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畸牙齿移动

正畸牙齿移动

正畸牙齿移动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9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人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专利文献424627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 正畸牙齿移动的相关文献由1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苗苗、丁寅、段银钟等。

正畸牙齿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24627 占比:99.98%

总计:424705篇

正畸牙齿移动—发文趋势图

正畸牙齿移动

-研究学者

  • 张苗苗
  • 丁寅
  • 段银钟
  • 刘月华
  • 徐如生
  • 李巍然
  • 杨美祥
  • 刘艳
  • 吴立鹏
  • 孟宪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娇阳; 时静; 李文晋
    • 摘要: 近年来,许多细胞因子被发现在调节骨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以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RANK)3部分组成的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是众多因子活化破骨细胞的最终环节,在牙槽骨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蔡国鑫
    • 摘要: 目的调查光生物调节治疗(PBMT)对正畸患者上颌尖牙远中移动的影响。方法招募42例于2017年1月—2018年2月来口腔科就诊的需要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拔牙与排齐整平后,在尖牙上使用关闭式镍钛螺旋弹簧施加150 g向后移动的力。在第0、28、56天,在尖牙牙根的颊侧和腭侧8个口内点进行低水平激光照射,每个点10 s,另一侧接受虚拟照射。在第0、28、56、84天,每4周取1次藻酸盐印模。测量牙齿移动量,支抗丧失量和尖牙旋转量。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每个患者的治疗结果,以确定光生物调节治疗组(PBMT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结果42例患者完成治疗。PBMT组(2.55±1.21)mm与对照组(2.30±0.78)mm的牙齿移动总量相似,相差0.25 mm(95%CI:-0.37~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8,P=0.083);且两组患者支抗丧失量和尖牙旋转量对治疗效果为非相关因素(t=0.285、3.928,P=0.299、0.479)。两组患者均无不良事件报告。结论在关闭拔牙间隙的过程中,每4周应用一次光生物调节治疗对正畸牙移动速率无显著性影响。
    • 郭玥; 常新
    • 摘要: 在正畸治疗中加快牙齿移动速度是患者和医生所共同期望的。临床上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方法有许多,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骨皮质切开术辅助正畸治疗(corticotomy-assisted orthodontic treatments,CAOT)基于区域加速现象经临床证明能够显著加速正畸牙齿移动。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CAOT衍生出多种术式以期强化临床应用效果并最大程度减轻术后反应。本文就CAOT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发展,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治疗后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 王贺; 李易; 张曼; 张严匀; 张苗苗
    • 摘要: 目的: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通路探讨Piezo1蛋白通道的抑制剂GsMTx4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75只健康SD雄性大鼠构建正畸模型,随机分为对照、加力、加力+GsMTx4组。测量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HE染色观察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压力侧牙周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ANKL、OPG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表达量及定位,并观察RANKL/OPG比值的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压力侧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随着加力时间的延长,牙齿移动距离逐渐增加,加力组牙齿移动距离高于加力+GsMTx4组(P<0.05);加力组与加力+GsMTx4组RANKL、RANKL/OPG比值以及破骨细胞数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OPG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加力+GsMTx4组的值低于加力组(P<0.05)。结论:GsMTx4能够降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牙周组织中RANKL、OPG蛋白的表达,并且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从而降低骨吸收活动,进而抑制牙齿移动。
    • 彭佳佳; 陆文昕; 赵志河; 方婕
    • 摘要: 牙槽骨微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是一种创伤小、操作安全、费用低,正畸医生可以独自在椅旁完成的辅助正畸牙齿移动的干预措施。其理论基于区域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ed phenomenon,RAP),手术破坏骨组织导致术区周围骨密度降低,创伤刺激细胞调节机制使骨重建加速,达到加快正畸牙齿移动的目的。目前大部分研究验证其能够有效加速牙齿移动且可重复操作,但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与其他加速正畸牙齿移动干预措施相比有其优缺点,本文就牙槽骨微穿孔术的提出、生物学反应、应用现状、目前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作一综述,为该技术的最新发展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杨雨卉; 黄一平; 李巍然
    • 摘要: cqvip:近年来,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各种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以牙周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较多,主要包括骨皮质切开术、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超声骨刀骨皮质切开术和微型骨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1]。上述手术通过制造牙槽骨的创伤,激活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不仅增加了局部组织灌注,加速了骨与牙周组织的更新,而且降低了骨密度,有利于牙槽骨内细胞招募,从而为加速牙齿移动创造良好的微环境[2]。
    • 李梦; 陈晓涛; 阿依古丽·吐尔地
    • 摘要: 微骨穿刺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作为一种微创术式,以最小的手术干预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操作相对简单,辅助正畸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因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该术式的长期稳定性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本文就MOPs的发展,生物学与生物力学机制,临床应用及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MOPs通过正畸力发挥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能够缩短正畸矫治时间,加速牙齿移动;同时该术式不会破坏牙周组织的健康,术后出血及术后反应较小;另外,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相对较轻,接受程度高。但其也有局限性,主要包括RAP效应时间有限,MOPs所发挥的时间也受到限制;另外,该术式虽然为微创外科手术,但仍存在治疗区域骨缺损的风险。目前仍需要在增加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的基础上,评估MOPs的长期稳定性。
    • 李梦; 陈晓涛; 阿依古丽·吐尔地
    • 摘要: 微骨穿刺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作为一种微创术式,以最小的手术干预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操作相对简单,辅助正畸治疗效果显著.然而,因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该术式的长期稳定性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本文就MOPs的发展,生物学与生物力学机制,临床应用及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MOPs通过正畸力发挥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能够缩短正畸矫治时间,加速牙齿移动;同时该术式不会破坏牙周组织的健康,术后出血及术后反应较小;另外,患者的疼痛及不适感相对较轻,接受程度高.但其也有局限性,主要包括RAP效应时间有限,MOPs所发挥的时间也受到限制;另外,该术式虽然为微创外科手术,但仍存在治疗区域骨缺损的风险.目前仍需要在增加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的基础上,评估MOPs的长期稳定性.
    • 王一铭; 李巍然
    • 摘要: 正畸治疗的平均疗程在两年以上,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可能增加牙周、牙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周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法,包括截骨术、皮质切开术、压电皮质切开术、微骨手术等;另一类是非手术理化刺激法,包括低能激光辐照疗法、低强度脉冲超声、共振震动、脉冲电磁场、低频脉冲疗法、化学物质局部注射等.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提供参考.
    • 虞千瑶; 黄一平; 李巍然
    • 摘要: 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发展迅速,日渐受到临床医师与社会的重视.垂直向控制是正畸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具有一套不同于传统固定矫治器的独特力学系统,隐形矫治器的垂直向移动效果存疑.本文旨在对隐形矫治器垂直向控制的力学特点、矫治效果及常用辅助手段三方面内容做一综述.现有研究表明,随着矫治器设计与技术的更新,隐形矫治器控制牙齿垂直向移动准确度已较前有所提升,但仍然十分有限,临床医师需联合应用各类垂直向控制辅助手段以提高矫治效率.当前临床常用的辅助手段主要可分为改变矫治器结构、使用辅助装置与特定矫治设计三个方面.由于移动准确度的局限,隐形矫治器对于垂直向不调的矫治效果也存在争议,当前研究普遍认为其仅适用于轻、中度深覆(牙合)及开(牙合)的矫治,主要机制为前牙的压低或伸长,而后牙垂直向移动则相对有限.总体而言,实际应用中临床医师须通过适应证选择与各类辅助手段保证与提高隐形矫治器垂直向控制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