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病

热病

热病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3年内共计11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93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二十三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等;热病的相关文献由2310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景华、王克荣、马素芳等。

热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2 占比:27.21%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1.35%

专利文献>

论文:793 占比:71.44%

总计:1110篇

热病—发文趋势图

热病

-研究学者

  • 严景华
  • 王克荣
  • 马素芳
  • 高福
  • A.D.M.马钱德
  • D.A.M-E.巴迪奥特
  • 仵丽丽
  • 李燕
  • 王万奎
  • J-F.邦范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畅; 王献; 黄旨涵; 李俊伟; 张美玲; 李艺宁; 李凯; 牛坤; 谢毅强; 李秘; 田策
    • 摘要: 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人类的健康生活。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期间,针灸在缓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热等症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热病作为中医学的优势病种之一,几乎贯穿中医学的整个发展历程;而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都是治疗热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显著疗效。在《素问》《难经》《针灸甲乙经》的基础上,针灸治疗热病的相关应用不断被丰富。三才理论是一种古代人民对于宇宙社会结构的认识,指的是天、地、人三者,是一个指导人体适应自然的动态模型。三才理论是针灸学发展中的重要哲学思想。通过对三才理论的分析,引出了其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影响,指出其在腧穴命名、针灸选穴、针刺手法各方面影响着针灸学的发展。最后,论述了三才理论在针灸学中的运用及在针灸治疗热病中所体现的三才思想。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三才理论是针灸治疗热病的一个思维方向,通过从时间空间、人体自然的角度认识三才理论,认为在针灸治疗热病时以三才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辨证论治能够取得更佳疗效。针灸治疗热病时,可以在三才理论的延伸下根据经络流注盛衰时间、人体虚实、穴位功效、药物功效等进行辨证论治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彭欣; 秦林
    • 摘要: 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清肺排毒汤以及麻黄经典类方一直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主打方药。辛温发汗药麻黄针对外感疫毒、饮邪阻肺病机,发挥了“散邪-宣肺-化饮”的重要作用,也是传统中医“汗法”宣通郁闭、散邪解毒的应用范例。清肺排毒汤及麻黄的成功应用,对于指导现代临床正确处方用药,特别是纠正在中医抗病毒及治温疫中泛用、滥用、误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神农本草经》及《药性论》等认为麻黄有祛邪热、治温疫的功效,其在温热病中的应用包括:治太阳伤寒之发热证、表邪束肺之痰饮病、表邪入里之郁热证以及寒毒疟瘴之温热病。现代研究显示,在本次抗疫方药中,麻黄应用频次排位前三;实验研究也证实,麻黄有确切的抗流感病毒等药效,并发现有16个与新型冠状病毒靶点重合的活性成分。麻黄应用也多有禁忌,因此“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方为要义。
    • 彭剑虹; 宁为民
    • 摘要: 已故全国名老中医何炎燊临床治疗热病主张寒温合流,认为柴胡温胆汤可和解半表半里,分消走泄三焦。分析了何老应用柴胡温胆汤的心法,并附医案2则。
    • 刘壮竹; 林淑娴
    • 摘要: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属于中医学“热病”的范畴。现代医学一般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轻者如感冒,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在治疗发热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过程中,营养支持和胃肠功能的恢复越来越被医学界所认同。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中医药在饮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古籍中早有对“热病”饮食注意事项的相关记载。故本文拟从中医古籍中探索“热病”的饮食宜忌,以为临床的饮食指导提供一定的依据。
    • 贺梓蔓; 刘畅; 王献; 牛坤; 李秘; 谢毅强; 李凯
    • 摘要: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孙丽英; 史周晶; 史周莹; 石雪华; 董清华
    • 摘要: “五十九刺”是《灵枢经》中记载治疗热病的一种具体操作方法,历代医家在文献著作中对其多有关注。但因原文缺少对这五十九个穴位的确切说明,且古今医家对于其中部分穴位定位的观点认识也存在差异,导致了临床对于针灸治疗热病及相关研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针对五十九个穴位的争议之处,笔者认为,“两手外内侧各三”应指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泽、少冲;“耳前后口下者各一”应指耳门、完骨;“项中一”应指哑门。明确“五十九刺”中五十九个穴位的定穴,对于临床治疗热病有着重要意义。
    • 陈腾飞; 王烁; 裴晓璐; 夏非; 刘津; 罗丹; 哈雁翔; 刘芳; 董靖; 刘清泉
    • 摘要: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北京市属医院升级改造了发热门诊,北京中医医院发热门诊于2020年11月30日开始接诊发热患者,至今已经运行1年余,接诊各类发热(体温>37.3°C)性患者数千例。本文结合诊疗发热疾病的工作体会,探讨了4类中医具有一定治疗优势的发热疾病,分别为诊断不明的发热、湿邪突出的发热、伴见脾胃受损的发热、特殊人群的发热并附相关案例。
    • 房颖; 赵静; 陈师林; 刘波; 王海英
    • 摘要: 目的 评价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方治疗耐药菌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西医标准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方,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相关感染指标、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动脉血氧分压(PO)、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细菌学疗效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1%,高于对照组的63.8%(P0.05)。结论 联合大柴胡汤合升降散加减方治疗耐药菌肺炎,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感染指标及评分,改善通气功能,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 俞行
    • 摘要: cqvip:清代医家叶天士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其"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实为经典之语。近日余在1例热病会诊中体会颇深,特记述如下。董某某,女,69岁。2018年12月15日因"发热20余天"入院。患者糖尿病病史10余年,平素自服"二甲双胍缓释片、瑞格列奈片"治疗。查体:精神软,慢性病容,贫血消瘦貌,两肺呼吸音偏低,可闻及湿罗音,腹软,腹壁稍凹陷,双下肢浮肿,左上肢肌力V级,右上肢肌力IV级,双下肢肌力Ⅲ级。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邵逸夫医院EB病毒IgG+、IgM+。当日本院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4.2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5%,C-反应蛋白135.08mg/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计数351×10^(9)/L。
    • 谢毅强; 桂艺维; 王献; 刘畅; 赵靖宇; 刘英莲; 李秘; 李凯
    • 摘要: 医案教学作为中医理论联系临床的枢纽,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思辨能力以及辨证论治的中医临床技能.当今医案教学并未体系化、课程化.发热性疾病作为中医的优势病种,目前尚无针对热病设立的课程.基于此,本团队创新地提出中医热病医案分层次导读课程建设,该课程选取中医治疗热病的典型医案,以分层次导读为主要思路进行课程建设,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临床辨治热病的能力及临床辨证论治的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