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暖机

暖机

暖机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93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公路运输、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95956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国行政管理、中国科技投资、科学与财富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燃汽轮机发电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全国火电6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十四届年会、2004年全国火电机组状态检修研讨会等;暖机的相关文献由79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宏、邹剑虹、林承伯等。

暖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95956 占比:100.00%

总计:2496044篇

暖机—发文趋势图

暖机

-研究学者

  • 张宏
  • 邹剑虹
  • 林承伯
  • 冯磊
  • 吴广权
  • 张立建
  • 陈智敏
  • 何阿平
  • 孙洪磊
  • 宋传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兴龙; 孙金龙; 徐阳阳
    • 摘要: 随着电网机组调峰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容量机组参与调峰,加之电厂提质增效的要求,减少机组启动时间已成为火电机组的改进目标,而减少热态冲洗时间成为制约减少机组启动时间的关键因素。本文介绍了某电厂660 MW机组邻机加热系统采用相邻机组往启动机组的2号高压加热器(下文简称高加)供汽,以此来提高给水温度,减少热态冲洗的时间,加速机组的启动,通过应用过程对给水温度、空预器出口温度、汽水分离器出口温度、冲洗时间等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邻机加热系统的投入运行,不仅提高了锅炉启动过程的安全性,而且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苏飞
    • 摘要: 汽轮机的启动过程是在汽轮机各部件在限定的热应力条件下,将汽轮机从盘车状态加速至额定转速,并带负荷至正常运行状态的过程。在汽轮机实际启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汽轮机启动的问题,导致实际启动时间过长,影响机组并网带负荷。本文探讨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优化启动,解决启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缩短机组启动、并网时间,为国内同类型机组汽轮机启动过程的优化提供借鉴。
    • 钱仁军; 宋汉强; 李本威; 朱飞翔; 张赟
    • 摘要: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暖机影响问题,建立了发动机部件级数学模型,分析了暖机对发动机性能模型的影响.基于变比热法建立了各部件的计算模型,结合发动机的共同工作方程,建立了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牛顿-拉夫逊法对性能模型求解.对比了3台发动机对应的模型计算值、暖机后实测值和不暖机实测值,结果表明:暖机情况下发动机模型精度较高,模型计算值与台架测量值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5.26%、5.75%和4.91%,符合发动机建模的精度要求;不暖机情况下模型性能参数计算值与发动机实测值误差较大,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9.43%、9.54%和8.75%,此时模型的计算精度较低,原有发动机模型已不能准确反映发动机整机性能.
    • 苏飞
    • 摘要: 汽轮机的启动过程是在汽轮机各部件在限定的热应力条件下,将汽轮机从盘车状态加速至额定转速,并带负荷至正常运行状态的过程.在汽轮机实际启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汽轮机启动的问题,导致实际启动时间过长,影响机组并网带负荷.本文探讨了在具体操作中,如何优化启动,解决启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缩短机组启动、并网时间,为国内同类型机组汽轮机启动过程的优化提供借鉴.
    • 林承伯; 吴广权; 乔艳菊; 张旭; 董春艳
    • 摘要: 介绍了一种电子水泵的背景和结构,并对比了不同散热方案的区别.基于电子水泵的特性,对电子水泵在快速暖机、发动机和整车上的控制效果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从冷启到95°C以上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通过适当策略可缩短暖机时间约20%;水温可通过油温和壁温影响热平衡,而流量控制可依据发动机各个工况的适配温度来进行设定,中低负荷时水温每上升10°C约能获得3 g/kW·h的油耗收益,从热平衡的角度看,合理的目标设定能够在整车上节油0.5%~1%;此外,电子水泵在整车上的主要功能是避免流量过剩,如仅考虑机械功的节省,NEDC循环内能够实现节油1.75%的效果.
    • 杨乐; 张磊
    • 摘要: 基于二次再热机组主辅系统的原理及特点,简要说明其与一次再热机组的共通及不同之处,并以某1000 MW二次再热机组为例,介绍机组启动调试过程中在鼓风效应控制逻辑、轴封漏汽、超高压缸叶片级压力控制器、机组暖机效率、汽轮机防抱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论证后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 钱仁军; 宋汉强; 李本威; 朱飞翔; 张赟
    • 摘要: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暖机影响问题,建立了发动机部件级数学模型,分析了暖机对发动机性能模型的影响。基于变比热法建立了各部件的计算模型,结合发动机的共同工作方程,建立了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牛顿-拉夫逊法对性能模型求解。对比了3台发动机对应的模型计算值、暖机后实测值和不暖机实测值,结果表明:暖机情况下发动机模型精度较高,模型计算值与台架测量值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5.26%、5.75%和4.91%,符合发动机建模的精度要求;不暖机情况下模型性能参数计算值与发动机实测值误差较大,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9.43%、9.54%和8.75%,此时模型的计算精度较低,原有发动机模型已不能准确反映发动机整机性能。
    • 叶青; 徐新果; 居国腾; 李丰均; 孙海龙; 姚坤
    • 摘要: 某50 MW抽背机组的汽轮机缸体未设计夹层供汽,当启机阶段的暖机不充分时,转子的膨胀量远大于汽缸的膨胀量,机组会出现胀差较大、经常触发胀差报警信号的问题;并且,暖机阶段平均需要通过一到两次“闷缸”来增加汽缸膨胀量,机组的暖机时间被迫延长.对此,设计了考虑多种不同汽源的暖机方案,通过综合经济性和管道热应力分析,从中优选出最佳的暖机方案:由中压供热蒸汽作为暖机汽源,通过调节阀实现流量调节.该方法可大幅缩短机组所需暖机时间,避免因暖机不充分带来的轴振超限等问题,提高机组整体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 徐玉梁; 陈利国; 白杨; 王振; 刘捷; 赵金旋
    • 摘要: 汽油发动机双回路冷却系统由于其快速暖机以及减磨的优点,已逐渐被业界认可,但国内对其工程设计及应用尚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应完善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了满足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国第六阶段)的要求以某1.5 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系统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按经典公式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燃气侧对机体、缸盖散热量的计算,初步确定了机体、缸盖双回路冷却介质的流量分配比例.其次,通过一维流动传热和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动力学)的三维联合仿真,确定了最终冷却回路的流量分配.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维瞬态流动传热模型仿真对比了单回路和双回路冷却系统在暖机阶段的性能.结果表明:双回路冷却系统中机体的温度比单回路高10°C,缸盖的温度比单回路低9.6°C,双回路冷却可以显著加快发动机的暖机过程,使发动机在冷启动期间的磨损减小.最后,进行了流量分配验证试验和暖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暖机过程中,与单回路冷却系统相比,双回路冷却系统可以使机体温度上升更快,活塞与缸套摩擦减小;在此阶段,怠速工况下油耗降低20.2%,HC(碳氢化合物)排放量降低7.58%,常用工况点(2000 r·min-1,200 kPa)下油耗降低8.5%,HC排放量降低10.03%.研究结果可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