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牙合)垫

(牙合)垫

(牙合)垫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157942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等; (牙合)垫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璐璐、秦燕军、何冬梅等。

(牙合)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57942 占比:99.93%

总计:158059篇

(牙合)垫—发文趋势图

(牙合)垫

-研究学者

  • 徐璐璐
  • 秦燕军
  • 何冬梅
  • 倪振宇
  • 傅开元
  • 华江山
  • 吴国锋
  • 夏文倩
  • 张正东
  • 曹真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婷; 李健; 许桐楷; 刘中宁; 杨静文
    • 摘要: 咬合板是可影响颌位关系的可摘式人工咬合面,又称[牙合]垫,适用于颞下颌功能紊乱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义齿修复过程中咬合位置的确定。咬合板作为可逆性手段,是咬合治疗第一阶段既保守治疗阶段使用的第一步装置。咬合板种类繁多,使用目的和临床效果不同,临床医师尚缺乏对其临床适应证选择、规范化使用、治疗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也对其临床操作步骤和使用注意事项缺乏了解,本文拟从临床应用的角度结合临床效果加以阐述。
    • 俞婷婷; 陈静; 章燕珍; 朱旌
    • 摘要: 目的观察骨疏康颗粒口服联合[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牙科就诊的TMD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5例予骨疏康颗粒口服联合[牙合]垫治疗,对照组35例予单纯[牙合]垫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5周及治疗结束后的关节区疼痛情况、无痛最大张口度及MRI分级改善情况。结果试验过程中有6例患者因失访剔除,最终试验组31例、对照组33例完成研究。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第5周时及治疗结束后的疼痛程度均明显减轻(P均0.05)。治疗第5周,试验组MRI分级为2级者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MRI分级为3级者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慢性患者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张口度变化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疏康颗粒口服联合[牙合]垫治疗能有效改善TMD患者关节区疼痛及张口受限情况。
    • 张力; 孟佳丽; 张艺; 吴国锋
    • 摘要: 目的传统的[牙合]垫依赖技师手工完成。文中探讨数字化[牙合]垫其应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临床初步应用效果。方法纳入66名TMD患者并按照完全随机法分为数字化[牙合]垫组(数字化组)与传统[牙合]垫组(传统组)。数字化组采用数字化牙列模型扫描、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数字化铣削等技术制作[牙合]垫;传统组采用传统蜡型制作、装盒充胶等方法制作稳定型[牙合]垫。比较2种方法在技师制作时间、医师初戴调[牙合]时间、患者使用舒适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等方面差异。结果数字化组[牙合]垫制作时间约为(124.5±20.3)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牙合]垫制作时间(230.6±35.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能够简化[牙合]垫制作流程、缩短技师及医师的工作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有效改善TMD患者的临床症状。
    • 屠姗姗; 吴婷婷
    • 摘要: 探讨牙外伤脱位中正畸直丝弓矫治器弹性固定联合(牙合)垫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疗效.选择外伤性牙脱位患者36例(82颗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4颗牙)和对照组(38颗牙),研究组采用正畸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牙合)垫弹性复位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金属丝树脂夹板复位固定.根据治疗后疗效分级:显效、有效和无效.治疗后,研究组显效36颗,有效8颗,显效率81.82%;对照组显效20颗,有效18颗,显效率52.6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采用正畸直丝弓矫治器联合(牙合)垫技术治疗外伤牙脱位,疗效可期,愈后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房硕博; 杨广聚; 康艳凤; 孙玉春; 谢秋菲
    • 摘要: 目的: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并在体外评价此方法的精度以及垂直距离升高量对精度的影响.方法:招募受试者1例,获取上下颌光学牙列模型、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牙颌图像、下颌运动数据,融合光学牙列模型与重建的CBCT模型,并将融合后的模型配准到下颌运动数据的参考系.根据受试者前牙开口3 mm和矢状位上髁突位于关节窝中部确定再定位(牙合)垫的颌位,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受试者试戴(牙合)垫后拍摄CBCT,观察比较戴入后的髁突位置与设计时的髁突位置.体外模型实验中,灌制一副标准全牙列石膏模型,在底座上粘固标志球体,模型于牙尖交错位上全可调(牙合)架.扫描模型建立数字化牙列模型,使用超声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牙合)架上模拟的下颌运动并重复3次.融合牙列模型与下颌运动数据,基于下颌运动数据辅助确定3个颌位,分别为切点沿运动轨迹升高4 mm、5 mm、6 mm且下颌均前伸2 mm,保存设计颌位为STL格式数据,设计并3D打印制作再定位(牙合)垫.将再定位(牙合)垫戴入石膏牙列模型进行3次颌位扫描,获得扫描颌位的STL格式数据.以下颌模型为共同区域配准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比较上颌模型的均方根误差.拟合设计颌位与扫描颌位上颌标志球的球心坐标,计算球心在X、Y、Z轴方向上的差值绝对值.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α取0.05.结果:利用多源数据融合和个体下颌运动,建立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方法,右侧髁突实现了预期的调整,左侧髁突较预期位置偏前下.体外模型实验中,扫描颌位与设计颌位上颌模型的整体偏差(均方根误差)为(0.25±0.04)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志球球心在X、Y、Z轴方向的偏差(差值绝对值)分别为(0.08±0.01)mm、(0.30±0.02)mm、(0.21±0.04)mm,不同垂直距离升高量的偏差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了数字化辅助确定再定位(牙合)垫颌位的新方法,实现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化设计与制作并完成个体试戴,证明此方法可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此方法可以实现较为精确的颌位调整,其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评价.
    • 刘贵敏
    • 摘要: 目的:探究分析(牙合)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可行性.方法:本次研究的时间跨为5年,从2015年1月开始,2020年1月结束,将128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合)垫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节弹响,关节疼痛,张口偏斜或歪曲,张口受限,头痛以及耳症等症状表现较治疗前均明显消失或缓解,总有效率较高.结论:(牙合)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的关节弹响,关节疼痛,张口偏斜或歪曲,张口受限,头痛症状,操作简单,安全系数高,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推广可行性.
    • 喻靓; 汪淑华; 郑园娜
    • 摘要: 牙合垫是治疗磨牙症的常用方法,通过机械性地隔离上下颌牙齿之间的直接接触、促进咀嚼肌放松、解除牙合干扰等,有效减轻磨牙症对口颌系统功能的损害.牙合垫的种类多样,不同制作方法、覆盖范围、材料、咬合接触方式的牙合垫特点不同,对磨牙症的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随着数字化技术、生物反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新型牙合垫的研发和临床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通过综述不同类型牙合垫的特点以及在磨牙症治疗中的效果,为临床上不同表现的磨牙症选择合适的牙合垫提供依据,同时为未来牙合垫的临床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 王琛玮; 孙方方; 吕晶露; 李厚轩; 吴国锋
    • 摘要: 牙周炎发病始动因素为菌斑导致的牙周附着丧失,病程发展加重会导致余留牙受创伤性ue40a力作用松动移位,进而可能出现上下牙列咬合不良并继发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TMD)症状.与此同时,咬合不良与TMD症状又使得余留牙咬合力不均匀、更易受有害侧向咬合力,如何为此类患者制定合理临床诊疗策略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1个临床案例详细介绍了"两期四步"咬合控制的临床方案.两期:第一期-确定颌位,第二期-重建咬合;四步:咬合分析-ue40a垫治疗-过渡修复-长期修复.
    • 陈晞; 吴国锋
    • 摘要: ue06b垫(occlusal splint)发明之初最早被用于牙周病患牙的咬合治疗,但目前主要用于改善及治疗颞下颌紊乱病及其相关颌面部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及疼痛.作者将其"老物新作",结合数字化技术尝试进行牙周炎的咬合控制治疗,并获得较好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对ue06b垫的治疗原理和临床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其应用价值和前景进行了概括.
    • 王时敏; 李峥; 王冠博; 叶红强; 刘云松; 佟岱; 高文慧; 周永胜
    • 摘要: 目的:建立一套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通过佩戴(牙合)垫缓解夜磨牙症的患者24名,使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口内扫描仪获取患者的上下牙列数字印模和抬高后的咬合关系,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进行数字化设计,将设计数据导入计算机辅助制作软件(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M)进行切削;对照组通过真空压膜法制作传统软(牙合)垫.将两种方法制作的(牙合)垫分别让两组患者进行口内试戴,应用T-scan Ⅲ咬合分析系统分析佩戴两种(牙合)垫后的(牙合)接触特征,并由患者对(牙合)垫的固位、美观与咬合舒适度进行评分,采用IBM SPSS 20.0软件进行Mann-Whitney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成功建立了夜磨牙保护(牙合)垫的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流程.临床应用发现,两组患者对两种(牙合)垫的固位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8,P=0.590),实验组的美观评分(Z=2.038,P=0.042)与咬合舒适度评分(Z=-2.579,P=0.01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can结果显示,正中咬合时,对照组仅有双侧第二磨牙区存在(牙合)接触,而实验组可与下颌全牙列接触,前后(牙合)力均匀.结论:全程数字化设计制作的夜磨牙保护(牙合)垫改良了咬合设计,极大地简化和优化了(牙合)垫的制作流程,节约了医疗资源,有益环保,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为患者服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