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肥运筹

氮肥运筹

氮肥运筹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579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1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1037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中国土壤与肥料、耕作与栽培、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第十四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氮肥运筹的相关文献由204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洪程、马均、戴其根等。

氮肥运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1 占比:34.10%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1.73%

专利文献>

论文:1037 占比:64.17%

总计:1616篇

氮肥运筹—发文趋势图

氮肥运筹

-研究学者

  • 张洪程
  • 马均
  • 戴其根
  • 霍中洋
  • 孙永健
  • 杨志远
  • 许轲
  • 朱新开
  • 付立东
  • 吕艳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军; 安礼政; 周冬冬; 许轲; 李必忠; 刘忠红; 周年兵; 方书亮; 张永进; 汤洁
    • 摘要: 当前"减氮"成为优质食味粳稻种植措施之一,但减氮后的氮肥科学运筹方案尚不够明确,需进一步研究.2018—2019年,选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505'和'南粳2728'为材料,前茬麦秸秆全量还田,采用机插方式,在总施氮量较当地常规施氮量减少20%条件下,设置基蘖肥和穗肥比例分别为5:5、6:4、7:3和8:2四种氮肥运筹比例,研究了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精确运筹.结果表明,随着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增加,产量呈先增后降趋势,7:3处理产量最高,2年达11,134.80~11,280.19 kg hm–2,较CK增产1.23%~2.54%,但差异不显著;7:3处理群体高产,在于能获得充足的群体颖花量、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基蘖肥比例增加,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抽穗期、成熟期、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终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利用率,呈先增后降趋势,均以7:3处理最高.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通过增加前期施氮肥比例(7:3),能确保群体后期获得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氮素积累量较小,但显著提升了氮素吸收利用率,较CK高14.10%~15.48%,差异显著.减氮后增加基蘖肥比例使优质食味粳稻加工品质变劣,外观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改善,RVA谱优化.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较常规施肥减氮20%,基蘖肥与穗肥运筹7:3处理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稳定,大幅提升氮素吸收利用率,改善稻米外观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食味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种植目标.
    • 赵灿; 刘光明; 戴其根; 许轲; 高辉; 霍中洋
    • 摘要: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粮食安全更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过去50多年间,氮肥的使用虽提高了作物产量,但也对环境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随着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也日益提高。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最佳用量、培育优质稻米是目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我国氮肥使用情况、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氮代谢生理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提出并讨论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 代健敏; 何庆雨; 谢玲; 窦巧巧; 张巨松
    • 摘要: 花铃期是棉花产量形成最关键的时期,为探究氮肥后移对花铃期水分亏缺棉花产量的补偿效应,以新路早45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定2个花铃期滴灌量:常规灌溉量2410 m^(3)·hm(−2)(W1)为对照、亏缺灌溉量1668 m^(3)·hm(−2)(W2);副区为3种花铃期施肥比例:N1(花期肥:铃期肥为3:3)、N2(花期肥:铃期肥为2:4)、N3(花期肥:铃期肥为4:2)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相同氮肥条件下,水分亏缺较正常灌溉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2)根据干物质积累Logistic模型,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Vm)出现时间、干物质进入快速积累期时间拐点(t1)均有所提前、干物质快速积累持续时间(Δt)有所延长,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及占比显著降低;(3)水分亏缺处理的单株铃数、单铃重较正常灌溉平均降低了11.7%,45.6%,籽棉产量平均降低了17.3%,耗水量、氮肥偏生产力平均降低了35.49%、15.97%,水分利用效率平均增加了16.77%。与正常灌溉相比,花铃期水分亏缺条件下,氮肥后移(N2)较N1、N3处理的棉花LAI、Pn都有所增加,且表现为:N2>N1>N3;(4)氮肥后移(N2)处理下的干物质累积量、Δt、Vm表现最优,干物质快速积累期特征值(GT)最为协调,棉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移率最高,为68.25%;(5)与N1和N3处理相比,氮肥后移(N2)处理的棉花单株铃数、单铃重分别增加了10.40%、16.02%和8.41%、11.61%,籽棉产量分别增加了7.32%,13.88%,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N2>N1>N3。综上所述,氮肥后移通过提高棉花花期LAI及Pn、减缓盛铃后期的LAI和Pn的下降幅度,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并提高了生殖器官所占比例,调控产量及其构成要素,以减轻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 官彩红; 王强; 孔祎昕; 茅希丁
    • 摘要: 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比例时基肥侧深施肥对水稻氮素和氨挥发损失的影响,为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不施氮(N0)、常规施肥(FF)、基肥侧深施(40%NDF)、基肥增氮侧深施(55%NDF)和一次性侧深施(100%NDF)5个处理,分析基肥侧深施对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施氮量(225 kg·hm-2)下,侧深施肥各处理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13.1~16.5百分点。40%NDF和55%NDF处理基肥氨挥发量和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0%NDF处理显著增加了基肥的氨挥发量,侧深施肥各处理基肥氨挥发比例和FF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5%NDF和100%NDF处理显著降低了水稻生育期总氨挥发量和总损失率,100%NDF处理对氨挥发的抑制效果优于55%NDF处理。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对稻田氨挥发的抑制效果受到稻田平整度的影响,应加强配套技术研究。
    • 彭志芸; 吕旭; 伍杂日曲; 舒川海; 谌洁; 向开宏; 杨志远; 马均
    • 摘要: 为探明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直播稻产量的影响,于2018年和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崇州试验基地开展2年定位试验。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麦(油)秸秆全量翻埋还田(M_(1))和秸秆不还田(对照,M_(0)),副区在施氮量150 kg/hm^(2)的基础上设氮肥前移(N_(1))、均衡施氮(N_(2))、氮肥后移(N_(3))3种氮肥运筹,以不施氮肥为对照(N_(0)),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含量以及稻株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结果表明:2018年麦(油)-稻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成熟期稻株氮素积累量提高7.13%(8.50%),产量增加0.94%(1.43%),2019年增至15.17%(17.12%)、6.60%(7.42%)。2018年拔节期,麦(油)茬田中直播稻氮素积累量整体呈N_(1)>N_(2)>N_(3)趋势,齐穗期和成熟期稻株的氮素积累量及产量在秸秆不还田处理下表现为N_(3)>N_(2)>N_(1),秸秆还田后则是N_(2)>N_(3)>N_(1)。相较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后麦(油)茬直播稻成熟期田间0~10、>10~20 cm土层的氨态氮含量有增有减,硝态氮含量则整体降低了44.22%(30.99%)、8.05%(20.09%)。土壤全氮含量在直播稻各生育期变化较小,N_(1)处理下各生育期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综上所述,连续的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全氮含量,麦(油)-稻轮作模式下均是均衡施氮配合能有效促进稻株氮素吸收,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以油-稻轮作模式下增产效果更佳。
    • 赵庆雷; 马惠; 刘奇华; 信彩云; 孙召文
    • 摘要: 为了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肥调控措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稻谷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后氮肥运筹和不同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养分吸收、干物质积累及稻谷产量构成特征。结果表明,相同的水层管理条件下水稻吸氮量随基施氮肥量的提高先增大后减小,以基施氮肥量为40%时水稻吸氮量最高;氮肥施用比例对水稻磷、钾吸收无显著影响。相同的氮肥施用比例下,插秧后适时晾田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以泡田后15 d晾田的效果最好。相同的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干物质积累量随基施氮肥量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基施氮肥量为40%时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相同的氮肥施用比例下,泡田后15 d晾田显著提高了水稻干物质的积累量。相同的水层管理措施下,水稻有效穗数随基施氮肥量的提高而增大,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稻谷产量随基施氮肥量的增大而提高,至基施氮肥量为40%时最高,随后减小;相同的氮肥施用比例下,泡田后15 d晾田使稻谷产量各构成指标更加协调合理: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稻谷产量,同时降低了水稻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因此,黄淮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后最佳的氮肥施用方法为氮肥分基肥、返青肥、分蘖肥和穗肥4次施用,施肥量为施N 276 kg·hm^(-2),施用比例为4.0∶1.8∶2.1∶2.1;最佳的水层管理措施为泡田后15 d晾田。
    • 陈金平; 朱保磊; 石守设; 尹志刚; 周国勤; 李刚; 张波; 李昊然; 毛瑞玲; 李金笑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豫南地区小麦生理特性、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调控效应,以偏弱筋品种信麦129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施纯氮量N0(0 kg/hm^(2))、N1(97.5 kg/hm^(2))、N2(195 kg/hm^(2))、N3(292.5 kg/hm^(2))、N4(390 kg/hm^(2))和氮肥不同基追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7∶3∶0、6∶2∶2、5∶3∶2、4∶3∶3)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有效促进小麦冬前、返青和拔节末期的生长发育,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在越冬期、拔节期的分蘖数、次生根数显著增加(P<0.05)。而在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7∶3∶0能有效促进小麦分蘖、次生根发育和株高增长。而在相同施氮量下,基追比为6∶2∶2能最大程度提高籽粒面粉蛋白含量。研究也表明,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也会增加肥料成本。综合分析,当施氮量为N2(195 kg/hm^(2))且基追比为7∶3∶0(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时,粗蛋白含量、降落数值和湿面筋含量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且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可作为豫南地区弱筋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
    • 郭立君; 彭志红; 郑建军; 曾贤杰; 尹颛斌; 张琳; 杨威
    • 摘要: 为明确高粱“种、肥一体”栽培的氮肥最佳运筹模式,以兴湘粱2号为供试高粱品种,于2020年在宁乡市开展了氮肥不同基追肥比例对高粱产量、经济效益与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粱“种、肥一体”栽培模式下以氮肥80%基施、剩余20%一次性追施的产量、纯收入、净产投比、氮肥利用率最高,是高粱“种、肥一体”栽培的一种高效氮肥运筹模式。
    • 陈永华; 章银珊; 胡婷婷; 肖晓云; 李松刚; 姚登清
    • 摘要: 以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皖垦糯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运筹与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为180 kg/hm2的条件下,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40%∶30%∶30%且施用硅肥450 kg/hm2的处理表现最佳。
    • 王晓丹; 王亚梁;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陈惠哲
    • 摘要: 为了提出适合大穗型杂交稻‘甬优1540’的最佳施肥模式,在机插且总氮施用量为195 kg/hm;条件下,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在2019年设传统施肥(T1)、机插一次施肥(T2)、机插施肥:分蘖肥7:3(T3)、机插施肥:穗肥7:3(T4)四种氮肥施用模式,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另外增设无氮区处理(磷、钾肥相同)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穗期追施氮肥(7:3)产量最高。相比于传统施肥,机插施肥:穗肥7:3(T4)处理增加了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说明‘甬优1540’在高产栽培中合理施肥模式为机插施肥:穗肥7:3(T4),该运筹比例有利于稻米品质提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