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多场耦合

多场耦合

多场耦合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139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1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99973篇;相关期刊301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6中国航空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第16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2015中国电磁兼容大会等;多场耦合的相关文献由4261位作者贡献,包括尹光志、许江、彭守建等。

多场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1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9973 占比:99.49%

总计:100486篇

多场耦合—发文趋势图

多场耦合

-研究学者

  • 尹光志
  • 许江
  • 彭守建
  • 刘东
  • 王维忠
  • 赵宏伟
  • 蒋长宝
  • 任露泉
  • 刘月妙
  • 方岱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闫传梁; 陈勇; 任旭; 程远方; 李阳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CO_(2)改造后天然气水合物藏开采过程中海底边坡的稳定性,首先,通过含水合物试样的三轴力学实验,建立CO_(2)改造CH_(4)水合物藏及开采过程中地层力学参数的动态演化模型;其次,利用ABAQU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描述注CO_(2)改造CH_(4)水合物藏的温度-渗流-应力-饱和度多场耦合模型;最后,结合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强度折减法,研究注CO_(2)改造后进行CH_(4)水合物开发的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H_(4)水合物试样和CO_(2)水合物试样的弹性模量、峰值强度和内聚力都随饱和度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水合物饱和度下,CO_(2)水合物沉积物的强度高于CH_(4)水合物沉积物的强度;在CH_(4)水合物储层的盖层中注入CO_(2)改造后再进行降压开采,海底边坡发生滑坡的风险大幅下降;随着注CO_(2)改造层厚度和范围增大,海底边坡抵抗滑坡的能力增强;对CH_(4)水合物储层的下伏地层进行改造比对上覆盖层进行改造更利于水合物开采后边坡的稳定。
    • 畅元江; 黄帅; 王康; 孙宝江; 李昊; 孙焕钊; 陈国明
    • 摘要: 常规二维模型用于研究水合物井筒稳定性时,不能反映地层沉降变形对井筒的影响,为此,考虑渗流场、应力场和井筒内外压力场的多场耦合作用,研究水合物分解引起的储层特征参数在近井界面区域的时变特征;采用流固耦合理论,建立天然气水合物井筒-土壤三维非线性耦合模型,并以南海某水合物井为例,对井筒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井筒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为轴向应力;随着生产压差提高和试采时间延长,井筒的轴向应力逐渐增加,且轴向应力在试采初期增加较明显,随着试采进行逐渐趋于平稳;若生产压差为10 MPa,则安全试采仅能维持15 d,若生产压差不超过8 MPa,则安全试采可达60 d以上。
    • 李全明; 段志杰; 于玉贞; 师海; 李振涛
    • 摘要: 为了进一步分析尾矿坝沉积结构特征与性能演化规律,本文综述国内外尾矿沉积规律、物理力学特性、服役性能演化规律及溃坝评价方法等有关尾矿坝安全稳定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在尾矿库沉积规律的研究中,由于模型试验的流槽尺寸有限、边界效应较强,放矿条件不同,对尾矿沉积分布尚未得出一致性规律。而针对多种因素影响下的尾矿沉积结构特征目前还鲜有研究。尾矿固结时,其有效应力、孔隙比、渗透系数以及强度等性质在自重和上覆荷载作用下逐渐演化,且尾矿坝运行服役过程中排渗设施淤堵、地震等因素导致坝体性能演化,然而目前对尾矿坝性能时空演变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安全评价方面,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存在明显缺陷。基于当前尾矿坝研究的不足,简要介绍了作者团队开发的尾矿沉积模型试验系统、多场耦合静动力性态分析平台及建立的复杂条件下高尾矿坝性能劣化理论,相关成果对于促进我国尾矿坝安全评价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 蒋立鹤; 黄云峰
    • 摘要: 气阀电热镦粗是电—热—力多场耦合的复杂成形过程,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很难获得合适的电热镦成形参数,找到判断电热镦成形最佳工艺条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基于MSC.Marc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求解平台,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顶锻压力参数对电热镦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截变压力过小,易形成台阶状缺陷并在后续过程中形成波浪。选用合适的顶锻力可以有效控制成形形状。最后,通过物理实验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
    • 戈凯
    • 摘要: 充填体的稳定性关乎采场回采的安全,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力学性能。充填体力学性能的形成过程涉及热过程、渗流过程和力学过程,为研究高海拔寒冷环境下充填体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场耦合模型,采用热—流—力耦合方法对充填体稳定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采场中的应力自充填体上表面至底板逐渐增加;采场中的位移自充填体上表面至底板逐渐减小;部分三维截线穿过了采场不规则结构,导致应力集中,采场几何形状对于充填体应力及位移有较大的影响。
    • 吴财芳; 蒋秀明
    • 摘要: 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采煤方法,可被用来开发深部煤层与矿井遗留的煤炭资源。当地下气化时,随着气化时间的推移,煤炭在煤层内部"燃烧"逐渐形成气化炉,炉内温度最高可达1200°C。从UCG过程中的放热反应出发,综述了热量来源、温度场的变化及其传热特征等,总结了研究温度场的重要手段。分析认为,UCG是一个复杂的温热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和放热的可逆反应同时进行,导致了气化炉的温度场及其传热机制的复杂性。研究气化过程传热机制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模拟、试验监测、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4种,各自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中,物理模拟的可操控性强,但是难以解决地层接触关系导致的接触热阻误差;试验监测能真实反映温度场等的变化情况,但是实际操作的经济性差;理论计算通过对气化过程的拆分,从理论角度定性定量了UCG的温度场特征,但理论计算难以考虑到温度渗流等对温度的影响;数值模拟借助计算机进行温度场的多场耦合,综合考虑了渗流、变形、温度等对传热的影响,但多场的物理耦合计算难度较大,且煤层及岩石的热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导致数值建模的计算难度增加,制约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综上所述,现有的UCG温度场的研究手段难以真实反映出气化炉的传热特征,各种研究方法只能研究特定情况下的温度变化,难以与实际情况结合。因此,基于现场试验数据,结合大型物理模拟试验与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多物理场之间的耦合机理研究是后续煤炭地下气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另外,岩石热物理性质在高温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温度场的影响作用,也将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之一。
    • 王尚; 梁子轩; 王平阳; 徐宗琦; 杭观荣
    • 摘要: 随着霍尔推力器的大力发展,碘工质霍尔推力器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深入了解碘工质霍尔推力器放电室内部过程,为优化推力器性能和拓展空间应用提供依据。建立了二维PIC/DSMC/MCC混合方法模型,结合鞘层和二次电子发射模型,根据碘工质特性,加入解离-电离过程,在定壁温条件下,针对200 W碘工质霍尔推力器放电室内部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考察其放电室内等离子体的多场耦合特性以及与壁面的相互作用过程。研究其放电通道内部的等离子体行为,分析放电室内的等离子体参数,获取其离子数密度、离子轴向运动速度、电子温度等特征参数,将模拟结果和氙工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较于氙工质,碘工质霍尔推力器存在解离区,宽度约为2 mm,位于近阳极区之后、电离区之前。
    • 熊贵耀; 吴吉春; 杨蕴; 祝晓彬; 刘梦雯; 宋亚霖
    • 摘要: 了解污染场地中微生物群落对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影响是高效修复治理有机污染场地的基础。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以“场”的形式通过与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等耦合作用,发挥其在维护生态稳定性及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与有机物关联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关于微生物和有机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及有机物的迁移转化3个方面及一系列的关联研究中,而关于将微生物以“场”的形式定量刻画微生物在物质循环转化和维持生态稳定性方面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为此,本文通过研究给出了微生物场的定义,提出了有机污染场地中的微生物场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分析了微生物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构建了微生物场与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之间耦合的本构模型。最后,对微生物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张浩杰; 张雯; 姜丰; 屈治国
    • 摘要: 太阳能光解水制氢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需求及碳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热点之一。利用太阳能全光谱光催化制氢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式,但存在催化效率较低,难以实际应用的问题。造成光催化剂催化效率低的主要因素在于比表面积小、光吸收能力弱、禁带宽度较宽、载流子迁移能力弱。对光催化机理和催化剂的优化策略进行了总结,通过敏化材料掺杂、元素掺杂、异质结构建、助催化剂负载、高导电性石墨烯掺杂等策略来有效提高光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降低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增加活性位点、加速表面反应。此外,对光电、光热及光热电催化等近年发展起来的多场耦合催化制氢做了系统的介绍,对太阳能制氢催化剂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 李顶河; 郭永刚; 孟宪明
    • 摘要: 在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热压罐固化成形过程中,温度场和固化度场的均匀性对残余应力和变形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厚度较大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流动压实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热压罐空气热流场和模具温度场也会对复合材料结构内部的温度场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同时考虑固化动力学模型、热传导模型、残余应力模型、流动压实模型、热压罐热流场以及模具温度场,建立了复合材料热压罐热流固多物理场解耦求解模型;在多个时变参数影响下,分析了大厚度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热压罐固化成形过程中残余应力、固化度场、温度场以及纤维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