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化肥零增长下养分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化肥零增长下养分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化肥零增长下养分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3-16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

会议文集:化肥零增长下养分高效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养分专家系统定位持续应用的效果.2011-2013年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定位研究了两个试点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农民自己应用系统)连续四季作物的效果.两个试点两年四季连续定位应用养分专家系统的肥料推荐(OPTe)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与测土推荐(OPTs)、农民习惯施肥(FP)分别比较,均没有明显的差异.在保证高产的条件下,OPTe处理小麦玉米轮作的施氮量较FP处理节约33%~48%氮肥,氮肥利用率均明显提高了10~13个百分点.养分专家系统的肥料推荐能保持作物持续高产,稳定性较好,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新的肥料推荐工具.
  • 摘要:通过连续两年(2013-2014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肥比例为3∶4∶3时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最高,较其他基追比例处理增产3.2%~20.5%,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2.0~21.3个百分点、2.3~10.0 kg/kg和2.3~10.0 kg/kg.施氮可显著增加玉米主要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并可提高玉米抽雄期氮、磷、钾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增加籽粒养分量,其中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对玉米灌浆期氮、磷、钾吸收量影响显著,使籽粒氮、磷、钾积累总量显著的高于其他基追比例处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氮肥运筹条件下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除苗期外,其他生育期氮、磷、钾吸收量均与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灌浆期氮、磷、钾的吸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综合考虑玉米产量与植株氮、磷、钾吸收关系间的表现,转运及氮肥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因素,在该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00 kg/hm2,基肥∶拔节期∶抽雄期施氮比例为3∶4∶3时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 摘要:2011-2014年在黑龙江省设立了66个Nutrient Expert (NE)玉米推荐施肥田间验证试验,以验证NE推荐施肥效果,结果表明,养分专家推荐施肥(OPTE)比农民习惯施肥(FP)和当地推荐施肥(OPTS)能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效益,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回收率.
  •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施磷方式对玉米苗期形态生长、根系活力、养分积累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探究如何高效利用磷肥.采用盆栽实验,设置不施磷肥、均匀施肥、局部施磷、局部施肥4个处理.不同的施磷方式对玉米苗期叶片生长与干物质积累效果存在差异,局部施磷最为显著,增长率高达215%.局部施磷与局部施肥可以诱导改变根系形态,充分与土壤接触,使得磷肥得到高效利用,利用率达到20.1%和38.5%.由于磷与锌之间存在抑制作用,局部施磷处理植株锌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相对降低,但养分积累总量最高,且局部施磷与局部施肥两个处理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均有上升,交换态锌活性升高.局部施磷可以促进苗期玉米生长,有利于养分高效利用.
  • 摘要:为进一步推广水稻测土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54个钾肥施用效果田间试验,分别采用1.0 mol/L中性醋酸铵、2.0 mol/L冷硝酸、0.2 mol/L NaBPh4-EDTA和1.0 mol/L沸硝酸浸提并测定试验土壤钾素含量,分析土壤有效钾含量与水稻产量和植株吸钾量相关性,探索准确评价水稻土壤有效钾的方法,并建立与之对应的土壤钾素丰缺指标体系.根据稻谷相对产量和地上部相对吸钾量与4种浸提方法测定的土壤钾素相关性比较,在一定条件下醋酸铵法、冷硝酸法和四苯硼钠法均可较好的评估土壤有效钾,其中以冷硝酸法最好.湖北省水稻种植土壤醋酸铵法浸提的土壤钾素"低""中""高"和"极高"指标分别为< 30 mg/kg、30~70 mg/kg、70~160 mg/kg和>160 mg/kg;冷硝酸钾的分级指标分别为<50 mg/kg、50~100 mg/kg、100~190 mg/kg和>190 mg/kg;四苯硼钠钾的分级指标分别为<65 mg/kg、65~140 mg/kg、140~305 mg/kg和>305 mg/kg.基于建立的钾素丰缺指标体系对稻田土壤有效钾含量进行评价,湖北省水稻土壤钾素含量以中等水平居多,严重缺钾和含钾极高的比例较低,这一结果可以用来指导水稻科学施用钾肥.
  • 摘要:为探索能够实现燕麦肥料农学效率最大化的施肥方案,本研究实施了不同施肥配方处理,以期为燕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试验共设计了64个施肥组合,氮、磷、钾各设了4个施肥水平,分别计算了不同处理下的燕麦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农学效率.综合分析结果发现,氮肥50 kg N/hm2,磷肥(P2O5) 65~105 kg/hm2,钾肥(K2O) 75~105 kg/hm2下氮磷钾农学效率较高.
  • 摘要:研究半干旱区马铃薯高产、水分高效利用的最佳覆盖栽培模式及其配套施肥水平,为旱作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地膜覆盖种植方式与平衡施肥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全膜覆盖垄播种植方式有利于马铃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增加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NPK平衡施肥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效果显著;与裸地相比,全膜覆盖垄播和全膜覆盖平作马铃薯块茎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3.4%~60.7%和18.8%~32.5%,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59.4%~79.6%和38.3%~50.3%;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10 kg/hm2、105 kg/hm2、90 kg/hm2时,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年均降水量415 mm旱作区,全膜覆盖垄播栽培与平衡施肥匹配可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
  • 摘要:我国粮食生产中肥料利用率普遍偏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既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湖南省是全国最大的水稻生产省份,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在湖南省水稻产区进行的2367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湖南省早稻、晚稻和中稻氮磷钾肥料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肥料利用率,发现早稻、晚稻和中稻的氮磷钾肥料的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48.0 kg/kg、121.9 kg/kg和87.2 kg/kg;氮磷钾肥料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0.9 kg/kg、12.1 kg/kg和9.7 kg/kg;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1.8%、11.8%和35.8%,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也呈下降趋势.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高产农田过量施肥,忽视土壤和环境养分的利用,作物产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养分损失未得到有效阻控等.在保证水稻稳产高产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技术包括应从土壤立地条件,土壤耕作、肥料施用量、肥料品种及搭配比例、施用时期和配套施用技术等综合肥料管理策略入手,实现土壤养分供应与高产水稻需求同步、达到水稻高产与养分高效利用的双赢效应.
  • 摘要:为了提高棉花生产中养分管理效率,实现国家减肥增效的战略目标,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多年来IPNI中国项目合作研究结果和各方面资料,从世界和中国棉花生产概况、棉花的生长习性、我国棉花栽培与养分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棉花的需肥规律和施肥原则、棉花叶面肥的施用方法及后期管理等方面对我国棉花生产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多年来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中棉花作物养分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整理,提出了相应的现代农业中棉花养分管理技术与对策.
  • 摘要: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叶片养分和果实产量性状对沼液施用的响应规律,本研究在6年生油茶林中设置了5个不同沼液用量(0 kg/株、10 kg/株、20 kg/株、30 kg/株、40 kg/株),通过连续两年的试验与测定,分析了不同沼液用量条件下油茶林地土壤和叶片氮、磷、钾养分及油茶果实含油率变化情况,探讨了油茶果实产量对沼液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有效提高油茶林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施沼液两年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沼液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以B4(40 kg/株)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效果最好.B3(30 kg/株)处理明显更有利于油茶叶片对氮、磷、钾养分的积累,该处理的油茶鲜果含油率、鲜果产量和产油量最高;与不施沼液的B0(0 kg/株)处理相比,B3处理的鲜果产量和产油量分别提高了34.39%和62.68%.施用沼液两年对油茶干籽含油率的影响不明显;过多施用沼液不利于油茶叶片养分积累和果实增产.油茶果实含油率、鲜果产量、产油量均与土壤养分、叶片养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干籽出油率与养分的相关性到沼液施用第二年才明显.因此,通过适量施用沼液改善土壤养分和叶片养分状况,是提高油茶果实含油率、增加鲜果产量和产油量的有效措施.
  • 摘要:甘蔗是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从1993年至今广西甘蔗的栽培面积及蔗糖产量均占我国的60%以上.但长期不合理的施肥不仅导致蔗区土壤肥力下降的同时,还致使广西部分蔗区的甘蔗产量和品质连年下降,严重阻碍了广西甘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生产能力和甘蔗吸收养分规律,旨在构建蔗区优质高产的施肥技术体系,为实现广西甘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作者采用田间试验、现代和传统分析技术,在蔗区采集了不同施肥处理的甘蔗和土壤样品,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蔗对养分的吸收和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区施肥养分不平衡,肥料利用率低是导致甘蔗产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有吸收高峰期,同时,也随施肥处理的不同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优化施肥(NPK1)处理伸长初期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分别为1 425 g/(hm2·d)、375 g/(hm2·d)和2 179.5 g/(hm2·d),成熟期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强度逐渐降低.甘蔗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受土壤养分含量、湿度、通气状况、有机质含量及甘蔗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分析结果显示,优化施肥(NPK1)处理极显著地提高了甘蔗产量和含糖量.由于本文所有试验点均分布于相同蔗区,气候条件相近,耕作管理一致,栽培品种相同,不同施肥处理影响甘蔗对养分吸收量,进而影响甘蔗产量.基于田间试验结果,目标产量为75~100 t/hm2,甘蔗推荐施氮肥量为N 270~ 315 kg/hm2,施磷肥量为P2O5 75~ 90 kg/hm2,施钾肥量为K2O 225 ~270 kg/hm2.
  • 摘要:本文立足于当前化肥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解析国内外大豆施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重点针对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大豆产区气候特点、农田大豆土壤地力评价结果、大豆产量水平状况以及生产栽培特点进行阐述.提出土肥、栽培、生物、农机和农艺的集成与创新技术,构建化肥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技术方法体系的策略,为实现大豆生产提质、节本、增效提出减施化肥的科学路径.
  • 摘要: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研究了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对设施春茬番茄—秋冬茬芹菜对氮吸收及土壤硝态氮动态变化的影响.利用番茄—芹菜轮作田间试验,采用不同施肥模式研究作物对氮的累积及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番茄生育期间氮在植株体内的累积量逐渐增加,但是增加肥料的投入(CF处理)仅为增加茎叶中氮素的累积,对增加果实中氮的累积量效果不大;芹菜叶和茎中氮的累积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尤其在成熟期叶中氮的累积量快速增加;在番茄—芹菜种植过程中,土壤(0~20 cm)中硝态氮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除番茄茬的NPK和1/2CN+ 1/2ON处理)的变化过程.番茄在生长前期应注重氮肥的施用,而芹菜在整个生育期都应注重氮素的施用;有机肥与缓控释肥配合施用可显著降低硝态氮在表层土壤中的残留,而农民常规施肥由于有机肥和化肥的施用量较大,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和缓控释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更适合番茄的种植,而芹菜更适合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施肥方式.
  • 摘要:研究不同钾肥对加工番茄干物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设3个钾肥品种,采用膜下滴灌种植,在收获期测定加工番茄株数、单果重,计算产量,分析肥料效益.相同氮磷用量的基础上,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加工番茄干物质及产量;两种加工番茄对KCl农学效率均最高.施用KCl时加工番茄品质无显著差异;施用KCl的经济效益比K2SO4和KNO3更好,农民纯收益最高.加工番茄施用KCl产量最高.
  • 摘要:热带亚热带果树为华南有特色的重要经济作物.其中,荔枝、龙眼、香(牙)蕉(以下简称香蕉)、粉蕉是华南种植面积或总产量位于前列的几种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提出这几种果树的养分管理技术体系,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通过综合江西柑橘园的养分管理,形成柑橘氮磷养分减施增效管理技术.采用调查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表明:江西柑橘常规施肥一般分3次进行,推荐施肥分4~5次,由于施肥次数增加虽然能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但需要增加劳动力投入,这个方法不易推广;柑橘缓控释配方肥的开发,解决了施肥劳动强度问题;橘园绿肥覆盖,减少了橘园土壤养分流失、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质量与柑橘产量;柑橘园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减施80%氮磷肥的条件下还能保持39%以上的增产,大幅度提高养分与水分利用效率.柑橘缓控释配方肥一次施用技术、橘园绿肥覆盖技术和橘园水肥一体化技术是柑橘氮磷减施增效的有效管理技术.
  • 摘要:研究不同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在减氮量施用条件下早、晚稻产量效应、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养分特性的差异,为南方双季稻区控释氮肥在水稻高产节肥栽培上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静水溶解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两种控释氮肥(树脂包膜尿素和硫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特性和在常规尿素施氮量基础上减氮15%和30%对早、晚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控释氮肥的氮素累积释放曲线均为"S"形,但培养期间硫包膜尿素氮素累积释放率均高于树脂包膜尿素.在田间条件下,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早稻减氮15%和30%施用硫包膜尿素和树脂包膜尿素均表现为增产,而晚稻施硫包膜尿素增产,施树脂包膜尿素减产.株高、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早、晚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施用两种控释氮肥均能促进早、晚稻水稻植株氮素养分的吸收积累,施用相同种类控释氮肥早晚稻稻谷、稻草和植株氮养分积累量随施氮量提高而提高.减氮15%和30%施用两种控释氮肥有利于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效率的提高,在等氮水平下,硫包膜尿素的提高效果优于树脂包膜尿素.常规尿素处理、减氮15%的两控释氮肥处理均能保持较高的土壤氮素水平,减30%氮的控释氮肥处理土壤氮素肥力较试验前有所降低.适当降低氮用量施用控释氮肥,能促进双季水稻增产、增加氮素利用效率、维持或提高土壤氮素肥力和可持续生产力,控释氮肥养分释放规律的差异是导致其作用效应不同的主要原因.
  • 摘要:弄清我国有机肥养分资源现状对其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至关重要.本研究是在省级水平上估算我国不同有机肥资源的养分供应潜力和有效还田数量.中国有机肥资源丰富,其氮磷钾养分量超过2013年我国化肥的消费量.然而,在不同地区间合理收集处理、运输和有效利用仍面临巨大挑战.这些有机肥养分资源是我国2020年化肥消费量零增长下的宝贵资源,对减少化肥施用,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重要影响.今后的重点应尽一切努力回收和有效利用目前未能利用的50%甚至以上的有机肥资源.
  • 摘要:都市苗圃产业的发展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本文以都市桂花苗圃为试验对象,研究水溶性肥料不同施用量及施肥方式对苗圃不同土层土壤、地下渗水和径流水面源污染物的影响,为桂花苗圃的灌溉施肥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施肥方式采用滴施和喷施两种方式下SF100%、SF85%、SF70%和SF55%四种施肥水平.于2013-2015年对苗圃不同土层土壤、地下渗水及径流水相关面源污染指标进行7次(从3月到9月)取样监测.在相同施肥方式不同水溶性肥料用量处理中,0~30 cm和30~60 cm土层土壤、地下渗水和径流水中的农业面源污染物含量在用肥量减少15%~45%的范围内随着肥料用量减少而降低;相同肥料用量不同施肥方式下,滴施方式下的不同土层土壤、地下渗水和径流水中的的农业面源污染指标比习惯喷施低.通过水溶性肥料不同施用量及施肥方式对桂花苗圃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研究发现:在保证桂花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可以在习惯施肥240 N kg/hm2、160 P2 O5 kg/hm2和480 K2O kg/hm2的基础上减少用肥量15%~45%,使桂花苗圃的面源污染负荷得到有效的控制;滴施是水溶性肥料的较好施用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桂花苗圃的面源污染.
  • 摘要:研究蔗渣生物质炭施用于喀斯特农田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丰富的蔗渣资源提供科学参考.在25℃、100%空气湿度下培养100 d,研究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0.1%、0.5%、1.0%和2.0%,以干土计)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生物质炭施用于旱地土壤可增加铵态氮的固定,而适量的生物质炭(0.5%和1.0%)施入水田土壤中也促进铵态氮的固定.生物质炭的添加(0.5%~2.0%)抑制旱地土壤有机氮矿化,而其对水田土壤有机氮矿化影响不显著.土壤类型和生物质炭添加量及其交互效应对土壤氮素的转化有显著影响,且旱地土壤较水田土壤的氮素对生物质炭的响应更强烈.综合考虑土壤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旱地土壤蔗渣生物质炭的合理施用量为0.1%,而水田土壤应低于1.0%.
  • 摘要:在过去四十年里,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研究和应用取得重要进展,业已成为我国测土配方施肥的主要技术依据和一个分支体系,其中二次多项式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肥效模型.本文对经验肥效模型的类型及其适用性、试验设计、参数估计、类特征肥效模型、非典型式推荐施肥优化方法以及函数法与土测值的结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问题产生原因和主要诊断方法.为此,建议未来要深入探讨消除或缓解多元肥效模型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危害的补救措施及其有效应用条件;研发非结构肥效模型,克服经验肥效模型专业假设的不合理性;在大量"3414"试验资料基础上开展作物肥效参数识别技术研究,为肥效模型实现微观指导和推荐施肥软件系统研发提供理论模型依据.
  • 摘要:针对我国化肥不合理施用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分析了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剖析了欧美发达国家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途径;从推荐施肥方法,化肥有机替代、新型肥料创制、面向智能机具的基础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化肥减施增效研究的主要进展,提出未来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先进推荐施肥方法与养分限量标准,实施有机养分替代化肥策略,创制高效新型肥料,研发智能化施肥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化肥用量零增长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 摘要: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存在施肥不科学,肥料效率低下,单产水平低等问题,综述当前作物推荐施肥方法研究进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采取文献调研方法,在当前作物施肥以及肥料利用率现状基础上,分析不科学施肥对土壤、水体、大气、农产品品质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而综述基于土壤养分测试和地上部作物反应的两类推荐施肥策略.测土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叶绿素仪、叶色卡、硝酸盐反射仪、冠层反射仪、植株症状诊断、实时实地养分精准管理技术以及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均是指导作物进行合理施肥推荐的科学方法,每种方法各有独自的特点.在实践中应因地制宜,选择适用的推荐施肥方法,以达到协调作物产量、环境保护和农田可持续利用的共赢.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今后应在基础养分供应、作物长势与养分之间的关系、适应不同大小区域的施肥推荐、养分循环与平衡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 摘要:为了构建马铃薯生产中氮磷钾养分管理的科学方法,采用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养分利用率、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等,以及产量反应与农学效率的相关关系,基于土壤养分含量与相对产量的相关关系确定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结果表明,施用NPK肥的产量反应分别为4.2 t/hm2、3.6 t/hm2和2.7 t/hm2,农学效率(AEN、AEP和AEK)分别为27.5 kg、46.6 kg和29.3 kg.施用氮磷钾肥的产量反应(x)与缺素区的相对产量(y)和农学效率(y)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以采用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进行马铃薯的施肥推荐.生产1t马铃薯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5.59 kg/t、1.52 kg/t和6.13 kg/t,由此参数可确定一定马铃薯产量下的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x)和缺氮区相对产量(y)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依据这一相关关系可以确定内蒙古马铃薯生产的土壤矿质氮、土壤有效磷和土壤交换性钾的养分丰缺指标,可以指导测土推荐施肥.马铃薯可以采用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进行施肥推荐.对于氮素养分推荐施肥,主要依据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而对于磷、钾推荐,除考虑肥效外,要考虑土壤养分平衡,主要基于产量反应和一定目标产量下作物的移走量给出推荐施肥量.
  • 摘要:为了研究磷肥后移及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通过对比分析常规施肥与配方施肥及磷肥后移与减量条件下水稻磷素吸收累积量、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除磷肥后移50%处理(基肥∶穗肥=50%∶50%)外,其他配方施肥处理水稻体内磷素吸收累积量增加,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等均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加了2.7%~16.4%.在相同的施磷水平下,与大配方T2(磷肥施基肥)处理相比,磷肥后移30%(基肥∶穗肥=70%∶30%)处理使水稻成熟期磷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提高了9.2%和23.7%,磷肥贡献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吸收利用率提高了27.7%、33.6%、8.2%和27.3%,水稻产量提高了8.2%.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在磷肥减量30%和磷肥减量50%的基础上,磷肥后移30%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了7.3%和2.7%,但差异不显著.配方施肥条件下,磷肥适当后移与减量可增加水稻生育后期磷素净吸收量和磷素累积量,提高水稻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
  • 摘要:为探讨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肥力和稻麦产量的影响,通过13年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直接还田的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两熟制下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效应.免耕处理耕层土壤容重高于耕翻处理,大田免耕土壤呼吸速率降低,而秸秆还田影响不明显.连续免耕(免耕覆盖NTS与免耕高茬NTH)和翻耕秸秆直接还田(全量还田CTS1、半量还田CTS2)10年后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K含量增加,与翻耕秸秆不还田(CT)相比,稻麦两季平均增加幅度为11.1%~28.7%、12.4%~24.9%、15.8%~31.9%、-2.3%~17.9%,秸秆焚烧还田(CTB)比CT也略有增加,但其幅度都没有翻耕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大;麦免稻耕(轮耕1,RT1)、麦耕稻免(轮耕2,RT2)与CT相比,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K均有所增加,说明一季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有一定的培肥作用,但没有两季还田效果显著.从2005-2014年近10年产量看,翻耕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高产,水稻免耕直播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水稻连续免耕套(直)播产量较低,周年产量以CTS2为最高,RT1次之,CTS1也较高,RT2、NTH基本与CT持平,仅NTS低于对照CT,主要是套(直)播水稻产量较低造成的.免耕、轮耕与秸秆直接还田相结合的可持续耕作技术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可在稻麦两熟地区普遍运用.
  • 摘要:笔者研究了不同的钾素施肥水平对油茶树体生长、叶片养分积累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养分的吸收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设置了5个钾素水平处理,一个复合肥对照处理和一个不施肥处理对照,以五年生的赣无系列油茶为试验对象,结果表明:施肥均能显著提高油茶的树体指标、叶片和土壤养分含量,在K3时达到最大值,复合肥处理的肥效小于K2处理.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油茶林土壤养分中的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随着施钾水平的提高先减小后增加.对油茶叶片钾含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与施钾量拟合得出响应曲线,确定了油茶幼树的最佳钾肥施用量范围为317.72~322.25g/株.
  • 摘要:为了农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我国制定了"2020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一国家战略.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化肥投入在保障我国茶叶产量与品质中发挥了作用,为了茶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需要更加合理的施肥策略与技术.本文结合我国茶园的施肥现状,从施肥推荐标准、有机肥替代、高效新型肥料产品等方面,对我国以及世界其他主要产茶国的化肥减施技术进行了综述.主要阐明了我国茶园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世界主要产茶国,特别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包括发达国家日本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对我国在高效施肥技术难以进入实际应用推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减施综合技术集成与推广进行了展望.
  • 摘要:我国保护地蔬菜发展迅速,但是在养分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根据实际调查情况,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实现保护地蔬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保护地蔬菜施肥管理等措施的调查,及对土壤养分、盐分及地下水的调查,更好的了解目前保护地蔬菜生产的现状.保护地蔬菜生产过程中施肥不合理、大水大肥、有机肥不安全施用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土壤养分严重累积,地下水污染严重.根据保护地蔬菜生产现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合理控制肥料的投入量,平衡施肥,实现养分供应和吸收的同步调控;有机物料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滴灌技术的推广;新型肥料的推广.
  • 摘要:研究施肥方式对滴灌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加工番茄的优化氮磷钾配比和基追比例,测定加工番茄干物质、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在氮肥全部滴灌追施和70%钾肥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的情况下,磷肥65%基施和35%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优化处理)比磷肥全部基施的加工番茄干物质提高11.51%,产量增加3.59%,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提高了6.06、4.15和5.26个百分点.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氮肥和磷肥,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氮肥和钾肥的滴灌配方肥处理产量显著小于优化处理,但两种滴灌配方肥处理的加工番茄养分吸收量与优化处理相当,都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加工番茄初果期之前滴施氮和磷、初果期之后滴施氮和钾能够增加加工番茄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 摘要:蔬菜是人类重要的植物性食品,也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重庆地区迄今蔬菜种植面积已逾1 000万亩(约700万公顷),显著提升了地方的经济水平和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但是在蔬菜栽培中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现象仍然较为普遍,以肥料养分配比不科学、过量施肥为突出,以致出现菜园土壤酸化、磷钾养分富集、连作障碍频发等制约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近年来在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国家农业部和科技部、重庆市科委等部门的资助下,在重庆市主要蔬菜基 nm地开展了蔬菜平衡施肥、化肥减量施用等技术研究,基本形成了适合该地蔬菜生产的系列科学施肥技术.本文介绍几种主要的蔬菜化肥减量施肥技术,以期为促进蔬菜生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化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对保障我国粮食增产和农产品供应起到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农作物尤其是柑橘等园艺作物过量施肥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因此,明确我国柑橘园化肥施用现状及节肥潜力,对协同实现柑橘优质高产,肥料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近年发表的有关柑橘施肥的文献和统计数据,定量了国内外柑橘产量差、效益差,探讨了我国柑橘产业的节肥潜力,提出了我国柑橘高产高效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结果表明,我国柑橘平均单产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单产排名前10国家存在3 t/hm2和13 t/hm2的差距.我国柑橘主产区化学氮磷钾肥平均用量达到为458 kg/hm2、214 kg/hm2和271 kg/hm2,单产低以及施氮量高致使氮肥偏生产力平均仅为31.6 kg/kg,低于印度,仅是美国、巴西和南非的20%左右.如果采用国内推荐施肥量,我国柑橘主产区每年可节约氮磷钾肥56万吨、20万吨、25万吨,节肥潜力达到56%、43%和42%;若未来采用水肥一体化的施肥方式,我国柑橘主产区的节肥空间更大.我国柑橘园施肥过量,节肥潜力巨大.未来需通过进一步提高果农科技水平,果园适度集约化,土壤培肥增碳,创新肥料产品和改进施肥技术等途径实现柑橘产业的绿色增长和化肥零增长.
  • 摘要:探讨有机基质栽培过程中施用化肥对基质中可溶性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以猪舍发酵床垫料、珍珠岩、蛭石和泥炭按体积比4∶2∶2∶2混合作为西瓜栽培基质,设置不施肥(CK)、施氮钾肥(NK)、施氮磷钾肥(NPK)3个处理,研究西瓜生物学性状和基质化学性状.结果表明:NPK处理的西瓜果实产量较NK处理显著提高了33.4%,且植株生物量较CK处理和NK处理也分别显著提高了35.3%和13.8%;与CK和NK处理相比,NPK处理显著增加了西瓜茎中的氮、磷含量,且显著降低了基质中有机质、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NPK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物的腐殖化程度高于CK和NK处理.研究结果说明以猪舍发酵床垫料为原料的有机基质可以作为西瓜生长的载体,此外,本研究推论,不同肥料处理不仅通过其自身所带养分改变了基质中养分含量,同时也可能通过改变基质中可溶性有机物化学结构而间接影响了基质中速效养分的含量,最终改变了西瓜生物学性状.
  • 摘要:根据西瓜对氮、磷、钾等矿质养分的吸收量以及各生育期的吸收比例,尤其是西瓜在各个生育阶段对钾素的吸收比例,配制西瓜有机无机复混肥套餐.套餐包括基肥和追肥,基肥为有机无机复混肥,追肥为必需养分的化学肥料混合物.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西瓜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套餐对西瓜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氮磷化肥相比,施用氮磷钾化肥时西瓜产量提高了21.0%;与氮磷钾化肥和传统施肥方法相比,施用有机无机专用肥西瓜产量分别提高了9.8%和45.0%;与传统施肥方法相比,施用西瓜专用肥降低了西瓜果实中可滴定酸的含量,降低了18.9%.施用西瓜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显著提高了膨大期西瓜根际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提高了成熟期西瓜植株根际速效钾含量,提高了西瓜植株根际放线菌数量.西瓜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培肥了土壤并使土壤趋向健康化.
  • 摘要:为明确控释尿素在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应用效果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的累积,本文通过两年4点次田间试验,研究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混合施用对春玉米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控释尿素的施用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农学效率及氮肥贡献率.在相同氮素施用水平下(100%、75%、50%氮肥用量),基施控释尿素比基施普通尿素各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平均增加344 kg/hm2、227 kg/hm2、345 kg/hm2;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5.9%、4.9%和5.1%;氮肥农学效率提高2.0 kg/kg、2.6 kg/kg和2.6 kg/kg.收获期,100%控释尿素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在0~40 cm土层较高,而40~80 cm土层100%普通尿素处理硝态氮含量较高.40%普通尿素氮肥+60%控释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处理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农学效率均与普通尿素氮肥40%基肥+60%追肥处理相似.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4∶6比一次性基施增加了0~40 cm土壤供氮能力,降低硝态氮向深层土壤淋失的风险,节省了追肥的人工及机械费用,在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是可以推广和借鉴的氮素管理方式.
  • 摘要:研究紫色土长期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提高粮食产量、培肥土壤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站渗漏池7年的试验为基础,分析了5种不同的施肥模式(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肥CT、优化施肥OP、施用有机肥OM、有机肥替代50%氮肥MF)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4种施肥模式7年玉米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增产率为97.7%~131.7%,其中MF处理效果最好;MF处理比CT处理提高玉米产量17.2%.CK处理的玉米产量变异系数最大,可持续指数最小,分别为36.4%和0.442;各施肥模式均比CK降低了玉米产量变异系数,提高了可持续指数,其中的MF效果最好,分别为8.8%和0.805.长期不施肥土壤肥力下降,CT和OP处理可维持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养分,但导致土壤pH下降,土壤由中性变化酸性;OM和MF进一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且土壤的pH有所增加,OM效果比MF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存在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为22.49g/kg、2.22 g/kg和1.23 g/kg时,玉米产量达到平台期;玉米产量与土壤全钾之间关系不显著.紫色土上长期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促进玉米高产稳产,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并避免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酸化现象,因此,有机肥替代化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土壤、减少化肥投入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碱性材料(石灰,自研改良剂,钙镁磷肥)对酸性硫酸盐土壤主要障碍因子的修复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碱性材料对土壤理化特性、土壤养分有效性和水稻生长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与NPK处理相比,SAM与CMP1处理土壤pH增加了1.25和0.92个单位,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1倍和2.6倍,土壤有效铁、有效锰、交换性H+、Al3+含量均大幅下降.SAM与CMP1处理通过提供足够的有效磷并补充钙、镁等元素,有效改善了根系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控制铁、锰、铝等元素向地上部转运,进而对作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SAM和CMP1处理较NPK处理有效促进了关键生育期水稻根系活力并显著增加了水稻籽粒产量,增幅分别达121.1%和105.1%.石灰效果次之.综上,初步认为碱性材料改良酸性硫酸盐土壤的关键在于保证了充足有效磷的同时,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金属的毒害.本试验条件下,钙镁磷肥对修复和改良酸性硫酸盐土壤障碍因子效果非常明显,但其成本是自研改良剂的3倍,因此,基于改良剂的成本与长期适用性考虑,自研改良剂可能是该类土壤改良的最佳选择.
  • 摘要:研究绿肥籽粒苋在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下还田后对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模拟籽粒苋还田,测定了籽粒苋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5% (S55)、70%(S70)、85% (S85)条件下腐解过程中土壤可溶性碳(DOC)、无机氮(Nmin)、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籽粒苋在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腐解0~14 d,土壤DOC显著降低,Nmin、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S55、S70、S85处理下籽粒苋的氮表观释放率分别达到18.4%、23.5%、25.0%,磷表观释放率分别为24.6%、24.0%、21.6%,钾表观释放率分别为96.2%、94.0%、99.7%;腐解14~56 d,土壤Nmin、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均为S85> S70>S55.土壤水分含量增高有利于绿肥籽粒苋的腐解,籽粒苋腐解过程中不同养分的释放能力存在差异,钾的表观释放量远大于氮、磷的表观释放量.
  • 摘要:当前农民过量和不平衡施用化肥现象严重,导致肥料利用率降低,影响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发展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养分管理和施肥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新方法,该方法是以改进的SSNM(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和改进的QUEFTS(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Fertility of Tropical Soils)模型为指导的养分管理和推荐施肥为原则,同时考虑大、中微量元素的全面平衡,并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把复杂和综合的养分管理原则智能化形成可为当地技术推广人员掌握的Nutrient Expert推荐施肥专家系统软件.NE系统在推荐施肥中采用作物的4R养分管理原则,即把合适的肥料品种和肥料用量,在合适的施肥时间施在合适的施肥位置.跨区域田间多点验证试验证明,基于作物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方法是一种简单的易于掌握的作物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新方法.
  • 摘要:蔬菜关键生育时期氮肥的合理推荐量是满足蔬菜生长和降低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生育时期的氮肥推荐量决定了根际的最佳无机氮用量.通过大葱不同氮肥用量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大葱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作物系统无机氮的平衡和淋失的影响.试验表明大葱最高产量氮肥用量为N310.75 kg/hm2,而此时大葱的氮素吸收量不到N 180 kg/hm2,说明大葱不同时期的氮素目标值低于N2处理,就可以保证氮平衡;从产量、环境和效益三因素考虑,N3处理是最佳的氮肥用量,即基肥、第一次追肥、第二次追肥、第三次追肥的氮素目标值分别为82.76 kg,/hm2,139.51 kg/hm2,139.51 kg/hm2和230.00 kg/hm2.科学的施肥技术应该是从产量、环境和经济效益三方面来综合考虑.本研究中,收获后N4处理土壤中过高的Nmin有环境风险,而N1、N2处理土壤中的Nmin比种植前降低,对维持土壤地力不佳,所以N3处理是最佳处理.
  • 摘要:针对当前推荐施肥方法存在周期长、成本高及难以适合分散小地块的弊端,本研究利用Nutrient Expert 养分专家系统在山东省平原县小麦—玉米轮作作物上进行3年的推荐施肥试验,通过作物产量表现、收益分析及表观养分平衡计算,综合评价养分专家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试验在143户的小麦玉米轮作地块进行,以农民习惯施肥(FP)和当地官方推荐施肥(OPT-Local)为对照,对专家推荐系统施肥方法(OPT-NE)进行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玉米和小麦生产上,OPT-NE产量与FP和OPT-Local无显著差异,但增收效果明显,玉米生产上OPT-NE相比FP增收288元/hm2,相比OPT-Local增收409元/hm2,小麦生产上OPT-NE相比FP增收743元/hm2,相比OPT-Local增收499元/hm2.养分表观平衡计算结果表明,OPT-NE氮磷钾养分盈余量同其他处理相比最小.综合产量、效益及养分收支平衡等方面,养分专家系统在推荐施肥上优于传统推荐施肥方法,在小麦玉米生产上能够稳产增收、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 摘要: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2005-2013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吉林省布置的1110个"3414"田间试验,分析了施用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测算了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目的在于明确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的施肥效果与肥料利用效率,为肥料的合理施用与配置提供依据.选取玉米"3414"田间试验的处理1(N0P0K0)、处理2(N0P2K2)、处理4(N2P0K2)、处理6(N2P2K2)和处理8(N2P2K0),分别记为不施肥(CK)、不施氮(-N)、不施磷(-P)、氮磷钾配施(NPK)和不施钾(-K)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玉米产量、产值、施肥利润和产投比,比较增施氮、磷、钾肥的增产效应以及不同肥料的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另外,分析不施肥处理(缺素处理)玉米产量与相应肥料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不施肥条件下,当前吉林省玉米的平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6.6 t/hm2和12.1×103元/hm2.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收益,其中以NPK处理的玉米产量和施肥利润最高,平均分别为10.1 t/hm2和5.07×103元/hm2,其后分别为-K处理(8.9 t/hm2、3.27×103元/hm2)、-P处理(8.7 t/hm2、2.83×103元/hm2)和-N处理(7.7 t/hm2、1.39×103元/hm2).在其他养分施用基础上,增施氮、磷、钾肥可平均分别增产2.36 t/hm2(35.1%)、1.39 t/hm2 (18.0%)和1.18 t/hm2 (14.9%),平均施肥利润分别为3.68×103元/hm2、2.24×103元/hm2和1.80×103元/hm2.当前生产条件下,吉林省玉米在氮磷钾配施条件下的肥料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1.4 kg/kg、32.8 kg/kg和34.7%,而单施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4.3 kg N/kg、20.5 kg P2O2/kg和17.2 kg K2O/kg,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61.1 kg N/kg、146.4 kg P2O5/kg和142.4 kg K2O/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23.4%、14.1%和11.9%.分析发现,氮磷钾肥配施(或某一肥料)的肥料贡献率随不施肥处理(或相应缺素处理)玉米产量的提高而显著下降,且关系符合对数函数模型,说明提高基础地力可减少对外源肥料的依赖.目前,吉林省玉米施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较高,但仍需重视氮肥管理以稳产增效,现阶段应继续大力推广平衡适量施肥的理念及相应技术,改变农民过量施肥观念,在实现作物增产的同时提高肥料效率并促进土壤培肥.
  • 摘要:为探究不同氮效率品种夏玉米间作的氮肥增产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氮效率品种夏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氮素积累量、地上部生物量、光合特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氮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8.82%和6.34%,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47.68%和30.89%;施氮240 kg/hm2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7.19%和5.88%,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27.31%和22.16%;施氮450 kg/hm2水平下,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较郑单958和浚单20单作产量分别增加6.53%和5.31%,吐丝期净光合速率增加19.20%和7.43%.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提高了夏玉米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提高了3.10~3.47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08~2.64 kg/kg;综合考虑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郑单958和浚单20间作在施氮240 kg/hm2水平下效果较好.
  • 摘要:研究华北平原麦玉连作模式下冬小麦最佳施氮量.在河北辛集马庄试验站,从2007年至2012年连续5年采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进行研究.试验设不施肥(CK)、磷钾肥处理(P+K)以及在施用磷钾肥基础上施用N 150 kg/hm2 (N150)、N 210 kg/hm2 (N210)、N 270 kg/hm2 (N270)共5个处理,磷、钾肥用量分别为P2O5150 kg/hm2、K2O 75 kg/hm2,氮肥底施90 kg/hm2,其余氮肥在拔节期追施.5年平均小麦产量结果表明,N210处理小麦产量最高,显著高于N150、P+K及CK处理小麦产量.N150、N210、N270三个处理,5年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42.1%、41.3%、31.9%,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8.9 kg/kg、37.8 kg/kg、28.8 kg/kg,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1.3 kg/kg、10.9 kg/kg、7.9 kg/kg.线性加平台模型模拟结果氮肥最佳用量为196.1 kg/hm2,相应的小麦产量为7 854 kg/hm2.
  • 摘要: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基础地力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探明土壤基础地力变化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采集双季水稻种植制度下33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配施稻草(NPKS)3个处理的土壤,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监测水稻产量、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氮磷钾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基础地力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探明土壤基础地力变化和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差异及其相互关系.早晚稻土壤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大小顺序均为NPKS> NPK> CK,NPKS处理土壤早晚稻两季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和基础地力贡献率较CK处理土壤分别增加113.8%和93.7%,NPK处理分别增加100.7%和81.9%.在同一施肥水平条件下,早、晚稻均以土壤基础地力较高NPKS处理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土壤养分依存率、氮、磷、钾素收获指数较高,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则较低.回归分析表明,氮、磷肥回收利用率、氮、磷、钾肥农学效率、氮、钾素生理利用率均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提高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氮、磷、钾素土壤依存率随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提高呈显著或极显著提高.长期施氮磷钾肥或长期氮磷钾肥配施稻草均能提高土壤基础地力,长期氮磷钾肥配施稻草的效果更显著.在较高基础地力土壤上生产,可以在保证作物高产稳产的情况下实现减量化施肥,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 摘要:研究稻作区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水稻、油菜产量、钾肥(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有效钾含量的影响,为稻作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和钾肥施用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2年,在湖北省10个县(市)开展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水稻田间试验.将速效钾含量> 150 mg/kg的试验点归为高钾土壤(High-K);速效钾含量100~150 mg/kg的试验点归为中钾土壤(Middle-K);速效钾含量<100 mg/kg的试验点归为低钾土壤(Low-K),钾肥(K2O)最高用量为湖北省水稻平均推荐用量75 kg/hm2.同期,在江汉平原选择高钾土壤田块开展稻-油轮作定位试验,钾肥(K2O)最高用量为该地区推荐用量90 kg/hm2.研究表明,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均能增加水稻和油菜产量,增产效果以秸秆还田配施钾肥最好.单季秸秆还田条件下,中、高钾土壤(速效钾含量> 100 mg/kg),水稻钾肥用量可比推荐用量减少20.0%~49.1%;低钾土壤(速效钾含量<100 mg/kg)不易减少当前钾肥用量.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季年均钾肥用量可以减少42.2%,并能维持施钾肥的产量水平;冬油菜年均钾肥用量可以减少31.2%,同时比施钾处理获得更高的产量.短期秸秆还田会造成高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下降,但可明显提高中钾和低钾土壤的钾肥吸收利用率;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和冬油菜的钾肥吸收利用率并没有显著影响,但钾素吸收利用率均低于钾肥吸收利用率.长期秸秆还田有助于土壤矿物钾的释放,并且还田秸秆的腐解产物通过界面物理吸附、界面化学吸附和溶液固定途径吸附土壤溶液中的钾离子,有效缓解水旱轮作体系土壤钾素亏缺状态并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以及促进非交换性钾向交换态的转化并维持新的动态平衡.因此,中、高钾农田进行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增加作物产量,而且有助于减少化学钾肥的施用,提高土壤钾和秸秆钾的有效利用水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