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催化

生物催化

生物催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38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6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539692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生物工程学报、生物加工过程、中国生物学文摘等; 相关会议56种,包括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第七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等;生物催化的相关文献由2885位作者贡献,包括郑裕国、沈寅初、欧阳平凯等。

生物催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6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39692 占比:99.86%

总计:540449篇

生物催化—发文趋势图

生物催化

-研究学者

  • 郑裕国
  • 沈寅初
  • 欧阳平凯
  • 郑仁朝
  • 许建和
  • 孙志浩
  • 薛亚平
  • 姚善泾
  • 宗敏华
  • 李祖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卫津宇; 陈东; 李程程; 史仲平
    • 摘要: 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是一种多功能乳酸菌,所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具有很多优良功能特性。但发酵生产EPS时,原料和操作成本高,EPS产量低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该研究在5 L罐中,使用常规流加发酵、生物催化生物催化结合液液萃取和基于pH-Stat自动流加葡萄糖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等策略发酵,旨在提高EPS产量、降低原料和操作成本。其中,生物催化法仅使用葡萄糖即可将EPS质量浓度提升至3.34 g/L,较摇瓶发酵水平提高110%。使用基于pH-Stat自动流加葡萄糖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策略,可以连续回用各反复发酵中的残存细胞,第2次反复发酵批次的EPS质量浓度达到3.33 g/L。由于在收集处理细胞时,细胞总量下降,导致EPS产量下降,但EPS/细胞量不变,细胞活性稳定。可以通过加大首批次发酵的装液量、提高细胞总量,解决EPS产量不断下降的问题。用基于pH-Stat法的反复生物催化策略进行EPS发酵,提升了EPS产量,省去了昂贵MRS培养基的使用,降低了原料成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该发酵策略还可联产具有一定价值的副产物40 g/L DL-乳酸。
    • 童琳净; 黄思铭; 陈国胜; 欧阳钢锋
    • 摘要: 酶生物催化是一种在细胞微环境中进行的重要信号传递和代谢途径,可维持复杂的细胞网络之间的有序通讯及信号即时反馈,在生物传感、催化、纳米医药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酶固有的脆弱性质极大地限制了酶分子在细胞外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合理设计金属有机框架(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材料,对酶结构进行束缚、固定是提高酶稳定性的前沿方法。本文综述了基于表面连接、渗透、原位包埋的3种酶@MOFs固定化策略,着重强调不同固定模式的适用范围及稳定化特性,并对酶@MOFs固定化研究的发展进行简单的展望。
    • 高博; 冯旭东; 李春
    • 摘要: 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ATCase)是嘧啶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个酶,其活性的反馈调节机制在控制嘌呤和嘧啶合成途径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目前,检测该酶活性的方法是基于安替比林和2,3-丁二酮肟的显色法。然而,该方法需先避光反应16h,再在45°C水浴30min并均匀光照,操作比较繁琐。本研究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PDAB)盐酸溶液为显色试剂,建立了一种检测ATCase活性的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ATCase催化产生的N-氨甲酰基-L-天冬氨酸(N-CP-L-Asp)与PDAB在室温下反应15min,可生成黄色物质并能通过比色法定量检测。研究表明,在0.1~5mmol/L N-CP-DL-Asp的浓度范围内,黄色随化合物浓度的增加而加深,且在438nm的吸光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RSD为0.87%~1.52%,加标回收率为96.6%~101.9%。该方法成功用于重组表达ATCase的活性测试,测得比酶活为56.83U/mg。该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和可视化地检测ATCase的活性,并且可以通过酶标仪实现高通量检测。
    • 张彦; 汪伟; 谢锐; 巨晓洁; 刘壮; 褚良银
    • 摘要: 通过仿生物矿化法在微流控法制备的均一聚丙烯酰胺-共聚-丙烯酸水凝胶(PAM-AA)微颗粒上原位生长酶@ZIF-8纳米颗粒,本文成功构建了具有优良催化性能、储存性能和环境耐受性能的酶@ZIF-8/PAM-AA微颗粒。该微颗粒的平均粒径为559.97μm,CV值为2.17%,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在该微颗粒中,酶@ZIF-8纳米颗粒主要原位生长于微颗粒的表面,有利于其有效地与底物接触进行催化反应。以过氧化氢酶为典型的酶研究该微颗粒的催化性能发现,该微颗粒在具有良好催化性能的同时还展现出良好的储存性能和环境耐受性。该微颗粒分别经30min的80°C热处理、紫外线照射或胰蛋白酶处理后,仍能保持约75%的相对活性;此外,微颗粒在常温下经过7天后,其酶活性几乎维持不变。该工作为设计和构建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型酶固定化功能微颗粒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 蔡帅; 郭秋爽; 刘炎; 孙杨; 李华; 刘宇鹏
    • 摘要: 采用响应面法对弗托氏葡糖酸杆菌产羟基乙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羟基乙酸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山梨醇浓度、酵母粉浓度、乙二醇浓度。在这个基础上用最陡爬坡法来逼近最大响应值范围,然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这几个主要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山梨醇浓度40.30 g/L、酵母粉浓度36.90 g/L、CaCO_(2)浓度2.50 g/L、乙二醇浓度28.14 g/L、发酵温度30°C、pH7、接种量10%(v/v)、转速200 r/min、发酵时间48 h,在此优化条件下,经过三次重复平行试验求平均值,Gluconobacter frateurii HD924羟基乙酸产量达到21.04 g/L,与响应面预测产量相近,与优化前相比,羟基乙酸转化率提高了28.25%,转化率达到了74.77%,生产强度为10.52 g/(L·d)。
    • 刘飞翔; 董其惠; 吴蓉; 邱益彬; 黄燕燕; 苏二正
    • 摘要: 固定化酶是工业生物催化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形式。作为固定化酶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载体材料的种类、结构和性能都会对酶的固定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是成功制备固定化酶的关键。近年来,纤维素因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和廉价等优良特性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固定化酶载体材料。纤维素基载体可以通过吸附、交联、共价结合以及包埋等方式实现酶的固定化,从而提高酶的热稳定性、酸碱耐受性、贮藏稳定性及其重复使用性。纤维素独特的结构及其可修饰性赋予纤维素基载体许多新的功能,如果以此作为酶固定化载体时,能够使固定化效率或固定工艺有更多的变化。本文综述改性纤维素、纤维素膜、纤维素小球等载体在酶固定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催化机制及应用,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 李正一; 陈永正; 万南微
    • 摘要: 酰胺官能团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关键结构单元。据报道,超过25%的已知药物中含有酰胺键结构。研究与发展酰胺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始终是制药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为酰胺键的构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经济绿色的合成方法,丰富了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本文综述了生物酶催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进展。
    • 陈科奇; 朱海; 郑梦泽; 李婷婷; 史大华
    • 摘要: D-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一种必需医药中间体。由于生物酶法属于环境友好的合成技术,酶法逐渐成为工业领域中化学合成法的理想替代方法。为了实现D-HPG酶法生产的工业规模化,首先构建了D-海因酶(DHD)和D-氨甲酰水解酶(DCB)的重组菌,并使目的蛋白可溶性表达。然后,基于单因素实验考察诱导剂浓度、温度、pH、碳源和氮源等条件对DHD与DCB重组菌酶活性的影响,进一步使用响应面法对限速酶DCB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优化后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淀粉和葡萄糖分别为DHD与DCB重组菌的碳源,大豆蛋白胨为氮源,添加阿拉伯糖为诱导剂。5 L发酵罐的发酵结果为:获得DHD菌体(53.4±0.75)g/L,DCB菌体(46.7±0.96)g/L。最后对双酶催化D-HPG条件进行优化,产率可达(92.43±3.76)%,为工业化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 王淋; 付乾; 肖帅; 李卓; 李俊; 张亮; 朱恂; 廖强
    • 摘要: 人工光合作用系统可以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能够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极具发展前景。然而,人工光合作用系统面临产物选择性差、过电位高、太阳能利用率低等重大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微生物/光电化学耦合人工光合作用系统,该系统由固碳产甲烷微生物阴极和复合光阳极组成,其中复合光阳极由TiO_(2)电极与硅太阳能电池串联组成。该耦合系统在仅输入太阳能且不施加外部偏压的条件下,可实现化学燃料甲烷的产生。甲烷产量高达(10.7±0.2)L·d^(-1)·m^(-2),相比已有研究高出13倍,同时该耦合系统固碳产甲烷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8.5%±2.1%,远高于传统的人工光合作用系统。该新型人工光合作用系统的提出,为制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 武耀运; 陈城虎; 宋伟; 胡贵鹏; 刘佳; 吴静
    • 摘要: 氨基酸脱氨酶能催化系列氨基酸C—N裂解反应生成对应的α-酮酸和氨,是代谢途径及生物催化的重要酶。综述了近年来催化氨基酸C—N裂解反应的5’-磷酸吡哆醛介导的苏氨酸脱氨酶、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介导的L-氨基酸脱氨酶和L-氨基酸氧化酶,以及这些关键酶应用于多酶级联反应中以生产α-羟基酸、α-酮酸、D-氨基酸等精细化学品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对该类反应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扩大其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中的应用范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