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083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等;火郁发之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田露、刘巧巧、周静鑫等。

火郁发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5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083 占比:99.41%

总计:24226篇

火郁发之—发文趋势图

火郁发之

-研究学者

  • 田露
  • 刘巧巧
  • 周静鑫
  • 崔赵丽
  • 曹柏龙
  • 曹灿
  • 杨杰
  • 王晓楠
  • 王立强
  • 由凤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梦婷; 杨毅
    • 摘要: 基于"火烁肺金"理论,总结杨毅教授对支气管扩张症的辨证论治思路,咎于"病理之火",责之痰瘀互结,治疗上使痰瘀不与热相搏,逐个突破,兼以补益肺、脾、肾三脏,调整脏腑机体功能,常取良效。
    • 阎小燕; 冯雨; 孙玉莉
    • 摘要: 尹常健教授认为黄疸的发生与郁火密切相关。湿郁是黄疸的发病基础,湿郁日久化热,湿热郁蒸而为疸。治疗以火郁发之为原则,针对郁火之因,需先化湿开通郁闭;针对郁热之果,以清热退黄为主,同时注意固护脾胃,临证主要从清热化湿宣郁论治。
    • 张筱雨; 姜璐; 张云松
    •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疑难病症之一,致病因素冗多,且发病率逐年累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以"火郁发之"为切入点,以因势利导、补益散火为治法,清化郁邪,复气机升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优势。
    • 巨君芳; 何迎春
    • 摘要: 口疮在中医学上称为“口糜”,多发生于颊、唇、舌缘等黏膜部位,主要临床病症为口腔黏膜反复发生圆形或椭圆形、孤立的浅表性溃疡,伴有局部疼痛,病势具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影响患者生活饮食、睡眠质量、情绪。口疮与免疫功能异常、营养缺乏、内分泌失调、消化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1],以局部治疗为主并配合免疫调节治疗,可一定程度缓解疼痛、减少复发,利于溃疡创面的愈合。
    • 王浩中; 白易灵; 韩玲玲; 王白雪
    • 摘要: 风药是指具有疏风、发散功能的一类药,具备“升、散、透、窜、通、燥、动”之功。温病在发病过程中,温邪由表及里,由轻到重,可以出现卫、气、营、血的变化,其病机核心为“郁热”。遵照“火郁发之”治疗原则,在温病的各个阶段中,重视风药的应用,有助于宣发郁热,使邪热散血分、透营分、出气分、宣卫分,同时应用少量辛温的风药与寒凉药相佐,相反相成,既避免寒凉药物阻遏气机,困邪深入之弊,又使药物组方更具灵动之性,有利于脾胃运化,化解寒凉药物滋腻碍脾之弊。
    • 乔普荣; 汤琪; 李芳; 徐俊; 尹谢添
    • 摘要: 火郁证,既有火的表现,又有郁的病机,为火热被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气血湿痰郁遏所致。风寒邪气袭表入里,闭郁气机,也可引发一系列火郁证候。以病位言之,火郁证有表里上下之别;以病理因素言之,有气血湿痰之异;以脏腑言之,又有心肝脾肺肾的不同。《伤寒论》中,火郁在表者,麻黄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化热入里者,大青龙汤主之;郁热在上者,半夏散及汤主之;郁热在下者,用大承气汤;血分郁热者,用桃核承气汤;湿阻郁热者,茵陈蒿汤主之;痰阻郁热者,小陷胸汤主之;因虚致火郁者,小建中汤主之;心经火郁者,栀子豉汤主之;肺经火郁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脾胃火郁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肝胆火郁,用乌梅丸或小柴胡汤;肾经火郁者,四逆散主之。在上在表者,开之发之;在里在下者,泻之导之。在用药方面,有解郁和除热两端,多寒温并用,选用温药开其郁结、展布气机;寒药解散郁热,药宜清轻,切忌过用苦寒,致冰伏气机。
    • 王雅婷; 郭琳; 郭承伟
    • 摘要: 小儿阳气偏胜,感邪后易从阳化热,五脏强弱不均,心肝有余易生内热及脾常不足失于健运易致脾胃伏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病发麦粒肿。本文认为虽然导致小儿复发性睑腺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胃郁火、外感风热,但在治疗方面不能把本病单纯地定义为一种热性病而重投寒凉药物以求速效,应充分考虑到小儿体质的特殊性。过用寒凉清火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清泄火热的作用,反而会凉遏气机、闭塞玄府导致郁热伏于脾胃,闭门留寇阻碍邪气透达,导致余邪未清、脾胃伏火。复感风热邪气时,内外合邪导致麦粒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因此,治病求本,辨证论治,防病反复是治疗的关键。基于"火郁发之"理论,巧妙运用轻清升浮、辛温发散之风药,顺应火热之势,因势利导发其郁滞,使邪有出路,以达到调畅气机、郁火透达外出的目的。"火郁发之"从根本上祛除病因防止复发,临床疗效显著,为小儿复发性睑腺炎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与可行的治疗方案。
    • 贺梓蔓; 刘畅; 王献; 牛坤; 李秘; 谢毅强; 李凯
    • 摘要: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赵云; 韩琳; 沈一凡; 秦明臻; 孟佳; 康鹏飞; 张晓宇; 贾奇; 秦建国
    • 摘要: 传统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本文通过阐述卫气同治理论,指出卫分证与气分证病机均属郁热在里,且温热之邪传变迅速,二者并无明确界限,因此温病初起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治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卫气营血序贯疗法而应用卫气同治理论,即在温病初起即采用辛散疏卫与清解气分合用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应用辛散之品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另一方面要重视气分,疏卫同时配伍清气之品,截断病程进展。卫气同治理论指导温病诊疗具有药效力专,避免失治、误治;截断病程进展,未病先防;在外感热病治疗中贡献突出等优势。该理论包括火郁发之、分消走泄、抑邪扶正三个方面。
    • 周彤; 胡帅航; 李铮; 樊柄杰; 李经蕾; 侯炜
    • 摘要: 火郁发之是对“气机壅塞,郁结生热”的病机及“清、透”治法的凝练概括。“火郁”为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隔而不得正常发越,“发之”则是针对气机壅塞不通之所在,以清宣、透散、升发、疏导等治法分而论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乃火毒之邪与痰瘀等癌肿毒邪内外相合而成,热毒内伏郁遏气机,阳气不得宣发,故具有气机郁闭、怫热郁结的病机特点。本文宗“火郁发之”之旨,开拓论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新思路。放疗初期急以清宣透热,放疗中期缓以升阳泻火,放疗后期虚以伏火滋阴,疏布气机祛其壅塞,直切病机以证立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行阐释,以期指导临床诊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