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景观水体

景观水体

景观水体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3年内共计112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建筑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2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41474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现代园艺、绿色科技等; 相关会议67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全国排水委员会2015年年会、第五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等;景观水体的相关文献由262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森、赵新华、马放等。

景观水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2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41474 占比:98.63%

总计:42050篇

景观水体—发文趋势图

景观水体

-研究学者

  • 彭森
  • 赵新华
  • 马放
  • 刘书宇
  • 周律
  • 王秀朵
  • 周军
  • 甘一萍
  • 赵乐军
  • 姜亦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洪佶; 刘亮; 赵燎原; 潘培丰
    • 摘要: 目前,诸多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受到污染,急需进行治理。本文综合运用生物-生态循环净化、沉水生物滤墙、泵管推流等净水措施,对天一阁东园明池水系进行探索性生态修复试验,设计一套生物-生态循环净化组合工艺。该工艺将水体分为生物净化区和生态净化区两部分,可以对天一阁东园明池水系进行处理。为期一年的连续运行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能够明显削减进水中的氨氮、总磷和悬浮物,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4.67%、71.43%和78.57%。治理后,氨氮、总磷及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Ⅱ类水水质标准,叶绿素a、透明度等景观指标获得根本性改善。该技术体系研究为城市景观水体生态修复和维护运营管理提供了一整套实用、可推广的技术。
    • 奚霄松
    • 摘要: 城市景观水体高度依赖水生植物进行生物构建和自净能力培育,沉水植物以特殊的生理特性得到高度重视。不同沉水植物拥有不同氮磷元素转化和吸收特性,能够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同时,沉水植物的腐解过程也容易造成二次富营养化。综述了沉水植物在水体中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及其净化机制,同时指出其腐解物在植物-底泥交互界面产生腐解时对氮磷元素的二次影响,提出后续研究应该围绕的主题和方向,以期为推广沉水植物的应用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 赵文武; 李彦民; 张国真; 葛彩霞; 李国卿; 李华; 朱勇
    • 摘要: 2020年5-8月,易园临水平台景观水体出现青苔"藻华"不良现象,水色苍白,散发恶臭,水质恶化成为新的污染源,让景观水体"颜值"尽失,对水体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对此,管理站采取人工打捞、药物杀灭方法治理,未能取得彻底消除青苔而净化水体的效果。
    • 尚福强; 蔡一; 唐莉华; 王硕; 孙子日哈
    • 摘要: 城市景观水体环境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景观功能需求,针对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南湖景观水体的封闭缓流、受雨水径流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差等问题,基于试验观测、模型模拟等手段,定量计算了入湖污染负荷量和净化水质所需的水生植物种植面积,提出利用水力旋流器进行水体污染源截控、构建湖区水体的自循环系统以及采用动植物进行生态综合净化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水环境改善与提升方案。采用MIKE21模型对方案实施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污染截控和流场优化可以使得湖区氨氮、COD和TP达到IV类水目标,加上湖区水生生物的净化作用,水环境改善与提升方案基本能保障南湖公园水环境质量保持长期良好状态,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 韩春妮; 王虎
    • 摘要: 选择凤眼莲、黄菖蒲、芦苇、迷你皇冠、金鱼藻、苦草、青萍、睡莲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测试分析了其对景观水体生态富营养化的净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修复作用在整体上优于单种植物;在8个处理组合中,F5组水生植物组合(由芦苇、黄菖蒲、迷你皇冠、苦草、睡莲、青萍组成)对景观水体的生态净化修复效果更好,景观效果更佳,且对水体中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更好、更稳定。
    • 张宏儒; 何珊
    • 摘要: 景观水体是现代城市重要的景观亮点,是城市局部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由于以往城市发展中对水体管控思维不强,外加水体自身特征,大多城市景观水体均呈现不同程度污染。近年来,以生态为导向的清水生态修复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水体问题,但是存在水质净化技术与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无法融合,因而导致后期水处理落地过程与景观前期理念相悖的现象。通过示范工程,就水体景观设计与水体净化技术开展探索,为当前城市大型水体景观与自然净化一体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 常江
    • 摘要: 为缓解景观水体的污染问题,提出基于膜净化的景观水体污染控制技术。在景观水体模型模拟其污染过程,分析景观水体污染物的进入方式。在考虑水体运动因素下,估算景观水体污染负荷。根据污染物组成与负荷分析结果,确定生物膜的结构参数,制备生物膜反应器。利用膜净化技术分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含氮/磷污染物,利用生物膜隔离大分子污染物,实现景观水体污染的控制。通过实测分析实验得出结论该技术的景观水体TN/TP污染物的去除率均高于70%,有机污染物浓度明显降低,水体浊度降低约50%,即设计技术具有良好的污染控制效果。
    • 贾芮; 赵金辉; 董路遥; 嵇译峰; 王守荣; 王丽娟
    • 摘要: 当前,再生水及景观水体的吸入风险日益引起关注,文中通过终点显色法及凝胶法对校园内3个周边行人量较大的水体进行水及大气细菌内毒素水平调查并进行吸入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校园内3处湖水A、B、C的内毒素水平分别为(41.93±3.18)、(56.97±5.78)、(217.32±13.82)EU/mL;湖水A、B、C、喷泉A开启时,周边大气中内毒素水平分别为(56.98±7.58)、(83.63±7.09)、(183.62±14.28)、(210.42±20.11)EU/m^(3)。调查结果表明,校园内部分水体周边大气存在内毒素水平较高情况,喷洒条件下大气内毒素水平可上升2.55~4.81倍。通过气溶胶内毒素非致癌吸入风险评估,正常步行经过等短时间接触校园水体无内毒素吸入过量风险,但应避免长时间停留及高频率暴露,特别是喷泉等景观水体应考虑其潜在风险并施加防护措施。
    • 边翡斐
    • 摘要: 为维持封闭人工湖的景观水体水量平衡和水质稳定,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手段,探讨封闭人工湖的生态设计思路,以指导城市封闭水体的生态修复。以上海长兴岛工业园区封闭人工湖为对象,根据崇明当地气象资料和项目设计现状,分析项目区域的水量平衡、水动力模拟和水生态构建。结果表明,人工湖汇流区域内全年有8个月需要外界补水,最大补充水量为80.6 m^(3)/d,可由667 m^(2)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外源补充水。受进水流量大小的影响,水流速度为0〜0.02 m/s,岸线曲折凹陷处有多处缓流区;挺水植物以鸢尾、梭鱼草、灯心草等低矮型挺水植物为主,点缀千屈菜、水烛、水生美人蕉等株高1 m以上的种类;浮叶和沉水植物以睡莲、苦草、金鱼藻、黑藻等为主,形成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水生植被带。通过水动力优化、人工湿地处理和水生植被构建的方案设计,维护封闭人工湖的水资源稳定,净化水体水质。
    • 谭梦婷; 胡丽丽; 杨春英; 陈玲; 向梓娟; 曾凡志; 周全民
    • 摘要: 2020年9月—2021年6月对常德市柳叶湖、穿紫河、丁玲公园、白马湖公园等城市景观水体5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差异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5个点位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8种;柳叶湖区域夏秋季蓝藻种类多,丰度高,主要优势种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隐球藻(Aphanocapsa sp.)、浮生鱼腥藻(Dolichospermum planctonica)等,冬季以隐藻属(Cryptomonas sp)为优势种;穿紫河大小河街点位以绿藻种类居多,且藻生物量最高,夏季以实球藻(Pandorina sp.)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为优势种;丁玲公园和白马湖公园为绿藻–硅藻型水体,蓝藻种类相对较少,春季优势蓝藻为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sp.)。RD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蓝藻丰度与水体总磷、水温和叶绿素a正相关,硅藻、隐藻在冬季为优势种群,且与总氮呈正相关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