级硝酸液配方加以完全消解,并经浓集处理后滴定为5ml。坑道地气测量显示的Zn和W成矿元素异常范围与钻探揭露的铅锌矿体及钨钼矿体的投影位置是大致吻合的,这说明,在坑道内进一步完善地气测量的方法技术,开展地气测量指导寻找隐伏多金属矿是可行的。这在坑道这种难以开展一般物化探方法的特殊的环境中,这种指导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 摘要:本文所述的爆破角砾岩包括广义的爆破角砾岩和隐爆角砾岩.根据地质作用,爆破角砾岩可大致分为与火山喷发地质作用有关、与岩浆侵入地质作用有关两大类。爆破角砾岩对于矿床矿化样式研究和深部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如山西支家地铅锌银矿在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中,根据其浅部的爆破角砾岩,于2009年在深部发现存在于次火山岩体顶部接触带的厚大层块状矿体,取得重大突破。另外,在斑岩型矿床中,爆破角砾岩型矿体常形成矿化富集部位,在高温热液型钨锡矿中也发现爆破角砾岩型矿体的存在,如江西大湖塘钨矿等。
  • 摘要:莱格丹比金矿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金矿(Sutton-Pratt1996).通过研究表明矿体主要形成于高级绿片岩-低级角闪岩相中。绢云母的Rb-Sr年龄约为545M,那也正是热液蚀变和金矿化的年龄。通过研究发现,产在元古代的莱格丹比金矿的矿化类型、构造类型和岩性组合与通常所说的产在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中的金矿类似.
  • 摘要:坦桑尼亚金矿资源丰富,为非洲第四大产金国.本文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项目工作成果,进一步梳理卢帕金矿区成矿地质特征、探讨矿床成因.卢帕金矿区面积3000km2,呈集群状产出,受地质工作程度及勘探深度的影响,目前发现的单一矿体储量较小,品位较高,最高可达15g/t,找矿潜力巨大。区内金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磁铁石英岩型、砂矿型,其中,与剪切带(糜棱岩化)伴生的石英脉型最为普遍。含矿石英脉主要出露于不同期次的剪切作用交汇时形成的破劈理中,矿石矿物自然金、黄铜矿、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等呈浸染状、脉状、细脉浸染状、团块状产出。脉石矿物由石英、绿泥石、电气石、绢云母、碳酸盐等组成。区内热液蚀变十分发育,尤其是矿脉周围,具有多期次特征,已发现的主要蚀变类型有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具有重要的找矿指示意义。
  • 摘要:为了揭示热液蚀变作用与金成矿的关系,本文采用勘查地球化学原理和方法,以及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土壤元素组成研究,进行成矿预测。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可作为该区重要有效的找矿方法,应用土壤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快速缩小找矿靶区,为地质找矿提供较直接、可靠的找矿信息;本区土壤地球化学找金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As、Pb、Bi、Hg,Ti、Ba、Co、Fe、Ni、Cr、Mn元素指示矿体意义不大;在As、Pb、Bi、Hg组合异常信息图中,明显有三个异常区,其异常场强度较强,规模大,为最有希望地带,应将其作为重点勘查区。
  • 摘要:目前成矿预测成为应对提高找矿能力和效率的重要举措,它是实现科学找矿的基础,是避免和减少勘查风险、提高勘查效益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成矿预测的共同特征是:在预测对象、预测尺度和预测精度上都显示出以局部化、具体化、精细化、精确化、数字化为特点的大比例尺隐伏矿定位预测的发展趋向。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成矿理论,完善矿床模型,加强成矿过程的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模拟,开展深部隐伏矿体的三维定位、定量和定概率预测;在找矿工作中应用地质异常时不能只重视“高、大、全”异常,应转变思维,关注“低缓、弱、小”异常区挖掘成矿信息,指导找矿;在实践中要进行多学科联合,不同成矿预测理论相互渗透,不同预测方法与技术相互结合与验证,从四维时空角度进行矿床(体)定位、定量预测。
  • 摘要:本研究以加里曼丹新生代岩浆岩和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为研究对象.以具有地球化学分带性的高硫和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为研究切入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岩成矿时代的精确厘定,确定不同矿床类型的分带性与不同构造属性之间的关系。
  • 摘要:对于含有复杂基体元素的地质样品而言,有效分离基体杂质与Rb是准确测定Sr同位素比值的关键。目前,离子交换法作为最有效的分离方法之一,稳定的柱条件和淋洗介质的浓度是影响分离效果的重要因素。用2.5mol/L的盐酸淋洗,Rb-Sr的回收率分别为89.1%,85.3%,盐酸消耗为80ml,Rb,Sr分离效果佳。在相同的柱条件下,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消耗的体积会减少,但Rb,Sr分离效果明显降低。
  • 摘要:本次研究通过野外观察,显微镜下鉴定以及扫描电镜对主要含矿岩体进行了分析测试,对作为重要金属氧化物之一的钛铁矿在组构和成分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中钛铁矿有独立矿物颗粒和固溶体出溶物两种产出形式,作为独立钛铁矿颗粒时,边缘可见镁尖晶石分布;作为钛磁铁矿的固溶体出溶物时,钛铁矿呈叶片状,并排列成三角形或菱形,在钛磁铁矿内部可见镁尖晶石出现;作为辉石的固溶体出溶物时,常与磁铁矿共生并析出,形成典型的席列构造。钛铁矿中Mg和Fe呈完全类质同象。Ti和Mg的含量与矿石中金属矿物含量以及颗粒大小呈正比关系。
  • 摘要:铅同位素"双稀释剂法"则是校正质谱分馏的方法之一.作者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SIO)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GIG)同位素实验室进行了多年的"双稀释剂法"建立和应用,系统对比研究了两个实验室的铅同位素在TIMS上测试时的分馏特性.结果表明204Pb误差的影响在测定低含量Pb样品时比较大,如果TIMS上样量增大或者测试高含量Pb样品,提高了测试时204Pb离子流强度,这种误差便可以有效地减小。
  • 摘要:鄂拉山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铜金属成矿带之一.该区位于南秦岭印支地槽两端海南三叠纪次级沉积盆地的西缘,是一北北西向的构造—岩浆活动带.西与柴达木地块以瓦洪山—温泉断裂邻接,截切地块边缘的近东西向构造带.矿物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该区为热液改造成矿属中低温环境。矿石中矿物生成顺序大致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反映成矿过程是一个降温的过程,成矿物质是在较高温度下活化迁移,随温度下降而富集成矿的,结合其他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经历了海底喷流沉积—热液叠加的过程。
  • 摘要:丁家山铅锌矿区成因一直以来存在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型与渗滤交代型两种认识.区内以构造窗形式出露中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Pt2-3l)和大岭组(Pt2-3dl)地层,与上覆上侏罗统长林组(J3C)和零星分布的下侏罗统梨山组(J1l)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本文以层位相同,原岩相似的龙北溪组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岩、透辉石绿帘石岩及层位不同、产物类型组成相似、原岩残余少的龙北溪组与侏罗系透辉石绿帘石岩分别作Grant图解,旨在查明其组分的带入带出及元素的迁移规律,并佐证其成因类型。总之,区内所谓的“绿片岩”应为渗滤交代成因的矽卡岩,而不是在VMS矿床形成后叠加区域变质的产物;此次流体事件发生于侏罗系地层覆盖后,其燕山期花岗岩岩体提供流体源。
  • 摘要:晶粒状晶质铀矿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在岩浆铀矿床、伟晶岩型铀矿床以及花岗岩、碱性岩副矿物中都有产出,但晶粒一般都很细小(大多在1mm以下).本文对富晶质铀矿石英脉中的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测温分析,以及对其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进行探讨。热液矿床中铀一般呈胶状的沥青铀矿形式产出,偶尔以显晶质的晶质铀矿形式产出者,晶粒也很细小,且晶型极不完整.在单偏光显微镜下对包裹体的观察可知,石英样品中的包裹体主要成群状、带状分布,少数呈星散状分布。包裹体形态主要为负晶形、椭圆形、不规则形、长方形;大小主要为5~12μm。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气液比主要在5%~30%之间,均一状态为液相。根据数学模型拟合计算流体包裹体密度公式,结合已知的均一温度和盐度综合分析可知,在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密度范围为0.6~1.07g/cm3,平均为0.94g/cm3。利用盐水溶液包裹体的温度压力等容式公式可得出对应的压力值,据此分析流体包裹体的形成压力范围约为33.59~136.08MPa,平均值为626.36MPa,再按压力公式估算得出对应的成矿深度约为1.12~4.45km。
  • 摘要:金岚沟金矿位于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为金岭金矿采矿权范围内一小型金矿床.本文对金岚沟金矿主成矿阶段流体进行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并根据结果探讨其成矿流体性质及矿床成因.石英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依据室温下的相态特征可以分为两类:气液两相包裹体(Ⅰ型)和含CO2三相包裹体(Ⅱ型)。
  • 摘要:云南东川博卡地区位于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域中南部,该地区分布着中元古界昆阳群巨厚浅变质岩系.吴富强等(2011)从矿区地层、岩浆岩、矿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角度探讨了博卡金矿床的成因,依据稀土元素的分析研究了博卡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而分析了其成矿过程及机制.博卡金矿床在控矿构造因素、成因、流体包裹体成分以及围岩蚀变等方面,具很多造山型金矿才有的特征,故而博卡金矿属造山型金矿。造山型金矿床物质来源包含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金元素来源。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可测定热液脉石矿物的碳-氢-氧同位素、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卤族元素比值等来示踪成矿流体源区,测定硫同位素组成来示踪金的来源,可利用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来确定成矿流体的成分,可观察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以及对其进行显微测温,来确定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 摘要:近现代对于熔体包裹体(melt inclusion)的研究已经有50余年,但它们在反映岩浆系统特征方面的价值是直至最近10~15年间才逐渐被火山学家,岩石学家和包裹体学者所意识到.熔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之所以难以被接受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缺乏可靠的分析技术;熔体包裹体捕获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有的包裹体中熔体存在不均匀的现象;较高的均一温度,很难测定。因此,如果有细致的包裹体岩相学的观察以及精确的测试分析,那么,从熔体包裹体中得到的成分数据是有用且可靠的。从熔体包裹体中可得到硅酸盐熔体的成分;可得到溶于岩浆的挥发分成分;提供岩浆不混溶的证据;得出岩浆的温度,压力以及岩浆结晶分出的流体的成分。这些均是十分有用的数据。
  • 摘要:对因民铁铜区湾刀山-大水沟复式基性火山岩进行研究,该次基性火山岩地表出露南北向宽度在100~750m,其东西转南北向长900m。在1786中段该岩枝下宽度增大,规模增大,在坑道揭露控制范围内,东西向宽度增大到700m,总体呈“上小下大”的锥形岩株。其中,位于东川铜矿因民-落雪矿区内的岩体地表出露均大于1km2。该基性火山岩主要由辉绿辉长岩、辉绿岩和铁质基性熔岩组成。其具有明显的贫硅富铁特征,富钠低钾的特征,里特曼组合指数(σ)值均值为3.83,属于碱性岩系列。样品属于粗面玄武岩-碱玄岩类,具有高Na特征的碱性岩。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平缓右倾型曲线,主要表现为稀土元素总量(ΣREE)变化较大,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强烈。微量元素的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图呈向右缓倾曲线,与OIB配分曲线相似。总体上表现为Cr.Ni.Co.V等相容元素含量较低,不相容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Th/Ta值在0.39~0.9,平均值为0.67,与东川白锡腊地区的钛铁质辉长岩类类似,说明受大陆地壳和地层混染很弱。
  • 摘要:本文以主成矿期伟晶岩脉中的黄玉和石英为研究对象,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的激光拉曼探针分析(LRM)和包裹体中水的H-O同位素分析,对沙麦钨矿床的伟晶岩中成矿流体特征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为探讨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规律,笔者对矿区中不同蚀变带、矿化阶段进行野外采样,对其中的35件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在同一显微视域中存在CH4充填度较小的包裹体和CH4充填度较大的包裹体共生,指示可能存在流体不混溶作用。含石盐子晶气液H2O包裹体室温下为3相,分别为液相H2O、气相H2O和石盐子晶。气液H2O包裹体和含石盐子晶气液H2O包裹体呈自由式分布、独立分布和群体分布,多具有共生关系。有时,这两类包裹体一同出现,且均一温度相近,这可能表明在包裹体形成时有流体沸腾发生。这些有机包裹体的发现,说明有机质与低温矿床成矿有成因关系.
  • 摘要:红十井金矿床位于北山裂谷带南亚带红十井-白山金铜成矿带的西南部(周济元等,2003).该金矿床赋存于中石炭统矛头山组含金建造中,受红十井-矛头山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次级脆-韧脆性逆冲断裂带控制,红十井金矿床是该断裂成矿带发现较早且研究相对深入的中型金矿床.本次研究中包裹体岩相学特征表明,红十井金矿石英晶体中存在充满气体的低密度、低盐度包裹体、几乎全为液体的高密度、高盐度包裹体以及含盐类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同时存在且均一温度相近,同时还存在充填度介于最大和最小之间且变化不定的包裹体,说明成矿流体曾经发生过沸腾作用,而这将有利于含矿热液中的成矿元素卸载富集成矿。矿化蚀变带内矿化石英脉与由绿泥石、绿帘石和绢云母等组成的矿化蚀变岩具有复杂的穿插关系,指示矿化带曾发生复杂的构造运动,而矿化蚀变带内部及接触带与围岩具有相似的矿化蚀变特征则进一步证明红十井金矿具有热液萃取围岩成矿元素并在断裂蚀变带卸载成矿的可能性。由于红十井金矿所在区域含高丰度成矿元素的玄武岩大面积出露,且本区断裂构造极其发育,从流体成矿的角度考虑,红十井金矿所在地区具有较好的寻找构造蚀变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
  • 摘要:青海省按纳格金矿位于昆中多金属成矿带,矿区地层为古元古界白沙河组、下古生界纳赤台群和第四系沉积物。赋矿地层为白沙河组和纳赤台群,白沙河组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斜长角闪片岩;纳赤台群岩性为绿泥石英千枚岩、硅质板岩等。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矿石矿物有微细粒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次为方解石、白云母、绢云母。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按纳格金矿流体为富CO2、中高温(140~>300℃)、中低盐度(0.53%~22.01%)的H2O-NaCl-CO2流体,并在成矿过程中发生相分离作用,原始中高温、中等盐度的H2O-NaCl-CO2流体分离为富NaCl-H2O(少量CO2)的流体和中低盐度的富CO2的流体,并在后期混入高温变质热液或地下水。
  • 摘要:矿田系指矿床密集分布、成矿作用集中发育的地质单元或区域,或指在空间上、时间上、构造建造成因上相互关联的一些矿床和矿化赋存区段.要开展矿田构造、矿田建造和矿田成矿作用,即矿田地质学的研究。以建造为基础的矿田分类,是前人没有开展的研究。其对于矿田的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极为重要。建立了矿田的地质作用成因分类。五个矿田成矿作用类型的研究和厘定,对于整装勘查区的规划、地质调查与找矿部署,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了29个矿田构造岩相类型。这对于第Ⅴ级成矿区划单元,即矿田的地质与找矿工作来说,是基础性的和创建性的。矿田构造岩相类型的确定,是评价矿田的成矿规律和勘探类型的前提。分类时应依据成矿作用的成因、矿田构造岩相的成因、构造岩相矿田类型等进行划分。
  • 摘要:清镇铝土矿位于扬子准地台之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的西端北东向构造带中,区域性猫山断层的西盘,河口背斜之南东翼。本文作者通过系统采样,手标本观察、光学显微镜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电子探针等手段对黔中某代表性铝土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铝土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环境及成矿过程提供参考。分析结果表明,该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硬水铝石,此外有勃姆石;粘土矿物主要有高岭石、白云母、水白云母、鲕绿泥石、叶腊石、石英等;重矿物种类主要有锐钛矿、金红石、黄铁矿、针铁矿、赤铁矿、锆石、铝铬尖晶石等;此外,部分样品中可见次生石膏。推测本区铝土矿物源可能有铝硅酸盐岩来源的加入;此套碎屑岩系形成于一个风化作用不是很强烈、水动力条件相对比较弱的沉积环境。岩系遭受了一个由还原环境至氧化环境的变迁过程。在此氧化环境过程中,岩层未遭受强烈的淋滤作用,黄铁矿氧化形成Fe3+和SO42-,SO42-与周边裂隙中的Ca2+结合,基本就地形成石膏。
  • 摘要:本文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用加权余量法推导了磁场源情况下的变分方程,用六面体对研究区域进行剖分,然后在单元内进行线性插值,最后得到总体刚度矩阵.用Fortran编程实现了三维大地电磁正演程序,最后通过模型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用前人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其结果对比,二者一致.基于MPI实现了频点间的并行,对一个三维模型进行计算,并行后开启16进程时加速比达到了11,大大减少了所需时间.
  • 摘要: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矿床平均品位高,伴生可综合利用组分多。铅锌矿体多呈似层状、囊状、扁柱状、透镜状、网脉状等充填于构造破碎带和蚀变白云岩层间断裂带中,与围岩呈突变关系,界线清楚,具有典型后成充填特征。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特征类似,是一类产于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中、受构造+岩性共同控制的MVT铅锌矿床,与区域广泛分布的峨眉山玄武岩无直接联系;铅锌矿床的硫主要来源于容矿地层海相硫酸盐,还原机制以热化学还原作用(TSR)为主;成矿过程中S同位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均一化作用。
  • 摘要:通过对岑溪及其周边的几个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稀土元素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关的花岗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为以后的花岗岩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提供参考和依据。该区岩浆岩发育广泛,且各个时间段均有分布,从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因此在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矿床的形成和成矿规模受风化壳的风化程度和风化壳的厚度影响,只有当地层处于一个缓慢抬升或者间歇性抬升过程,才能保证岩石缓慢的风化沉积,使稀土元素拥有一个良好的富集成矿环境。稀土元素在岩浆岩中的赋存状态有影响,只有稀土元素大部分呈包裹体或者是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岩石中,风化后的稀土元素才能够被释放出来,被粘土矿物吸附富集成矿。综上所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母岩的形成期次和种类不同、稀土元素在岩浆岩中的赋存状态、后期的构造运动与风化剥蚀作用等都对矿体的形成以及稀土元素富集有着影响。
  • 摘要:鹿井铀矿床位于南华活动带武功-诸广断隆区,诸广山复式岩体中段.区域上受南北向万洋-诸广隆起、东西向九峰-内良隆起和北东向万长山隆起联合控制.为了厘定矿床成因,本文从成矿流体入手,对铀矿化关系密切的成矿早期的脉状白色石英开展了系统的H、O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成矿早期脉状白色石英的均一温度单峰值区间为190~270℃,均值为228℃,盐度在6.6%~12.8wt%NaCl。鹿井铀矿田成矿热液的δ18O与δ18D值分别为6.3‰~13.6‰和-68.8‰~-56.3‰。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228℃和石英-水平衡分馏方程,可知包裹体中的H2O的δ18O值范围为-3.76‰~3.54‰。通过对来自鹿井铀矿床成矿早期脉状白色石英样品的氧同位素及包裹体中的氢同位素进行测定得知,矿床的δ18OH2O值(-3.76‰~3.54‰)低于岩浆水的δ18OH2O范围(6‰~9‰),δ18DSMOW值(-68.8‰~-56.3‰)与原生岩浆水(-80‰~-40‰)的值相接近,并在δ18OH2O-δD图中样品均落在靠近岩浆热液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区域,从中可看出鹿井铀矿床石英晶出时原始流体主要为原生岩浆水,并在其演化过程中有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入。初步为鹿井铀矿的流体来源及演化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 摘要:马雄金矿是桂西北典型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通过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认识,简单探讨马雄金矿的成矿原因。广西隆林县马雄金矿矿床主要位于隆林背斜东南段以及西南侧,其背斜轴为西北-西走向,延长长度达15km以上,其背斜中心地带分布着寒武系,两侧分布着三叠系以及泥盆系,金矿体产于构造破碎蚀变辉绿岩中,辉绿岩为矿化主岩。因此,该区域辉绿岩与马雄金矿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马雄金矿中金提供了重要的源区。对马雄矿区内基性辉绿岩进行了详细的野外采样工作,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基性岩的稀土配分特征为LREE富集,HREE亏损,微量元素蛛网图特征表现出富集不相容元素及Nb、Ta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OIB特征,同时,马雄辉绿岩的稀土及微量元素曲线分布特征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特征非常相似,揭示了马雄基性岩可能是峨眉山地幔柱的产物。综合上述,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认为马雄金矿矿区内的基性岩可能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及热源。
  • 摘要:印度-亚洲大陆在65Ma开始对接与碰撞,滇西地区是重要的构造转换带,发生大规模的右旋剪切及滑脱,出现了一系列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成矿响应.本文拟对典型矿床贡山丹珠伟晶岩型铍铌钽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特征方面的初步研究进行报道,伟晶岩在成因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存在变质/混合岩化流体成因、花岗岩浆结晶分异演化成因及花岗岩浆不混溶富水岩浆成因等多种成因观点。根据丹珠伟晶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分析认为丹珠伟晶岩为深熔花岗质岩浆不混溶形成的富水岩浆流体形成。
  • 摘要: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喜马拉雅期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尝试通过对北衙金多金属矿区的钾质斑岩、蚀变斑岩、斑岩型矿石、矽卡岩、矽卡岩矿石、灰岩内热液脉型矿石、蚀变灰岩到灰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的对比研究,以期深化对研究区内矿床形成机制的认识.
  • 摘要:近十年来,中国的找矿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难题,在隐伏矿和老矿区找矿中更为突出。基于岩石电磁属性的电法勘探技术是矿产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勘探深度大、勘探效率高和高分辨率等特点,环境友好、适用地形条件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提出以高密度、多信息、三维成像为主要特征的全息电磁勘探技术。这一组合技术包含被动源电磁法、精密激电法、人工源电磁法等方法,依托高精度仪器、高性能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效率高、探测深度范围大(50~3000m),是隐伏矿快速找矿的有效方法之一。结合罗布莎铬铁矿和哲古锑金矿应用全息电磁勘探技术这两个应用实例,指出绝大多数矿床常与断层和构造的发育密切相关,和围岩的电磁属性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电磁勘探方法在隐伏矿找矿勘查中可发挥重要作用。在目标异常识别过程中,地质和地球化学信息非常重要。
  • 摘要:大渡河金成矿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个重要金成矿集中区,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前震旦系康定杂岩中.开展矿石特征的研究,对该矿床成因及指导三碉金矿床下一步地质找矿勘探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大渡河金成矿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扬子地台西缘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东部相邻区。位于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带北端,鲜水河、龙门山与攀西裂谷所构成的三叉裂谷交会部位。金矿体矿体主要产在石英脉膨大部位和产状变换部位靠近上盘或下盘,形态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和楔状。产状较复杂,走向有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倾向65°~290°,倾角12°~60°。矿石矿物成分较复杂,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黄铜矿次之,少量方铅矿、毒砂等,其矿化期次按成矿地质作用的先后关系,可以划分出热液期和表生期两个期次。金-金属硫化物矿化阶段为主要成矿阶段,叠加于早期矿化阶段之上形成富矿,多沿石英脉上下盘分布。综上所述可见,三碉金矿床是康定杂岩中典型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属热液成因,金主要以显微金方式赋存在硫化物和石英中,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
  • 摘要:册亨板其磷矿床产出于贵州西南部二叠纪台地边缘相吴家坪组(P2-3w)礁灰岩分布区的古溶洞中,是贵州境内首次发现的小型风化淋滤型磷矿床.该矿床的发现,不仅对丰富中国风化型磷矿的典型矿床实例、深入研究含磷碳酸盐岩的次生风化成磷条件及成磷机制具有重要的矿床学理论意义,而且将为贵州乃至中国南方风化型磷矿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及线索.磷矿床位于纳板穹窿南翼,行政区划属册亨县丫他镇板其村。含磷岩层为第四纪溶洞古河道堆积的砾岩、含砾砂岩和灰岩溶塌角砾岩,在剖面上自下而上可分为黄褐、浅绿色假块状磷质砾岩;黄褐、灰黑、浅黄绿等杂色块状磷质砂砾岩夹中厚层状磷质含砾粗砂岩;浅灰色块状含磷生物礁灰岩角砾岩;灰黄色假块状含磷礁灰岩角砾岩四个岩性层。板其磷矿在矿床成因上与黄荆坪磷矿类似,属于李铁生等划分的喀斯特溶洞中的砂砾型磷矿体和风化残积型磷矿体。其成矿作用更类似于美国田纳西州中部奥陶系至泥盆系灰岩中的磷矿床,其代表性矿床为棕色岩矿床(Brown-rock deposits)、蓝色岩矿床和白色岩矿床,它是由酸性地下水对含磷酸盐的生物礁灰岩进行淋滤后,形成富含磷酸盐的溶液,溶液沿岩石中的裂隙向下和侧向流动,最后沉淀和流填在古岩溶河道的砂砾岩和溶塌灰岩角砾岩中形成磷矿石。
  • 摘要:朱溪矿床是近些年在赣东北地区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钨铜多金属矿.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和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成果,对朱溪矿床控矿构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深化对成矿规模的认识.朱溪矿区已发现主矿种有W,次为Cu。按矿体空间分布特征、产出形态及赋矿围岩特征,可将矿区内矿体类型划分为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脉型和热液脉型四类,均为隐伏矿体。其中矽卡岩型主矿体多呈似层状-层状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滑脱面之上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其它类型矿体规模相对较小。主要从岩体接触带构造、滑脱构造、层间裂隙构造、破碎带构造等方面来论述构造对朱溪钨铜多金属形成的控制作用。
  • 摘要:达达肯乌拉山铅锌矿位于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Pb-Zn-Au-W-Sn(Cu、Co、稀土)成矿带,该带是青海省比较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锡铁山铅锌矿床、青龙滩含铜硫铁矿矿床、双口山铅(银)矿床、沙柳河南区钨锡矿床和一批Fe、Cr、Cu、Pb、Zn矿(化)点.达达肯乌拉山铅锌矿床所处的赛什腾山—阿尔茨托山Pb-Zn-Au-W-Sn(Cu、Co、稀土)成矿带,是青海省比较重要的内生金属成矿带之一,在该成矿带上已发现大量矿化线索和矿床。通过对达达肯乌拉山进行综合研究发现,矿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化探异常明显,岩浆热液作用显著。因此,该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 摘要:金坝金矿目前共圈定金矿体4条,其中①、③号矿体为工业矿体,均赋存于蚀变斜长花岗岩中。矿石类型可分为含金石英脉型、含金蚀变岩型、蚀变闪长岩脉型。与金矿化有关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热液成矿可4个矿化阶段:Ⅰ磁铁矿-石英阶段;Ⅱ金-黄铁矿-石英阶段;Ⅲ金-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及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对矿化的蚀变斜长花岗岩和闪长岩中发育的石英细脉和透镜状石英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这些石英脉大多由于后期构造变形作用,重结晶亚颗粒发育,在残留的碎斑石英中存在较多的流体包裹体,但尺寸大多小于5μm,显微测温难度较大。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水溶液包裹体(LH2O-VCO2)、CO2-H2O包裹体(LCO2-LH2O)、碳质流体包裹体。(1)水溶液包裹体在Ⅰ、Ⅱ、Ⅲ的石英中普遍存在,大小为2~16μm不等,原生包裹体多成群出现,可见线性排列,次生包裹体较多。冰点温度范围为-9.8~-2.2℃,估算其盐度范围在3.71%~13.72%,最终均一温度Th范围在200~396.2℃。(2)CO2-H2O包裹体(LCO2-LH2O)与原生水溶液包裹体伴生,在Ⅱ、Ⅲ矿化阶段均存在,大小约为4~20μm,CO2的部分均一温度范围在12.2~30.9℃不等,最终均一温度Th范围在247~382.2℃。(3)碳质流体包裹体(Van den Kerkhof and Thiery,2001),很小,约2~6μm,有待进一步证实。包裹体研究的初步结果说明,均一温度具有中高温热液特征。根据Bodnar(1993)公式换算出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0.88%~13.72%,其成矿流体属中低盐度,换算NaCl-H2O体系的流体密度0.90~0.95g/cm3,属于中低密度。邻近的赛都金矿和阿希勒金矿,早期和中期构造成矿流体均具中高温热液特征,中晚期演化为中低温、中低盐度的盐水溶液体系。对比来看,流体均有从中高温富CO2向低温盐水溶液演化的特点。
  • 摘要:本文分析了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论将岩浆和含矿流体看作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地质体系,它们的耦合有利于上升侵位,解耦导致成矿作用。解耦时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因此,可以将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进一步划分成正岩浆成矿体系、接触带成矿体系、远程热液成矿体系和火山热液成矿体系。如果熔浆具有很强的流体圈闭能力,所有的含矿流体都将被封存在岩浆体内,并随着岩浆的固结而析出成矿物质,形成正岩浆矿床。当岩浆具有较高的渗透率且含矿流体逸出岩浆体时,如果岩浆的直接围岩具有较强的捕获成矿物质的能力,即发生接触带成矿作用。否则,含矿流体将在岩浆热驱动下远离岩浆体,形成远程热液矿床。如果有利的流体通道直达岩浆体,含矿流体甚至可以喷出地表或其附近,形成火山热液矿床或水底喷流沉积矿床。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将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如小岩体与大规模成矿、成矿作用发生在混沌边缘、成矿系统或成矿系列、深部流体成矿作用、岩石圈灾变与成矿作用大爆发等,整合在一起,对成矿流体的来源、岩浆活动物理化学过程及成矿流体运移、成矿流体汇聚、含矿物质沉淀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此理论可能适用于大部分与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
  • 摘要:六苴砂岩型铜矿床中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岩期成矿流体除了地层建造水外,还有一定的有机质水加入,流体系统较为封闭;而改造期成矿流体则源于盆地基底,以盆地卤水为主,具有深浅对流、混合的特点,成矿流体系统相对开放。
  • 摘要:本次研究工作共采集了8件石英硫化物期含矿石英脉及方解石脉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舍索矿床H、O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来源主要为原生岩浆水,可能有部分浅层地下水的加入。δ34SCDT值变化较大,显示硫的组成较为复杂,应为中酸性岩浆硫和围岩中海相碳酸盐地层硫混合来源。而铅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壳。
  • 摘要:分析了湘中横江金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地层岩性、构造对金矿的控制,首先湘中横江金矿床近矿围岩蚀变的类型及成矿元素Au、As、Sb及矿物组合显示中低温热液形成特征,其次进一步结合上述该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认为该金矿床成矿过程可能为:在后期构造岩浆活动中,随着温压升高,岩石脱水,形成具有较高溶解能力的热液,这种热液在老变质基底地层板溪群中广泛活动,溶解其中的金和其他金属物质,含金溶液初步富集,形成具有一定丰度的矿源层,在后期变质成岩过程中,构造岩浆活动带动着与剪切带有关的含有初始金及其它金属物质的岩浆加叠变质热液沿着断裂破碎带活动,产生大规模的充填交代、线型交代、热液蚀变作用,金的丰度逐步提高,最后在构造破碎带中形成中低温热液—破碎带蚀变型金矿。
  • 摘要:本次工作就对铜陵地区铜、金矿床各阶段的流体包裹体开展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及激光拉曼探针测试,在结合前人数据基础上,对成矿流体特征进行了总结。本区流体包裹体大小在2~10μm,包括气液两相、含子矿物的多相、单相和含液相CO2的气液包裹体。测温结果和盐度计算表明,岩浆晚期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分布为530~576℃和18%~56.6%;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变化为410~484℃和52%~10.6%;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依次为260~410℃和6%~45%;碳酸盐阶段均一温度和盐度排列在150~256℃和4%~34.5%。这反映出随着成矿作用的演化,相同类型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呈逐渐降低趋势,温度降低是流体中矿质沉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卢焕章等,2004)。而且各成矿阶段始终有两种盐度的流体参与,一种高盐度流体(盐度>30%),另一种低盐度流体(盐度<20%),这两种盐度流体与均一温度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种低盐度与高盐度包裹体群簇共生,并在相近温度下均匀化的特征,说明各个阶段都曾发生过沸腾现象(卢焕章,2011),这与中国矽卡岩矿床成矿流体曾普遍发生沸腾(赵一鸣等,1990)的特征相符,也与前人研究成果(肖建新等,2002;徐兆文等,2005)相一致。本区铜、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主要以H2O、CO2为主,次为CH4、CO、N2、H2、H2S等;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和CO2。盐水溶液主要以Na+、K+、Cl-为主,SO42-、Mg2+、F-、Ca2+次之。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的Na+/K+比值和K+含量逐渐降低,Ca2+/Mg2+比值均远大于1,F-/Cl-比值和含量在硫化物阶段最高,而SO42-/Cl-比值却依次增大。这些特征表明本区成矿流体是NaCl-H2O-CO2体系,成矿压力不断降低,并因此引起了各成矿阶段流体发生沸腾(卢焕章和单强,2015)。综上所述,降温、减压和沸腾作用可能是导致流体中巨量铜、金元素沉淀的主要因素。
  • 摘要:图古日格金矿床产于宝音图隆起的似斑状花岗岩和蚀变闪长岩中的一个大型金矿床,现已探明黄金储量超过22t,品位一般在2.92×10-6~6.19×10-6,矿床工业类型为石英脉型、含石英细脉蚀变岩型金矿床.本文通过探讨该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为宝音图隆起区域上同类型的金矿勘查提供参考.含金较高的宝音图群地层,成为金成矿的主要矿源层,在华里西中晚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金成矿作用中,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热源和部分金源,表现为北西向构造和岩浆活动提供了能量驱动成矿流体运移在构造裂隙中成矿。该地区找矿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注意构造对矿体的定位。
  • 摘要: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深度是各国地质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对碰撞造山带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认识,而且影响对地球深部状况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由于造山带俯冲和折返的速度太快,表壳岩石原岩变质时来不及与地幔物质发生交换,故没有留下地幔物质参与的痕迹。该研究认为这种解释有些勉强,因为大别造山带俯冲和折返时间至少需要15Ma。在如此长的时间内,在100多公里地幔深处高于700℃的高温下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表壳岩石原岩不可能不与地幔物质发生同位素交换。相反,如果认为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就在地壳内形成,则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同位素的所有特征就很好解释了。
  • 摘要: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和中央造山带的最西段,地处塔里木陆块西南缘,是古亚洲构造域、秦祁昆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结合部位,陆内消减、走滑作用强烈,大地构造位置特殊,是研究西昆仑地质演化的重要地区.该地区经历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产生强烈挤压、抬升、走滑及推覆等构造活动,为该处花岗岩成矿提供动力及物质来源。据前人资料,岩体被限定在163.44Ma,金矿化分布和岩体密切相关。
  • 摘要:新疆且末县奥依亚依拉克地区地处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和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因该地区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区域地质矿产工作程度较低.经近几年找矿地质工作的大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该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主要归属于奥依亚依拉克构造带,该构造带是一个呈北东走向的复杂断块带,因此区内铜矿成因受该构造带影响较大。矿体品位不稳定,一般边缘为贫矿,到深部逐步富集;共生矿物简单,围岩蚀变种类少,且较微弱;矿体产在副变质岩的部位具有一定层位,含矿层及矿体表现了沉积韵律。矿体一般多产于海西期岩体与地层界线附近,特别是脉体发育处。
  • 摘要:包金山金矿区隶属湘中成矿区的双峰金矿带,位于白马山-龙山东西向构造带与沩山-紫云山北西向复背斜带的复合部位,区域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矿区地层为新元古界板溪群马底驿组,为一套浅变质碎屑岩.赋矿岩层为其第二岩性段灰绿色中厚层状含粉砂质钙质板岩、条带状钙质板岩、斑点状板岩.区内断裂极为发育.矿区地层经历强烈变质-构造热液活动,矿区形成近EW向构造带且带内Au初步富集,局部可达矿化或低品位矿体。印支期,矿区深源中酸性岩浆活动提供富含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对带内矿化体进行叠加改造,金品位大大提升,局部可见明金。矿床为变质热液初步富集、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 摘要:在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支撑下,通过遥感技术和多种轻便物化探仪器方法的有效性试验与推广实践研究,在林西地区进行萤石矿产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工作。林西地区萤石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主要分布在林西断裂以北的中西部地区,并对应林西区域Ca与F元素地球化学叠合异常高值。曹华文等对区内萤石矿共伴生的石英进行ESR定年研究,得出的平均年龄为137Ma左右,水头萤石矿Sm-Nd同位素年龄为132Ma左右,指示林西地区萤石矿主要成矿时期为早白垩世。矿体主要呈脉状产出,明显受断裂控制,矿体产状与控矿断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以NNE-NE向和近SN向为主,倾角较陡,一般在70°左右。成矿作用对围岩没有特别选择性,赋矿围岩既包括二叠系和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又包括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矿石组分简单,以萤石、石英和方解石为主,矿石类型以石英-萤石型和萤石-石英型为主。围岩蚀变类型简单,主要发育硅化、高岭土化和绿泥石化等。地质勘探表明,俄力木台地区、马岱沟地区以及小北沟地区均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 摘要:湖南省东北部(简称湘东北地区)是华南江南古陆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沿长沙-平江(长平)断裂中段东侧的井冲-北山一带新发现了一些原生钴矿,代表性矿床有井冲铜钴多金属矿床和横洞钴矿床,目前对这类矿床的形成过程与机理的研究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湘东北地区该类型矿床的进一步找矿勘查。He-Ar分析结果表明4He值变化范围为2.2×10-8~11.8×10-8cm3STP/g,40Ar值为3.1×10-8~11.2×10-8cm3STP/g,变化的范围反映了流体包裹体丰度的差异。根据4Hemantle=(R–Rc)/(Rm–Rc)×100计算得出井冲矿区成矿流体中幔源He的比例不超过0.12%~4.84%,表明He主要来自于壳源。接近大气值的40Ar/36Ar比值和低的放射性40Ar值(<4%)表明Ar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放射性成因Ar的含量很低。这种明显低于地壳和地幔相应值的Ar同位素组成可能与He和Ar在挥发分进入热液体系时发生了动力分馏作用有关。结合矿石的硫同位素特征(δ34S=-4.9‰~0.2‰),壳源成因的He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最可能来自连云山岩体。这一特征与葡萄牙的Panasqueira W-Cu(Ag)-Sn矿床不同,该矿床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与S型花岗岩有关,但其高的3He/4He值(>5Ra)却显示有大量地幔流体参与了成矿(Burnard and Polya,2004)。因此,井冲铜钴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
  • 摘要:本文根据前人对南岭地区铅锌矿的成矿规律,特别是富矿规律的研究,提出南岭地区铅锌矿的找矿突破方向。本区铅锌矿床受大地构造控制明显,矿床产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特定部位,找矿方向重点是隆起与坳陷区的过渡地带、古陆边缘、隆起区中的坳陷区、坳陷区中的隆起区。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以及几组大断裂的交汇部位,特别是赣江—吴川深大断裂和广济—平南深大断裂这两条深大断裂之间及附近。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应着重研究构造—岩浆岩—矿体三者的关系,在多期多次构造强烈活动地区,燕山期酸、中酸性小侵入体广布地区是寻找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最有利地段。在此前提下,根据不同围岩条件寻找不同亚类铅锌矿床。前泥盆系隆起区,浅变质碎屑岩发育地区及花岗岩基广布地区是寻找中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最有利地段。层控铅锌矿床主要受岩相古地理的控制,后期构造改造对形成富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晚古生代坳陷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尤其是中、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碳酸盐岩发育的地区,碳酸盐岩台地相(尤其是内陆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及生物礁相)或台地相与盆地相相变带中,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北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次)附近是寻找层控铅锌矿床的有利地段。
  • 摘要:实验岩石学结果表明地幔橄榄岩可与富硅熔体反应增加橄榄岩中辉石与橄榄石比例(Yaxley andGreen,1998),俯冲带地幔橄榄岩不仅受到俯冲流体交代(Manning,2004),还有可能来自俯冲洋壳、沉积物部分熔融熔体的交代(Nichols et al.,1994;Yogodzinski and Kelemen,1998),甚至是超临界流体(Bureau and Keppler,1999;Kawamoto et al.,2012;Mibe et al.,2011)。富硅熔体对地幔楔的改造将有效改变地幔楔源区岩性。目前为止,对于俯冲带条件下,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FRTEs在地幔矿物/熔体间的分配系数的研究还很有限并集中在低氧逸度条件(Adam and Green,2006),缺乏高氧逸度的实验结果。本研究系统测定了地幔楔部分熔融过程中,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石榴子石、硫化物)/熔体FRTEs的分配系数,研究了氧逸度对过渡族元素分配行为的影响。其结果对于判断岛弧玄武岩源区岩性具有重要意义。基
  • 摘要:本文在系统野外观察、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硫同位素、有机碳含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黑破带"与成矿的关系及矿床形成机制,成矿过程可概括为热液流体溶蚀地层内膏盐层,形成富含金属离子与硫酸盐的成矿流体,在“黑破带”内与有机质提供的还原剂发生反应,经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产生还原硫致使金属硫化物沉淀成矿。
  • 摘要:甲玛矿区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成矿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板片中南部。甲玛矿区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碎屑-碳酸盐岩系,包括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灰岩、大理岩,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砂板岩、角岩以及牛马塘一带分布有少量第四系(Q)。上侏罗统多底沟组与下白垩统林布宗组呈整合接触关系,整体倾向北东,倾角约为40°。矽卡岩呈层状产于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的层间,铜钼铅锌金银矿化十分强烈。甲玛矿床矿体为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角岩型铜钼矿体和斑岩型钼(铜)矿体。矿床热液蚀变系统主要包括了钾化带、青磐岩化带、绢英岩化带、泥化带与岩帽,由岩体中心向外呈环带状依次分布,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黑云母主要为两类:一类是原生黑云母,属于成矿前;另一类是岩浆-热液形成的热液黑云母。
  • 摘要:岩石物理化学是岩石学与物理化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现代岩石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理论基础是相律和相平衡原理,以及热力学三大定律.是研究矿物、岩石、熔浆(体)、气体、溶液、流体之间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平衡共存关系的一种有效方法.矿物共生组合建立之后,是成矿作用和生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服务。就可以应用相平衡原理和相律,为探讨和解释矿相平衡图和相平衡曲线可帮助人们:(1)预测和识别物相;(2)认识矿石化学的趋向,即有关成矿溶液的性质及其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化;(3)认识化学反应的特点和结构特点;(4)了解可以共生和不能共生的矿物;(5)识别矿物的平衡组合和不平衡组合;(6)解释成矿溶液的性质和成矿作用的机理,用中的温度、压力和硫、氧逸度等条件的范围。
  • 摘要:黄铁矿能够在浅变质过程中不受改造,而保存原有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但是当有后期热液的加入发生交代作用时,则原来的组分可能被改造。电子探针数据表明,Py1含有相对较高Ba、Zn、Pb、Mn等在热卤水中富集的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在Py2a和Py2b中比较富集,但是Pyl中的Co和Ni元素仍然表现出有沉积黄铁矿的特征,即Co/Ni基本小于1,说明Py1在成岩成矿期受到富Ba、Zn、Pb、Mn热卤水的影响,并发生了的交代作用,使其中微量元素含量被改造。而Py2a和Py2b成矿时期应该就是卤水活动的时期,代表银洞子银铅矿床的主成矿期。对Py2期石英、重晶石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的盐度介于蒸发卤水与海水间,可能是两者的混合,流体密度小于海水,表明银洞子矿床是Selwyn型矿床,这也得到前述矿相学的验证。同时,对Py2期菱铁矿和铁白云石的C-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也证明了其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且海水对成矿物质来源有一定的贡献。结合岩相古地理资料,认为银洞子矿床成矿流体来自早古生代盆地边缘蒸发的海水与孔隙水混合,沿着同生断裂,顺着孔隙度较高的未固结碎屑岩侧向交代;同时部分流体喷出海底,由于其密度小于海水,迅速与海水混合,冷却沉降;一部分含矿流体在未固结沉积物表面向下渗滤沉淀,另一部分直接沉淀在海底,在海水作用下形成粒序、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
  • 摘要:分析了生物成矿作用的机理,生物通过对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促使成矿元素发生富集、迁移与沉淀,研究了生物富集成矿元素的能力与方式,生物迁移成矿元素的方式,生物沉淀成矿元素的方式,矿产资源和地壳能源是现代化工、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在矿产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和储量构成中,沉积岩石圈中的数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所利用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全部产于沉积岩石圈。粗略估计,大部分铁、锰、磷、铝、金矿资源,近半数的铅、锌矿,三分之一的铜矿资源为沉积或沉积变质类型。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我们迫切需要更完善的成矿理论指导找矿勘探,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沉积岩层中发现更多的矿产。生物成矿用研究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称为生物成矿作用。它可能从二、三十亿年前的地质历史时期延续到现代。
  • 摘要:本文在详实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猴桥钼矿床含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研究,确定了成矿流体的性质,初步探讨了矿质沉淀的原因,猴桥钼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气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02~334℃,集中于180~280℃之间;盐度为4.49%~12.51%,集中于5%~10%;密度为0.65~0.96g/cm3。因此,猴桥钼矿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流体温度和盐度变化范围较大,指示成矿过程中流体性质发生了较大变化,这说明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引起猴桥钼矿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流体压力为28~92MPa,相应成矿深度为0.9~3.1km,平均深度2.0km,表明猴桥钼矿床属浅成矿床。
  • 摘要:天宝山铅锌矿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多数为单一的液相包裹体和气液比为2%~20%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20~220℃,成矿阶段温度较低,在120~160℃之间;包裹体盐度介于5.11%~8.45%,略高于海水盐度,可能为地下热卤水。三个成矿期次中流体密度范围差别不大,主要分布范围为0.75~0.85g/cm3,为中-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变化范围为40~45Mpa,成矿深度大概为1.5~2.0km,说明流体运移于较为浅成的环境中,为浅成铅锌矿床,天宝山铅锌矿床在控矿因素、热液性质和来源、成矿压力及深度等方面具有MVT型铅锌矿性质,属于MVT型铅锌矿。
  • 摘要:据古盐度分析结果,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第一段(J3K1)古盐度相对较高,为半咸水沉积环境,但尚未达到盆地卤水的盐度水平;铜含量相对较高,介于35.19×10-6~124.3×10-6,证明其有利于铜成矿物质形成初始富集。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K1kz2-1)古盐度最低为微咸水—淡水沉积环境,中侏罗统塔尔尕组古盐度值最高(J2t)为咸水沉积环境。而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第一段为赋矿层位,故针对萨热克砂砾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古盐度相对较高的半咸水沉积环境更有利于初始富集,对于后期盆地流体改造富集成矿和辉绿岩辉长岩叠加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初始成矿物质。
  •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的初步分析,得出如下认识:(1)伴随深部地质过程的地幔流体作用是引发地壳中成矿作用的重要物质源和动力源,在流体产生和运移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成矿元素的富集;(2)地幔流体交代与流体作用演化,不仅具有深部成矿条件,而且具备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重要动力学和地球化学背景;(3)从地壳物质混染覆盖和多源叠加的现实客观表象中,揭示成矿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实质,是具有相当难度的深化内生矿床成因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
  • 摘要:地球内部流体的活动乃是形成各种矿床的必要条件,是导致矿物聚积和金属成矿作用的前提.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作为地球内部流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幔流体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众多学者就对世界首例白云郑博地幔流体交代稀土矿床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地幔流体与成矿作用的基本问题.白云鄂博矿床含矿岩性为白云岩,是中元古代白云鄂博群的下组中的一套碳酸岩地层,在白云鄂博地区广泛出现,白云鄂博铌-稀土-铁矿只赋存于宽沟背斜南翼的白云岩中,而宽沟北翼白云岩(又称为灰岩)则没有任何的矿化现象,因此宽沟两翼白云岩成因,就成为白云鄂博矿成因的关键所在。白云岩是铁的含矿围岩、稀土的直接含矿矿石。关于白云岩的年龄,属于元古代白云鄂博群没有疑问,但其成因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大型、超大型矿床研究是国内外地质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围绕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机理研究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成矿物质多来自深部或最初来自地幔,地幔流体活动又主要受所处的构造动力学背景制约,其主要活动在与裂谷、洋中脊及俯冲带等壳幔物质交换的构造环境中。特定的环境下特殊流体作用可能是超大型、大型矿床形成的有利因素。从成矿赖以发生的物质来源、热液来源和维持热液活动的热源来考察,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必须具备更多的物质储备、更大的流体库和稳定的热源。笔者认为地幔流体可能具备了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可能条件。
  • 摘要:新疆白杨河铀—铍矿床位于新疆雪米斯坦火山岩带西段.本文简述了白杨河铀铍矿床地质概况及围岩蚀变特征,主要研究了与铀铍矿化密切相关的赤铁矿化以及萤石化,从元素迁移沉淀的角度探讨了铀铍矿化与赤铁矿化及萤石化的关系.最后简述了白杨河铀铍矿床成矿过程、成因机制.
  • 摘要:在学习了叶天竺先生"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理论基础上,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系统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构建了中国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铀含量较高(1×10-5~7×10-5)的碳硅泥岩组合,及附近的含铀地质体(中酸性岩浆岩体),少数铀源于深部。成矿流体中的铀通过热液在区域上的循环获得,即下降气液对富铀碳硅泥岩系和含铀岩浆岩体的萃取与上升气液带入的深源铀。铀在成矿流体中以U02F42-、U02(C03)2-、U02(C03)24-_种形成运移。成矿流体的水来源于变质水、构造热液水、岩浆热液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溶液体系。矿化剂∑C02具有幔源特征。成矿流体在成矿结构面循环的过程中,因空间增大,压力减小,流体减压去气,CO2逸出,动态地球化学平衡遭破坏,导致流体中U6+被还原成U4+,从而沉淀成矿。
  • 摘要:稀有金属伟晶岩侵入到变火山岩或变沉积岩围岩中,由岩浆分异出的富含稀有元素的流体相将与围岩发生水-岩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交代晕或分散晕,本文通过对可可托海3号脉蚀变围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拟建立成矿元素扩散模型,为评价和寻找稀有金属矿床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三岔河矿床位于九龙向斜槽部,羊房沟正长岩体与上三叠统板岩和片岩的侵入接触带附近。羊房沟正长岩体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6公里,其南端边部的石英闪长岩及围岩中有花岗伟晶岩脉侵入。锂-铍矿体即赋存于这些伟晶岩中,成群分布。在已调查的3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已发现70条伟晶岩脉,其中50条含锂(铍)矿化。岩脉以脉状为主,少数为透镜状和不规则状;脉体具分枝现象,分枝后主脉与支脉大致平行。岩脉长度较小,但个别达600米以上,厚度变化大,一般在3到20米之间。岩脉包括电气石-微斜长石型、钠长石-微斜长石型、钠长石-石英型和钠长石-锂辉石型,矿化脉主要为具强烈交代的钠长石一锂辉石伟晶岩脉。九龙地区羊房沟岩体和兰尼巴岩体的外围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虽然矿脉比较小,但有希望发现高品位的稀有金属矿脉(李建康等,2014)。其中,羊房沟岩体南端三岔河地区,构造裂隙发育,岩脉受岩体和围岩控制,以锂矿化为主的矿脉远离岩体,以铍矿化为主的矿脉靠近岩体,钠长石化、白云母化、电气石化和云英岩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兰尼巴岩体东侧和北侧合德地区,为合德背斜北倾没端,张性和扭性裂隙发育,控制着矿体的形体和规模,往西矿化减弱,钠长石化、锂云母化、云英岩化和白云母化是找矿标志。
  • 摘要:拿若铜(金)矿床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通过矿床的元素基本分析,对矿床的铜、金和银矿化进行总结,简述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其矿石类型主要包括浸染状矿石、致密块状矿石、脉状矿石和角砾状矿石。该矿床的矿物组成比较简单,其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辉钼矿、斑铜矿、蓝辉铜矿、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等,以硫酸盐矿物为主,少量金属氧化物;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和绢云母,其次为钾长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石膏、黑云母、高岭石等。矿石构造主要是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矿体在平面上呈长条状,沿北东向展布。矿化程度从岩体中心向外逐渐减弱,向北东方向矿化减弱程度较强,仅有两条勘探线长度则迅速尖灭;向南西方向减弱程度较缓,长度跨了五条勘探线的间距。铜矿化程度减弱比较连续,但金矿化与银矿化呈现断续分布。
  • 摘要:新疆阿尔泰南缘NW-SE向斜列着四个火山沉积盆地,依次为阿舍勒盆地、冲乎尔盆地、克兰盆地和麦兹盆地.其中麦兹盆地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出露一系列铁矿床(点),这些矿床具有顺层分布、矿体与围岩一起变形的特点,并且矿体周围发育大量的矽卡岩矿物,导致这些矿床的成因长期存在争议(杨富全等,2008).巴特巴克布拉克矿床矿体及其周围发育大量矽卡岩,但矽卡岩与矿体并不是沿岩体和围岩接触带分布,接触带也未见矽卡岩化,南北两侧均发育大面积花岗岩,笔者认为矿床形成过程为花岗质岩浆交代围岩形成钙铁-钙铝榴石系列和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矿物,辉石全铁含量较石榴石相对减少,表明此时磁铁矿并未大量沉淀,可能会伴有少量磁铁矿的析出。
  • 摘要:焦家断裂蚀变带,是胶东地区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其赋存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型"玲珑-焦家式"金矿床(吕古贤,1993).该带的"焦家式"蚀变岩型矿床,主要产于韧-脆性剪切带中.。本文用穿过焦家断裂蚀变带的1800多米的钻孔岩芯为对象,对焦家断裂下盘蚀变花岗岩区开展了观测分析。经过岩石学矿物学定量化分带研究确定了蚀变分带,即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带、强钾长石化花岗质蚀变岩带、弱钾化花岗岩带和未蚀变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带。主要成果包括:对焦家断裂带深钻孔进行了蚀变岩带-韧脆性变形分带的划分。花岗岩带受断裂影响(从-1620到-1890m),往下可依次分为(黄铁)绢英岩带,宽35.7m,脆性变形为主,矿化蚀变作用强烈;强钾化花岗质蚀变岩带,宽10.6m,韧-脆性变形,矿化蚀变作用变弱;弱钾化花岗岩带,韧性变形为主,宽76.92m,蚀变作用很弱。
  • 摘要:地幔柱岩浆作用是地球深部挥发分脱出的重要通道,形成了Fe-Ti-V氧化物与Cu-Ni-PGE硫化物岩浆矿床.峨眉山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流体挥发份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苦橄岩和玄武岩基质中流体总量明显低于西伯利亚的流体总量。流体化学组成以H2O为主(96mol%),除H2O外,其它组分为H2(70mol%)和CO2(18%)。峨眉山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喷出岩、含硫化物矿床(朱布)侵入体和含氧化物矿床岩体挥发分碳同位素组成位于地幔和地壳范围内,朱布侵入体部分样品烷烃碳同位素表明来源于沉积有机质热裂解作用,可能为围岩有机质的混染。从喷出岩、含硫化物矿床岩体到含氧化物矿床岩体流体挥发分含量、H2O和H2含量降低,CO2和SO2含量增加,表明地幔柱起源岩浆的流体组成有较高的H2,岩浆起源于以H2O和H2为主的相对还原的流体介质环境中,随着岩浆的演化挥发分不断散失、壳源组分混入,逐渐过渡到氧化的流体环境。不同类型岩浆矿床的形成可能与混入流体的类型有关。高S组分和地壳混染可能是硫饱和及硫化物熔离成矿的关键因素,高氧逸度流体的加入是钒钛磁铁矿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
  • 摘要:对安徽贵池黄山岭铅锌钼矿床成因进行了研究。基于野外的地质工作,结合室内对矿区石英闪长玢岩进行全岩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的测试、U-Pb锆石定年、同位素测定、光薄片镜下鉴定、石英闪长玢岩的含矿性分析,和矿体不同部位矿化特征分析,对矿床成因与侵入岩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确定成矿侵入体。结果显示,浅部石英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144±1.4Ma(MSWD=0.40),说明其侵位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之交。铅同位素值分布集中,与侵入岩体铅同位素相当,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因此结合年代学的数据,尽管空间上石英闪长玢岩与矿体更密切,但矿石的铅同位素与花岗斑岩体的铅同位素相当,以及从矿体与石英闪长玢岩体的相互穿插关系来看,矿化更可能是由深部花岗斑岩体引起。深部岩浆房中早期分异形成中性岩浆,并沿北北东向的断裂侵入五峰组与汤头组间的层间虚脱部位。矽卡岩铅锌矿体的分布远离了深部花岗斑岩体与碳酸盐岩的主接触带,受到了断裂及地层的控制。后期的找矿工作应该围绕存在于矿区东南深部的花岗斑岩体进行,以寻找接触带附近的Mo矿体为主。
  • 摘要:栾川钼多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分布着一系列与钼多金属矿化有关的燕山期花岗岩小岩体。本文选择这几个代表性岩体中的黑云母为研究对象,进行电子探针分析,探讨其岩体成因及成矿意义。岩体中的黑云母都具有高硅、富镁、低铝和贫铁的特征。本文南泥湖与上房沟岩体中黑云母表现为贫Ca特征,鱼库与黄背岭岩体中黑云母表现为无Ca或贫Ca特征。鱼库岩体与黄背岭岩体中黑云母的F含量均较高,而Cl含量则接近0。根据黑云母中的Ti含量,认为中鱼库隐伏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类似岩浆成因的特征,而本文研究的小岩体中的黑云母具有固相线下交代作用成因的特征。由此认为小岩体具有很快的侵入速度,有深部流体顺着岩浆柱穿透上来对小岩体形成了高温热液交代作用。本文研究的岩体在形成时都具有较高的温度与氧逸度,这不仅有利于Mo的成矿,也为热液运移提供了足够的热源。鱼库隐伏岩体与黄背岭岩体中的黑云母都富F、贫Cl,而Cu矿的形成强烈依赖于初始岩浆中Cl的含量大小。因此,这有可能是本区形成大规模Mo矿而没有Cu矿床产出的原因。
  • 摘要:明山金矿位于右江盆地右江区域性断裂带东部巴合背斜南东端的南西翼。矿区内发育有NW向和NE向两组断裂,以NW向断裂规模较大、延伸长,矿体主要产于NW向断裂及其次级构造的张性构造破碎带中。岩相学观察成矿期主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W(VH2O+LH2O)型包裹体。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流体中阳离子以Na+、Ca2+、Mg2+、K+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成矿流体中水可能主要来源于变质水,并混有少量岩浆水。明山金矿成岩黄铁矿含有较高的Au,说明成岩期已经发生了Au的预富集,而黄铁矿中S主要来源于地层,表明地层可能为潜在的矿源层。桂西北地区成矿年龄数据表明,卡林型金矿成矿时代集中于燕山早–中期,而矿区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推测明山金矿不止一个成矿期次,可能存在多期次多阶段的成矿作用。根据成矿流体的水既有变质水,又有岩浆水特征。推测成矿作用主要与变质作用有关,且与岩浆作用具有一定关系。
  • 摘要:云南富乐铅锌矿床位于滇东北的铅锌矿集区,该矿集区隶属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带,其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及弥勒-曲靖台褶皱带的北东端。通过对该矿段系统采样,同时结合矿相、扫描电镜及能谱等分析测试,最终在该矿床中发现了大量铜矿物,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即黄铜矿、锌砷黝铜矿、黝铜矿及孔雀石。这些铜矿物主要以单矿物的形式存在,常交代闪锌矿和黄铁矿等矿物,形状多样,既有原生的铜矿物也有沿裂隙孔洞充填的后生铜矿物。通过研究发现该矿床铜矿物具后生成矿的特征,同时矿体产出位置距上覆峨眉山玄武岩很近(<160m),因此,可推测上覆峨眉山玄武岩层为富乐铅锌矿床成矿流体阻挡层。此外,上述的几类铜矿物常见于中低温热液铅锌矿床,其中锌砷黝铜矿是硫盐矿物中较为罕见的矿物,黝铜矿和锌砷黝铜的出现暗示了相对氧化的成矿环境,而孔雀石是铜矿物在氧化过程中形成的次生矿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川滇黔地区铅锌矿与峨眉山玄武岩之间的相互地质作用。
  • 摘要:湖南省慈利县卓家山镍钼矿区位于慈利县城南西约37km处,交通便利。本文主要探讨镍钼矿的物质来源,并浅析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卓家山镍钼矿床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之二级构造单元上的扬子地块、江南地块、江汉断拗之次级构造洞庭湖凹陷三者结合部位。矿区镍钼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产出严格受含矿层位控制,有用元素载体本身即为寒武系下统底部炭质页岩、磷块岩等沉积岩层,区内无热液活动,变质作用很低,构造以褶皱为主,矿石物质成分和组构特征具沉积矿产特点,充分说明本区镍钼矿床为沉积成因。寒武系下统底部黑色炭质页岩中赋存的鳞片状或板状页岩常为钼、镍的载矿体,往往矿石质量较好,在找矿中发现这种页岩后,必须注意观察研究;金属硫化物层是较富的镍钼矿石,是镍钼矿最直接的找矿标志,但此层不稳定,且易风化流失,常呈褐红色或杂色污染状,必须在新鲜面观察才能发现。
  • 摘要:本文阐述铜陵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石炭纪海底热水活动有关,是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叠加燕山期的岩浆热液改造成因,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次是石炭纪的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物;第二次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岩浆热液交代围岩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同时岩浆流体对石炭纪形成的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沉积矿胚层被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改造成因,属岩浆热液矿床;或斑岩-矽卡岩型。介绍了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标志,例如,伴随着强大深部热流而形成的张性同生断裂是控制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与分布的关键因素;南北向与东西向隐伏断裂交汇处为有利的成矿部位,且其硫化物分布有受南北向基底断裂控制的趋势;石炭系黄龙组(C2h)灰岩底部及碎屑岩向碳酸盐岩过渡部位为其重要的成矿部位;下部浸染状-脉状矿化,上部层状(岩)矿石的双层结构是该类型矿床重要特征;黄龙组底部的热水沉积岩是铜陵块状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 摘要:本文尝试将Micromine Kantan3D软件应用于海山结壳资源评价工作,结合海山区结壳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海山结壳测站稀疏、控制程度有限的现状,实体模型建立方法如下:在已知测站经纬度坐标、水深和样长的基础上,计算各测站岩心的顶端和底端的三维坐标;之后,将全部测站岩心的顶端坐标和底端坐标依次连接生成顶表面和底表面;最后,将顶面和底面封闭生成线框实体。在建模过程中,利用水深、地貌、底质等控制数据对结壳分布进行约束和界定。Kantan3D软件提供了距离反比加权法、克里格法以及三角网多边形法等多种资源计算方法。在估算海山富钴结壳资源量时,由于站位数据较少,故采用距离反比加权法进行品位估值,之后对各立方体单元块的资源量进行累加即得总资源量。该计算结果可以通过三角网多边形法进行对比验证。
  • 摘要:本文选择了10件新鲜的和发生不同程度蚀变的玄武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热液蚀变及海水蚀变作用对岩石元素迁移的影响。经矿相显微镜观察和XRD、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玉皇山附近3件玄武岩遭受了较强烈的蚀变作用,生成斜绿泥石、脆绿泥石、富钛韭闪石等;21Ⅶ-S2-D1、21Ⅶ-S10-TVG2、21Ⅶ-S11-TVG3三件样品中见部分橄榄石或辉石斑晶发生交代蚀变作用,生成黄绿色鳞片状的蒙脱石或绿脱石;其余四件样品相对较新鲜,仅见沸石葡萄石化。根据岩石蚀变程度,研究区玄武岩分为三类:H型,L型和F型。玄武岩样品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大部分的近似平行于N-MORB,呈现左倾趋势,其中两件样品21Ⅶ-S2-D1和21Ⅶ-S5-D4轻微富集亲石元素,与典型E-MORB型玄武岩近似平行。热液区附近的H型玄武岩强烈富集U、Ta、Ti,亏损La、Sr;L型玄武岩相对富集Zr、Hf,亏损Ba、Th。研究区玄武岩样品根据蚀变程度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蚀变矿物组合。通过和相对较新鲜样品进行对比计算各元素的富集因子,可以反映不同蚀变过程中元素含量的富集或亏损等变化情况。在玉皇山热液区附近的玄武岩发生绿泥石化、闪石化等较高程度的蚀变作用,使岩石中相对富集Sc、Ti、Mn、Co、Cu、Zn、Ta、Pb、U等金属元素。而受海水作用影响发生蒙脱石或绿脱石化的玄武岩样品则相对富集K、Rb、Cs等碱金属元素和稀土元素。
  • 摘要:现代海底扩张中心正在形成的块状硫化物中金的显著富集表明,海底喷流热液可同时迁移Cu、Pb、Zn等贱金属和Au、Ag等贵金属,当热液中矿质发生沉淀时,Au和Cu、Pb、Zn发生了分离,或热液中原本就富含Au而贫贱金属,则形成独立的海底喷流型金矿床。由海底喷流作用所形成的矿床,按容矿围岩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以火山岩为容矿岩石的海底喷流矿床;另一类是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海底喷流沉积矿床。这两类一般都包括两套成矿系统,即喷口以下的矿液补给系统和其上的海底热水化学沉积系统。喷流型矿床一般在喷口及其附近富Cu,而向外或上侧则转为富Pb、Zn。此类矿床的另一典型特征是常伴有所谓的“喷流岩”,包括重晶石岩、毒重石岩、电气石岩、钠长石岩、燧石岩(硅岩)、铁碳酸盐岩以及铁锰氧化物和富硫化物的地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