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百粒重

百粒重

百粒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园艺、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专利文献97809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种子世界、作物学报等; 百粒重的相关文献由1005位作者贡献,包括范仲先、陈庆山、刘春燕等。

百粒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97809 占比:99.58%

总计:98223篇

百粒重—发文趋势图

百粒重

-研究学者

  • 范仲先
  • 陈庆山
  • 刘春燕
  • 盖钧镒
  • 胡杰
  • 孙亚男
  • 蒋洪蔚
  • 邱丽娟
  • 张孟臣
  • 张继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娟; 张彦威; 焦铸锦; 刘盼盼; 常玮
    • 摘要: 基于量化染色体区间上与目标性状相关多态性位点的富集程度这一原理开发的PyBSASeq算法,被证实更适合进行基于BSA-seq技术的复杂数量性状遗传解析.本研究采用该算法,以'滑皮豆'和'齐黄26'为亲本杂交所衍生的包含149个RILs为材料,挖掘与大豆百粒重相关位点,共获得11个与目标性状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分别位于1号、2号、4号、7号、9号、14号和16号染色体,其中qSW4-1、qSW9-1、qSW9-2和qSW7-1与已报道大豆百粒重QTL位置一致.候选区域共包含218个编码基因,根据基因表达特性和单倍型分析结果,最终获得2个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Glyma.02G075000和Glyma.04G082500,分别参与蔗糖的运输和维生素E的生物合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大豆百粒重遗传机制的阐释,并为基于BSA-Seq技术的数量性状研究提供参考.
    • 刘成; 张雅轩; 陈先连; 韩伟; 邢光南; 贺建波; 张焦平; 张逢凯; 孙磊; 李宁; 王吴彬; 盖钧镒
    • 摘要: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在长期驯化改良过程中,百粒重逐渐增大,阐明该变化的遗传基础,对大豆的进化研究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析大豆百粒重驯化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177份全基因组重测序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SojaCSSLP5)为材料,通过3个不同环境的表型评价,检测到13个与大豆百粒重相关的野生染色体片段,均具有减小大豆百粒重的加性效应,变幅为-0.49~-1.19 g,这与野生大豆具有较小百粒重相符。检测到的这些野生染色体片段分布在大豆11条染色体上,可以解释76.70%的表型变异,单个片段表型贡献率变幅为2.45%~15.14%。其中片段Gm03_LDB_15和Gm12_LDB_46的贡献率超过10%,为大豆百粒重由野生向栽培进化的大效应片段。结合双亲栽培大豆南农1138-2和野生大豆N24852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在这些区段内共预测到13个百粒重候选基因,涉及以下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途径:泛素蛋白激酶调控途径、G蛋白信号途径、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植物激素途径、转录调控因子途径和HAIKU途径。与前人利用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检测到13个大豆百粒重相关野生染色体片段中有4个片段是新检测到的,表明有9个野生染色体片段可能为野生大豆传递给栽培大豆的共享片段,而这4个新检测到的野生染色体片段相对应栽培片段可能为栽培大豆特有的进化片段。
    • 杨帅; 郭茂祖; 赵玲玲; 李阳
    • 摘要: 基于RNA-Seq的转录组测序数据特征维度较高,使用传统生信方法寻找表型相关基因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且差异分析所得候选基因范围较大,进一步筛选依赖已有的先验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遗传算法和XGBoost的转录组分析方法-GA-XGBoost,通过融入机器学习算法缩小了后续分析的候选基因范围。在一组高质量玉米数据集上对基因-百粒重性状的关联进行了对比实验和后续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分别使用全体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直接训练XGBoost模型,所提方法得到的候选基因训练的XGBoost模型在玉米百粒重的预测结果上具有最小的MSE;相比于差异表达分析结果的1542个差异表达基因,GA-XGBoost方法最终将候选基因范围减小至48个,范围缩小了31倍,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对转录组数据的分析能力和效率。
    • 古斌权; 邢乃林; 王迎儿; 黄芸萍; 严蕾艳
    • 摘要: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南瓜制种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不同种植及整枝方法,对种子质量及产量进行考察。[结果]种子每公顷产量与坐果数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叶片大小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及种子大小和单瓜粒数相关性不显著。[结论]27 000株/hm^(2),每株留1蔓1瓜的种植方法所生产的南瓜种子产量及质量最佳。
    • 葛天丽; 田宇; 张皓; 刘章雄; 李英慧; 邱丽娟
    • 摘要: 百粒重是决定大豆产量的关键因子,鉴定百粒重相关的QTL和候选基因,进而利用现代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改良粒大小,是培育大粒高产品种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中黄13和中品03-5373为亲本所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erd lines,RIL)群体为材料,利用前期构建的高密度Bin图谱和3年6个环境下的百粒重表型,检测到2个在环境间稳定的百粒重相关QTL,分别位于12号和18号染色体。其中qSW12-2表型贡献率为7.31%~11.03%,加性效应为0.52~0.91g,增效等位基因来自中黄13。qSW12-2区间长度为0.19Mb,覆盖20个注释基因,进一步根据候选区间内各基因的组织表达量、注释和双亲多态性分析结果,推测参与油菜素类固醇的生物合成、在籽粒发育期高度表达且携带大效应遗传位点的Glyma.12G195500为百粒重功能基因。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多态性分析表明Glyma.12G195500在385份大豆种质资源形成3种单倍型,其中以中黄13为代表的携带H2单倍型的种质资源的百粒重显著高于以中品03-5373为代表的携带H1单倍型的种质资源,H2单倍型在大豆驯化过程中被选择。本研究挖掘的新位点可为进一步揭示大豆百粒重的遗传机制和培育高产大豆新品种奠定基础。
    • 马永波
    • 摘要: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我国大豆产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大豆灰斑病的频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灰斑病发生的年份会导致大豆减产13%左右,严重时甚至会减少30%~50%。蛋白质含量降低1.4%,百粒重降低2.2克,因此每年损失的人民币高达2.8亿元。所以研究人员需要对大豆灰斑病进行全面分析,探寻有效的防治措施。
    • 潘文婧; 王金星; 王乔; 孙亚男; 高陆思; 曲梦楠; 张维耀; 付春旭; 姜世波; 姜成喜; 付亚书; 景玉良
    • 摘要: 大豆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传统的大豆育种方法耗时长,随着分子遗传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改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加快育种进程提供新的思路。综述了QTL在农作物研究中的应用、不同大豆QTL定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大豆QTL作图群体的不断探索与应用以及不同作图群体的优缺点、大豆重要的品质蛋白和产量性状百粒重QTL的研究进展以及应用现状,并且对QTL定位技术以及研究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进行讨论与展望,为未来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 崔爱民; 张松; 张虎; 单皓; 张久刚
    • 摘要: 种植方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在玉米高产创建中常采用的种植方式有单穴单株、一穴双株和“121”(单双株交替)等方式。为了研究玉米产量性状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响应,选用当地推广面积较大的6个品种,于2015-2016年在山西省襄汾县永固乡开展田间试验。玉米收获前田间取样,调查果穗穗部性状,分析不同种植方式间的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产量的影响显著;单穴单株种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生产中,推荐采用单穴单株种植方式。
    • 王博; 董莹莹; 付雪; 刘赫禹; 张翔超; 刘冀; 史飞飞;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 摘要: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提高大豆产量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为定位大豆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东农42和东农50作为杂交亲本,构建了包含16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R/qtl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结合两年六点的大豆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利用测序获得的660316个SNP标记构建了一张分布在20个连锁群的包含6227个bin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总图距和平均图距分别为2739.15 cM,0.44 cM。在12个染色体上定位到22个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性状定位到的QTL分别为5、4、5和8个。在3号和19号染色体上各有一段基因组区域在两年间重复定位,涉及6个主效QTL,分别为qNFSP-19-1(22.976%)、qNFSP-19-2(11.977%)、qNFSP 19-3(17.203%)、qHSW-3-1(11.346%)、qHSW-3-2(11.346%)和qHSW-3-3(11.175%),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在3、7、11、12和20号染色体上新定位到7个产量相关性状QTL,其中表型贡献率最高的为qHSW-3-3(14.276%),包含具有重复定位区间的qHSW-3-2和qHSW-3-3。与前人定位的结果相比,更多QTL极大地缩短了定位区间,表明本文报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更准确,可以为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 舒中兵; 李辉; 段明禹; 宋成孝; 陈浪; 罗勇; 孙静
    • 摘要: 为遵义市大豆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试验采用随机排列设计,分析了 7个不同大豆新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表明:各品种百粒重为17.2~21.5 g,单株粒数为60~98粒,单株结荚数为40.92~77.8荚,单株分枝数为3~5支,株高为49~70 cm,产量达200 kg/667m2以上的品种有黔豆16-9、黔豆10号、黔豆12号、习水小黄豆.综合考虑,黔豆16-9、黔豆10号、黔豆12号、习水小黄豆性状较好,产量较高,适宜在遵义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