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化学计量

生态化学计量

生态化学计量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13448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委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草地科学研究生论坛、《草业科学》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五届五次全委会暨第十二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等;生态化学计量的相关文献由108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双林、喻阳华、郭子武等。

生态化学计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13448 占比:99.89%

总计:213692篇

生态化学计量—发文趋势图

生态化学计量

-研究学者

  • 陈双林
  • 喻阳华
  • 郭子武
  • 付为国
  • 吴家森
  • 付登高
  • 党晓宏
  • 吴昊
  • 梁月明
  • 潘复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进; 李娟; 龙健; 李红
    • 摘要: 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酶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个海拔梯度(500,700,900,1 100 m)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储量以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总磷(T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总氮(TN)含量的变化不明显且变异系数远小于有机碳和总磷含量的,三者在各海拔处的表聚现象明显,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受总碳(TC)和总钾(TK)的影响较为显著(P<0.01);碳氮比(C/N)和氮磷比(N/P)随海拔升高呈现出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后者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土壤中总氮含量过高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受淋溶作用的影响,在海拔升高过程中碳磷比(C/P)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内林地土壤的磷有效性较低,在之后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土壤有效磷的补充;土壤脲酶(Ure)、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体空间中的相互耦合性较好,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700 m处活性最强。土壤水分、总碳含量、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 pH值是影响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
    • 哈斯其美格; 杨嘉琪; 汪珊珊; 牟晓彤; 郭玉萍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与土壤种类及地形特征、植被种类、退化程度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的改变可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同时也会影响内稳态特征。结果表明:环境因素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进而影响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内稳态特征。
    • 尉剑飞; 王誉陶; 张翼; 张昊; 李建平
    • 摘要: 研究植被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及其耦合关系,是解析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植被养分动态平衡和能量流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宁夏固原云雾山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控雨-滴灌装置模拟3个降水梯度(自然降水的50%,100%和150%),分析了植物叶片、根系、凋落物及土壤的碳(Carbon,C)、氮(Nitrogen,N)、磷(Phosphorus,P)化学计量特征随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叶片C,N,P含量和凋落物C,N,C∶N,C∶P和N∶P值在50%降水处理下较高,根系C,P,N∶P在150%降水处理下较高;土壤全氮含量在150%降水处理显著低于50%和100%降水处理。降水变化下,叶片、根系、凋落物与土壤之间的碳氮磷化学计量均有显著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草地植物叶片、凋落物、根系及土壤之间元素耦合关系较强;植物生长易受N,P元素限制,降水量不足P元素限制作用加强。
    • 张亚琴; 郭其强; 罗丝琼; 盘金文; 姚珊; 郭有燕
    • 摘要: 【目的】植物-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关系反映其土壤养分利用效率及林下光环境对植物的养分限制状况。针对17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4种灌木叶片与土壤全碳(TC)、全氮(TN)、全磷(TP)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探索马尾松林下灌木养分状况,为马尾松林下复层经营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方法】以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荚蒾Viburnum dilatatum、檵木Loropia chinense、南烛Vaccinium bracteatum、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和土壤的TC、TN、TP含量,分析马尾松林下4种灌木植物叶片和土壤TC、TN、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相关性。【结果】植物叶片TC含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南烛>油茶>荚蒾>檵木,叶片N、P表现为荚蒾>檵木>南烛>油茶,TC与TN、TC与TP表现为油茶>南烛>檵木>荚蒾,TN与TP表现为南烛>油茶>檵木>荚蒾。线性拟合表明,植物叶片TC与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呈负相关关系,TN与TP呈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叶片与土壤TC、TN、TP含量及计量比无显著关系,表明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受植物自身遗传影响较大,同时也反映了4种灌木对林下环境的适应与响应。【结论】植物叶片TC、TN、TP含量对生长有显著影响,更适合作为林下灌木生长变化指标,而土壤TC、TN、TP含量对生长影响不大。
    • 张勇; 吴翠蓉; 高海力; 王潇璇; 姚任图; 胡卫江; 刘海英
    • 摘要: 【目的】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阐明不同林龄对香榧Torreya grandis叶片和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可为林地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杭州市2、5、7、12年生的香榧幼龄林内分别设置4个样地,调查地径、株高,采用全收获法测定标准株生长量,采集标准株叶片和0~10、10~30 cm土壤层分析样品,测定C、N、P质量分数,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结果】1)不同林龄香榧叶片C质量分数相对稳定,平均值为482.83 g·kg^(-1);随着林龄的增大,香榧叶片N质量分数和N/P降低,且2年生香榧显著高于7、12年生(P<0.05),叶片C/N增大,且2年生香榧显著低于7、12年生(P<0.05);2)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C、N、P质量分数和C/N呈升高趋势,而N/P下降,其中12年生香榧土壤C、P质量分数及10~30 cm土层C/N显著高于2年生(P<0.05),0~10 cm土层N/P则表现为12年生显著低于2年生(P<0.05)。3)同一林龄土壤C、N、P质量分数总体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叶片N质量分数与土壤N/P、叶片P质量分数与土壤C、P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叶片C/N、N/P与土壤C/N、N/P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香榧幼龄林的生长主要受到N的限制,可适当增施N肥,提高香榧人工林的生产力。
    • 梁晓谦; 李建平; 张翼; 尉剑飞; 黄绪梅
    • 摘要: 利用遮雨棚技术对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降水量进行人为调控,分析了不同降水梯度[33%、66%、100%(正常降水)、133%和166%]下植物群落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探讨不同降水梯度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地上部分碳(C)随降水的增加逐渐减少,氮磷比(N꞉P)在正常降水下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变化可改变植物养分分配,增加土壤养分积累,但降水变化过程下荒漠草原植物与土壤间元素耦合关系整体较弱。
    • 周世水; 沈汉; 郑成忠; 余雪琴; 姜年春; 吴家森
    • 摘要: 为揭示不同年龄长柄双花木Disanthus cercidifolius var.longipes叶片和枝干元素间的变化规律,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中的长柄双花木居群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1、3、5、7年生长柄双花木叶片和枝干中的N、P、K含量,探讨不同年龄植株叶片和枝干的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叶片的N、P、K含量和K∶P均显著大于枝干的(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柄双花木叶片和枝干中的N、P、K含量均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不同年龄长柄双花木叶片和枝干的N∶P介于20.62~27.61,N∶K介于4.07~5.17,K∶P介于4.30~5.79;随年龄的增长,长柄双花木叶片和枝干的N∶P和N∶K均呈现出增大的趋势,K∶P先下降而后升高。综上分析,P元素是影响长柄双花木生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在保护与种植过程中可适当增施P肥。
    • 吴单子; 王丽娜; 胡昊程; 吴俊文; 董琼; 石卓功; 李禄平
    • 摘要: 为探究云南松林分抚育间伐(采伐强度为53%)和未抚育间伐不同土壤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以及抚育间伐对云南松林分土壤性状的短期效应。在作业小班内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结果表明:①抚育后土壤物理性质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土壤中N、P含量在各组抚育后没有差异,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而C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显著降低,降幅约为20%;②随着土壤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降低(33%、16%、25%),并只在0~20 cm和40~60 cm下低于抚育前;土壤N、P、K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仅土壤C含量降低(31%);③云南松林C∶N为52.5±36.81,高于中国平均值11.9%,而C∶P和N∶P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间伐对土壤C∶N影响不显著,但土壤深度对C∶N影响显著,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值降低。抚育间伐在短期内不会对云南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与国内土壤平均值相比,该研究区森林土壤氮含量较低。该地区土壤存在氮素普遍缺乏的问题,有可能是限制该地区林分生产力的一个因子。
    • 方培; 胡海波; 王霞; 陈建宇; 阮存鑫; 贾西川
    • 摘要: 以江苏省句容市不同林龄(18、30、45、67 a)麻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及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氮、磷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增加,而土壤全磷(TP)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处于较低含量水平(土壤TP含量均值为0.42 g/kg)。不同林龄之间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不显著,土壤C/P平均值(80.0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7)。随林龄的增长,麻栎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氮(MBN)、磷(MBP)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土壤微生物生态化学计量比在林龄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碳氮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土壤TP与MCB/MBP、MBN/MBP显著负相关;土壤MBP与C/P、N/P显著负相关。因此,麻栎林土壤表现出全磷和有效磷的匮乏,林分生长受到磷的严重制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受土壤养分影响,且二者存在显著的生态化学计量耦合关系。本研究有利于系统、全面地揭示麻栎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状况,对麻栎林合理经营、养分调控及生产力提高等具有指导作用。
    • 李俞鑫; 李莲芳; 合金鑫; 姜若超; 黄孝杰; 王姝茜; 刘畅
    • 摘要: 为了解目标树生长空间释放对云南松人工中龄林目标树生长、土壤和林木器官养分特征等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滇中16年生云南松人工林开展目标树不同自由生长空间(FTG)释放(1~4个)方向的试验研究。试验开展1 a后,目标树胸径、树高及材积增长率分别为5.5%~10.4%、2.7%~7.7%和17.4%~23.9%,胸径和材积增长率极显著高于对照(3.0%和12.5%;P0.05),P和K达到极显著水平,N呈现显著差异。生长空间释放对针叶和根系w(C)∶w(N)、w(N)∶w(P)均无显著影响,对针叶w(C)∶w(P)、w(C)∶w(K)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影响,并显著影响根系的此2项指标。研究的云南松目标树针叶和根系的w(N)∶w(P)<14,生长主要受土壤N的限制。目标树生长随空间释放方向的增加而增加,符合生长速率假说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综合土壤理化特征、目标树生长及其针叶和根系生态化学特征,云南松中龄林目标树生长空间以4个方向全面释放对林木生长最为有效,其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