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5868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实用防盲技术、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六次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第三次京津冀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等;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三梅、李杰、钟捷等。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5868 占比:99.97%

总计:295965篇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文趋势图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研究学者

  • 刘三梅
  • 李杰
  • 钟捷
  • 周采虹
  • 李芳
  • 陈松
  • 俞丽云
  • 周灯明
  • 廖晓兰
  • 张学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波; 吴国基; 廉庆
    • 摘要: 目的:对比观察25G+与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S)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自2018-12/2020-01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76例76眼,随机分为25G+组和27G+组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前1d,术后1d,1、4、12、24wk的ETDRS视力、眼压、结膜水肿等变化情况。结果:相对于25G+组,27G+组玻璃体切割时间较长(27.17±5.95 vs 26.71±5.93min),而总的手术时间较短(28.26±6.88 vs 30.37±6.68min),但两组间均无差异(t=0.322,P=0.748;t=-1.353,P=0.180)。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相对于25G+组,27G+组术后1d(12.58±2.44 vs 10.56±3.21mmHg,t=2.943,P=0.004)和术后1wk(13.48±2.85 vs 12.89±2.01mmHg,t=1.460,P=0.031)的眼压波动范围较低。术后1wk内,25G+组发生一过性低眼压7眼,而在27G+组无低眼压发生,表明27G+MIVS能够更好地稳定术后眼压。结论:27G+MIVS和25G+MIVS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安全有效。与25G+MIVS相比,27G+MIVS术后更能够很好地稳定眼压,减少因术后低眼压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
    • 张明华; 闫俊茹
    • 摘要: 目的:比较微创23G与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20G传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眼压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7 d,观察组眼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稳定患者眼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术治疗。
    • 崔雨昕; 吕志刚
    • 摘要: 目的 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实施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给予对照组传统20G玻璃体切除手术,观察组给予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手术,对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在眼压水平方面,观察组治疗后1、3、7天眼压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观察组建立三通道时间、玻璃体切除手术时间、切口关闭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6%与对照组36.1%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实施微创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能够使眼压水平降低,使手术时间和切口闭合时间缩短,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安全确切.
    • 程丹; 陈亦棋; 张赟; 阮恺明; 吴敏慧; 乔依琳; 沈丽君
    • 摘要: 目的 探究玻璃体替代物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治疗效果与教学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依据玻璃体替代物分为注气组与注油组各30例,对比患者躯体功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精神健康分等生活质量评分并评估教学效果.结果 本文研究中术后6个月之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而注气组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注油组,几项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教学效果评估后,19名(95%)高年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认为以手术视频为媒介的电子软件式教学效果优良,可达到加深对手术理解的作用,1名医生认为其教学效果一般.结论 玻璃体手术后注气组的生活质量高于注油组,采用以手术视频为媒介的电子软件式教学效果佳,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魏勇教授独立完成的《实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第2版于2021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实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第2版是作者对6年来完成的4000余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全面总结,涵盖当今各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操作方法、术中及术后的问题处理等内容,聚焦于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手术技术。《实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共十八章,内容包括玻璃体视网膜的解剖生理、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相关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器械、各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治疗原则等,写作文笔流畅,配有精美的临床病例照片、手绘插图和手术配图,附赠30段创新性手术方法及难治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视频。
    • 李晓丹; 张百珂; 贾雍; 郭丽莎; 田学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FCVB)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FCBV植入术的43例(4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情况和FCBV状态.结果 术后6个月,43例视力无明显变化,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6个月,4例眼压降低,39例眼压正常,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眼底照相、B超、OCT检查结果 显示:所有患者视网膜复位良好,FCVB在玻璃体内均匀地支撑视网膜.双眼外观对称,眼球活动正常.随访期末1例眼球轻微萎缩、1例出现角膜血管化,经治疗后情况好转.结论 在患者6个月的植入期内,FCVB是安全、有效的玻璃体替代物,可以维持眼球形态和稳定眼压.
    • 余雯; 余霈; 吴梦凡; 余震
    • 摘要: 玻璃体替代物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如复杂的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以及后段眼外伤)的玻璃体内填塞剂.在玻璃体切除治疗视网膜脱离的手术中,术者需在玻璃体切除后在玻璃体内填充玻璃体替代物,以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附着.但目前临床上可用的玻璃体替代物仅能做到短期维持.尽管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但仍未找到理想的玻璃体替代物.本综述列举了临床上需要应用玻璃体替代物的眼部疾病,并从临床和科研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玻璃体替代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其中,聚合物水凝胶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且和天然玻璃体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被认为是人工玻璃体替代物的未来,尤其是热敏智能水凝胶,最有可能成为理想的玻璃体替代物.
    • 张世光; 陈芳珊; 徐娟; 陈秋蕾
    • 摘要: 目的 探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用于玻璃体切除(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自2018年4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86例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PPV联合全氟丙烷(C3F8)气体填充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数据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数据.结果 观察组运用PPV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术治疗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治疗中,运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过滤空气填充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中具有深度推广的意义.
    • 汤文权; 曹梦丹; 周灯明; 潘政; 段宣初
    • 摘要: 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种细胞的胞质中,能够传递来自细胞膜受体、整合素以及细胞间生长因子的信号,参与调控细胞生长与分化、黏附与迁移、增殖与凋亡等重要生物学过程.FAK在许多相互独立的疾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眼科也不例外,笔者就FAK的一般特性及其在常见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揭示这些疾病新的发病机制,为寻找更为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