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死场》

《生死场》

《生死场》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0965篇;相关期刊418种,包括青春岁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工作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等;《生死场》的相关文献由705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文采、叶君、邢富君等。

《生死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1 占比:1.7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0965 占比:98.29%

总计:41677篇

《生死场》—发文趋势图

《生死场》

-研究学者

  • 陆文采
  • 叶君
  • 邢富君
  • 单元
  • 姜志军
  • 季红真
  • 常勤毅
  • 王远
  • 皇甫晓涛
  • 贾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晨; 宋依洋
    • 摘要: 东北女作家萧红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学创作响彻文坛。在《生死场》中,她以苦难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社会观察,探索着时代背景下女性的悲苦命运;她以苍茫的北国风情,地域色彩与曲折故事为躯壳,潜藏着对地域文化性格的探索;她以冷隽的眼光审视着国民灵魂在民族危亡之际的麻木与觉醒,渗透了她对战争与国家、生死与人性的思考。拟从作家的生平经历、所处地域与时代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
    • 邵国茹
    • 摘要: 《生死场》是萧红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系列底层女子悲惨的生活状况。文章没有直接表达对男权的反抗,反而以沉着冷静的笔端述说一个个女子的命运悲剧,这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女性所遭受的种种苦难的血泪控诉,当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之时,大家在悲叹之余,更应该理性思考其中缘由。本文试图分析《生死场》一文中造成女子悲剧的原因,在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之时,也更充分地理解女性,尊重女性。
    • 崔思晨
    • 摘要: 萧红的一生在关于萧红的传记书写中经历了传奇化历程,萧红作品亦因作家的传奇经历蒙上了一层宿命论色彩。通常,学界对这位女作家经历本身的关注更甚于其作品,萧红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一直成为研究者们解读其人生和思想的主要文本,并在传记写作中成为传记作家引用的材料。传记写作通过传记契约实现真实性,而文学作品则以自传空间追求终极真相。一直以来,人们对萧红的人生和作品都存在双重误读,萧红作品在人们对其人生经历的找寻中被误读,萧红人生与萧红传记的叙写之间亦存在事实性错位。
    • 娄俏娜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文学研究界“史”的意识的加强,出现了现代文学文献学的概念,引发了从文献学视野研究现代文学作品的热潮。萧红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极具魅力的一位作家,目前研究界对萧红其人其文的著述层出不穷,大多数研究者致力于萧红作品文学价值的发掘与阐释,而鲜有研究者关注萧红作品的版本尤其是副文本问题。实际上,版本问题与文学价值阐释不能截然分离,梳理《生死场》的版本流变、关注不同版本中的副文本尤其是图像与序跋的异同,对萧红本人的创作目的及作品主题阐释将起到补证作用,对萧红研究或有所贡献。
    • 付文香; 李晓坤; 张心雨
    • 摘要: 东北这片黑土地在战火中孕育了天才女作家萧红,她的一生短暂而复杂,其出走得使当时中国社会少了一个家庭妇女,却多了一位娜拉式的人物.金枝是萧红成名作《生死场》中的女性人物之一,青涩的她被强行拉入到女人行列,先后经历结婚、丧女、丧夫、离家、进城、返乡、出家未遂等一系列被动式生活,而身在小说《生死场》之外的萧红又何尝不是过着金枝式的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被迫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导致金枝与萧红悲惨命运的原因,揭露大环境下封建思想和战争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同时探究家庭因素和性格因素对人生的影响,综合各方面原因透析金枝与萧红的"生"与"死".
    • 杨凯茹
    • 摘要: 没有《小城三月》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没有《呼兰河传》 的童稚回忆,《生死场》中有的只是村庄里终日糊糊涂涂地生存 着的人们。 《生死场》前七章主要描绘了在极其贫困的日常生活中东北 农民二里半、王婆、老赵三、月英、金枝,他们一切行动以能 够满足最基本的温饱为前提,这也导致了他们精神世界极其荒 芜,没有半点觉醒;而后七章则集中描述了东北农民的生存受 到了战争的极大威胁。在寻生与求死的选择里,农民们爆发了 带有原始色彩的抗争。
    • 韩彩琼
    • 摘要: 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其乡土文学创作前期以革命思潮影响比较明显的《生死场》为代表,后期以表现出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批判倾向的《呼兰河传》为代表,二者都具有炽热的情感宣泄、原始的乡村气息、独特敏锐的女性意识等.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不难看出,萧红的乡土文学创作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艺术技巧上的进步,也完成了从革命与乡愁的断裂叙事到启蒙与乡愁的交织叙事.
    • 李能
    • 摘要: 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以其复杂的方式与多变的内容充实着“现代性”这一关键命题。萧红作为1930年代深受文坛瞩目的东北籍女作家,因着其自身特殊的生命经历与对现实历史图景的细致刻画,创作出了极具艺术个性与文学史意义的乡土小说《生死场》。本文通过对萧红《生死场》的分析与论述,试图从作品中内蕴的启蒙立场、民族革命特性以及对人类生命本质的探寻等层面,阐明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本身显现的复杂性与悖论性,从而揭示出萧红乡土小说中潜藏的别样“现代性”命题。
    • 陈心怡
    • 摘要: 《生死场》是萧红前期的力作。鲁迅为其所作序言中的“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是学术界对《生死场》的人物描写起重要导向作用的经典评价。笔者尝试对这句评价进行深入解读,从乡村女性群像刻画的角度出发,分析萧红《生死场》中的群像式人物描写及其对国民灵魂的开掘意义。
    • 宋词; 黄华
    • 摘要: 萧红在小说《生死场》中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东北乡村人民悲惨的生存图景,其中不仅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人物,也高频率地描写了乡村的动物。动物的生活与人的生活互为背景、互相穿插,暗示着二者之间高度的相似性;同时作者又从自身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人与动物的出生、交配、生育、死亡的对比,隐喻了乡村人民尤其是妇女们在层层压迫下与禽兽无异的生存与精神状态。冷静的书写背后寄寓着作者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悲悯和对人性变异的思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