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滇池流域

滇池流域

滇池流域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482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8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945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湖泊科学、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2013年年度会议等;滇池流域的相关文献由88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乃明、郭怀成、杨昆等。

滇池流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8 占比:18.05%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1.77%

专利文献>

论文:1945 占比:80.17%

总计:2426篇

滇池流域—发文趋势图

滇池流域

-研究学者

  • 张乃明
  • 郭怀成
  • 杨昆
  • 汤承彬
  • 顾世祥
  • 姚美香
  • 贺彬
  • 郑一新
  • 张德刚
  • 徐晓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苗苗; 刘芝芹; 王克勤; 雷祖团
    • 摘要: 为掌握滇中高原滇池流域周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选用双环入渗法探究土壤入渗特性。以滇池流域典型植被覆盖类型(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林、云南松纯林、旱冬瓜+麻栎混交林、桉树人工林、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测定,揭示土壤入渗特性及影响入渗的特征因子。结果表明:(1)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林与云南松纯林、旱冬瓜+麻栎混交林、桉树人工林、灌木林相比,土壤容重最小,有机质含量最高,水稳性团聚体最多,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比例明显优于其他林地。(2)5种植被覆盖类型下入渗性能有明显差别,具体入渗性能表征为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林>旱冬瓜+麻栎混交林>灌木林>云南松纯林>桉树人工林。(3)选择Kostiakov公式、Horton公式、Philip公式,模拟5种典型植被类型覆盖下林地土壤入渗过程,Philip模型对滇池流域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佳。(4)5种典型植被类型覆盖下,林地土壤入渗特征与土壤容重均呈显著负相关(P5 mm水稳性团聚体、>2 mm水稳性团聚体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2 mm水稳性团聚体、>5 mm水稳性团聚体、容重、有机质、非毛管孔隙度。研究结果为该研究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侵蚀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 余诚; 王凯军; 葛敬; 李玲玲
    • 摘要: 我国正面临着城市水环境管理的重大战略转折期,滇池流域以其特殊的环境问题及历经三十年的治污经历,超前地进入了转折期,尤其是在城市面源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上取得了巨大突破。本文系统梳理了滇池流域的城市面源和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措施及成效,针对存在的调蓄体量不足,雨天超量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染削减效能低,基于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削减能力大幅冗余、滇池流域内湿地资源丰富,提出雨天2~3Q超负荷运行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调蓄池及湿地的蓄水净水功能的策略,可控制37.8~47.3mm的日降雨量,对应92%~95%的年径流总量,有望彻底解决滇池流域的城市面源和合流制溢流污染问题。
    • 许冬凡; 张加龙; 鲍瑞; 廖易; 冯亚飞
    • 摘要: 以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选取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提取林地、草地、农地、水体、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共6类土地覆盖类型,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来分析1988—2018年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通过熵值法与灰色关联法来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影响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8—2018年,滇池流域内林地、建设用地、其他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而草地、农地、水体面积持续减少。1988—2018年,建设用地为最大的转入类型,林地、草地的转出面积较多。1998—2018年,滇池流域内土地覆盖变化最为剧烈的为官渡区、五华区与呈贡区,其余区县的土地覆盖变化过程较为缓和。1988—2018年,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社会销售品销售总额与客运总量这3项因子与建设用地的关联度较高;1988—2008年间,经济驱动因素与人口驱动因素的贡献比重较高;2008—2018年,教育、卫生条件驱动因素与基础建设驱动因素的贡献比重较高。
    • 罗珺; 王柯人; 胡文君
    • 摘要: “五采区”是“采矿、采石、采砂、取土、小砖窑”的总称,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过重要支撑作用,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昆明市西山区“五采区”主要位于滇池西北岸,占滇池流域“五采区”总面积的31%。对其生态修复采取“先工程治理,后生物治理”的模式,治理区域划分为生态涵养型、景观游憩型、开发利用型、保留开采型。对生态修复的3个成功案例进行了评介:团结墨雨采石场——按照宜建则建修复;团结谷律乡砂管站砂场——按照宜耕则耕修复;团结龙潭村委会大河村石英砂厂——按照宜林则林修复。提出从监管、技术和治理措施入手的“五采区”生态修复保障措施。
    • 佘凯琼
    • 摘要: 昆明因滇池流域水利开发而兴盛,并体现各时代特色。从宋代大理国的初步开发到元朝大规模开发,再到明清形成成熟的水利网络,流域内的各项水利工程相互配合,共同发挥效益,推动城市纵深发展;近现代以来,出现新的水利建设工程和规划。拨开水利开发的面纱,窥探水利建设与流域内农业开发、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可为当代流域开发、城市品牌形象升级提供新思路。
    • 杨枫; 许秋瑾; 宋永会; 周兴玄; 刘旭隆; 严长安; 黄立成
    • 摘要: 为总结滇池治理成效并系统分析滇池水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梳理了滇池水质演变过程及治理与管理措施。将滇池的治理分为4个阶段:1)探索治滇阶段(1988—1995年),针对滇池水质显著下降问题,初步探索治滇的方式方法;2)工程治滇阶段(1996—2006年),针对污水排放量、工农业发展取水量增多的情况,采取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导的工程治理模式;3)系统治滇阶段(2007—2015年),2007年滇池被列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中央和地方协同治理,科学提出了以“六大工程”为主线的综合治污思路,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撑,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系统治理;4)精准治滇阶段(2016年至今),形成了“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新思路,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科技攻关与成果应用,滇池水质显著提升。针对当前滇池水生态环境问题仍较严峻,存在水资源匮乏、流域面源污染负荷重、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提出“十四五”期间滇池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管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流域水体置换,恢复和维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
    • 李莉; 马方; 张俊升
    • 摘要: 为了解滇池流域D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以利于更好的控制污染源排放对滇池水体造成的危害,保护和修复湿地,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通过对滇池流域D湿地公园水质TN、TP等7个理化指标的监测,采用单因子分析评价法对D湿地公园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D湿地公园对水体中TP、TN及NH_(3)-N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46.3%、43.3%、38.1%。
    • 谭海燕; 任建青; 张振荣; 梁志妹
    • 摘要: 滇池流域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流域面积2920 km^(2),涉及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西山区、官渡区、呈贡区、晋宁区,由于气候、资源和区位条件优越,集约农业和设施农业较发达。但长期过量施肥和灌溉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养分不平衡、次生盐渍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2015年以来,昆明市紧紧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坚持节本与增效兼顾、生产与生态统筹、减量与保产并举、减量与提质并重、政府与社会共推的基本原则,制定了以“推进科学施肥,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节本增效”为重点任务的实施方案,在滇池流域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新型肥料应用、耕地土壤障碍治理等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
    • 谭海燕; 罗聪; 任建青; 梁志妹; 董琼娥
    • 摘要: [目的]验证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新型肥料应用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滇池流域的减肥效果,为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方法]结合滇池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对1564户农户开展肥料施用情况调查,并对多年来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下36组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滇池流域农户施肥较多的为蔬菜,总体平均施肥量为851 kg/hm^(2),最少的为粮食作物,平均值为237 kg/hm^(2),选择适当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可以降低推荐施肥量的10%~20%,并达到稳产增产及提升耕地质量的效果。[结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考虑耕作制度、栽培模式、土壤供肥能力等,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同时,应不断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实现增效和水环境保护兼顾的目的。
    • 廖珍梅; 王烜
    • 摘要: 生境质量评估是流域土地利用和综合管理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2000—2015年滇池流域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地类转移情况,运用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模块对流域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000—2005年由于城市发展重心转移,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较低,流域内生境质量基本稳定、略有下降。2005年后,随着滇池流域开发利用强度重新增强,流域生境质量急剧退化,且随时间推移退化程度加剧,生境质量平均得分下降比例由2005—2010年下降5.00%增加到2010—2015年的5.56%。15年间,水域生境质量下降幅度最大,林地其次,草地较小。而水域和林地对维护流域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故需要高度重视水域和林地生境质量的恢复。而2010—2015年,“四退三还一护”工程的实施使得林地面积有所恢复,部分区县的林地生境质量退化趋势得到缓解。建议昆明市政府应严控城乡居民用地及耕地的扩张速率,减少对自然生境的侵占,推进全流域生境质量的恢复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