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朴学

朴学

朴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3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广东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朴学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祁龙威1、李海生、张京华等。

朴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99.4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6%

总计:178篇

朴学—发文趋势图

朴学

-研究学者

  • 祁龙威1
  • 李海生
  • 张京华
  • 许外芳
  • 金家恒
  • 司马朝军1
  • 周斌
  • 安树彬
  • 张晓兰
  • 张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刘跃进
    • 摘要: 文章以《戴震年谱长编》(简称《长编》)为研讨对象,评述了该书在戴震生平、思想、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编》恪守文献为本的原则,尽力搜罗与戴震生平、交游、著述相关的文献,巨细不遗,辨伪存真。第二《,长编》体例编排很有特点。正编之外,特设附编,始于戴震逝世的次年(1778),迄于戴震弟子段玉裁逝世之年(1815),进一步反映了戴震学术的传承和影响。第三《,长编》充分论述了戴震在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作者特别指出,戴震的朴学成就固然举世公认,同样,戴震的哲学思想也影响深远。在戴震心目中,并无所谓汉学、宋学的严格畛域。戴震虽批驳宋明理学,但其治学方向更加宽广,实为建立一种新的义理之学。这是戴震学术高于侪辈之处。
    • 周利锋
    • 摘要: 朴学兴盛对乾嘉时期及后来的书法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朴学学者对金石碑版的搜罗、研究与艺术实践为篆书、隶书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金石碑刻逐步与墨迹本一样成为书法实践的重要范本。碑学理论的建构和碑派书法的兴起,打破了千年以来帖学一统江湖的局面。
    • 李杨
    • 摘要: 以调往上海从事出版工作的1951年为界,可将林辰(1912―2003)的鲁迅研究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考证鲁迅史实和撰写鲁迅传记为重心,后期则转向鲁迅著作的编辑和出版。在这其中,开辟鲁迅史料考证研究先河的《鲁迅事迹考》,所涉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有赖许寿裳等人的帮助。而《鲁迅传》之未能完成,并非全因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干预,同时也受林辰自身研究规划和思维方法的影响。透过《古小说钩沉》的研究历程,不难见出林辰在辑佚、考证和校勘方面取得的成就,而林辰后期鲁迅研究的困境也在该书的增补和完善过程中有所体现。这些经历共同构建起林辰的学术生涯,并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朴学研究方法对于鲁迅研究所起到的作用和限度。
    • 周斌
    • 摘要: 清代是"逸"范畴的理论深化期,以简为尚的朴学学风是"逸品"成为清代文艺审美风尚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人对"逸品"的高捧最终导致了"逸品"的泛化.崇尚学术的客观性、实证性,主张理性判断的清代学者随之掀起了对"伪逸品"的批判高潮,促进了"逸"范畴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逸"论在清代诗学、词学、书画领域的全面繁荣与交融互释,"逸"范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化.
    • 周斌
    • 摘要: 清代是“逸”范畴的理论深化期,以简为尚的朴学学风是“逸品”成为清代文艺审美风尚的重要原因之一,清人对“逸品”的高捧最终导致了“逸品”的泛化。崇尚学术的客观性、实证性,主张理性判断的清代学者随之掀起了对“伪逸品”的批判高潮,促进了“逸”范畴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逸”论在清代诗学、词学、书画领域的全面繁荣与交融互释,“逸”范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化。
    • 兰正江
    • 摘要: 清代书论汗牛充栋,然论书名家在创作上远不能达到其理论的高度,这便造成"鉴""写"分离的现象。清代之前的书论大体不脱离主观批评的方式,然清人却重视对书法的构成要素作客观的考察。故清人"鉴"书重考据而究形质,纳金石而考文字,无形之中扩大了书法的鉴赏视野。清代社会乃一学者社会,所谓"不写"则是在朴学求真尚实的学术精神引导下,"善鉴者"俯首文献,拘泥行迹之来历,终不能无间心手,在创作上缺乏应有的灵性。
    • 王彪
    • 摘要: 金宏宇教授的现代文学版本研究别具特色。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入,其内在学术理路也日渐明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新文学的版本批评》两著从校评实践到理论方法,为新文学系统化、学理化的版本研究建构新范式,标志着其“版本批评”理论基本成熟。接续新文学版本之“九页”思考并整合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他在《文本周边》中对现代文学副文本进行系统研究,并将之与“版本批评”一并整合入“文本四维论”虚实纵横的理论架构中。其新著《现代文学的史学化研究》,返“朴”归真,不仅对既往研究有了新的思考与拓展,还试图建构更为宏观的研究体系。他通过对传统朴学的概念、方法进行清理,并吸收西方“渊源批评”、文本发生学等理论,尝试建构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朴学方法”。这种基于实证观念与史料批判来研究现代文学的倡导,有力地批评了当下理论先行、阐释过度的现状,引导当下研究走向求得“十分之见”的史学化之路。
    • 宋丽娜; 曲洪波
    • 摘要: 晚清时期,作为全国学术中心之一的江南地区,其学术开始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表现是区域学术特征由朴学转向近代“新学”.导致江南地区学术转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晚清江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区域学术中心的转移是社会环境因素,朴学注重“格致”之学是学术转型的学术理路因素,科举废除与近代学堂的建立从教育制度上促进了学术转型.近代报刊与出版等传媒机构从学术传播上促进了学术转型,晚清两代学人群体的共同努力促成了学术转型的完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