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痔灵注射液

消痔灵注射液

消痔灵注射液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87461篇;相关期刊161种,包括河北中医、陕西中医、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中国便秘高峰论坛、2013年中医肛肠学术年会、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消痔灵注射液的相关文献由57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山、李善昌、李国栋等。

消痔灵注射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7461 占比:99.93%

总计:387724篇

消痔灵注射液—发文趋势图

消痔灵注射液

-研究学者

  • 李华山
  • 李善昌
  • 李国栋
  • 梁显峰
  • 王晓锋
  • 李东冰
  • 代述东
  • 宋丹东
  • 寇玉明
  • 廖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莹倩; 包文亮; 李华山
    • 摘要: 目的评价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直肠脱垂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报告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CNKI、VIP、万方数据库、CBM,收集各文献库自建库至2021年7月发表的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直肠脱垂RCT的中英文文献,并基于CONSORT声明(2010版)对所纳入文献进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8篇(44%)阐述了研究的目的或假设,5篇(28%)报道了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1篇(6%)给出了随机方法的类型,1篇(6%)提及了分配隐藏机制,8篇(44%)报道了不良事件,2篇(11%)阐述了研究的局限性。题目的撰写均不符合规范,所有文献均未实施盲法,而且整体缺乏对试验设计、样本量估算、辅助分析、可推广性、试验注册、资助等方面的描述。结论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直肠脱垂RCT的报告质量存在些许不足,建议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参照CONSORT声明进行RCT的设计、实施和撰写,提高研究质量。
    • 刘子号; 陈航; 代秋颖; 季双双; 尹毓章; 刘金龙; 荆涛; 张书信
    • 摘要: 蔓状血管瘤即脉管畸形之动静脉畸形,临床发病率低,会阴部发病者更少见,容易误诊,治疗棘手,文献鲜有报道,临床医生对此认识有限。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1例会阴部巨大(瘤体约7.0 cm×5.0 cm)蔓状血管瘤经消痔灵注射液硬化栓塞术治疗后痊愈的验案,为临床医生认识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与借鉴。
    • 宋杰; 李通通
    • 摘要: 目的探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RPH-4)加外痔切除术与消痔灵注射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山西省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RPH-4加外痔切除术与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状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出血、水肿及排尿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均未有患者复发,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PH-4加外痔切除术与消痔灵注射治疗混合痔的效果确切,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且可减轻患者症状疼痛程度。
    • 摘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医肛肠专科之一,经周济民、史兆岐、李国栋、李华山教授等几代肛肠人的努力,现已发展为以肛门直肠良性疾病与结直肠肿瘤综合诊疗为主科室,是国内中医肛肠专业的领军单位,也是消痔灵注射液内痔四步注射法与直肠脱垂固脱注射疗法的发源地。科室先后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十一五”至“十三五”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重点专科及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肛肠重点专科,201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区域中医肛肠诊疗中心(中央区域)建设单位”。
    • 柯敏辉; 黄鸿铃; 李志鹏; 李雪玉; 郑霞霞; 郑鸣霄
    •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内脱垂致排便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40例直肠内脱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消痔灵均匀注射法治疗,治疗组采用改良消痔灵注射术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8周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肛门坠胀感、直肠排空不尽感积分和肛门镜积分及排粪造影检查结果,评判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8周排粪造影检查与3D肛门直肠测压情况。结果治疗后第2周、第4周2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肛门坠胀及直肠排不尽感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第8周,2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肛门坠胀及直肠排不尽感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肛管静息压未见显著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第8周直肠顺应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于传统均匀注射,改良消痔灵注射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脱垂的直肠黏膜,更好地恢复患者直肠力学形态,提高直肠顺应性,从而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 王郝嘉; 刘莹莹; 吴嘉瑞; 巫志姗; 朱娜; 李浩; 倪梦蔚; 张景媛; 贾珊珊; 郭思宇; 李佳霖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消痔灵注射液联合自动套扎术治疗内痔或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SinoMed、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集消痔灵注射液联合自动套扎术治疗内痔或混合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4月15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通过RevMan 5.3、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累计受试者16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动套扎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消痔灵注射液,可提高内痔或混合痔患者的临床治愈率[RR=1.14,95%CI(1.02,1.27),P=0.02]、降低半年复发率[RR=0.28,95%CI(0.15,0.53),P<0.0001]、缩短创面愈合时间[MD=-3.63,95%CI(-6.14,-1.12),P=0.005],并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结论:消痔灵注射液联合自动套扎术对内痔或混合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予以验证.
    • 何裕智; 李俊
    • 摘要: 目的 研究消痔灵注射液介导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Smad信号治疗放射性直肠炎(RP)出血的分子机制.方法 40只SPF级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消痔灵组、TGF-β1组、TGF-β1联合消痔灵组各8只,对照组采用蛋白质含量20%的标准饲料喂养,其他四组6 MV X射线固定照射,制作RP大鼠模型,消痔灵组在模型制作后采用消痔灵注射液灌肠(照射后第12周),TGF-β1组在模型制作第4周开始腹腔注射10 mg SB-431542,TGF-β1联合消痔灵组在模型制作后腹腔注射10 mg SB-431542(照射后第4周)及采用消痔灵注射液灌肠(照射后第12周).干预结束后2周,经八联试纸检测分析大鼠便血疗效,随机从中各抽取5只采集腹主动脉血标本5 mL,用于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检测,处死,自距肛门2 cm以上获取直肠组织约2 cm,平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在10%的甲醛固定液中,用于HE染色,另一部分-80°C冻存,用于检测TGF-β1、Smad2/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直肠组织TGF-β1、Smad2、Smad3蛋白表达量及血清IL-2、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痔灵组、TGF-β1组、TGF-β1联合消痔灵组大鼠便血疗效分别为75.00%、50.00%、87.5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消痔灵注射液治疗RP出血主要通过介导TGF-β1/Smad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 傅学良; 郝磊
    • 摘要: 目的:针对内痔患者治疗中,应用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2020年1月-2021年1月作为研究时间,选取我院80例内痔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实验组40例,对照组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实验组给予自动痔疮套扎术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与复发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发率占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动痔疮套扎术与消痔灵注射液联合治疗内痔,对抑制痔核生长,促进创面恢复,降低内痔复发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
    • 刘学武; 李宏; 王垚
    • 摘要: 目的:探究在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的治疗中联合应用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和消痔灵注射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7月本院治疗的66例直肠黏膜内脱垂患者,通过随机方式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STARR手术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消痔灵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积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32/33)和78.79%(26/33),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x2=5.12,P=0.0236);治疗前两组便后肛门坠胀、排便费力、肛门阻塞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8.111、7.056、7.701,P=0.000);两组肿胀出血、排尿困难、肛周疼痛和感染的总发生率分别为6.06%(2/33)和27.27%(9/33),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35,P=0.0208).结论:联合应用STARR术和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可以有效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疗效.
    • 柯敏辉; 李雪玉; 郑霞霞; 郑鸣霄
    • 摘要: 目的 基于有限元模型探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IRP)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90只1月龄的新西兰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与治疗组各30只,各组内再随机分为20、40、60 d各10只.对照组予正常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中药生大黄液和番泻叶液灌胃、站立与无水酒精肛周注射方法联合建立兔IRP模型.治疗组造模后予消痔灵注射术,对照组和模型组予正常饲养,3组饲养10 d后收集直肠标本,建立不同力学状态的兔肛门直肠有限元模型,比较3组在肛管直肠角平面附近不同节点(651、657、663、846、852与858节点)的综合应力值与位移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651节点综合应力降低(P<0.05),其余节点综合应力和位移量升高(P<0.05);治疗组651节点综合应力升高(P<0.05),其余多数节点综合应力和位移量降低(P<0.05),即治疗后直肠的生物力学表现更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651节点综合应力升高(P<0.05),其余节点综合应力和位移量降低(P<0.05).不同造模时间的空白组和治疗组651节点综合应力比较为20 d<40 d<60 d,其余节点综合应力和位移量比较为60 d<40 d<20 d;不同造模时间的模型组651节点综合应力比较为20 d<60 d<40 d,其余节点综合应力和位移量比较为40 d<60 d<20 d.结论 消痔灵注射液对IRP兔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直肠组织的力学性质,改善IRP型排便困难症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