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分运移

水分运移

水分运移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8367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地下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第十届中国水论坛、第一届全国“西部特殊土与工程”学术研讨会等;水分运移的相关文献由65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文杰、赵景波、刘伟等。

水分运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8367 占比:99.77%

总计:68527篇

水分运移—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尔晨; 林涛; 夏文; 张昊; 徐高羽; 汤秋香
    • 摘要: 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环境污染严重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迫使农民开发和采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分运动机理和氮肥残留行为是评价干旱地区农业水肥管理水平的依据,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是降低环境污染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灌溉量为主区,设2250(低灌溉量,W1)、3450(传统灌溉量,W2)和4650 m3 hm–2(高灌溉量,W3)3个灌溉量;设0(空白,N1)、300(传统施肥量,N2)和600 kg hm–2(高施氮量,N3)3个纯氮投入量,在干旱的中国西北内陆棉区开展2年的田间试验,评估灌溉和施氮策略对水氮运移、籽棉产量、水氮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及水氮耦合效应是影响籽棉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灌溉量是主效应.2年均值表明,灌溉量为W1时,施肥量由N1增加至N3,生育期0~8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呈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的趋势,N2和N3处理较N1处理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3.8%和7.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6%和6.8%;灌溉量为W2和W3时,施肥量由N1增加至N3,生育期0~8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无显著差异.N2和N3处理较N1处理籽棉产量分别提高11.6%和12.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4%和11.5%;随着灌溉量的增加,0~80 cm土层全生育期含水率总平均值逐渐增大.灌溉量是影响硝态氮在0~40 cm土层积累的主导因素,而水氮耦合效应是导致硝态氮向下淋溶的主效应.W1灌溉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态氮在0~40 cm土层大量积累,而W3灌溉量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加.总的来说,灌溉量高于3450 m3 hm–2、施肥高于300 kg hm–2后继续增加水氮投入未能额外增产,反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潜在污染.因此我们建议,通过水氮优化策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高震国; 钟瑞林; 杨帅; 李小港; 杨晓英
    • 摘要: 美国国家盐土实验室开发的Hydrus模型主要用于模拟包气带中水、溶质和热运移过程,目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筛选了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17—2020年间中国学者发表的347篇以Hydrus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我国在Hydrus模型领域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Hydrus能够较好地模拟不同介质中水与溶质的迁移转化过程。然而,目前我国的Hydrus应用研究大都局限于小区域或对室内土柱的一维模拟;研究中确定模型水力和溶质运移参数的过程有待规范与提高;部分研究缺乏对Hydrus模拟结果的系统评估。未来我国Hydrus模型研究有待加强的领域包括:①将Hydrus与不同环境领域模型进行耦合从而实现在流域等大尺度的全过程模拟;②基于实际研究需求,对Hydrus标准模块缺乏的功能进行扩展。
    • 王辰元; 周明涛; 胡旭东; 章涵
    • 摘要: 以复合人造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滴头流量、坡度因子对植被混凝土水分运移过程的影响效应,揭示壤中滴灌条件下植被混凝土湿润锋运移动态变化及含水率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植被混凝土与天然土壤在水分运移方面的异同,为高陡边坡生态恢复下壤中滴灌系统的灌溉布局与灌溉制度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滴头流量、坡度对垂直向上方向的水分运移影响最大,对水平方向的影响较小。灌水前期,土壤基质吸力的影响远大于重力,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距离与水平方向相近;灌水中期,垂直向上与水平方向的渗透速率随坡度增大而变缓;灌水后期,垂直向下的渗透速率逐渐趋于由重力为主要诱使因素的稳定速率;相同灌水量下,流量越小,湿润锋运移距离越远;水分再分布时段,受重力梯度和基质势的综合影响,垂直向下的运移距离最远,水平方向次之,垂直向上最近;含水率等值线呈椭圆形分布,且垂直向下的含水率均大于垂直向上和水平方向的含水率。采用幂函数与二次函数均可拟合植被混凝土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关系,其中幂函数拟合程度更佳(R^(2)>0.95),但R^(2)略小于一般天然土壤,拟合结果扩大了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在复合土壤的适用范围。
    • 孔令健; 王振龙; 王兵
    • 摘要: 为探究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土壤水与地下水埋深及降水的关系,基于五道沟实验站26 a的长系列资料,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对淮北平原夏玉米生长期的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其中0~0.2 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率最低,0.3~0.5 m土层土壤含水率最高。根据大气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值可知:土壤水δ;O和δD平均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土壤水分蒸发会导致土壤重同位素富集,富集程度由土壤表层至深层递减。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30 cm和5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变化最为明显,土壤易接受降水补给,而且土壤蒸发较为强烈。
    • 曲植; 李健; 李铭江; 陆江岳
    • 摘要: 为探究磷素(P)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该研究开展了磷素随水添加土壤入渗试验(CK、P1、P2、P3、P4)和加磷培养土壤入渗试验(ICK、IP1、IP2、IP3、IP4),各试验均设5个P梯度,依次为0、0.075、0.15、0.225、0.3 g/kg。研究结果表明:1)随水施磷在入渗过程中对土壤入渗特性无显著影响;2)土壤加磷培养90 d后,其水分入渗能力显著增强(P<0.05),相较于对照ICK而言,处理IP1、IP2、IP3、IP4的累积入渗量分别增加了7.82%、8.85%、9.82%、11.21%,所对应的入渗时间减小幅度分别为7.77%、14.56%、22.33%、27.18%;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运移速度均随磷梯度增大而增大,拟合的Kostiakov公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时间公式中的入渗参数与磷浓度呈现出很好的线性关系;3)IP3、IP4处理中0.25~2 mm粒级团聚体数量占比显著高于未加磷素的对照ICK(P<0.05),与ICK相比分别提高了35.9%、51.28%。综上,磷素添加到土壤中时间的长短与土壤结构的变化有直接联系,加磷培养增加了土壤中0.25~2 mm粒级大团聚体的数量占比,从而增强了土壤入渗能力。该研究将施磷与土壤入渗能力相结合,揭示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入渗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农业生产中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 李慕蓉; 卞建民; 聂思雨; 阮冬梅
    • 摘要: 季冻区普遍存在的积雪覆盖和冻融循环过程会导致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更加复杂。针对上述现象,设计并开展了积雪-冻融耦合作用下非饱和土壤原位观测试验和室内土柱观测试验,探究不同深度、不同积雪覆盖条件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定量计算融雪入渗量。结果表明:积雪覆盖下土壤水分运移受气象条件、积雪条件、土壤深度、土壤温度及盐分等因素综合影响;厚层、高密度积雪对土壤保温效果好,融化锋面更深、推移更快;雪层厚度增大2倍融雪入渗量是自然雪层入渗量的2倍,雪层密度增大2倍融雪入渗量是自然积雪入渗量的1.22倍。因此,合理改变积雪密度,可以影响季冻区融雪与冻融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入渗补给,达到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的目的。
    • 普慧梅; 李源; 吴锦奎; 马泽; 宋维峰
    • 摘要: 【目的】以全福庄小流域哈尼梯田核心区上方水源林区的3种植被类型(乔木林、灌木林、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土层土壤水的运移过程和水分来源及其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比例进行定量估算,揭示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运移的影响,以期为定量研究哈尼梯田区森林-梯田复合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以及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2015年4—12月期间3种植被类型下不同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同时选取3次代表性降水事件(2015年7月24日、7月29日和8月3日)分析3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水δ^(18) O值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分析比较土壤水与其潜在水源(大气降水、浅层地下水等)的δ^(18) O值,判断林地土壤水分来源,运用二元线性混合模型计算降水和浅层地下水对土壤水及地表水和土壤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均值表现为:地下水>地表水>乔木林地土壤水>灌木林地土壤水>荒草地土壤水>降水,降水的变异系数最大,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变异系数较小;荒草地土壤水以降水补给为主,占比67.02%,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水以深层土壤水的上升补给为主,分别占比59.65%和50.18%;短阵性暴雨条件下,暴雨前期和暴雨后期3种植被类型样地土壤的水分入渗速率不同,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入渗主要发生在0~70 cm土层,而荒草地主要发生在0~50 cm土层;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土壤水的垂直运移,荒草地土壤水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比例明显高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约为55.91%。【结论】研究区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循环具有一定影响,林地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强度较大,而荒草地更利于降水入渗及对浅层地下水补给。
    • 马筱建; 杨素苗; 石海强; 段鹏伟; 杜纪壮; 秦立者
    • 摘要: 为探究黏土条件下小管出流灌溉不同灌水量土壤水分下渗和侧渗特点,本研究采用玻璃砂箱模拟自然条件的方式,测定了流速为7.5 L·h^(-1),灌水量为30,40,50 L的土壤水分运动轨迹和试验开始24 h内土壤含水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黏土条件下,7.5 L·h^(-1)流量的小管出流,当灌水量为30,40,50 L时,试验开始24 h对应的横向运移距离分别为39.63,42.3,49.11 cm,垂直运移距离分别为36.81,43.7,50.83 cm;试验拟合了横向和垂直运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的经验公式、运移距离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的经验公式,均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小管出流系统灌溉制度的设计依据。由以上结果得出,灌水量越大,小管出流灌溉的土壤水分横向运移距离和垂直运移距离越大,土壤湿润面积也越大。
    • 张路; 吴军虎; 杨晓伟; 雷震远; 白雪
    • 摘要: 【目的】探究黄腐酸钾对黑垆土水分运移、土壤孔隙和团聚体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向黑垆土中施加不同质量配比(0%、0.1%、0.5%和1%)的黄腐酸钾,得到对土壤结构改良效果的最佳黄腐酸钾施量。【结果】①用含1%黄腐酸钾处理后的土样效果是最优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入渗率(90 min)、稳渗率和湿润锋运移距离分别增加了43.96%、182.5%、47.06%和28.41%。②3种入渗模型参数拟合结果显示,Kostiakov公式中经验系数从1.6487减小至0.9013,经验指数从0.4781增加至0.5375。Philip公式中稳渗率在0.0020到0.0032的范围内,吸渗率在0.9562到1.0042范围波动。改进后Kostiakov公式中,稳定入渗率从0.0126增加至0.0846。③掺加含1%黄腐酸钾的土样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最大,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了2.65%和64.29%,土壤毛管孔隙度降低了17.00%。同时土样中掺入黄腐酸钾的质量配比越大,在单位体积上相较于对照组,土壤体积质量减小了2.99%。④随着培养时间增长,粒径大于0.25 mm团聚体量显著增加,同时粒径<0.045 mm团聚体量逐渐减少。平均几何直径与黄腐酸钾施量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不稳定团粒指数和土壤可蚀性因子随黄腐酸钾施量增加呈现负相关,分形维数随着时间与黄腐酸钾施量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结论】施加质量配比为1%黄腐酸钾对黑垆土结构改良效果是最佳的,该研究成果为揭示不同施量黄腐酸钾对黑垆土水分运移和结构改良效果方面提供参考。
    • 范严伟; 王延祥; 史金红; 马亮军; 殷伟凡
    • 摘要: 为探究竖管地表滴灌和普通地表滴灌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区别,在室外同步进行2种滴灌模式下风沙土入渗和蒸发试验,对比分析了土壤水分分布、蒸发规律和土壤湿润锋运移特性。结果表明:(1)灌水量为2 L,2种滴灌模式下,随着滴头流量的增大,湿润体体积和灌水均匀度逐渐减小,湿润体含水率平均值逐渐增大,当滴头流量一定,竖管地表滴灌的湿润体体积大于普通地表滴灌,而灌水均匀系数小于普通地表滴灌;(2)不同滴头流量处理(0.3,0.4,0.6 L/h)蒸发7天结束后,普通地表滴灌土壤蒸发量分别占灌水量的32.5%,35.0%和40.0%,而竖管地表滴灌土壤蒸发量仅占灌水量的22.5%,说明竖管地表滴灌对土壤蒸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相同灌水量(2 L)时,普通地表滴灌水平和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均随滴头流量的增大而略有减小,竖管地表滴灌垂直向下湿润锋运移规律与普通地表滴灌相同,而水平和垂直向上方向运移规律相反;随着时间的延长,普通地表滴灌与竖管地表滴灌水平和垂直方向湿润锋比值均呈不断减小趋势,最后趋于稳定;(4)构建了包括滴头流量和灌水时间在内的普通地表滴灌湿润锋运移距离经验公式,验证所建经验公式的可靠性,均方根误差介于0.24~0.27 cm,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985。研究结果可为竖管地表滴灌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