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椎间隙高度

椎间隙高度

椎间隙高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9443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中国骨伤、现代临床医学、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八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第三届年会暨城市安全与灾难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等;椎间隙高度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尹东、昌耘冰、郑晓青等。

椎间隙高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9443 占比:99.90%

总计:79526篇

椎间隙高度—发文趋势图

椎间隙高度

-研究学者

  • 尹东
  • 昌耘冰
  • 郑晓青
  • 顾宏林
  • 卢宏浩
  • 吕劲贤
  • 张栋
  • 杨惠林
  • 沈家豪
  • 王庆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赛琼; 常磊; 张明彦; 何玉婷; 胡婵
    • 摘要: 目的分析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患者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术(MIS-TLIF)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老年LDD患者64例,均行MIS-TLIF治疗。随访至术后1年,统计患者术后融合器后移情况;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分析老年LDD患者MIS-TLIF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影响因素。结果64例老年LDD患者MIS-TLIF术后融合器后移18例(28.13%),未后移46例(71.88%);后移组骨密度T值、融合器接触面积低于未后移组,椎间隙高度高于未后移组,骨性终板完整保留率低于未后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05),骨密度T值高、融合器接触面积高是老年LDD患者MIS-TLIF术后融合器后移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老年LDD患者MIS-TLIF术后融合器后移受骨密度T值、椎间隙高度、骨性终板保留完整性、融合器接触面积的影响。
    • 李国威; 逯强
    • 摘要: 目的:探究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与广泛性神经椎管减压术分别联合腰椎固定融合术对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联合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广泛性神经椎管减压术联合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相关参数。结果:观察组术后1、3个月的腰痛评分标准(O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损伤、神经根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联合腰椎固定融合术可有效改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腰腿疼痛程度、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广泛性神经椎管减压术而言治疗效果更佳。
    • 冯伟
    • 摘要: 目的探析共病(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椎体后缘骨软骨病(VO))患者应用侧前路减压融合术(LALIF)效果及对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前、后缘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LDH伴V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实施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观察组实施LALIF。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改良MacNab标准)、术前、术后1周腰椎功能康复(ODI)及疼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改善情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变化及并发症风险。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高于对照组,且治疗1周后观察组OD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ALIF应用于LDH伴VO患者治疗中临床效果显著,彻底去除突出椎间盘及骨化物,促进患者腰椎功能康复,改善疼痛症状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梁建斌; 苏一帆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对临床疗效及椎间盘高度和角度的中期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76例,分为渗漏组(n=36)和无渗漏组(n=40),每个病例均评估术后院内及末次随访的VAS和ODI评分,并测量椎间隙前缘、中部、后缘的高度及伤椎节段Cobb角,计算椎间隙总和高度,先行各组内前后对比各指标的差异,然后再计算随访前后高度差值、前后Cobb角差值、前后VAS及ODI差值,组间横向比较两组差值有无差异。结果渗漏组组内随访前后配对t检验得出椎间隙高度、Cobb角、VAS及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渗漏组组内随访前后配对t检验得出椎间隙高度、Cobb角、VAS及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随访前后椎间隙总和高度的差值、Cobb角的差值、VAS差值及ODI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没有带来术后中期椎间盘高度、角度及临床疗效的明显变化。
    • 林福; 付坤飞; 吴子豪; 孙杭凯; 童梦莎; 全仁夫
    • 摘要: 颈前路融合术是国内外脊柱外科工作者在手术治疗颈椎疾病的首选方式,其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创伤及肿瘤等各种颈椎疾病的效果显著。颈椎前路融合术中需要使用撑开器对患椎间隙进行适当撑开,以充分暴露、解除致压因素,恢复病变节段的生理高度、曲度及稳定性,达到最佳的手术效果,但目前对于颈椎前路手术中患椎间隙的标准撑开高度尚无共识。本文将从椎间隙高度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关系、术中椎间隙高度选择及椎间隙高度与术后效果等3个维度对椎间隙高度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柱外科医师在术中行椎间撑开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 赵洪顺; 阿尖措; 王德元; 许志华; 高顺红
    • 摘要: 背景: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可能是机械负荷的自然结果,这种现象是万向螺钉头部的弯曲和融合器嵌入终板过程导致的.当这一现象与融合器沉降相结合时,椎间隙会明显变小,最终导致间接减压的效果丧失.目的:分析影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后早期椎间隙高度降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至12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合并后路内固定治疗的37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3±9.2)岁,总计72个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1,3和6个月X射线侧位片被用于测量椎间隙前、后高度、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间隙角和节段角.对椎间隙高度的降低和年龄、固定节段长度、术前腰椎弧度、术后腰椎弧度、椎间隙高度、融合器尺寸以及融合器位置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侧入路放置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显著增加术后椎间隙前高度、椎间隙后高度、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间隙角(P<0.05);②所有的术后椎间隙参数尤其是平均椎间隙高度的增加量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降低呈正相关关系(r=0.413,P<0.05);③椎间隙高度显著降低(≥25%)的节段在术后即刻的椎间隙高度增加明显,从(4.5±3.0)mm增加到(10.5±5.3)mm,增加了135.6%;然而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显著(<25%)的节段术后即刻椎间隙高度相较于术前仅增加57.4%;④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越多,在早期随访中椎间隙高度损失越大;⑤因此,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获取一个合理的椎间隙高度相较于过度矫正在手术策略的考量中更为重要.
    • 赵洪顺; 阿尖措; 王德元; 许志华; 高顺红
    • 摘要: 背景: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可能是机械负荷的自然结果,这种现象是万向螺钉头部的弯曲和融合器嵌入终板过程导致的。当这一现象与融合器沉降相结合时,椎间隙会明显变小,最终导致间接减压的效果丧失。目的:分析影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后早期椎间隙高度降低的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至12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合并后路内固定治疗的37例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3±9.2)岁,总计72个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即刻、术后1,3和6个月X射线侧位片被用于测量椎间隙前、后高度、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间隙角和节段角。对椎间隙高度的降低和年龄、固定节段长度、术前腰椎弧度、术后腰椎弧度、椎间隙高度、融合器尺寸以及融合器位置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外侧入路放置的椎间融合器能够显著增加术后椎间隙前高度、椎间隙后高度、平均椎间隙高度和间隙角(P <0.05);②所有的术后椎间隙参数尤其是平均椎间隙高度的增加量与术后椎间隙高度的降低呈正相关关系(r=0.413,P <0.05);③椎间隙高度显著降低(≥25%)的节段在术后即刻的椎间隙高度增加明显,从(4.5±3.0) mm增加到(10.5±5.3) mm,增加了135.6%;然而术后椎间隙高度下降不显著(<25%)的节段术后即刻椎间隙高度相较于术前仅增加57.4%;④术后椎间隙高度增加越多,在早期随访中椎间隙高度损失越大;⑤因此,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中获取一个合理的椎间隙高度相较于过度矫正在手术策略的考量中更为重要。
    • 辛瑞文; 姚积龙; 叶锡勇; 陈远华; 祝健红; 刘志欢
    • 摘要: 目的:比较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与传统钉棒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联合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观察组腰椎减压后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定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腰腿痛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变节段及上、下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及椎间隙高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病变节段及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ROM)均高于对照组,且病变椎间隙高度及上位、下位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下腰痛程度,降低ODI指数,同时对相邻节段ROM及椎间隙高度影响小,不会引起邻近节段退变.
    • 秦石磊; 李俊杰; 徐养红; 郭峰; 姜燕; 申苏娟; 徐云峰
    •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CT测量法和传统CT测量法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的可靠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的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两种测量方法测量,根据不同测量方法分为两组.A组采用改良腰椎CT测量法测量正中矢状位椎间隙高度;B组采用传统腰椎CT测量法测量正中矢状位椎间隙高度.比较两种测量方法椎间隙高度的差异.结果 L3~4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10.57±0.26)mm,高于B组的(9.58±0.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4~5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10.07±0.28)mm,高于B组的(9.26±0.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5~S1节段,A组患者平均椎间隙高度为(9.44±0.33)mm,高于B组的(9.15±0.3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CT测量法测得数值能相对准确的反映椎间隙高度,可作为术前计划的参考依据.
    • 李文升; 冯良恩; 张强
    • 摘要: 目的 探究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切除黄韧带对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椎间孔镜术中切除部分黄韧带;对照组患者保留黄韧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及2年的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半年、1年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与对照组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2年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保留黄韧带术后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腰椎曲线指数及椎间隙高度远期效果优于切除黄韧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