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相行为

相行为

相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8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晶体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67篇、专利文献123595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功能材料、化工学报、食品科学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中国感光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等;相行为的相关文献由7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光宪、银建中、陈尔强等。

相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6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23595 占比:99.77%

总计:123875篇

相行为—发文趋势图

相行为

-研究学者

  • 李光宪
  • 银建中
  • 陈尔强
  • 林嘉平
  • 高静
  • 廖永贵
  • 张婉萍
  • 彭海炎
  • 文秀芳
  • 杨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孝建; 魏建光
    • 摘要: 中相微乳液相行为及增溶能力主要受油、无机盐、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组分的影响,本实验在油水体积比1∶1与1∶2两种不同条件下,使用石油磺酸盐加乳化剂质量配比为4∶1总质量分数为0.3%,并以总质量分数为0.2%和0.4%作为对照组,利用Winsor相图盐度扫描法探究了中相微乳液相态特征的变化,并评价其增溶性能。结果表明:在油水体积比1∶1条件下所形成的中相微乳液远大于油水比1∶2条件下形成的;随着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形成中相微乳液所需Na Cl质量分数越低,“盐宽”范围变大且中相微乳液体积增加。随着Na Cl质量分数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亲油性逐渐增强,增溶参数增加。
    • 孔维新; 徐雷
    • 摘要: 计算物理和热力学及统计物理是物理学的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培养学生物理素养上起到重要作用。两门课程中繁多深奥的公式,使学生很难将公式和物理图像联系起来;并且课程涉及范围广泛,让学生较难较完整地掌握两门课程的完整体系。这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产生厌学情绪,教授和学习效果不理想。本文以模拟由两种不同组分所组成的液体的相行为为例子,进行计算物理与热力学及统计物理教学协作,引导学生将两门课的相关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模拟中。希望通过这种协作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周丹; 张磊磊; 刘文刚; 徐刚; 杨级; 蒋齐可; 王爱琴; 银建中
    • 摘要: 对于苯环上含有各种可还原基团(如–C=C,–CN,–C≡C)的硝基芳烃,通过选择性加氢来制备芳香胺类化合物依然充满挑战.负载型纳米催化剂通常存在过度加氢的缺陷,虽然通过覆盖部分金属位点等方法可改善其选择性,但多是以牺牲催化活性为代价.得益于较高的原子利用率以及孤立的活性位结构,单原子催化剂在硝基芳烃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崭露头角.例如Pt1/FeOx单原子催化剂在3-硝基苯乙烯加氢反应中对目标产物的选择性高于99%,且转化频率(TOF)是Pt纳米催化剂的20倍以上.然而,已报道的单原子催化体系中,活性组分多为Pt族贵金属,且以有机溶剂为反应介质,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本文以环境友好型溶剂——压缩CO2为反应介质,以氮掺杂碳负载非贵金属Co单原子(Co-N-C)为催化剂,实现了3-硝基苯乙烯的选择性加氢,且反应体系中无任何有机溶剂和助剂.在温和(60 oC,3 MPa H2(RT),总压8.1 MPa)的反应条件下,3-硝基苯乙烯可完全转化,目标产物3-乙烯基苯胺的选择性达到>99%,且产物可通过简单卸压直接分离.Co-N-C单原子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循环使用4次以后活性并无明显降低.HAADF-STEM表征发现反应后的催化剂中,Co仍然呈单原子分散.研究发现,通过改变CO2压力(即CO2相行为)可调变H2在其中的溶解度以及在加氢反应中的反应级数,进而调变反应速率.通常认为,催化活性会随CO2压力增大呈线性增加,而本文中转化率却随CO2压力增加呈现"倒V型"曲线关系,即当体系总压为8.1 MPa(PCO2=5.0 MPa)时,转化率达到最大值(100%),而升高或降低CO2压力均会显著降低催化活性.为解释"倒V型"曲线的成因,通过含可视窗的高压釜研究了3-硝基苯乙烯/CO2/H2三元体系的相行为.发现当总压为13.4 MPa时,体系为均匀的一相(即3-硝基苯乙烯完全溶解在CO2中);而当总压为8.1 MPa时,却形成了气-液两相.用激光笔照射高压釜上部的气相时,出现了明显的丁达尔现象,说明其中溶解有少量的3-硝基苯乙烯,呈胶体分散;底部为CO2膨胀的3-硝基苯乙烯液相,且该膨胀行为通过硝基苯-CO2二元相行为研究得到证实(即在一定CO2压力下,6 mL硝基苯可被CO2膨胀至充满整个高压釜(容积为29.3 mL)).动力学研究发现,在不含CO2以及总压为11.2 MPa时,H2的反应级数为~0.5;而当总压为8.1 MPa(CO2压力为5.0 MPa)时,H2的级数降为0,说明该压力下H2的溶解度显著增加.通过Peng-Robinson方程计算了不同CO2压力下H2的溶解度,发现H2溶解度与CO2压力也呈"倒V型"曲线关系,且最高点对应的CO2压力与上述转化率-PCO2曲线一致.因此,当总压为8.1 MPa,CO2分压为5.0 MPa时形成了CO2膨胀的3-硝基苯乙烯液体,溶解入该膨胀液体的CO2促进了H2的溶解,进而使H2的反应级数降为0,从而促进了加氢反应的进行.综上,本文以压缩CO2为溶剂,以非贵金属基Co-N-C为催化剂,发展了一种3-硝基苯乙烯绿色选择性加氢途径.同时发现,改变CO2压力可调变反应体系的相行为及反应动力学行为,进而调变催化性能.该研究结果可为调变压缩CO2介质中进行的其它催化转化反应性能提供借鉴.
    • 祁建磊; 周丹; 任泓睿; 徐琴琴; 银建中
    • 摘要: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微乳液是在超临界流体基础上新发展的一种分散体系,近些年吸引了学者的广泛研究.为推动这项研究工作不断前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胶束形状的研究、二氧化碳包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相关研究以及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在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讨论.并且对小角X射线散射和小角中子散射等测试方法在微乳液结构特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描述,最后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提出了其在材料制备、微反应器以及分离提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前景.
    • 张莉莉; 李艳; 高静
    • 摘要: 与聚合物双水相体系相比,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具有相分离效率高和选择性强的特点,在萃取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离子液体双水相体系中常见的kosmotropic组分为无机盐或有机盐,溶液环境通常呈现强碱性,不利于保持萃取分子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以低共熔溶剂替代盐类作为kosmotropic组分、以离子液体为chaotropic组分构建新型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双水相体系,考察了不同温度下的相行为规律,筛选出具有高临界共熔温度(UCST)和低临界共熔温度(LCST)两种截然相反的热可逆相转变行为的萃取体系,从宏观角度探索了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水三元体系的黏度、密度、电导率以及pH等理化特性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量子化学计算从微观角度分析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旨在揭示热可逆离子液体-低共熔溶剂双水相体系的成相机理,为萃取温敏性生物分子设计新的理想萃取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 李艳; 康菊红; 聂芳红; 刘书成; 黄超; 高静
    • 摘要: 离子液体微乳液具有稳定性高、溶解能力强和"可设计性"的优良特性.研究以季铵盐离子液体为极性相,以环己烷为非极性相,曲拉通-100和正丁醇为复合表面活性剂构筑具有离子液体包油(O/IL)、双连续(BC)和油包离子液体(IL/O)三种结构的微乳液体系.当温度从20°C升高至50°C时,[N4444]CF3COO、[N4444]C1和[N4444]Br三种季铵盐离子液体微乳液的单相区面积增大,且黏度降低.[N4444]CF3COO微乳液粒径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N4444]Cl和[N4444]Br微乳液则相反.结果表明,温度和离子液体阴离子种类是影响季铵类离子液体成相能力和理化特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能够为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 李艳; 张莉莉; 聂芳红; 高静
    • 摘要: 离子液体四丁基膦三氟乙酸盐([P4444] CF3COO)或三丁基辛基溴化膦([P4448]Br)与水构建的混合体系具有低临界共熔温度(LCST)的相变行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温度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萃取.论文考察氨基酸(amino acid,AA)对[P4444] CF3COO-水和[P4448] Br-水混合体系相转变温度的影响以及氨基酸在两相中的分配特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2%~10%的赖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可增强混合体系的成相能力,随着氨基酸添加量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离子液体相由下相转移至上相.实验证明氨基酸不仅是萃取目标产物,而且能够协助LCST型离子液体-水混合体系在萃取其他生物分子时调控相平衡,为含离子液体的液-液萃取体系的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 李安琪; 尚静; 李前进; 郭绰; 杨曦; 郭玉蓉
    • 摘要: 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健康饮食意识的普遍增强,凝胶食品因高含水量、低能量、口感宜人、质构特性独特等优点逐渐受到青睐.多糖和蛋白质是食品体系中广为存在的天然大分子,是食品凝胶结构设计的良好原料.有研究表明,多糖和蛋白质混合体系的相行为是决定两者混合凝胶微观结构及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阐述了多糖和蛋白质双相混合体系的相行为及影响因素,随后总结了混合体系在构建食品凝胶结构中的设计原则.最后,以乳清蛋白和几种常见多糖的混合体系为例,证明蛋白质和多糖在食品凝胶结构设计方面的巨大潜力.
    • 冯宁; 李洪光; 郝京诚
    • 摘要: 作为碳纳米材料家族的一颗新星,碳点因具有奇特的光致发光特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其制备方法通常可以归纳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而混酸回流是一种自上而下制备碳点的重要方法,中和是其中不可缺少的步骤.本文以富勒烯副产炭灰为原料,利用混酸回流方法制备了黄光发射的碳点,系统研究了NaOH、Na2CO3、K2CO3和NH3·H2O四种不同中和试剂对碳点结构和发光特性的影响.热重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和试剂的改变,影响碳点表面酸性官能团的解离程度,该结论被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相行为研究结果所印证.碳点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碳点的表面态,导致碳点光谱特性,如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的改变.选用了四种中和试剂中,Na2CO3处理得到的碳点表现出最优的发光性能.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中和试剂的选用是调节混酸回流方式,制备碳点性能的重要途径.而且碳点反离子的改变对其发光性能也具有明显影响.总之,中和试剂的碱性和反离子种类共同影响着碳点的表面结构,带来了不同的性能.这项工作提示着研究者在未来制备碳点时有必要将中和试剂的种类作为一项实验条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