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汉黄芩苷

汉黄芩苷

汉黄芩苷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544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食品与药品、世界中医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等;汉黄芩苷的相关文献由54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蕾、何兵、刘晓东等。

汉黄芩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544 占比:98.87%

总计:12688篇

汉黄芩苷—发文趋势图

汉黄芩苷

-研究学者

  • 张蕾
  • 何兵
  • 刘晓东
  • 安叡
  • 昌盛
  • 朱鹤云
  • 王新宏
  • 谢林
  • 邓远雄
  • 郝乘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邵晓丽; 余江毅; 倪卫惠
    • 摘要: 目的探究汉黄芩苷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功能障碍的作用和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的损伤的影响及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hRMECs常规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渗透对照组(5 mmol/L葡萄糖+25 mmol/L甘露醇)、高糖组(30 mmol/L葡萄糖)、给药组(30 mmol/L葡萄糖+10、20、30、40μmol/L汉黄芩苷)。通过CCK-8与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小管形成与单层细胞膜通透性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成管能力和细胞膜通透性,ROS、NO、GSH-ST试剂盒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qRT-PCR和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IL-1β、IL-6的表达水平和含量,Western blot检测VEGF、HIF-1α和SIRT1蛋白表达。选取4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STZ组)、汉黄芩苷组(Wog组)和汉黄芩苷治疗组(STZ+Wog组),10只/组。模型组和汉黄芩苷治疗组腹腔注射0.1 mol/L柠檬酸缓冲液(pH=4.5)溶解的STZ,剂量为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与单独的汉黄芩苷组给予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糖尿病大鼠模型建立1周后给予汉黄芩苷治疗,对照组、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连续6周。比较4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损伤、HIF-1-α、ROS、VEGF、TNF-α、IL-1β、IL-6水平以及sirt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诱导hRMECs异常增殖和迁移,提高了hRMECs小管形成能力及细胞膜通透性(P<0.05),同时高糖诱导的hRMECs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上升(P<0.05)。而与高糖组相比,汉黄芩苷可浓度依赖性抑制高糖诱导的hRMECs细胞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P<0.05),此外汉黄芩苷可降低高糖诱导的hRMECs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P<0.05)。SIRT1在高糖诱导的hRMECs中低表达,30μmol/L剂量汉黄芩苷处理后高糖诱导的低SIRT1表达部分恢复(P<0.01),干扰SIRT1表达可逆转汉黄芩苷对高糖诱导hRMECs异常增殖、迁移、小管形成、细胞膜通透性、炎症及氧化应激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TZ组视网膜组织厚度增加(P<0.05),而汉黄芩苷治疗后能缓解糖尿病引起的大鼠视网膜增厚(P<0.05)。同时STZ处理提高了VEGF、HIF-1α、IL-1β、IL-6和ROS的水平(P<0.001),汉黄芩苷的处理降低了STZ诱导的大鼠视网膜损伤且上调了SIRT1的表达(P<0.001)。结论汉黄芩苷通过上调SIRT1的表达缓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损伤。
    • 刘静; 李春霞; 何巧玉; 王誉程; 石玉梦; 刘二伟; 陈晓鹏
    • 摘要: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2种成分的含量,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2种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反向筛选,从而确定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含量测定。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有效成分的对应靶点和途径并构建“活性成分-重要靶点-通路”,探究黄芩发挥药理作用特点,预测出潜在的Q-marker。结果:建立的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共标定12个共有峰,指认2个成分并确定其含量。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70。“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相关9条通路,涉及到癌症通路、炎症通路、免疫通路等。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准确、可行,筛选出2种成分可作为潜在Q-marker,以网络药理学验证黄芩主成分相关的靶点作用机制,进一步确认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作为Q-marker的可行性,为黄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张霞; 杜文泽; 赵汉清; 张硕
    • 摘要: 目的 研究汉黄芩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促炎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黏膜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UC大鼠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UC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低剂量汉黄芩苷组、中剂量汉黄芩苷组、高剂量汉黄芩苷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双盲法肉眼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病理损伤情况,行宏观损伤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生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大鼠造模24 h后可见黏液性稀便,毛发无光泽、精神萎靡、饮食减少,说明UC模型大鼠构建成功。UC模型组大鼠肉眼可见结肠溃疡表浅多且大,黏膜严重糜烂,HE染色显示结肠黏膜明显炎症损伤,肌层结构紊乱,腺体充血;经汉黄芩苷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与对照组相比,UC模型组DAI、宏观损伤评分和IL-1β、TNF-α、MPO、MDA水平显著升高,IL-10、CAT、GSH-Px、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经汉黄芩苷治疗后,随着给药剂量增高,DAI、宏观损伤评分和IL-1β、TNF-α、MPO、MDA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0、CAT、GSH-Px、SOD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汉黄芩苷可能通过下调促炎、氧化因子水平,上调抑炎、抗氧化因子水平以缓解UC大鼠炎症、氧化损伤,促进黏膜修复。
    • 刘国芳; 袁思雨; 李嘉豪; 张丽君; 王国凯; 方玲
    • 摘要: 目的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特征,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理想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文章旨探索汉黄芩苷在肝纤维化和肝星状细胞活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四氯化碳(CCl;)诱导C57BL/6雄性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汉黄芩苷组(10、20和40 mg/kg)。除正常组外,其余4组均腹腔注射CCl;建立肝纤维化模型,第4周开始给予汉黄芩苷灌胃。各组小鼠于造模第8周末处死。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1α;和fibronectin表达情况。体外实验分组为正常组、PDGF-BB组、汉黄芩苷组(40、60和80μmol/L)。采用PDGF-BB诱导HSC-T6细胞活化,并加入不同浓度汉黄芩苷,MTT检测HSC-T6细胞活力;免疫荧光和qRT-PCR检测α-SMA和COL1α;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OCS1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结果 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肝小叶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空泡增多;而汉黄芩苷高剂量组(40 mg/kg)中肝小叶排列较规则,炎性细胞以及空泡明显减少。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结果均显示,模型组α-SMA、COL1α;和fibronectin在肝纤维化瘢痕周围大量表达,在汉黄芩苷组(40 mg/kg)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SOCS1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汉黄芩苷给药组可显著升高SOCS1基因以及蛋白水平表达(P<0.05)。qRT-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RNA 2和siRNA 3均能明显下调SOCS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其中siRNA 2的靶向效率达到0.286。与PDGF-BBα-SMA(1.0±0.1)、COL1α;(1.0±0.1)和fibronectin基因组(1.1±0.3)相比,汉黄芩苷组(1.1±0.1、1.3±0.1、1.1±0.3)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而加入SOCS1 siRNA 2后,α-SMA、COL1α;和fibronectin基因水平(2.0±0.1、2.0±0.2、2.1±0.2)升高(P<0.05)。结论 汉黄芩苷通过调控SOCS1水平,抑制HSC-T6细胞增殖,从而有效缓解肝损伤和肝纤维化。
    • 崔悦; 汤鑫淼; 范琢玉; 关皎; 朱鹤云; 冯波
    • 摘要: 目的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黄芩汤中3个有效成分(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方法采用梯度洗脱,以Shim-Pack XR ODS柱为分离柱分离样品,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流速为0.4 mL/min,检测波长274 nm,柱温35°C。结果上述3个成分均在1~50 mg/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黄芩汤中的含量分别为0.128~0.134、0.242~0.267、0.138~0.146 g/L。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测定黄芩汤中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可为黄芩汤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 吕晋; 韩吴琦; 方慧祥
    • 摘要: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小儿惊风七厘散中橙皮苷、黄芩苷、汉黄芩苷、和厚朴酚、厚朴酚5个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C;检测波长:213 nm。结果通过设定的色谱条件测定,5个有效成分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分别为1.884~188.374μg·mL^(-1)(r=0.9999)、7.601~760.134μg·mL^(-1)(r=0.9997)、1.347~134.704μg·mL^(-1)(r=0.9998)、1.458~145.832μg·mL^(-1)(r=0.9999)、1.314~131.394μg·mL^(-1)(r=0.9999);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86%、99.54%、99.06%、99.95%、99.22%,RSD分别为0.81%、1.07%、1.00%、0.97%、0.81%。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可为小儿惊风七厘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 朱泽兵; 袁林; 张德伟
    • 摘要: 为建立多波长同时测定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中12种成分含量的UPLC分析方法,本文采用Accucore aQ C18色谱柱(2.1 mm×150 mm,2.6μm),以乙腈-0.005 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阴性对照无相应的色谱峰出现,12种有效成分的线性范围良好,加样回收率在94.86%~104.91%之间,RSD值为1.29%~2.94%。由此可见,该方法快速高效、灵敏度高、专属性好,可应用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的质量控制。
    • 张文新; 杨翠玲
    • 摘要: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黄芩不同部位、不同炮制品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比较其差异。方法采用Waters XSelect HSS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0°C,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75 nm,测定黄芩的栓皮、韧皮部、木质部及支根、主根,以及黄芩药材、生黄芩、酒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4种黄酮类成分分别在选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介于95%~105%之间,RSD均小于3.0%;黄芩栓皮中主要含黄芩素和汉黄芩素,韧皮部主要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和汉黄芩素;木质部仅含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黄芩生药、生黄芩和酒黄芩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无明显差异,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大小依次为黄芩生药>酒黄芩>生黄芩;黄芩的支根和主根中4种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差别。结论本文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分析时间短,能同时准确测定黄芩中4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可用于黄芩药材的质量控制。
    • 高腾美; 杨涵月; 常娟; 常银霞; 魏砚明; 刘必旺
    • 摘要: 目的 研究纳豆发酵对黄芩的代谢转化。方法 HPLC法对发酵前后黄芩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采用Thermo BDSHYPERSIL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 5μm);流动相甲醇-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0°C;检测波长278 nm。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结果 最佳条件为粒径40目,黄芩与湿纳豆比例3∶1,发酵时间2 d,发酵温度37°C,黄芩苷转化率为96.87%,汉黄芩苷转化率为86.38%,两者转化产物分别为黄芩素、汉黄芩素。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使黄芩中黄芩素、汉黄芩素含量升高。
    • 李鑫芳; 郑伟; 叶昂直
    • 摘要: 目的 探究汉黄芩苷(Wogonoside)对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随机分为对照组、汉黄芩苷治疗组、AKT激动剂处理组.通过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汉黄芩苷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肝癌细胞内Caspase-3、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及AKT蛋白磷酸化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汉黄芩苷治疗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P<0.05),且存在量效关系,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而抗凋亡相关蛋白Bcl-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AKT蛋白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凋亡程度显著增加(P<0.05).与汉黄芩苷治疗组相比,AKT激动剂处理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凋亡程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 汉黄芩苷具有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AKT信号通路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