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基础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429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超声科学系第一届超声医学学术大会、第三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等;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文献由72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滨、王雪芹、张永峰等。

淋巴管密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429 占比:99.58%

总计:47629篇

淋巴管密度—发文趋势图

淋巴管密度

-研究学者

  • 王滨
  • 王雪芹
  • 张永峰
  • 何建苗
  • 保丽玲
  • 冯正虎
  • 刘勇
  • 华兴
  • 姚平
  • 张锡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王洁; 李玲; 田金; 宋锦慧; 郭成业
    • 摘要: 背景: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 IL-33)是1种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胞因子,属于IL-1细胞因子家族。IL-33既可以与ST2受体结合,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和核因子(Nuclear factor, NF, NF-κB)的信号传导通路,增加Th2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3)的表达,又在细胞核中起着染色质相关因子的作用,通过表现出转录抑制因子的特性来调节基因转录,在炎症性疾病及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IL-33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目的:本文通过研究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 LVD),IL-33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等在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不同表达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参数分析和研究IL-33、MVD、LVD与HCC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了62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样本,将符合要求的临床资料纳入进行回顾性的分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SP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IL-33蛋白、MVD及LVD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入组H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可能相关性,随访患者疾病进展状况,分析与HCC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关系。结果: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统计学分析数据,IL-33在HCC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IL-33的表达强度与MVD表达有关(P 0.05)。IL-33的表达强度还与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级(P 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的IL-33表达、MVD表达、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T分期及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与PFS有关。结论:HCC患者癌旁组织IL-33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IL-33高表达、MVD高表达、淋巴结有转移、临床T分期晚及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级差是患者PFS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除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外,其余4项为影响PFS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IL-33或可作为预后预测因子为HC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策略。
    • 曾方毅; 羊章哲; 王昆; 沈长青; 刘丽杰
    • 摘要: 目的:探究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在直肠癌中的应用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淋巴管密度(L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的直肠癌患者8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DWI检查,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得其MVD、VEGF及LVD表达水平。分析DW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并以Person相关性分析ADC值与MVD、VEGF及LVD之间的关系。结果:高分化程度、T2期及N_(0)的直肠癌患者ADC值均高于低+中分化程度、T4期及N_(1~2)期者(P<0.05),但高分化程度、T2期及N_(0)的直肠癌患者MVD、VEGF及LVD表达均低于低+中分化程度、T4期及N_(1~2)期。Person相关性显示,ADC值与MVD、VEGF、LVD均呈负相关(r=-0.428、-0.505、-0.474,P<0.05)。ROC结果显示,ADC值预测直肠癌分化程度、T分期及N分期的AUC分别为0.904、0.839、0.897,敏感度、特异度:分化程度为83.3%、87.8%,T分期为68.4%、89.6%,N分期为91.9%、85.7%。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预测直肠癌T分期、N分期及分化程度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且ADC值与MVD、VEGF及LVD表达关系密切,可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保丽玲
    • 摘要: 目的:研究淋巴管密度(LVD)、微血管密度水平(MVD)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入住的120例胃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组织切片分别采用D2-40和CD31标记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和血管、对肿瘤边缘及肿瘤中心内D2-40、CD31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并计算LVD和MVD.分析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淋巴管密度LVD和微血管密度MVD与胃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20例患者肿瘤中心较肿瘤边缘的淋巴管密度数量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边缘LVD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有关(P0.05);肿瘤中心LVD、MVD及肿瘤边缘MVD与病理参数无关(P均>0.05).结论:LVD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密切关联,而微血管密度的高低并不会对胃癌的临床特征造成明显影响.
    • 薛静; 秦蓉; 赵红川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中微血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MVD)、淋巴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LVD)以及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手术切除的PLC标本8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检测MVD,免疫组织化学D2-40染色检测LVD,利用CD34和PAS双重染色检测VM,分析MVD、LVD以及VM与PL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84例PLC患者的癌组织、10例PLC患者的癌旁组织及10例非肝癌患者的肝脏组织中平均MVD值分别为85.71±38.46、57.10±27.29、56.40±25.92,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MV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组织平均LVD值分别为20.24±11.22、12.10±8.25、6.90±11.14,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组织的LV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和胆管细胞癌中,肿瘤浸润边缘的MVD和LVD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有无卫星结节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甲胎蛋白(AFP)和HB-sAg无相关性(P>0.05);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出现VM的例数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是否合并肝硬化及有无脉管侵犯相关(P<0.05),胆管细胞癌组织中出现VM的例数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相关(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VD、LVD与VM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4、0.475、0.350,P值均<0.05);生存分析显示:MVD和LVD低密度组的生存时间高于高密度组,VM阴性表达组的生存时间高于VM阳性表达组.结论 PLC中MVD、LVD以及VM与其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对判断PLC侵袭、转移和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 陈博; 胡悦; 黄笑笑; 华兴
    • 摘要: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结直肠癌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行根治手术的患者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1例患者样本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用以判断dMMR;检测CD34和D2-40以计算血管密度.结果:101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dMMR共有18例(17.8%),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肿瘤最大径<5 cm及肿瘤低分化比例较高,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均P<0.05).dMMR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远处转移无关.dMMR者具有较低的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MMR蛋白表达与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dMMR与结直肠癌肿瘤大小、位置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dMMR患者的低淋巴结转移率与较低的血管及淋巴管密度相关.
    • 陈博; 胡悦; 黄笑笑; 华兴
    • 摘要: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功能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结直肠癌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行根治手术的患者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1例患者样本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用以判断dMMR;检测CD34和D2-40以计算血管密度。结果:101例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d MMR共有18例(17.8%),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肿瘤最大径<5cm及肿瘤低分化比例较高,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均P<0.05)。d MMR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是否远处转移无关。dMMR者具有较低的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MMR蛋白表达与血管密度及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dMMR与结直肠癌肿瘤大小、位置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dMMR患者的低淋巴结转移率与较低的血管及淋巴管密度相关。
    • 李月洁; 周铁军; 刘艳; 李雪; 龚莉
    • 摘要: 目的 观察口腔鳞癌(OSCC)组织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163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石蜡标本为观察组,正常口腔黏膜石蜡组织37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测算两组淋巴管密度(LVD),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CD133与VEGF-C的相关性,分析CD133、VEGF-C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CD13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26%、10.81%(P<0.05),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14%、21.62%(P<0.05);LVD分别为7.66±3.54、3.53±1.05(P<0.05).CD133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VEGF-C表达、LVD与OSCC患者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OSCC组织CD133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P<0.05).OSCC患者中CD133阴性、阳性者的LVD分别为5.60±1.56、8.71±3.80(P<0.05).OSCC患者中VEGF-C阴性、阳性者LVD分别为6.41±1.51、7.99±3.84(P<0.05).结论 OSCC组织中CD133、VEGF-C呈高表达状态,CD133、VEGF-C可能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发展有关.
    • 吴共发; 邱丽浈; 黄绮亭; 曾宇婷; 刘钰君; 李海刚
    • 摘要: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中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和血管生成拟态(VM)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标本77例作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CD34染色检测MVD,免疫组织化学D2-40染色检测LVD,利用CD34和PAS双重染色检测VM,分析MVD、LVD和VM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直肠癌浸润边缘的MVD为45.1±19.7,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30.4±11.2;结直肠癌浸润边缘的LVD为42.5±15.6,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的21.6±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出现VM的例数在不同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有无神经侵犯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5,P<0.01).结论 结直肠癌中MVD、LVD和VM与其不良临床病理特征有密切关系,对判断结直肠癌侵袭、转移乃至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 陈博; 黄笑笑; 胡悦; 华兴
    • 摘要: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中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管密度(LVD)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15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34及D2-40的表达.结果:MVD与肿物最大径及浸润程度呈正相关,LVD与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呈正相关.结论:结直肠癌中脉管生成与其生物学为有着密切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