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硅溶胶

硅溶胶

硅溶胶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43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4篇、会议论文167篇、专利文献15089篇;相关期刊352种,包括材料工程、铸造、电镀与涂饰等; 相关会议108种,包括中国铸造协会精密铸造分会第十四届年会、2014年全国无机硅化物行业年会暨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研讨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无机硅化物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行业发展研讨会等;硅溶胶的相关文献由440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卫丽、宋志棠、章浩龙等。

硅溶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4 占比:5.42%

会议论文>

论文:167 占比:1.04%

专利文献>

论文:15089 占比:93.55%

总计:16130篇

硅溶胶—发文趋势图

硅溶胶

-研究学者

  • 刘卫丽
  • 宋志棠
  • 章浩龙
  • 李春生
  • 刘玉岭
  • 范渊卿
  • 李春光
  • 李薇薇
  • 杨辉
  • 付耀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丁铸; 肖炳斐; 王明燕
    • 摘要: 以改善磷酸盐防腐涂料的常温固化性能为目的,采用磷酸二氢铝溶液作为粘结剂,氧化镁、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作为填料,通过添加不同掺量的硅溶胶,使磷酸盐涂料在常温下固化成膜。对常温固化磷酸盐涂层进行了附着力测试和微观结构表征,并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了涂层在3.5%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硅溶胶的加入使得涂层附着力增大,腐蚀电位正移,腐蚀电流密度降低,有效提高了涂层的耐蚀性能。其中,5.6%硅溶胶改性的磷酸盐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最低,腐蚀电位最正,极化电阻最大。经过720 h中性盐雾试验后,涂覆该涂层的Q235钢板基底表面依旧光亮且无腐蚀产物。
    • 余茂林; 孙皓; 杨雨浛; 邓安仲; 罗盛; 袁旺
    • 摘要: 目的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传统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存在的施工困难、体系过厚、装饰性安全性较差等不足,制备力学性能和装饰性优异的隔热节能涂层。方法 使用KH560对硅溶胶进行改性,与苯丙乳液进行复合制备隔热节能涂料的成膜基料,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20%的群青、钴蓝颜浆,制备8种隔热节能涂层。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马尔文Zeta电位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仪分别对硅溶胶的接枝改性效果、粒径分布、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进行测试。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分别对2种颜料的微观形貌、晶体特性和元素组成进行分析。采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测试2种蓝色颜料和节能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比和近红外反射比。采用红外热像仪对涂层试板隔热性能进行测试。采用多种涂层力学测试工具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涂层的综合力学性能、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 KH560对无机硅溶胶改性效果较好,可以显著降低硅溶胶的团聚,提升硅溶胶的热稳定性及其在有机乳液的分散性。群青和钴蓝颜料的添加量为5%时,2种涂层的节能隔热效果达到最优。添加量为5%群青的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比、近红外反射比分别为0.462、0.533,添加量为5%钴蓝的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比、近红外反射比分别为0.311、0.522。红外热像图显示,添加量为5%群青的涂层和5%钴蓝的涂层的背面热平衡温度分别为68.0、65.5°C,较空白板分别降低了4.9、7.4°C。颜料的添加量5%时,2种涂层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经盐溶液浸泡30 d后2种涂层均无明显微观和宏观缺陷,能满足实际使用需要。结论 隔热反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反射型隔热节能涂层的隔热性能较优异,同时兼具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符合当下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
    • 潘锐; 李琳; 武晓刚; 董茵; 姜浩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试验设备,对硅溶胶-电熔刚玉粉型壳表面“墨点”进行宏观、微观分析,结合铸件表面缺陷在不同形态下的形貌,分析了型壳表面“墨点”及铸件表面麻点缺陷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型壳面层粉料粒度单峰值、面层料浆不致密以及型壳背层砂中“黑砂”三项因素导致型壳面层出现“墨点”、铸件表面麻点缺陷,当采用单峰值刚玉粉制备面层型壳时,面层料浆工艺参数粘度45~50 s、涂层厚度0.09~0.1 mm,可有效解决型壳“墨点”问题及铸件表面“凹坑”缺陷。
    • 杨春梅; 黄梓芸; 覃静雯; 陆真平; 陆太进; 汤紫薇
    • 摘要: 通过走访翡翠市场得知存在无机材料充填的翡翠,目前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对无机材料充填翡翠缺少鉴定依据。本模拟实验使用水玻璃和硅溶胶这两类无机材料对低档翡翠进行充填以了解其鉴定特征。利用常规宝石学测试、钻石观测仪荧光观察、红外光谱分析(FTIR)、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LIBS)对无机充填翡翠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翡翠充填后其透明度、颜色、密度及结构均有所改善。(2)通过钻石观测仪观察,样品中的翡翠颗粒显示出绿色荧光,实验充填材料在裂隙以及颗粒间显示蓝色荧光且颜色分布不均匀。(3)通过中红外反射光谱测试,硅溶胶与水玻璃的谱图有微弱差别,经无机材料充填的样品在1162cm^(-1)、1070cm^(-1)、949cm^(-1),以及579cm^(-1)、529cm^(-1)、470cm^(-1)处的吸收峰逐渐减弱,峰形逐渐变圆滑或消失,结合近红外光谱7062cm^(-1)、5204cm^(-1)、 4537cm^(-1)范围的波谱形态和吸收峰特征鉴别充填翡翠。(4)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测试,验证了经过硅溶胶或钠钾水玻璃充填的翡翠中硅的含量偏高,钠钾水玻璃充填的翡翠具有钾含量高的特点。模拟实验充填的样品效果有待提高,但从中认识到无机材料充填翡翠的鉴定特征,对理解翡翠的优化处理机理有指导意义。
    • 马逸平; 樊武厚; 吴晋川; 蒲宗耀
    • 摘要: 针对当前有机-无机杂化型无氟织物防水剂含的有机溶剂存在环境不友好的问题,创新性地将长碳链硅烷改性硅溶胶(H-NPs)乳液与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SiWPU)相结合,制备出一种全水基的杂化型无氟织物防水剂。重点研究了全水基杂化无氟防水剂中有机/无机组分比例及其用于涤/棉织物整理时焙烘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涤/棉织物整理前后纤维表面的形貌变化,并考察了其在涤/棉织物防水整理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疏水整理织物的水接触角随着H-NP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并在H-NPs质量分数为27.5%时达到最大值(138±2.0)°;在相同焙烘时间下,180°C焙烘的疏水整理织物相比150°C焙烘时具有更大的水接触角;同时,整理织物的水接触角随着焙烘时间增加逐渐增大,并在焙烘5 min时具有最大的水接触角;疏水整理织物的纤维表面可明显观察到微纳米尺度的凸起结构,验证了其微纳粗糙结构的存在。
    • 丁言祯
    • 摘要: 简单介绍了无机建筑涂料的优良特性,综述了碱金属硅酸盐涂料和硅溶胶涂料发展历程、特性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建筑无机涂料的发展趋势。
    • 郑文杰; 刘峰; 黎春阳; 李国军
    • 摘要: 硅溶胶的硅氧键由于刚度太大而易在成膜交联过程中形成微裂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以硅烷偶联剂与硅溶胶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改性硅溶胶溶液,并将其涂在铝板表面;研究了硅溶胶的pH值、 pH值调节剂种类、反应时间对改性硅溶胶产物及其涂层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接触角测定仪等对涂层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硅溶胶性能稳定,其涂层表面光滑,铅笔硬度达到6 H,耐温500°C,接触角约为91°,热稳定性良好。
    • 李力锋
    • 摘要: 以水性丙烯酸氨基烤漆配方为基础,通过加入硅溶胶改性剂,制得有机-无机杂化涂料。研究了不同种类硅溶胶对涂层基本性能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硅溶胶并优化了硅溶胶的用量。通过加入附着力促进剂,改善了涂层与基材之间的附着力,并测试了最终得到的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硅溶胶的加入使得涂层的硬度得到明显提高,但涂层的光泽、附着力、耐冲击性等性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硅溶胶的质量分数在20%时,得到的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综合性能较好,可以作为室内装饰幕墙涂层应用于公共场所。
    • 于恒; 赖科言; 付义纯; 王国顺; 叶代勇
    • 摘要: 采用异氰酸酯基团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与硅溶胶混合的方法,制备出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硅溶胶纳米复合乳液,探究了分散在聚氨酯预聚体中的硅溶胶颗粒的粒径和复合漆膜中硅溶胶的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散在聚氨酯预聚体中的19 nm小粒径硅溶胶颗粒容易团聚,漆膜性能较差;相比之下,91 nm的硅溶胶无机粒子在乳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复合漆膜中硅溶胶的含量对漆膜的吸水率和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但对漆膜硬度、附着力和光泽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硅溶胶粒子粒径为91 nm,加入量为复合乳液质量的30%时漆膜性能最佳,吸水率为2.67%,铅笔硬度为3H,拉伸强度为5.77 MPa,断裂伸长率为564.58%,硅溶胶与树脂基质相容性最好。并且与未改性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漆膜相比,复合漆膜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 笪鹏; 邹炎君; 谢李昭; 蒋学鑫; 黄妍
    • 摘要: 通过球磨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备了粒径为300 nm左右的超细化膨胀型阻燃剂(nanoIFR),并利用正硅酸四已酯(TEOS)对其进行水解包覆制备(SiO_(2)-nanoIFR),对二者进行粒度分布、傅里叶红外光谱、光学电子显微图像表征。将其用于制备阻燃聚丙烯复合材料(IFR/PP、nanoIFR/PP、SiO_(2)-nanoIFR/PP),进行氧指数(LOI)、熔融滴落,炭层扫描等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nanoIFR/PP和SiO_(2)-nanoIFR/PP的氧指数均高于IFR/PP,SiO_(2)-nanoIFR/PP炭层更致密,几乎没有熔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