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星载

星载

星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906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航天(宇宙航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0141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电子机械工程、红外、红外与激光工程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0’全国第十三届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学术会议、第20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全国第六届核监测学术研讨会等;星载的相关文献由7254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杰、李春升、杨威等。

星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4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141 占比:99.58%

总计:70437篇

星载—发文趋势图

星载

-研究学者

  • 陈杰
  • 李春升
  • 杨威
  • 王宇
  • 邓云凯
  • 刘波
  • 张涛
  • 高阳
  • 余安喜
  • 张永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韵; 封国宝; 谢贵柏; 苗光辉; 李小军; 崔万照; 贺永宁
    • 摘要: 铁氧体环行器是承载航天器微波系统大功率的关键器件,其大功率微放电效应是影响航天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瓶颈问题。从影响微放电效应的关键因素--二次电子发射特性出发,提出铁磁性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物理演变模型,揭示了铁磁性微波部件内部初始自由电子与二次电子运动的空间规律;通过改变铁磁性微波部件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揭示了铁磁性微波部件抗微放电优化设计的物理原理。在S频段铁氧体环行器中验证了基于表面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微放电效应抑制,将器件的微放电阈值从380 W提高至3400 W以上,提升效率大于900%。
    • 夏宇垠; 罗涛; 王志印; 胡进; 葛超; 邓坤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利用中高轨卫星电磁环境监测载荷,对地面长期存在的干扰源进行定位的方法。该定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地面应用系统对多颗卫星回传的频谱、信号参数测量结果等电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处理,根据监测结果以及卫星相应时段的波束覆盖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实现干扰源定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具备百千米量级的地面干扰源查找能力。
    • 陆格格; 郝广凯; 魏祎; 雷鸣; 汪思冒
    • 摘要: 星载数据传输发射机是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数传发射机产品一般只具备一种数据传输速率和一种调制模式的传输功能,但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卫星对发射机产品的传输功能集成度需求逐渐增加,因此提出了一种采用Kintex-7系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电路的全数字星载编码调制系统。该FPGA电路的作用是对外部接收数据进行编码、加扰、调制、变速滤波处理,形成多种编码方式和多档编码速率之后,传输给单机的高速数字模拟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模块,从而具备对地传输、对中继传输、星间通信传输的功能。上述全数字调制的星载编码调制系统已在单机进行了应用,测试结果显示该调制系统具有多编码调制的能力,以适应传输功能集成的要求。
    • 陈伟伟; 殷康; 胡宽; 李磊; 李晶; 杨飞; 汪蕾
    • 摘要: 为了满足卫星分系统对于固态功率放大器小型化的要求,提出了一种星用Ku频段8 W固态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首先采用集成化设计技术,将所有射频功能集中在单个模块中,实现固态功率放大器整机的小型化;其次,通过优化整机热设计,使得微波功率单片满足结温降额要求,实现整机高可靠;最后,通过优化电源电路设计,提高电源的抗干扰能力,实现整机的高稳定。利用以上技术,实现了输出功率大于8 W、效率高于22%、重量仅为770 g的Ku频段星载固态功率放大器研制,相比传统的分立器件单机,体积缩小了近1/2。空间模拟环境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Ku频段8 W固态功率放大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满足宇航应用要求,目前已实现在轨运行。该单机非常适用于我国“快、智、廉”卫星型号的应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伍攀峰; 吴宝林; 王允森; 朱其星; 王明贺; 郭清源; 杨宁; 徐明道
    • 摘要: 为提升卫星在轨智能处理能力与国产化率,采用国产智能芯片为核心构建星载图像处理装置硬件平台,并在该平台上设计、部署了一种基于YOLOV3的改进型深度学习算法,同时,为解决国产智能芯片的空间可靠应用问题,进行了抗辐照加固设计,并采用热管和散热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散热.该装置图像处理速度相比NVIDIA公司的Jetson TX2 GPU处理速度提升2~4倍,6类典型目标识别率均优于85%,可实现卫星光学图像目标在轨实时识别,通过热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表明,该装置设计可满足在轨使用要求.
    • 王元乐; 杨玉辰; 方火能; 邵应昭; 张朗; 李晓博; 梁峰
    • 摘要: 针对星载高性能计算需求,基于高可靠最小系统和可重构计算单元,提出了一种面向在轨可重构、智能化、可演进的异构计算系统架构.基于该异构计算系统架构,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可重构FPGA-DSP异构计算单元,该异构计算单元具备高可靠最小系统功能,具备高性能FPGA逻辑和丰富DSP多核等资源,可支持4类FPGA程序和6类DSP程序重构,可支持图像处理等参数上注,分时加载完成不同任务,可支持24种程序组合.同时,基于FPGA-DSP计算单元,完成了一种面向遥感影像在轨处理的计算系统设计,具备云检测、相对辐射校正等预处理功能,具备基于地理位置的ROI提取、基于目标检测的ROI提取、ROI切片图像的用户处理等功能.未来,基于该可重构的星载高性能计算系统架构,可用于构建更高性能智能异构计算单元,灵活配置计算单元数量和类型,实现更先进的星载高性能智能异构计算系统.
    • 彭健; 华岳; 陶啸; 牛雪杰; 崔镇
    • 摘要: 作为星载雷达发射微波功率合成的关键部件,巴特勒矩阵的微放电性能直接决定了雷达载荷的功率容量。因此,有必要对其微放电特性进行分析与验证。针对该需求,提出了一种用于大功率动态合成网络的星载巴特勒矩阵,并对其在真空条件下的微放电特性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第一,提出了一款用于星载雷达的大功率巴特勒矩阵,对其功率合成性能进行了分析。第二,为了对巴特勒矩阵微放电性能进行详细研究,对提出的巴特勒矩阵进行了微放电功率阈值仿真和自由电子分布分析。第三,为了验证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对该巴特勒矩阵进行了峰值功率14 kW的真空微放电试验,验证了其在大功率真空环境下的微波传输功率容量。提出的巴特勒矩阵性能优良,为未来的星载雷达大功率微波部件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支持。
    • 杨飞; 赵恒飞; 刘江涛; 刘瑞竹; 刘媛萍; 胡凤娇; 孙树风; 于洪喜; 周颖
    • 摘要: 聚焦于星载固态功率放大器的高频化,设计并实现了Q频段20W、V频段10W以及W频段2W的固态功率放大器.基于氮化镓功率单片技术,提升了单元的功率和效率;基于魔T和径向线的高效率、低插损多路功率合成技术,实现了整机高功率输出;铜金刚石和热管的应用和工艺攻关,克服了多热源、高热流的工程瓶颈.Q频段和W频段固放首次在轨应用,以及V频段固放在地面发射机中的应用.考虑到严苛的空间考核条件以及器件为满足在轨长寿命的降额要求,产品均性能优良稳定.文中的Q频段和W频段固放是我国首次开发并在轨搭载验证的星载连续波固态功率放大器,为我国后续极高频段高通量卫星的载荷实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 费毕刚; 韩鹏飞; 朱茂; 万小莉; 王春伟; 孙珍珍
    • 摘要: 形变是房屋安全风险识别的重要指标,通过考虑监测时长的形变阈值设定,给出房屋安全风险分级标准,从而确立了房屋安全风险识别准则.结合PSP-InSAR(persistent scatterer pai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ic)技术并运用聚类点时序分解方法,输入COSMO-SkyMed星载系统采集的SAR数据,对大区域范围内城市房屋安全风险进行了识别研究.对比InSAR的风险识别结果与现场踏勘及水准测量结果,两者的结论总体上比较一致,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星载InSAR测量技术对房屋安全风险识别的正确性.研究成果对城市房屋安全风险评级参数提取系统和风险识别准则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并可为城市房屋安全风险筛查及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 王子君
    • 摘要: T/R组件是星载相控阵天线的主要功能模块,其热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相控阵天线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基于星载四通道T/R组件,通过仿真手段对其内部元器件开展了散热设计。热分析结果表明,T/R内部元器件的最高结温为81.7°C,满足航天Ⅰ级降额温度要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