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板栗林

板栗林

板栗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林业、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10300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安徽林业科技等; 板栗林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培坤、余新晓、刘世海等。

板栗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95%

专利文献>

论文:10300 占比:99.05%

总计:10399篇

板栗林—发文趋势图

板栗林

-研究学者

  • 姜培坤
  • 余新晓
  • 刘世海
  • 吴灏
  • 周国模
  • 张建锋
  • 李永夫
  • 陈光才
  • 刘娟
  • 杨霁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娟; 张昱
    • 摘要: 为准确掌握燕山北部板栗园杂草的发生现状及群落组成,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20年对燕山北部板栗林下杂草的种类、数量等进行调查,并运用Levins生态位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板栗林下优势杂草的生态位动态及群落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种间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2017年、2018年、2020年燕山北部板栗林下杂草群落中分别有53种(27科48属)、47种(24科43属)和44种(24科41属)植物。其中优势杂草15种。(2)15种优势杂草中,葎草和灰绿藜占据较宽的生态位,它们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多样性程度比较高。鸭跖草、艾蒿、狗尾草、茜草、苦荬菜、白屈菜、紫花地丁、灰绿藜、毛地黄和野大豆等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在逐步增强。(3)杂草群落中生态位重叠值<0.2的优势物种种对数明显减少,优势杂草物种在逐渐增加对周边资源环境充分利用的能力,灰绿藜逐渐取代葎草的优势地位,进而导致种间竞争关系更加复杂,群落向更高级更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群落方向演替,逐步形成更加复杂的种群结构。因此,准确掌握板栗园杂草的发生现状、优势种群及群落组成,可为燕山北部板栗林下杂草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林上平; 柯宇鑫; 邓先俊; 杜旭华; 朱强根
    • 摘要: 为了认识引种栽培的八月竹叶片对不同生境的可塑性适应规律,在浙江省龙泉市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示范基地内调查不同生境下(林窗、林内、纯竹林)八月竹的叶片形态特征,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分析不同生境下八月竹叶片形态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彼此之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820~2.051,其中仅叶长和叶周长间呈等速生长,其余5对关系均呈异速生长模式;各指标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均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同生境下各指标间异速生长SMA主轴沿y轴或斜率方向上发生了极显著移动(P林窗>纯林,叶片大小整体也呈现为林内>林窗>纯林。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的不同生境条件对八月竹叶片形态特征间异速生长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叶片大小上发生了可塑性响应。
    • 杨润泽; 肖辉杰; 冯天骄; 王奋忠; 赵泽坤; 郭子萱; 王世雷; 朱俊英; 李世丰
    • 摘要: 为探究密云水库周边板栗林下的土壤侵蚀规律以及适合于当地板栗林下的水土保持措施,选取发生于2021年8月的10次降雨事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下产流产沙对降雨因子的响应,采用径流小区法对不同水保措施配置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评价,进而筛选出水土保持效果更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结果表明:(1)在仅布设植被措施的条件下,减轻地表径流及泥沙运移作用最大的植被类型为卷柏,其次为自然坡面。(2)在同时布设植被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条件下,工程措施相同、植被措施不同时,自然坡面减流减沙效果最好。工程措施不同、植被措施相同时,减流效果最好的为鱼鳞坑。(3)马齿苋+鱼鳞坑、自然坡面+鱼鳞坑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4)对产流产沙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降雨量,其与径流量、泥沙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0.557(p<0.01)。由此可知,进行密云水库板栗林水土保持工作时,可优先种植卷柏、布设鱼鳞坑,或布设马齿苋+鱼鳞坑、自然坡面+鱼鳞坑等水土保持措施。
    • 许廷全; 朱伟; 李永锋; 韩腾; 安广池
    • 摘要: 板栗在我国约有6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古代人民栽培最早的经济树种之一,其坚果不仅营养丰富,具有重要的滋补作用,更富含大量淀粉,是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由于其极耐干旱瘠薄,特别适合在山区栽培,一般情况下不会挤占农田,符合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因此,在山区或沙滩林区发展板栗林,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丰富人民生活均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乳山市徐家镇板栗面积25公顷,年产板栗56吨,主要分布在瘠薄旱地。由于树龄较大,加之管理较为粗放,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导致树势较为衰弱,长期以来产量一直不高,效益较低,影响了群众栽培板栗的积极性。为此,笔者于2018年起开展了衰老板栗大树的更新复壮技术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0年又协助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北庄镇等地进行了板栗老劣品种大树的高接换头技术试验,均获得成功,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
    • 蒋林林; 韦振懂
    • 摘要: 冬季,收完山上板栗,东兰县隘洞镇切傲屯66岁村民陆仕权便清闲下来,在家陪伴孙辈,享受天伦之乐,板栗林粗生粗养,冬天不必侍候,省事省力又省心,被乡亲们笑称为“懒人树”。
    • 程平; 何哲灵; 孙显慧; 郑城; 梅道亮; 王云龙; 梁志伟; 罗安程
    • 摘要: 以安吉县杭垓镇的板栗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研与走访的方式了解板栗栽培特性,并设置径流场探究板栗林地水土与氮、磷流失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弃耕山垄田改建的人工湿地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削减效果.结果显示,长期使用除草剂导致板栗林地地表植被破坏后,降水会引起严重的水土与氮、磷流失,且每年4—8月最为严重,这一时段是板栗林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时段;弃耕山垄田改造的人工湿地可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浊度,削减总氮、氨氮、总磷的排放,是一种低成本、管理方便的面源污染末端治理措施.
    • 张凌恺; 王妍; 赵艳霞; 郑振华; 沈会涛
    • 摘要: 选取燕山南麓不同林龄(4、8、12和16年)板栗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板栗林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随林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板栗林乔木层不同组分碳含量在429.6~465.4 g/kg之间;不同林龄树干碳含量之间有显著差异(P树根>树枝>树叶.4、8、12和16年板栗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0.055、49.523、58.727和67.528 Mg/hm2,其中土壤层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99.6%、92.3%、86.2%和86.7%.在板栗林经营过程中,生态系统碳储量随林龄增长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土壤层是板栗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
    • 赵爱明
    • 摘要: 自2008年以来,迁西县结合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山地板栗林大口井集水灌溉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板栗林增产效益非常显著,深受广大果农欢迎,该技术得到迅速推广,截止2021年6月,全县板栗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333hm2,可浇灌板栗树457万株,比传统栽培管理靠天然降雨生长的同类板栗林年增产914万kg,年增收1.371亿元。
    • 张梓淇;
    • 摘要: 民宿亮点:高山氧吧柴火土灶在鄂西北的秦巴山区海拔1100米处,有一个叫做千坪村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千家坪民宿便坐落其间。走进这儿,村口石雕的基座上镌刻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人感到亲切与舒心。民宿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板栗林包围,一片片杜鹃花点缀其间,美不胜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